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

燕王

封建社會王爵
燕王,中國封建社會著名王爵之一。曆史上第一位燕王是燕易王,曆7世,為秦統一。此後多有分封及自立,最著名的如五代初期的燕王劉守光、唐初的燕王羅藝、明初的燕王朱棣等。除開漢代和明代冊封的王爵有實質性封國外,其餘朝代冊封的燕王多重号重位,而并未形成自行統治或影響曆史的藩鎮王國。從站在“燕王”稱呼本真寓意的立場出發,此類燕王實質上與“燕王”的原始含義地位大有不同,且影響力較弱。此處重點介紹較為著名的燕王,其餘燕王一一列舉。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燕王 類别:文學曆史 等級:王爵 存在時間:秦朝 逝世時間:清朝 英文名:Prince of Yan

戰國時代的燕王

戰國時代燕王世襲表 

燕易王 

燕王哙 

燕昭王

燕惠王

燕武成王 

燕孝王 

燕王喜 

秦楚時期

秦末楚漢時期相繼有三位燕王

韓廣

韓廣(?-公元前202年),秦朝末年人,原六國中趙國上谷小吏。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陳吳政權派趙人武臣經略趙地。武臣穩定趙地之後就派韓廣安撫燕地,結果韓廣一到燕地就很受歡迎,被當地貴族立為燕王(或說韓廣自立為燕王)。

公元前208年,秦攻趙王武臣,燕王韓廣派臧荼率兵救趙。項羽為總盟主,破釜沉舟,大勝秦兵。

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為十八諸侯時,不放心燕國,借口臧荼功勞大,立韓廣手下大将臧荼為燕王,把韓廣遷為遼東王,以無終(今天津薊縣)為都。韓廣對此不服,不肯搬遷,結果被臧荼擊敗及殺害,燕及遼東兩地皆為臧荼所有。

臧荼

臧荼(?-公元前202年),秦朝末年西漢初年人。

原為燕王韓廣部将。公元前208年,秦攻趙王武臣,燕王韓廣派臧荼率兵救趙。跟随項羽援救被秦朝章邯包圍的趙國,後又随項羽入關中。

漢王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天下為十八諸侯,立臧荼為燕王,都薊。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之後,臧荼攻滅韓廣,合并遼東,統一燕國。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韓信破趙國陳餘。聽從廣武君李左車的進言,派使者送信給燕王,燕王臧荼歸順韓信,投降劉邦。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臧荼和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前衡山王)吳芮、趙王張耳共同尊奉漢王劉邦為皇帝。

同年,因劉邦大肆捕殺項羽舊部,令臧荼非常恐懼,于是反漢,高祖劉邦親自征伐,臧荼被捕殺。高祖的發小盧绾封為燕王。

臧荼育有一子臧衍,父親被平定後逃往匈奴。陳豨叛變時,燕王盧绾派張勝向匈奴散播陳豨戰敗的消息,避免匈奴派兵增援陳豨。張勝本想聯同匈奴将陳豨消滅,但遇見臧衍,他說:“您之所以得到重用,因您通曉匈奴之事。而燕所能夠長久,是因為諸侯屢屢造反。現在您為了燕,想要迅速消滅陳豨。但陳豨被消滅了以後,下一個就該輪到燕了。”張勝同意其話,遂不再返回燕地,勸說盧绾暗通匈奴。

臧荼孫女臧兒,西漢人,是漢景帝劉啟第二任皇後王娡的母親,王娡是漢武帝生母。臧兒是原來的燕王臧荼的孫女,臧衍女兒。臧兒先嫁給槐裡的王仲為妻,生個兒子名叫王信,還有兩個女兒,其中長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皃姁。後來王仲死了,臧兒又改嫁給長陵田氏,生了兒子田蚡、田勝。(《漢書》)

