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

漢高祖

西漢開國皇帝
漢高祖,劉邦,出生具體時間無真實史料可供查證,去世于公元前195年6月1日,西漢開國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字季,秦朝四川郡豐縣西漢沛郡豐縣(今江蘇豐縣)人,漢族,出身平民階級。起兵于豐(今江蘇豐縣),不久東攻沛縣城,被擁立為沛公(即沛令)。秦亡後被封為漢王。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于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複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複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亂的時候,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于長安,谥号高皇帝,廟号太祖,葬于長陵。
    本名:劉邦 别名:漢高祖、漢高帝 字:季 号:高皇帝(谥号)太祖(廟号) 所處時代:戰國→秦朝→西漢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沛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 主要作品:《大風歌》、《鴻鹄歌》 主要成就:斬蛇起義、推翻秦朝、消滅項羽、建立漢朝、立典章、設立制度 陵墓:長陵 登基年月:公元前202年 退位年月:公元前195年 在位時間:前206年~前195年 後任:漢惠帝 史書記載:《史記·高祖本紀》 廟号:太祖 谥号:高皇帝 官職:泗水亭長→沛公→砀郡長/武安侯→關中王→漢王→漢朝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漢高祖劉邦,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具體出生年月不詳(無任何真實史料依據可考),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戰國時期魏國豐邑人(現在江蘇豐縣),字季,有的說小名劉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農民戰争中因為被項羽立為漢王,所以在戰勝項羽建國時,國号定為“漢”,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根據婁敬建議,又遷都鹹陽以東的長安(今陝西西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開基肇始,史稱西漢。

劉邦的妻子是呂公的女兒呂氏,名叫呂雉。呂公和家鄉的人結下冤仇後來到了小沛定居,因為沛令和他是好友。在剛剛到沛時,很多人便聽說了他和縣令的關系,于是,人們便來上門拜訪,拉拉關系,套套近乎。

劉邦聽說了也去湊熱鬧,當時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小沛擔任主簿的蕭何,他宣布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劉邦根本不管這些,雖然他沒有帶一個錢去,他卻對負責傳信的人說:“我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說了,趕忙出來親自迎接他。一見劉邦器宇軒昂,與衆不同,就非常喜歡,請入上席就坐。

這次劉邦不但白吃一頓飯,酒足飯飽之後,呂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劉邦巴不得成這門親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後,便和呂氏結了婚,這就是以後曆史上有名的呂後。

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攻占陳(現在河南淮陽)後,建立了“張楚”政權。這時,隐匿于芒砀山積蓄力量的劉邦,率領追随者來到家鄉豐縣中陽裡一帶,禱告于中陽裡的枌榆社,起兵反秦,并占領豐縣城作為根據地。

此時沛的縣令也想響應來繼續掌握沛縣政權,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将流亡在外的豐縣劉邦以及沛縣樊哙等豪傑人召集到沛縣,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摯友樊哙把劉邦找回來,劉邦與樊哙等人在豐縣起兵之後,便東攻沛縣,進一步擴大根據地,當劉邦起義兵到沛縣城下時,縣令卻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于是引狼入室。

所以,他命令将城門關閉,還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将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縣的縣令,領導大家起事。于是,劉邦再次在沛縣,設祭壇祭祀蚩尤,立赤旗,自稱赤帝子,不久就占領了附近的留縣和方輿等縣,擴大了根據地。

這一年已經是前209年10月,劉邦已經有48歲了。秦末農民戰争中還有一支強大的力量,就是原來楚國貴族的後代項籍(即項羽,項羽名籍)和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的蘇州市)起兵,兵力很快達到了近萬人。在項梁死後,項羽決定和劉邦一起西進關中。

開始時,劉邦也不太順利,但經過幾次戰役,劉邦步步西進,大破秦兵。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率大軍到達了鹹陽東邊不遠處的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隻得獻城投降,将傳國玉玺親手交給了劉邦,秦國至此滅亡,共立國15年零47天。

分封漢王

漢高祖劉邦進入鹹陽城,以“關中王”自居。劉邦留戀豪華的宮殿,準備住下享受。樊哙勸他天下還沒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車之鑒。劉邦聽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才将軍隊撤退到了灞上。

