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

漢明帝

東漢第二位皇帝
(28-75)即劉莊。東漢皇帝。公元57—75年在位。原名陽,字子麗。光武帝第四子。[1]建武十五(39)封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十九年,立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即位。遵奉光武制度,整頓吏治,嚴明法令。禁止外戚封侯預政,皇子之封亦減舊制。提倡儒術,親臨辟雍,行養老禮,尊事三老五更,又為外戚樊、郭、陰、馬子弟立四姓小侯之學。數發兵進擊北匈奴,遣班超經營西域,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又派郎中蔡愔出使天竺求佛法。性偏察,公卿數被譴責,近臣尚書以下至受捶撲。在位期間,省減租徭,修治汴河,民生比較安定。史載水平末,歲比豐稔,百姓殷富。後世史家将其與章帝統治時期并稱為“明章之治”。廟号顯宗。永平十八年(75年),駕崩于洛陽東宮前殿,時年四十八歲,在位十八年。廟号顯宗,谥号孝明皇帝,葬于顯節陵。
    本名:劉莊 别名:漢明帝、劉陽 字:子麗 所處時代:東漢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常山國元氏縣(今河北元氏) 主要成就:明章之治、反擊匈奴、引入佛教 廟号:顯宗 谥号:孝明皇帝 在位時間:57年—75年 陵墓:顯節陵 年号:永平(58年) 性别:男

人物生平

少年聰慧

劉莊在當皇子和太子時就已經表現出了過人的資質,在10歲時就通曉了《春秋》。時之樂人以歌詩四首,以贊太子之德:其一曰《日重光》,其二曰《月重輪》,其三曰《星重耀》,其四曰《海重潤》。

光武帝統一中國後,發現墾田畝數和人口不對,于是開始重新清查田畝,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度田事件。各個州郡的官員進京彙報工作,光武看到陳留吏的牍上寫有,“颍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于是他就問陳留吏這是什麼。陳留吏說不知道什麼意思,他是在洛陽的長壽街上得到的。這時,帳幄後面隻

有12歲的東海王劉陽插話說,這是郡裡的官吏教他(陳留吏)怎麼核查土地。光武又問,那為什麼河南南陽不能問呢?劉陽又說,河南是帝城,南陽是帝鄉,這兩個地方田畝和宅第肯定逾制所以不能認真核查。光武于是讓虎贲将诘問陳留吏,陳留吏所言果然和劉陽一樣。光武也不得不對自己這個隻有12歲的兒子另眼相看。

建武19年,單臣、傅鎮等造反,占據原武城,劫持了該城的官吏。光武派臧宮率兵圍剿。由于單臣、傅鎮他們糧草充足,所以臧宮雖然把他們困在城裡,又死傷了很多士兵,但就是攻不破城池。

光武招集大臣們研究對策,大家多提議懸賞以攻城。隻有東海王劉陽主張不要圍城太緊、太急,讓賊人可以突圍,這樣一個亭長就能對付了他們。結果真如劉陽所料,叛賊分散突圍後都被平定、消滅。

治國有方

明帝在位時,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并興修水利。所以,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國載于戶籍的人口為2100多萬,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激增至3400多萬。明帝和章帝在位期間,出現了繁榮的盛世局面,史稱“明章之治”。

去世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初六(陽曆9月5日),死于洛陽東宮前殿。在位十九年,死時四十八歲。葬于顯節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廟号顯宗,谥号孝明皇帝。

主要影響

嚴防外戚

明帝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熱心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後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他在位時,他的舅舅們都位不過九卿。

館陶長公主想替他兒子求個郎官做,漢明帝甯可送給外甥一千萬錢,也不答應。大臣閻章才學出衆,工作突出,但因兩個妹妹是後宮嫔妃,漢明帝為不破壞外戚不封侯參政的規矩,硬是不提拔閻章。