漢朝時期

西漢時期,今北京地區曾五度建為燕國。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封燕王盧绾逃降匈奴。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立子劉建為燕王,都薊城,高後七年(前181年)劉建死,無後國除,改為燕郡。高後八年(前180年)封呂通為燕王,同年高後死,呂通被殺。文帝元年(前180年)徒琅琊王劉澤為燕王,都薊城,元朔二年(前127年),燕王劉定國(劉澤曾孫)因罪自殺,國除改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立子劉旦為燕王,都薊城。元鳳元民(公元前180年),劉旦因謀反自絞死,國除。改為廣陽郡。

盧绾

盧绾(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與劉邦是同鄉好友,且和劉邦同一天生日,兒時與劉邦一起在馬維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劉邦當泗水亭長時,常随出入上下。楚漢戰争中,官至太尉,劉邦建立漢朝,被封為燕王(今北京)。漢十一年(前196年)同陳豨叛亂,劉邦在攻擊盧绾時,與大臣誓曰:“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是為白馬之盟。以樊哙、周勃攻打盧绾,攻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盧绾攜及家人奔走匈奴。惠帝元年(前194年),盧绾死于匈奴,享年63歲。

西漢燕國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0年)

第1代 燕靈王 劉建 15年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0年(前181年—前127年)

第1代 燕敬王 劉澤 4年 公元前181年-公元前177年

第2代 燕康王 劉嘉26年 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51年

第3代 燕王 劉定國 24年 公元前151年-公元前127年(前117年—前79年)

第1代 燕剌王 劉旦 38年 公元前117年-公元前79年

三國時期

公孫淵

燕王公孫淵,字文懿, 幽州遼東襄平(今遼甯遼陽)人。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孫,公孫康之子,公孫晃之弟,公孫修之父。魏大司馬,封樂浪公。後自稱燕王。卒于238年。

曹宇

燕王曹宇,字彭祖,三國時期魏國宗室,曹操與環夫人之子,與曹沖為同父同母的兄弟。被封為燕王。他的兒子常道鄉公曹璜(後改名曹奂)是魏國的最後一代皇帝,即魏元帝。

南北朝

這一時期以“燕”為号,建國稱燕王的人較多,詳情參見詞條十六國

隋唐時期

格謙

格謙(?―公元616) 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隋末厭次(今山東省惠民縣東南)人。613年(隋炀帝大業九年)起兵反隋,以豆子岡(今山東惠民縣境)為根據地展開鬥争,衆至十餘萬人。自稱燕王十二年,為王世充所敗。他犧牲後,餘部由高開道率領,繼續戰鬥于黃河以北地區。

高開道

高開道(?―公元624),陽信城南人,家貧,世以煮鹽為生。613年(大業九年),格謙于豆子崗(今惠民境)起義,擁衆10萬,自稱燕王。高開道投奔義軍,深得燕王賞識,遂擢為将軍。616年(大業十二年),隋将王世充受命剿滅起義軍,格謙率軍幾經決戰,兵敗被殺。高率餘部潛入海曲(今山東日照),經休整,軍威複振,轉戰渤海北部一帶。618年(唐武德元年),高率義軍一舉攻下北平(今河北盧龍)、漁陽郡(今天津市薊縣),繼承燕王,建都漁陽,年号始興。

621年(武德三年),唐将羅藝守幽州(今北京),被窦建德義軍圍困,高馳往救援,窦懼其骁勇,不戰而退。朝廷以其功,命羅藝遣使勸高降唐,賜姓李,受蔚州總管,封北平王。時逢幽州大饑,高明許以糧販濟幽州災民,暗置殲羅之計。羅藝先遣老幼前往就食,高恭迎招待,羅藝信其誠,乃發兵三千,車馬數百輛,驢馬千餘匹,去往運糧,高告絕于羅藝,将車馬全部扣留。遂北連突厥,南和劉黑闼,共同反唐,連續攻克恒(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幽、易(今河北易縣)諸州,複稱燕王。624年(武德六年),部将張金樹陰謀圖叛,一面煽惑兵衆解甲歸鄉,一面在高親兵内部設伏,佯以戲嬉,暗藏其刀杖,斷其弓弦,夤夜一聲号令,内外夾擊,高持勇披甲挺槍而出,但重圍如堵,絕境難逃。無奈含恨痛飲,先缢死妻妾子女,後自殺。