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後,領兵到了函谷關,見劉邦平定關中,把守函谷關,不由大怒,攻下函谷關後直奔鹹陽,駐紮在了戲下(現在的陝西臨潼東北的戲水西岸)。

劉邦的屬下曹無傷對劉邦很不滿,暗地裡派人向項羽挑撥說:劉邦想在關中做王,将秦的财物都納入私囊。項羽聽了火冒三丈,其手下謀士範增也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項羽準備在第二天進攻。

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項羽抗衡,他隻有十萬軍隊,項羽則有四十萬精兵。最後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救了劉邦: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見項羽要進攻了,便連夜找到張良,讓他快走。

張良卻說不能丢下劉邦,就将消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争奪王位。

于是,劉邦設盛宴招待項伯,還和他約定為親家,請他向項羽解釋,消除誤會。項伯回去後對項羽說,沛公先進關中,為我們掃除障礙,我們才能順利通過函谷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應該猜疑他,應該真誠相待。項羽聽了,便決定不再進攻劉邦。第二天,劉邦來到項羽的軍營,向項羽賠禮道歉。

項羽請劉邦入内赴宴,在酒宴上,雙方你來我往,項羽明裡暗裡殺機不斷。項莊在席間借舞劍為名,想趁機刺殺劉邦,因為項伯阻攔沒有成功。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後來劉邦借故離開,逃回了大營。

鴻門宴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韬光養晦,采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将,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争高低,史稱“楚漢之争”。

楚漢戰争

還定三秦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諸侯在戲下罷兵,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劉邦隻好忍氣吞聲接受封号,于四月領兵入漢中、并燒毀棧道(用木闆架在懸崖上鋪成的道路),以示再也無意東出,以麻痹項羽。同年五、六月份,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11月,漢王劉邦乘機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重返關中,很快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并用計欺騙項羽,使其相信自己取得關中後已心滿意足,再也不會東進了。項羽放心去攻打田榮,對西邊沒有加強防範。最終則陷入齊地泥潭無法抽身。這樣給了劉邦絕佳的機會。

漢軍東出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後,準備東出與項羽争天下。他出關到陝,慰問那裡的父老。三月,劉邦率軍從臨晉渡河,魏王豹将兵從。很快攻下河内,俘虜殷王司馬卬,置河内郡。南渡平陰津到洛陽,降河南王申陽。這時有新城三老董公等擋在劉邦馬前訴說義帝的死亡經過。漢王聞後,大哭一場,遂為義帝發喪,舉哀三日。然後向各諸侯王發布項羽大逆無道的罪狀,并以此為借口号召各諸侯王率兵與自己一起讨伐項羽為義帝報仇。從而正式拉開了四年楚漢戰争的序幕。

彭城之戰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乘項羽深陷于齊國,無力抽身的機會,率領諸侯聯軍56萬一舉攻占西楚都彭城。短暫的勝利使劉邦失去理智,天天與諸侯們喝酒慶祝。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萬回襲彭城,聯軍無備,一時被殺十萬,溺水淹死十萬,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脫,以漢為首的反楚聯盟瓦解。

荥成對峙

同年6月,劉邦率部退到荥陽,一路收集敗兵,并派韓信、灌嬰等在京索之戰中擊敗了楚追兵,得以喘息,穩住了陣腳,遂重整軍隊,依托關中基地和有利地勢與項羽長期抗争。7月,一直負隅頑抗的章邯終于兵敗自殺,劉邦完全解除了後顧之憂;且在逃往荥陽前便派人說服英布反楚,聯絡彭越擾楚後方;派韓信開辟北方戰場,攻魏俘魏王豹,破代,滅趙殺陳餘。公元前205年冬,項羽發動反攻,圍困荥陽,形勢十分危急。劉邦用陳平反間計,使項羽懷疑範增,不用其謀,迫使範增怒而歸鄉。劉邦又派紀信裝扮成自己去楚軍詐降,乘機逃出荥陽。項羽加緊圍攻荥陽,并奪取成臯。

