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

陰陽家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學派之一

陰陽家是流行于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學派。齊人鄒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記》稱其:“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陰陽師操控式神是陰陽術師的主要法力技能。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組織稱為“陰陽道”。"陰陽"的主導思想是以五行決定政治,概念,最早見于《易經》。《呂氏春秋》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大體而言,鄒衍的陰陽家思想表現在将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并試圖進一步的發展,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1]

    中文名:陰陽家 外文名:The yin-yang school 實 質:流行于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學派 起源時間:戰國時代 主導思想:以“五行”決定政治 代表人物:齊人鄒衍 代表著作:《呂氏春秋》等書中可見其思想

曆史起源

話說戰國時代,有一支主張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的學派稱之為「陰陽家」,當時以齊國人鄒衍、鄒爽為主要代表。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内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

這正是老子所說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随着世界的複雜多變,當一切事物二分法的簡單思考方式,已經無法解釋眼前發生的現象。

遂衍生出新的思考模式,像「八卦」是用來表示陰陽的移動與變化,代表着各種自然現象,可以用在推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變化以及人生的各種際遇,充滿智慧的古人于是将這些現象的诠釋整理成「易」,至周朝流傳至今的參考典籍就是「易經」。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不斷循環并從而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觀念。

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

到後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的「天文家」、研究曆法的「曆數家」以及「五行家」。

主導思想

"陰陽"的主導思想是以五行決定政治,概念,最早見于《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産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陰陽五行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諸子百家”之一: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将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

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

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代表人物

鄒衍

鄒衍(約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齊國(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為談天衍,又稱鄒子。

舊史所載他的事迹有所謬誤,但可肯定他是戰國晚期人。鄒衍曾遊學稷下學宮,以學問重於齊。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趙,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到燕,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面掃塵,聽他講學,為他築竭石宮,執弟子禮。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後。

著作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佚失。現隻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安倍晴明親筆著作《晴明逸話》日本史學家考證僅有此書為安倍晴明親自所寫,書中就有各種詳細的陰陽學資料記載如:所有生物包括人都被各種東西束縛,束縛的存在就是自然法則之一。人要面對“時間”這樣的“枷鎖”,身體是裝着靈魂的容器。

也同樣束縛着靈魂。人無法擺脫束縛的枷鎖,而且很多束縛的枷鎖,是所有生物都有,而不是人獨有的。世界上隻有一種枷鎖是人獨有,這個枷鎖的能量枷鎖,人們一說出,就無法收回自己剛才說的,說出的不能當做沒有發生。

如果擔心壞事可能發生在内心自言自語這樣壞的事情就一定發生。

因此古代人認為女士帶雲海石手鍊,男士帶紅石飾品,在結印冊上添加“筌蹄胡祿、夢窗疏石、吉備丹波”結押。從而轉運旺福

名詞解釋

何為陰陽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陰陽學說是在氣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在氣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明,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果,這樣就抽象出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陰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所以"陰陽者,有名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

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陰陽學說的基本内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字括之。

陰陽家

陰陽家出于方士。《漢書·藝術志》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

第一種是天文:“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

第二種是曆譜:“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第三種是五行:“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

第四種是蓍龜。這是中國古代占蔔用的兩種主要方法。後一種方法是,管占蔔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龜甲或獸骨上,鑽鑿一個圓形的凹缺,然後用火燒灼。圍繞着鑽鑿的地方,現出裂紋。根據這些裂紋。據說可以知道所問的事情的吉兇。這種方法叫“蔔”。前一種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莖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數的組合,再查《易經》來解釋,斷定吉兇。這種方法叫“筮”。《易經》的卦辭、爻辭本來就是為筮用的。

第五種是雜占。

第六種是形法。包括看相術以及後來叫做“風水”的方術。風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産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須安排得與自然力即風水。

五行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于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範疇系統。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克"。

五行學說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髒為基本間架,将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凡即具有生發,柔和特性者統屬于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于火;具有長養,發育特性者統屬于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于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于水。将人體的一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現象聯系起來,形成了聯系人體内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中國的偉大中醫就是含有五行說,形成一個中醫體系。

五行相生含義:

木生火,是因為木性溫暖,火隐伏其中,鑽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為火灼熱,所以能夠焚燒木,木被焚燒後就變成灰燼,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為金需要隐藏在石裡,依附着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為少陰之氣(金氣)溫潤流澤,金靠水生,銷鍛金也可變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為水溫潤而使樹木生長出來,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義:是因為天地之性

衆勝寡,故水勝火.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強水得木,方洩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幹;火弱遇水,必不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發展

思想

陰陽思想作為抽象概念,主要源于孔子創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周易》被奉為儒家典籍,隻能說明文字是百家思想的發源之地,地球到今天才被世人看到,上古時期的先哲們腦海裡隻有天地,陰陽,晝夜,四季,晴明,地球的另外一面是對立的,對立的結果則必有陰陽,我為陰則對立為陽,我為陽則對立為陰,幾千年過後,儒道陰陽,縱橫佛法,誰記得諸子百家,百家思想源于何處?跟人類從哪裡來可謂是異曲同工,尋找陰陽的過程就是尋找人類起源的過程。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贊歎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曆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下面還會談到)說,認為曆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幹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五德

又稱"五德轉移"。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曆史興衰,創為"五德終始"之說,影響甚大。後來的挂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劉向的《洪範五行傳論》(梁任公在其《飲冰室文集·陰陽五行說之來曆》中談到陰陽學說之害時曾提到:宜負罪責者三人焉……曰鄒衍,曰董仲舒,曰劉向。可見陰陽家其要)等,都是以陰陽五行為思想基幹。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了曆史循環論。