李藝

燕王李藝(?-627),字子延,隋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唐朝初期将領,寓居京兆雲陽(今陝西泾陽)。隋末任虎贲郎将,駐守涿郡。619年歸唐後,賜其姓李,初封燕公,後晉封燕郡王,助唐擊敗劉黑闼,統領天節軍,鎮守泾州。唐太宗登基後,進封開府儀同三司,位比三公。貞觀元年,率軍反唐,進據豳州,後被擊敗,逃往甘肅烏氏,為其部下所殺。

五代十國

劉守光

燕王劉守光,深州(今河北深州)人,五代時期桀燕國建立者,為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之子。 劉守光曾因與劉仁恭的愛妾羅氏通奸,被劉仁恭棍打後,斷絕父子關系。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自稱盧龍節度使,并派兵進攻大安山,擒劉仁恭,并将其囚禁。此後并與其兄義昌節度使劉守文相互攻擊。909年,擒劉守文,不久将将其殺害,兼有兩鎮。同年,為後梁太祖朱溫封燕王。

911年,劉守光不顧衆将臣的反對,登極稱帝,國号大燕,改元應天,史稱桀燕。桀燕建立後,即不斷受到晉王李存勗的攻擊。應天三年(913年),晉軍攻陷幽州,俘獲被囚禁已久的劉仁恭,而劉守光逃亡後不久亦被擒。914年,劉氏父子被李存勗獻於晉國太廟,李存勗并監斬劉守光,劉守光至死仍求饒不絕。

李景達

李景達,南唐宗室,封燕王,後改封齊王,谥為昭孝。

李弘冀

燕王李弘冀(?----959),南唐文獻太子,元宗李璟長子,李煜長兄。曾任吳王,居東宮。他為人猜忌嚴刻,卻頗有軍事才能。當時李璟将政務交由齊王李景遂全權處理,與當時皇太弟李景遂爆發皇儲之争,蕭俨、孫晟等人堅持立李弘冀為帝。李弘冀繼位後毒殺叔父李景遂,李煜為保小命,自号鐘隐居士。李弘冀死于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九月。谥為文獻。

宋朝時期

燕懿王趙德昭

趙德昭(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次子,母孝惠皇後賀氏,八賢王趙德芳之兄,初授貴州防禦史,累遷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宗時遷至京兆尹,封武功郡王,因受太宗訓斥,自刎。先後被封為武功郡王、燕王、吳王、越王。

子五人:趙惟正,趙惟吉,趙惟固,趙惟忠,趙惟和。其十世孫為宋理宗,十一世孫為宋度宗,十二世孫為宋末三幼主(宋恭帝趙顕、宋端宗趙昰、宋末帝趙昺)。趙德昭亦是朝鮮半島白川趙氏的開派始祖。

宋太祖死後,流傳着燭影斧聲疑案,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德昭失去了當天子的機會,太宗雖然封德昭為武功郡王,朝會時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對這位頗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

尤其是史書上記載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親征太原時,一夜偶發的事情驚擾軍營,軍士到處尋找太宗卻不知其蹤影,傳說中有人提出立德昭為帝。

趙光義得知,更為不滿。按宋規得勝很快就要犒賞,可趙光義卻因嫉恨德昭威名遲遲不頒嘉獎。當德昭詢問趙光義幾時論功行賞時,趙光義以羞辱、忌恨的口吻說:“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你當皇帝時,再賞還不遲)德昭聞言憤恨不已,退而自刎。德昭死後,趙光義又跑到德昭府裡面假惺惺哭道:“傻侄兒,我不過一句氣話,你怎會走這條路!”