為了減輕楚軍對荥陽的壓力,劉邦率軍經武關、宛(今南陽)、葉(今葉縣南),想引誘項羽南下。為配合漢軍行動,此時韓信也率軍到達黃河北岸,聲援荥陽。彭越正在進攻下邳(今江蘇邳州南)。項羽被迫率軍回救,劉邦乘機收複成臯。公元前204年7月,項羽以淩厲攻勢拔荥陽,再奪成臯。

鴻溝為界

劉邦一面命漢軍在鞏縣一帶堅守,阻擊楚軍前進,一面命韓信組建新軍擊齊,派人入楚腹地協助彭越進攻睢陽縣、外黃縣(今民權縣)等地,再次迫使項羽回救。公元前204年11月,劉邦用計再次收複成臯(今荥陽汜水鎮西北),斬殺了項羽大将曹咎。

項羽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今荥陽北)與劉邦形成對峙。不久,韓信在濰水之戰中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回,又派灌嬰率軍一部直奔彭城。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公元前203年10月,項羽引兵東歸。

垓下之戰

楚、漢訂盟後,劉邦本想退兵,在張良、陳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擊楚軍。公元前203年11月,兩軍戰于固陵(今淮陽西北),項羽小勝。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戰重創楚軍。

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10萬久戰疲勞的楚軍于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将軍孔藂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将軍周勃斷後。

韓信揮軍進攻,采用誘敵深入戰術,前軍先詐敗,信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包抄攻擊楚軍後部步軍。楚軍久戰疲勞後軍迎戰不利,漢軍将楚後軍與項羽前軍騎士分割兩半,韓信再指揮全軍反擊,楚軍大敗,陣亡四萬餘,被俘兩萬,被打散兩萬,僅剩不到兩萬傷兵随項羽退回陣中。

後楚軍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緻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隻有率800人突圍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境),這時項羽身邊隻剩下28騎了,一亭長願帶項羽逃至江東重振霸業,遭項羽拒絕。項羽帶着28騎大戰漢軍,最後全軍覆沒,項羽不願被俘受辱,于是在烏江自刭而死。

劉邦于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州東)。

登基稱帝

高帝五年(前202年)正月,追尊長兄劉伯為武哀侯,以楚義帝無後,徙齊王韓信為楚王,王楚地。魏相國彭越定梁地,拜為梁王。諸侯及将相們共同尊請漢王劉邦為帝。

劉邦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們都說:“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劉邦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了,說:“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

漢五年二月甲午,劉邦于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洛陽,定國号為漢,史稱西漢。并立王後呂雉為皇後,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追尊母為昭靈夫人。開始劉邦将都城定在洛陽。

劉邦在洛陽的慶功會上,和衆人總結楚漢戰争勝敗的經驗教訓。高起和王陵說,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是因為劉邦能與大家同甘苦,共患難,而項羽卻自私自利。劉邦總結自己取勝的原因說: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于項羽,他隻有範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劉邦的總結很準确,戰争的勝敗,人的因素總是最重要的。

後來,一個叫婁敬的士卒從山東趕來見劉邦,說劉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樣,所以不應像周朝那樣以洛陽為都城,應該到關中定都,這樣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險地,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他的意見遭到很多人反對,張良則同意婁敬的建議,他說關中是金城千裡,天府之國,退可守,攻可出。劉邦于是将都城遷到了長安。

鏟除異姓王

重要的大軍團領袖必須安撫,也成了最早的一批諸侯王。但這些人對新政權威脅最大,分封他們,多少是在心不甘情不願之下,不得不作的決定。稱帝之前,為了讓大家團結一心,盡職盡忠,劉邦經常以“與人共分天下”的策略來争取大家的支持。稱帝之後,時局變了,天下太平了,皇權也統一了,這個時候自然不能再來談與人共有天下、分享政權了,所以,他必須想辦法收回“與人共分天下”的諾言。