同時,明帝又委任開國元勳高密侯鄧禹為太傅,同母弟東平王劉蒼為骠騎将軍,光武朝太尉趙熹保留原職,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團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同時對生母陰太後、異母郭聖通都非常尊重、平等對待,赢得了外戚和臣下的好評。

嚴苛馭下

漢明帝對下面的官員非常嚴厲,因為父親光武帝施政時對大臣比較寬松,是由于他的威望高,而明帝是沒有他父親那樣的威信的,靠他的威望駕馭自己父親那些老臣,顯然是不夠的。所以他對于官員是很苛刻的,這在兩漢諸帝中是不多見的。

内朝小吏誤記了西域屬國貢獻的供品,親自查帳發現失誤的劉莊派人把犯錯的尚書郎招來,并親自手持木杖責打懲罰。直到尚書台長官聞訊來說情,請求皇帝懲罰自己管教失職之罪,劉莊才平息憤怒。

雖然劉莊對臣下的态度過于嚴厲、督責過度苛刻,卻有效地保證了綱紀整肅、吏治謹嚴,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地方政績明顯。

打擊宗室

光武帝時,對同姓宗室王限制比較嚴格。自己的10個兒子雖然都封王,但封地都比較小,較之西漢的同姓王差得很多。而且在郡國内,沒有任何實際的權力。明帝的同母弟劉荊是光武諸位皇子中比較有才能的一個,他給廢太子劉疆寫信,說他無罪被廢,應該從自己的封地東海起兵,象漢高祖那樣取天下、即皇位。

劉疆接到書信後吓壞了,馬上把信交給明帝。明帝沒有追究此事。後來羌人和東漢作戰,劉荊又四處活動。明帝又讓他去封地。去了封地,他問相士,我長得象先帝,先帝30歲當皇帝,我如今也已30,可以起兵嗎?吓得相士趕快告訴郡國的官員,劉荊害怕,自己把自己投進監獄。明帝又沒有追究。後來劉荊又使巫祭祀祝詛,被郡國的官吏報告,惶恐之下自殺。

光武帝與許美人所生的楚王劉英,在明帝當太子時就和明帝關系不錯。劉英結交賓客,又在封國作金龜玉鶴,刻文字為符瑞,積極準備造反。被一個叫燕廣的人告發,有司奏情要求誅殺他,明帝不忍,隻是把他罷免流放。後來劉英自殺。明帝發現劉英結交士人官吏的名錄,為此興了大獄,株連了很多人。

郭皇後生的兩個兒子劉康和劉延也在封國結交賓客,圖謀不軌,但因為不象劉荊、劉英那麼嚴重,所以隻是被削減封地。

這些宗室王無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掌握封地的兵權,所以不可能象前漢七國之亂那樣成氣候。另外,封地的國相和官吏都是受皇帝委托監督他們的。其實每個朝代的前幾代皇位繼承人之間,競争都很激烈,到了後期就不明顯了。

限制豪強

光武中興後鑒于王莽篡位,所以對外戚還是有所限制,但同時他又利用外戚來防範宗室。在大司馬吳漢死後,光武想讓自己的小舅子陰興接任大司馬,因為大臣的反對才做罷,但死後仍然讓自己的女婿梁松輔政。

明帝即位後,一改光武為政時的柔道,而大刀闊斧地代之以剛猛。明帝根據光武生前的意思,畫28将于雲台,但對自己的嶽父馬援卻不予收入,這就給大臣們一個信号,就是自己要限制和約束外戚。而且,他在位時,他的三個大舅子、小舅子馬廖,馬光,馬防都位不過九卿。

随後他就開始處理外戚和豪強們,32功臣之一、納河西五郡給光武帝的窦融,為人不錯但不善于約束自己的家人和子弟,結果子孫多不法。窦融從兄子窦林坐欺罔及臧罪,下獄死。窦融的長子也是光武的附馬窦穆因為封地離六安國比較近,就想占據六安,于是假傳陰太後的旨意,讓六安侯劉盱休妻而娶自己的女兒。