許多史學家認為,這是宋朝以司馬光為首的禦用史家在為趙光義逼死德昭的罪行做掩飾美化。

元朝時期

孛兒隻斤·真金

簡介

真金(1243年-1286年1月5日),元朝第一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嫡子,第二位皇帝元成宗鐵穆耳之父,母察必皇後(昭睿順聖皇後弘吉烈氏)。娶蒙古弘吉剌部出身的闊闊真為正妻。

1261年被封為燕王,1273年被封為皇太子,1286年1月5日去世,1293年元世祖上谥号明孝太子,1294年元成宗登基,追尊真金為皇帝,為真金上廟号裕宗,漢文谥号文惠明孝皇帝。

生平

真金年少時,已從漢儒姚樞、窦默二人讀《孝經》,元世祖大悅。

中統二年十二月初二日(1261年12月25日),元世祖下诏封皇子真金為燕王,領中書省事。

至元十年二月二月初三日(1273年2月21日),元世祖冊立真金為皇太子,故人稱真金太子,并統轄中書省。

至元十年三月十三日(1273年4月2日),元世祖遣攝太尉、同知樞密院事伯顔授皇太子真金玉冊金寶,冊文是:

皇帝若曰:咨爾皇太子真金,仰惟太祖皇帝遺訓,嫡子中有克嗣服繼統者,豫選定之。是用立太宗英文皇帝,以紹隆丕構。自時厥後,為不顯立冢嫡,遂啟争端。朕上遵祖宗宏規,下協昆弟佥同之議,乃從燕邸,即立爾為皇太子,積有日矣。比者儒臣敷奏,國家定立儲嗣,宜有冊命,此典禮也。今遣攝太尉、左丞相伯顔持節授爾玉冊金寶。于戲!聖武燕謀,爾其承奉。昆弟宗親,爾其和協。使仁孝顯于躬行,抑可謂不負所托矣。尚其戒哉,勿替朕命。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有禦史奏請元世祖禅讓給真金,阿合馬餘黨塔即古等人得悉此事後便借理算為名封存禦史台奏章,把此事上報給元世祖。結果元世祖大怒,真金由此憂懼不自安,以是緻疾。

至元二十二年農曆十二月十日(1286年1月5日),真金去世。元世祖在悔恨之餘,立真金之子鐵穆爾為皇太孫。

至元三十年正月十八日(1293年2月25日),元世祖忽必烈為真金上谥号明孝太子。

至元三十一年農曆四月十四日(1294年5月10日),元成宗鐵穆耳在即位诏書中,追尊其父真金為皇帝。

至元三十一年農曆五月初九日(1294年6月3日),元成宗為真金上廟号裕宗,漢文谥号文惠明孝皇帝。

明朝時期

燕王朱棣即明成祖(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今江蘇南京)。死後原廟号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

藩王時期

洪武三年(1370年),十歲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晉王朱㭎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之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年)。

即位為帝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适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殺方孝孺十族。永樂初,曾先後複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甯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永樂初開始設置内閣,選資曆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禦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隐事,設置鎮守内臣和東廠衙門,恢複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政治成就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區,設立奴兒幹都司。與此同時,争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七年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十四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後來毀于李自成,清初又重新修複),十九年(1422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于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大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礎上,對其他邊疆地區的統治也得到發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亂後,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為加強對烏斯藏(今西藏)地區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他還于四年設立哈密衛,并多次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中官李達等官員出使西域,随後西域的帖木兒帝國、吐魯番、失剌斯、俺都準、火州也與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來,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饷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産,并注意蠲免赈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産,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下,朱棣對典籍的整理也比較重視,組織大批人力編修了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

為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的影響,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所曆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見鄭和下西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浡泥王和蘇祿東王親自率使臣來中國,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屬,于其地設交趾布政使司。

永樂時全國範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于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十八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二十二年朱棣崩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烏珠穆沁),這是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後葬于長陵,廟号太宗,嘉靖時改成祖。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删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内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蔔、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對西藏的功績

河州衛口外的邊都溝(今青海省循化縣文都鄉)土司,一直延續到近代,即是十世班禅大師所出身的文都千戶家族。該家族原在西藏,與薩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随八思巴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為當地的藏族首領。明朝初年該家族歸附明朝,其首領賞思曾進京朝貢,受到明成祖的封賞。直到本世紀五十年代,文都千戶家還保存着明成祖賜給賞思的敕書和銅牌,敕書中寫道: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裡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近磨道。唯有必裡阿蔔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恁阿蔔束的兒子結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蔔束來京進貢,十分至誠。俺見這好意思,就将必裡千戶所升起作衛。中書舍人便将俺的言語诰裡面寫得仔細回去,升他做明威将軍、必裡衛指揮佥事,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着。若有不聽管屬者,将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勿怠。