有一天,劉邦很友好地招待韓信,并和他讨論各将領的能力。談着談着,劉邦話鋒一轉,問韓信道:“那麼,你認為我有能力指揮多少軍隊呢?”“陛下統領軍隊,最好不要超過十萬。”“那麼你能指揮多少軍隊呢?”“臣指揮軍隊沒有限制,可謂多多益善。”劉邦聽得心驚肉跳,表面上卻哈哈大笑,說:“你既然多多益善,能力遠高于我,為何反而做我的下臣呢?”韓信坦然表示:“陛下雖不善于指揮軍隊,卻善于指揮大将,這便是陛下為君我為臣的原因。陛下這種指揮将領的能力,是天生非人力所及的啊!”雖然韓信如此說,但劉邦卻被警醒了,他發現韓信就是自己身邊的一隻老虎。

漢朝立國之後,韓信被封為淮陰侯,這與劉邦共分天下的諾言有很大差異。韓信的心中很是不平,封侯之後,韓信擁兵自重,出入皆有部隊相随,意在防止不測。這時候,卻又發生一件讓劉邦更無法接受的大事。

項羽手下有一員大将鐘離昧,在垓下之圍後,失去了行蹤,後來,劉邦得知他在韓信處匿藏着。鐘離昧曾數敗劉邦軍隊,劉邦對他痛恨不已。韓信對鐘離昧卻英雄惜英雄,尤其韓信對鐘離昧的智謀和勇略頗為欣賞。劉邦下令逮捕鐘離昧,解送至京城審判,但韓信置之不從。劉邦内心自然大為不痛快。十月,負責追緝鐘離昧的官員正式向朝廷提出,韓信庇護朝廷重犯,有造反的意圖。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陳平建議劉邦以巡遊雲夢為借口,在各諸侯王到陳縣(現在河南淮陽)聚集拜見時将韓信抓獲。韓信大聲喊冤:古人說的果然不錯: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這樣的人也早就該烹殺了。劉邦因沒有證據,便釋放了他,但降為淮陰侯。這使韓信懷恨在心。

第二年,韓信謀劃讓陳平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然後自己在都城襲擊太子和呂後。但還是事情敗露,呂後用了蕭何的主意,将韓信誘騙入宮抓捕,最後在長樂宮斬首,留下一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除了韓信,其他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滅,隻剩下了長沙王吳芮。對于六國的後裔,劉邦則将他們和地方的名門望族共十幾萬人全部遷到關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後顧之憂。

在劉邦平定了英布叛亂回到長安後,蕭何提議把上林苑開放,讓百姓去耕種,因為上林苑基本上已經荒蕪,并不是養獸供皇帝狩獵的地方。劉邦一聽就惱了,說蕭何拿了商人的賄賂,所以才替他們說話,借百姓之名為商人牟利。劉邦将蕭何關進了監獄,通過打擊功臣蕭何,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将皇帝的權力提高了。

逝世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騷擾漢朝北方邊境。漢高帝六年(前201年),韓王信投降匈奴。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在北伐匈奴時,劉邦自己亦被冒頓單于30萬騎圍于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後用陳平之計,賄賂匈奴阏氏才得以脫險。又接受婁敬之策,以宗室女假稱長公主,遠嫁冒頓單于,開始了與匈奴和親的屈辱政策。

為了皇權的鞏固,劉邦費盡心機。本來他年齡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又中了箭傷,到了長安病情加重。呂後找來名醫,劉邦問他病情,醫生說能治,劉邦一聽口氣,就知道不會好了,氣得大罵醫生:“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說完賞賜給醫生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呂後看着彌留中的劉邦,問他死後人事的安排:“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劉邦說曹參。呂後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呂後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有氣無力地說:“以後的事你不會知道了。”

劉邦駕崩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享年六十二歲,葬于長陵,谥号為高皇帝,廟号是太祖。

劉邦死後,呂後之子盈為帝,即孝惠帝。

主要影響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對秦亡的教訓極為重視。他命士人陸賈總結包括秦朝在内的曆代興亡的經驗教訓,供他借鑒。劉邦認為實行分封制,對于消除對立情緒,穩定群臣名将,依然是一個重要手段。同時,劉邦也并不希望再出現諸侯割據、群雄争霸的分割局面,而秦始皇所創立的郡縣制,确是克服這一弊端的有效措施,因此,劉邦采取了郡縣制與分封制并行的辦法,人們稱之為“郡國并行”制。