後來此事被明帝知道,窦穆被免官,窦氏人中,除了窦融留京,全被遷回故郡。窦融也被明帝斥責,吓得窦融也辭職回家養病。窦穆等後來被赦免,允許回京城居住,但明帝派人嚴格監視他們。窦穆心懷不滿,口出怨言又賄賂官吏,結果他和兩個兒子窦宣、窦勳都死在獄中。多說一點的就是,窦勳的兒子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外戚窦憲。

太後陰麗華的弟弟陰就的兒子附馬陰豐,殺了公主,雖然陰太後還在,但明帝也不徇私情,将陰豐殺死,陰就夫婦也自殺。

明帝又殺了河西功臣梁統的兒子,同時也是自己姐夫的梁松,原因後漢書上說的是,松坐怨望、縣飛書诽謗。但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梁松就是當年構陷明帝嶽父馬援的主兇,另外他還是光武遺命輔政的大臣。

東漢12帝,隻有明帝朝對外戚和功臣的限制打擊最嚴苛,若是東漢全是象明帝這樣的皇帝,又豈有戚宦弄權。

佛教傳入

随着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有一次,明帝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明帝正要開口問,那金人又呼的一聲騰起淩空,一直向西方飛去。

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會時,他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都不知其由。後來他有個博學的大臣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沙音娑,亦作娑門,亦譯作桑門),并于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

對匈關系

光武重建漢朝後,因為國力的不足,一改武帝時對匈奴的戰略攻勢,轉為防禦。後來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匈奴主動要求内附,光武冊封南匈奴,而且還和他們和親。

北匈奴看到東漢和南匈奴和親,也要求和親。光武于是和公卿們商量,一時難以決定。這時已是太子的劉莊說,北匈奴因為南匈奴内附、和親所以害怕我們,如果我們不攻擊北匈奴,又和他們和親。北匈奴不怕我們,南匈奴也會對我們有二心的。光武于是決定不和北匈奴和親。

光武帝去世後,劉莊即皇帝位,開始了他的一系列治國方略。明帝在位期間,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邊少數族侵擾的威脅,使漢族和少數族的友好關系得到了恢複和發展明帝允北匈奴互市之請,但并未消彌北匈奴的寇掠,反而動搖了早已歸附的南匈奴。隻得改變光武時期息兵養民的策略,重新對匈奴開戰。

十六年,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裡坤湖),取伊吾盧地。其後,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系65年後又恢複了正常交往。次年,又複置西域都護。班超以三十六人征服鄯善、于寘諸國、耿恭守疏勒城力拒匈奴等故事都發生在這一時期。

經營西域

光武帝劉秀在建武12年統一全國後,緻力于内部建設。對匈奴轉為戰略防禦,對西域各國要求重設都護和遣送質子入朝的要求予以拒絕。這在當時國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個正确的選擇。

經過光武20年和明帝10餘年的休養生息,東漢的國力大為恢複。在明帝15年,劉莊去世的前3年,明帝決定重新對匈奴采取強硬措施。派耿秉(東漢名将耿弇的侄子)、窦固(東漢功臣窦融的侄子)率大軍進攻北匈奴。

耿,窦各率一路,窦軍一直打到天山,耿軍攻到三木樓山。大獲全勝。兩年後,耿,窦又率兵出西域,進攻車師國。車師國後王和前王相繼投降。在擊敗北匈奴後,派班超出使西域,這個班超後人多認為他是一個名将,在我看來他更是一個外交家。

他帶着36個人縱橫于西域,著名的成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在鄯善國帶着36人襲擊北匈奴使團,全殲了北匈奴的使團。其實類似班超的這種強硬使者,在武帝時比比皆是,隻不過都未留下名姓而已。班超在西域活動的結果是都護重建,班超動辄帶着西域的多國部隊,打擊那些不肯聽命的國家。明帝時對北匈奴和西域的策略,也為章帝、漢和帝時徹底消滅北匈奴,控制住西域打下了基礎