沒落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漢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内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貢獻

天文曆算

太史公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把陰陽家列為六家之首,雖然評價并不最高,也還是一種特别表示。沒有任何直接的資料依據,但事實上很明顯存在一個理由,那就是司馬氏祖傳世襲的專業是天文曆算,陰陽家則是先秦諸家中唯一專精于天文曆算的一家。

陰陽家的主要學術内容直到司馬遷都是在這領域的主導,而司馬遷則是這一學派的正宗傳人。《漢書·藝文志》引用劉歆的《七略》開列了當時的書目,一共有不到六百部書。這種書目在現代是開不成了!那六百種中很多都已失傳。其中陰陽家有21部,第一部就是《宋司星子韋》,第四和第五是《鄒子》和《鄒子終始》。

這鄒子應即為鄒衍。齊有三鄒,鄒忌不是陰陽家,鄒奭名氣小,後面第十二部就是《鄒奭子》。其中《容成》、《張蒼》兩部也是今人能斷定内容為曆算的書。劉歆為這21家所作評介是:“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司馬遷也說陰陽家特長是“序四時之大順”。

地位影響

陰陽家是戰國時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戰國末齊國的鄒衍。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傳》),莊子将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神秘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五行”最早見于《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國時五行說相當流行,有相生相勝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的觀點。陰陽家以五行為五德,認為曆史朝代的嬗變即遵守五行相生相勝之道,是為‘五德終始說’。司馬遷稱鄒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五行相克的循環變化決定曆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三代之變,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秦漢統治者均以此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尋找根據,對後世特别是漢代有很大影響。《漢書·藝文志》雲:“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作為一個學派,陰陽家魏晉以後已不複存在。《漢書·藝文志》着錄陰陽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還可以看到一些關于陰陽家的學說内容。而陰陽家在中國思想發展的重要性,則是具體化了自然世界對于人事的影響。這種想法,還可以在黃曆或是農書、農曆裡看到。

代表人物

戰國時,有公梼生、公孫發、南公等人,但以鄒衍最為著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附有鄒衍小傳)。

周朝

1、子牙(姜尚)

姜子牙不但是一位精通道術的奇人,而且對陰陽五行的推演頗有建樹。傳說善于運用奇門遁甲。輔佐周武王,推翻殷商,建立了周朝。

2、周文王,後天八卦的發明者,周易的創始人,善于占斷。

春秋戰國

1、鄒衍,春秋時陰陽家的代表人,主要有“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善于以天象和五德演化的變化,推演朝政的興衰。

2.楚南公,戰國末楚陰陽學家,楚國貴族,南公著《南公》二十一篇,可謂為陰陽學派中之大家。曾認為楚國将滅掉秦國。

漢代

1、董仲舒,創立了著名的“天人感應”學說,其學說主要有兩個要點:

祥瑞、災異說

董仲舒認為,天下有祥瑞的現象出現時,是因為君主有德,人心向善,而感動了天地;天有不詳之兆時,例如大的自然災害發生,必是人們做了對不起上天的行為,上天會以災害的形式,來警告人們,要人們趕快自醒。

“天人同類”說。

2、東方朔,漢代人,飽讀經書、精通易理。善射覆,深得漢武帝喜愛。

3、焦延壽,漢代,著名的易學家,著有焦氏易林一書,将六十四卦所有的變化,編入書中,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對易學的運用。

4、京房,漢代人,焦延壽的學生,著有火珠林占法,将六十四卦配以納甲,形成了新的預測系統,直到今天,人們仍在采用。

“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

5、諸葛亮,漢代。通天文、識地理,精通太乙神數,善布八卦陣。是中國人民心中的智慧化身。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唐代

李淳風,唐高宗李治時代。精通天文曆算,代表作有《法象志》《推背圖》,流傳千年,至今人們還在進行研究破解。還準确的預言了武則天篡位。

宋代

邵康節,宋代。精通陰陽及易理,開創了化時代的八卦體用學說,使八卦的運算開始規律化,對後世影響最大,同時,也流傳于日本。

陳抟,修道者,隐居華山,喜易。道術高深莫測。預言趙匡胤得天下。

明代

劉伯溫,明代,善于八卦蔔筮,著有《黃金策》一書,流傳至今。此外,還有《燒餅歌》,據說也是劉伯溫所作。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都要設立一個部門,叫做司天監,專門負責觀星象,測算國運的工作,為維護統治者而服務。在這個部門工作的人,必須是精通星相學、數術學的陰陽家。

古籍

《漢書·藝文志》載: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國時。《杜文公》五篇。《黃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現存少量殘文外,均已亡佚。

(以下豎排看)

┏━━━━━━━━━━━━━━━━━━━━━━━━━━━━━━━━━━━┓

┃五│時│五│五│五│五│五│五│五│五│六│五│形│情│五│變┃

┃音│間│味│色│化│氣│方│季│行│髒│腑│官│體│志│聲│動┃

┠———————————————————————————————————┨

┃角│平旦│酸│青│生│風│春│木│肝│膽│目│筋│怒│呼│握┃

┃徵│日中│苦│赤│長│暑│南│夏│火│心│小腸│舌│脈│喜│笑│憂┃

┃宮│日西│甘│黃│化│濕│中│長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

┃商│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腸│鼻│皮毛│悲│哭│咳┃

┃羽│夜半鹹│黑│藏│寒│北│冬│水│腎│膀胱│耳│骨│恐│呻│栗┃

┗━━━━━━━━━━━━━━━━━━━━━━━━━━━━━━━━━━━┛

(注:角讀(jué)不讀(jiǎo)徵讀(zhǐ))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于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而今有本專門說陰陽家的書叫《陰陽家語錄》全彩圖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