為了維護尊卑等級,高祖還沿用了秦的20級爵位制度。在秦朝法律的基礎上,高祖也改制了新的法律,就是漢代著名的《九章律》。在制定法律的同時,高祖又仿效秦朝建立起一套禮儀制度。歸結起來,漢承秦制集中體現在禮法制度方面。漢高祖劉邦的統治政策與秦王朝有許多不同之處,這種不同之處,正是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而總結、制定、推行的。總之,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大帝國又重新建立起來。

加強律法

在政治上,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同時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劉邦攻入鹹陽之時,便立即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後,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

這是在戰國時期李悝所制訂的《法經》六篇(盜法、賊法、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礎上補充了戶律(戶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賦稅征收)、興律(主要規定征發徭役、城防守備)和廄律(主要規定牛馬畜牧和驿傳方面),一般所說的漢律就是指《九章律》。劉邦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叔孫通制定了一套适合當時形勢需要的政治禮儀制度,撰寫了《漢儀十二篇》、《漢禮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儀法法令方面的專著,為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産。

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以法家思想為輔,取消秦朝“嚴刑峻罰”的做法,廢除連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輔”。即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到寬柔相濟,嚴松相當的統治效果。

重農抑商

在經濟上,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釋放奴婢,凡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解放生産力,“兵皆罷歸家”“以功勞行田宅”讓士兵複員歸家,給予他們土地及住宅,使他們從事生産勞作,迅速恢複提高國民經濟。

同時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抑制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階級。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由于楚漢戰争給社會帶來了嚴重創傷。人口散亡,經濟凋敝,物價上漲,民不聊生。米至1萬錢1石,馬100金1匹,“人相食,死者過半”。連劉邦所乘坐的馬車,也配不齊4匹一樣顔色的馬,将相們隻能坐着牛車上朝,整個社會呈現一片殘破凄涼的景象。

大臣陸賈曾對劉邦說:“過去騎馬打天下,現在不能騎馬治天下了,隻有用文和武兩手,才能得到長治久安。我認為對農民應該采取寬松的政策,讓大家有時間從事農業生産。”因此,劉邦就采用了“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其主要内容為:

1、增加勞動力。戰亂造成勞動力不足,是當時農業生産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為了盡快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劉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兵卒複員,“兵皆罷歸家”;招還流散人口;釋放奴婢;釋放非死刑的犯人;鼓勵生育。

2、調整土地政策。要發展農業經濟,除了勞動力,還必須有土地。劉邦早在楚漢戰争中,就注意到了土地問題。他把過去秦朝圍禁的“苑囿園池”,分給農民耕種,暫時解決了部分貧苦農民的需要。

3、輕徭薄賦。薄收賦稅,是劉邦采取的又一種措施。他讓中央财政有關官吏,根據政府的各項開支,制定征收賦稅的總額,額度不能超過人民群衆的承受能力。

文化事業

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面,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劉邦采取的寬松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漢高祖劉邦于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劉邦在回京師長安的路上,專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禮儀祭孔,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祭孔的君主,開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者掌握政權後,儒學的價值在社會的變革中得以充分體現。

到高祖劉邦末年時,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複興兵。劉邦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曆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後世衆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谥号

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最後确定的廟号為“太祖”,谥号為“高皇帝”。(谥法無“高”,因功最高,故上此号)最初,惠帝即位尊劉邦為高祖,景帝因為以其父文帝為太宗,故改高祖之号以為太祖。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習慣性的使用初廟來稱呼劉邦,後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帝”或“漢高祖”,葬于長陵。

陵墓

漢高祖劉邦長陵,位于西安市中心以北約20公裡、鹹陽市以東約20公裡的窯店鎮三義村北。1988年,國務院将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陵又名“長山”,是漢高祖劉邦與皇後呂雉(呂後)的陵墓。