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影視形象

2013年電視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趙文浩飾演劉莊。

人際關系

父母

父親:光武帝劉秀

母親:光烈皇後陰麗華

後妃

明德皇後馬氏:史稱馬皇後

賈貴人:生漢章帝劉炟

陰貴人:生梁節王劉暢

秦貴人

閻貴人:尚書閻章二妹之一

閻貴人:尚書閻章二妹之一

兒子

劉建:千乘哀王

劉羨:陳敬王

劉恭:彭城靖王

劉黨:樂成靖王

劉炟:漢章帝

劉衍:下邳惠王

劉暢:梁節王

劉昞:淮陽頃王

劉長:濟陰悼王

女兒

劉姬,獲嘉公主,下嫁出身南陽馮氏的馮柱。(馮柱襲爵楊邑侯)

劉奴,平陽公主,下嫁出身魏郡馮氏的馮順。

劉迎,隆慮公主,下嫁出身扶風耿氏的耿襲。(耿襲襲爵牟平侯)

劉次,平氏公主。

劉緻,沁水公主,下嫁出身南陽鄧氏的鄧乾。(鄧乾襲爵高密侯)

小姬,平臯公主,下嫁出身南陽鄧氏的鄧籓。(鄧籓襲爵昌安侯)

劉仲,浚儀公主,下嫁出身颍川王氏的王度。(王度襲爵轪侯)

劉惠,武安公主,下嫁出身南陽來氏的來棱。(來棱襲爵征羌侯)

劉臣,魯陽公主。

小迎,樂平公主。

小民,成安公主。

曆史評價

曆代評價

華峤:“世祖既以吏事自嬰,明帝尤任文法,總攬威柄,權不借下,值天下初定,四民樂業,戶口滋殖,中興以來,追蹤宣帝,以锺離意之廉淳,谏争懇懇,常以寬和為首,以此推之,難得而言也。”

薛瑩:“明帝自在儲宮,而聰允之德著矣,及臨萬機,以身率禮,恭奉遺業,一以貫之,雖夏啟周成,繼體持統,無以加焉,是以海内乂安,四夷賓服,斷獄希少,有治平之風,号曰顯宗,不亦宜乎。”

傅玄:“肅矣孝明,杖法任刑,勤綜萬機,察下以情,未弘道治,用緻太平,專信俗儒,非禮之經。”

範晔:“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内外無曲之私,在上無矜大之色。斷獄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後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鐘離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為言,夫豈弘人之度未優乎?顯宗丕承,業業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勝。備章朝物,省薄墳陵。永懷廢典,下身遵道。登台觀雲,臨雍拜老。懋惟帝績,增光文考。”

贊曰:“顯宗丕承,業業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勝。備章朝物,省薄墳陵。永懷廢典,下身遵道。登台觀雲,臨雍拜老。懋惟帝績,增光文考。”

徐鈞:“大學師儒多講論,東平禮樂正修明。不知佛法緣何入,卻向斯時教大行。”

轶事典故

漢顯宗明皇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

他還将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進門後,往往拉着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将軍、大夫問疾者,不敢複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陵寝墓地

漢明帝顯節陵,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邙山以南,俗稱“大漢冢”。後世皇帝曾為明帝顯節陵建制寝殿等。關于白馬寺,是明帝所建。傳說有一天明帝夢見金光閃爍的一個人,有六丈高,頭頂上都是日月的光環,胡神稱他為佛。

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尋訪,得到了經像。當時是由白馬馱經而來,因此得名白馬寺。明帝死後,起祗園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築。由此可想而知。

當年的陵園建築是相當宏偉壯觀的。顯節陵曾經被盜。現陵前留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明帝顯節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頂,周圍陵墓星羅棋布,非常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