永樂二年诏: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好生磨道。自我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時,爾必裡阿蔔束便來入貢。及俺即了大位子,阿蔔束的兒子結束,能知天道,便差人來京進貢。俺見這意思十分至誠,就将必裡千戶升起作衛,着他做明衛将軍本衛指揮佥事。阿哈巴差人來謝恩進貢。告稱他兄弟結束病故了,欲要襲他職事。恁中書舍人便将俺的言語诰裡寫得仔細回去,教他阿哈巴仍做明威将軍、必裡衛指揮佥事,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着。若有不聽管屬的,将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毋怠。”隆務寺原藏明政府敕封必裡族頭目為百戶的诰命一件,錄文于後。

永樂四年诏: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好生近磨道,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統一了天下,那漢每好意思,多曾到有。自我即了大位,恁籠班不忘俺太祖皇帝恩德,知天道,向慕朝庭,俺見這好意思,與了名分。中書舍人便将俺的言語敕裡寫得仔細回去,着他做昭信校尉、必裡衛指揮司百戶,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着。若有不聽管屬的,将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毋怠。”

相關評價

明成祖朱棣是曆史上争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 手上沾滿了鮮血。但總體來說是功大于過的。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并于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時蒙元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并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并不安甯,它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衆多忠臣猛将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并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在先後削奪了五位藩王後,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由于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待盡,因此朝廷隻得派一些年輕将領挂帥。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于它的一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導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樂。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餘黨,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産生的,有個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并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永樂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随時都有戰争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缙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隻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并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于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盡量抽毀,對于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于古代類書之冠的稱号。

清朝時期

秦日綱家境貧窮,少年失學,為謀生計,做豆腐為業。曾入鄉勇效力,後到貴縣龍山挖礦。為人誠實忠厚,行俠仗義,在礦工中威望頗高。秦日綱年近三十無力婚娶成家,與衆多工友一樣,争紮於溫飽,生活苦不堪言,心底埋藏着對殘酷壓迫的強烈反抗願望。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十二月,洪秀全潛入平天山傳教暗結礦工,認識了秦日綱,洪秀全熟知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加強對他的交往,同謀起事。由此,秦日綱成了太平天國的開創者之一。 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九月二十五日,太平軍攻占永安州城,秦日綱奉命領軍屯駐永安外圍的水窦,連續三次殺退了清都統烏蘭泰的進犯。同年十二月十七日,天王對金田起義功臣封王和晉升官職,秦日綱封為天官丞相。 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五月四日,太平軍突圍永安州,秦日綱領軍掩護主力撤退,此戰殲敵五千餘衆,長瑞、長壽、董光甲、邵鶴齡四位總兵被擊斃。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二月八日,太平軍以50萬之衆,從武漢出發,分水陸兩路東下,勢如破,僅二十多天一舉攻下了南京。論功行賞,秦日綱受封真忠報國頂天侯。 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翼王石達開在安慶一帶安民,大得人心,政績顯著,引起楊秀清的嫉妒,楊命秦日綱代翼王守安慶,在安慶秦日綱擴增兵員三千餘人,軍容甚盛,引起楊秀清猜疑。同年十一月,秦日綱兵敗田家鎮。

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二月,曾國藩見太平軍節節敗退,親領湘軍水師攻打九江,秦日綱緊密配合石達開與湘軍決戰,湘軍潰敗不複成軍,曾國藩差點喪生、總兵胡林翼欲投江自殺。太平軍士氣高漲,次年四月三日攻克重鎮武昌。當太平軍打垮強大的江南江北大營,奪取全國勝利時,天國領導集團各種矛盾開始激化,演繹出慘烈的幕幕悲劇,猜疑、互相加害、殺戮。俱有不凡的軍事才能、為太平天國取得輝煌軍事成就的秦日綱,死于石達開洪秀全的屠刀之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