長陵的陵址,選在鹹陽原的最高點,即秦鹹陽宮的舊址之上,遠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氣勢雄偉。南與未央宮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橫貫陵區。在此可俯瞰長安勝景,自古以來就是關中著名的樞紐要地。

1970年~1976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長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查,發現了大量的實物遺存。長陵是漢高祖劉邦和皇後呂雉的合葬陵墓,陵園遺址至今尚存。陵園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西牆的正中發現了一座寬23米的城門遺址。西城牆的地面上至今還保留着一條長600米、寬6米、高3米的夯土遺迹。

陵冢位于陵園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呂後陵在東,相距約250米左右。高祖的陵冢呈長方形覆鬥狀,高32米。在陵園的西北角、西南角、東南角和沿南牆一帶有六處大型的寝殿遺址。

長陵以東是陪葬墓區,綿延達15裡。根據史書的記載,蕭何、曹參、張耳、田蚡、周勃父子等功臣貴戚大都陪葬于此,唐代詩人唐彥謙有詩雲:“長陵高阙此安劉,祔葬累累盡列侯”,這些累累連綿的墳冢,從某種角度再現了漢初文治武功的盛況。

1965年冬,在長陵陪葬墓中,出土了馳名中外的3000彩繪兵馬俑,包括800餘步兵俑、580餘騎兵俑,還有許多陶盾牌、兵器和車馬飾。在長陵附近曾出土有“長陵東當”、長陵西當”篆文的瓦當,1968年在長陵附近出土一顆有“皇後之玺”篆文的螭虎紐白玉印,可能是呂後之印。

長陵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陵“東西廣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長安三十五裡”。現在測底部東西長153米,南北寬135米,頂部東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與史籍記載相近。長陵亦稱“長山”或“長陵山”。取名“長陵”或因與所在地古稱“長平”或“長平阪”有關。也有人認為“長陵”是以西漢都城“長安”的第一個字命名的。

個人作品

大風歌

漢高祖十二年末平定了英布後,路過曾經戰鬥過的臨近家鄉豐縣的沛縣,當然也把沛縣當做故鄉看待。置酒召父老宴,酒酣,劉邦擊築歌大風,他在快樂當中,想起過去自己怎樣戰勝了項羽,又想到以後要治理好國家,哪兒去找勇士幫他守衛呢?想到這裡,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鴻鹄歌

鴻鹄高飛,一舉千裡。

羽翼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又可奈何。

星有缯繳,将安所施!

人際關系

父親

劉湍,即劉太公,劉邦登基後為太上皇,又名劉執嘉,崩于公元前197年。

兄弟

劉伯,劉邦大哥,早死未分封。

劉仲,劉邦二哥,被劉邦封為代王,統轄今河北、山西一帶,後因抵抗匈奴戰敗被革為合陽侯,死後追谥為代頃王。

劉交,劉邦弟弟,被劉邦封為楚王,死後谥元王

後妃

皇後(呂雉)

薄姬

曹夫人(高祖外婦)

戚夫人

趙姬

兒子

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母曹氏。高祖六年封為齊王。

嫡長子孝惠帝劉盈,母呂後。高祖二年立為太子,十二年四月,高祖崩。五月,即皇帝位。

趙隐王劉如意,母戚夫人。高祖九年四月封為趙王,十二年,為呂後所殺,後稱為趙隐王。

代王劉恒,後為孝文帝,母薄太後。高祖十一年封為代王,高後八年,即皇帝位。

趙幽王劉友。高祖十一年,封為淮陽王,高後二年,徙趙,高後七年,自殺,後稱為趙幽王。

趙共王劉恢。高祖十一年封為梁王,高後七年,徙趙,封為趙王,同年自殺,後稱為趙共王。

淮南厲王劉長。高祖十一年封為淮南曆王,孝文六年,謀反,廢徙蜀,死雍。

燕靈王劉建。高祖十二年封為燕王,高後七年,薨。呂後殺其子。

女兒

魯元公主劉樂,母呂後。有史可查者一人。

人物評價

名人評價

班固:《春秋》晉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而大夫範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範氏為晉士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于晉,其處者為劉氏。劉向雲戰國時劉氏自秦獲于魏。秦滅魏,遷大梁,都于豐,故周市說雍齒曰:“豐,故梁徙也。”

