鴻溝

鴻溝

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
鴻溝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位于古代荥陽成臯一帶,今河南省鄭州荥陽[1]。東周末期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開始興建。修成後,經過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一直是黃淮間中原地區主要水運交通線路之一。其中西漢時期又稱狼湯渠。鴻溝是曆史上的楚河漢界。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時期又稱狼湯渠。該地北臨萬裡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大平原,南接中嶽嵩山,是曆代兵家興師動衆、兵家必争的古戰場。在楚漢相争時,商定鴻溝和約,劃鴻溝為界(“楚河漢界”),東面是項羽的楚、西面屬劉邦的漢。
    中文名:鴻溝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wide gap 其他外文名:chasm 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荥陽

戰國時期

戰國時魏惠王十年(前361年)為了戰争需要,曾兩次興工,開挖了鴻溝

它西自荥陽以下引黃河水為源,向東流經中牟、開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黃河與淮河之間的濟、濮、汴、睢、颍、渦、汝、泗、菏等主要河道連接起來,構成鴻溝水系。鴻溝有圃田澤調節,水量充沛,與其相連的河道,水位相對穩定,對發展航運很有利。它向南通淮河、邗溝與長江貫通;向東通濟水、泗水,沿濟水而下,可通淄濟運河;向北通黃河,溯黃河西向,與洛河、渭水相連,使河南成為全國水路交通的核心地區。鴻溝的開鑿,為後來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創造了條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充分利用了鴻溝水系和濟水等河流,把在南方征集的大批糧食運往北方,并在鴻溝與黃河分流處興建規模龐大的敖倉,作為轉運站。

漢朝時期

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決口于濮陽,泥沙淤寒了菏水和汴水河道,鴻溝水系遭到破壞;特别是漢平帝時(1~5年),黃水沖入鴻溝,淤塞更為嚴重;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和王吳共同治理黃河、汴水,汴河水運能力有所恢複,但其它河道未治,鴻溝水運逐漸湮廢。

象征意義

當年楚漢相争,打仗四年,曾以鴻溝劃地為界,東楚西漢。楚河漢界由此得來。陳志歲《鴻溝》詩:“一水曾為楚漢垠,風雲變化利劉軍。若非就勢過溝去,會見中華久兩分。”鴻溝這個名詞到了後世,就引申為國家或地區在行使統治權上有隔閡,兩個人在思想上有分歧,價值觀有距離等。如稱界限分明為“畫若鴻溝”。

現代解釋

1.古運河名,在今河南河南省。楚漢争霸以鴻溝為界,後借指疆土的分界。

2.比喻事物間明顯的界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