是以頌高祖雲:“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則有秦、晉、梁、荊之巫,世祠天地,綴之以祀,豈不信哉!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于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漢書》

司馬貞: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從泗上,即号沛公。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郁砀,素靈告豐。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王我巴蜀,實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氾水即位,鹹陽築宮。威加四海,還歌大風。——《史記索隐》

毛澤東: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曆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郦食其: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曆史評價

對于劉邦為何能得天下,在當時和後世都引起了很多探讨,能用人、善于用人無疑是一大關鍵。韓信、陳平、彭越等人才原來都是項羽的手下,後來都為劉邦所用。劉邦不但靠這一點成功打天下,也靠這一點成功地鞏固了江山,留給後代以豐厚的遺産。

由平民登上帝位,開創了中國曆史上“布衣将相”的局面,結束了“血統貴賤論”,實現了“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的神話,成為激勵着平凡的人特别是下層人積極奮鬥從而不斷走向成功的光輝典範。

劉邦雖然稱為天下的共主,但群雄割據的局面并未消除。他參考了周、秦兩代的得失,确立了“郡國并行”的制度,分封當時已實際形成割據力量的韓信、彭越、張敖等為王,但同時派出郡守、縣令等地方行政官員,限制諸侯王的勢力。

但劉邦仍不放心,他在位期間,鏟除異姓王成為政策的重點,韓信、彭越、英布、張敖等異姓王先後被以謀反罪名鏟除掉,而換上劉邦自己的子弟為王。到劉邦死前一年,除了僻處南陲的長沙王吳芮之外,異姓王已全部清除。

劉邦遂集群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事實證明,劉邦的整個策略是正确的,同姓王在英布等人叛亂時确實起到了拱衛中央政權的作用。而劉邦死後,漢朝便進入了長期和平的階段。

至于同姓王為禍的問題,也在幾代人之後由劉邦的後人解決了。劉邦鏟除了部分功臣,這也在曆史上首開了開國皇帝鏟除功臣的先例。

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皇帝。他統一中國後,通過消滅異姓王、遷徙六國強族到都城周邊加以控制,徹底結束了從商周到戰國近千年中國奴隸分封制的狀态。他制定休養生息政策,結束了自公元前771年周朝東遷以來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紛亂和統治者橫征暴斂的曆史。

匈奴在傑出首領冒頓的率領下,在秦末之際崛起為北方草原的一大強權。公元前200年,劉邦率大軍北擊匈奴,被圍困于白登山,後僥幸得以逃脫。此戰第一次使中央王朝認識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力量,劉邦因此采納了婁敬的建議,以“家人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首開“和親政策”的先河。

劉邦還采納了婁敬的建議,将首都定在長安。“秦中自古帝王州”,但周、秦定都長安,那是因為這裡是他們的大本營,而漢定都長安,則主要出于劉邦本人的選擇。此外,還遷六國後裔及各地豪強十餘萬人至關中,這一政策的作用不容低估,不但消除了六國舊貴族和關東豪強重新作亂的隐患,而且阻斷了各地貧富分化的自然進程,使漢初出現了“邑裡無營利之家,野澤無兼并之民”的十分有利于自然經濟發展的局面。他這一政策,也為後繼者所沿襲。

劉邦原來不喜儒學,曾在儒冠上溺尿。但可能是陸賈的原因,使他認識到了儒學的巨大作用。公元前195年,劉邦在魯地以太牢祭孔子,成為曆史上第一個祭祀孔子的皇帝,也為漢朝後來的尊儒政策埋下伏筆。

劉邦時代為中國曆史巨變的标志是,首開了布衣将相之局。夏、商、周三代的王室和諸侯都是世襲的,各國官僚也以世襲貴族為主,戰國以後不斷有平民出身的大臣湧現,但像西漢立國時那樣,君臣将相均為平民出身則是前所未有的,而以前延續了數千年的世襲貴族則終于灰飛煙滅,不知所蹤矣。

個人之最

1.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

2.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在短時間内(七年)内統一天下的皇帝。

3.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實行郡國并行制的皇帝。

4.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善于利用宣傳戰打擊政治對手的皇帝。

5.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善于奪取政治制高點造成政治優勢的皇帝。

6.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創作楚聲短歌的皇帝。

成語典故

韓信将兵,多多益善。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越多越好。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約法三章。出處:《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一決雌雄。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分我杯羹。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築壇拜将。出處:《漢書.高帝紀上》:“漢王齊戒設壇場,拜信(韓信)為大将軍,問以計策。”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計将安在?小生當築壇拜将。”馮夢龍《喻世明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書中記載:一遇漢祖,築壇拜将,捧毂推輪,後封王爵以酬其功。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出處: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犬牙交錯。出處:《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一敗塗地。出處:《史記.高祖本紀》:“今置将不善,壹敗塗地。”

高陽酒徒。出處:《史記.郦食其列傳》沛公(劉邦)引兵過陳留,高陽儒生郦食其求見。使者入通,沛公曰:“為我謝之,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複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終受重用。

相關景區

劉邦斬蛇碑

景區地點:河南永城市芒山鎮文物管理所西南角。

秦朝末年,時為沛縣泗水亭亭長的劉邦,負責押送一批刑徒,到骊山為秦始皇修建陵墓,一路上刑徒逃亡不斷,到達芒砀山腳下時,刑徒已逃走大半。按照秦朝法律,刑徒半路逃走,押解之人将被處以重刑。劉邦幹脆解開繩索,告訴刑徒各尋生路去吧。刑徒們各自逃散,瞬間又聚攏來報告劉邦,說前邊有大蛇擋路,逃不出去。劉邦酒壯人膽,揮劍将蛇斬為兩截。後來劉邦揭竿而起,成就漢朝大業。

後人為紀念他,在傳說中的斬蛇處立下一塊石碑,叫“劉邦斬蛇碑”,就是眼前的這塊碑。“難道是劉邦顯靈了?”想到這個傳說,陳文欽出了一身冷汗,隻覺得頭皮發緊,脊梁發冷。慌張間,他趕緊駕車離去。斬蛇碑劉邦顯靈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的村民甚至永城市區的市民,紛紛前來看稀奇。碑旁本來甯靜的馬路,一時間車輛紛纭,各種流傳的版本愈傳愈玄,甚至引來不少村民上香求願。

漢高祖廟

劉邦是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史記·高祖本紀》雲:“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号為高皇帝。”

由于劉邦功勳卓著被後世尊稱為漢高祖,其廟多稱漢高祖廟,清同治《徐州府志》載:“漢高祖廟,在城南五裡,案《太平寰宇記》雲在縣東南六裡,臨泗水;又城北七十裡彭城廢縣地也有高祖廟;城西南二十裡丁塘山東又有拔劍泉廟祈漢高祖,明洪武末知州楊節仲因故址建”。這三座漢高祖廟即徐州漢高祖廟、銅山區柳泉鎮高皇廟和銅山區漢王鎮漢王廟。另外兩座是銅山區三堡鎮王山漢高祖廟和賈汪區杜莊漢高皇寺。

漢皇陵

漢皇祖陵位于今江蘇省豐縣趙莊鎮金劉寨村,是以漢高祖的曾祖父、劉姓大始祖劉清墓為中心擴展而成的一座陵園陳列館。現為當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縣是劉邦的老家,被史家稱為漢高故裡,俗稱漢皇故裡,其位置在今豐城西北七公裡處的豐單公路北側趙莊鎮金劉寨村,漢皇祖陵園,就座落在村西白銀河旁,是漢高祖劉邦曾祖父的埋葬處,劉邦稱帝後,這裡曾經一度繁華輝煌。

漢皇祖陵俗稱“皇林”,曆來是當地漢裡堂劉氏祭祀祖先的場所,原來有墓有祠,但經過千百年來的改朝換代和滄桑變化,再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破四舊”,當地古迹建築被破壞殆盡,僅剩下劉邦曾祖父劉清的土墳一堆。現在的漢皇陵,則1992年以後由當地政府與劉姓族人修複重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