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

地理學

學科名稱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1]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曆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衆多現象、過程、特征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
    中文名: 外文名:geography 别名: 學科名稱:地理學 解釋:關于地球特征、居民和現象的學問 研究對象:地球表層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見彩圖)。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圈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其總面積約5.1×10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約1.49×10平方公裡,約占地球表面總面積29%;海洋面積約3.61×10平方公裡,約占地球表面總面積71%。地球表面厚度有兩種理解:廣義的地球表面厚度上限為對流層頂部,下限為岩石圈沉積岩層底部,厚度約30~35公裡;狹義的地球表面厚度指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離地面不超過100米。

相當于對流層近地面磨擦層下部(又稱地面邊界層),下限為太陽能所能達到的深度(在陸地不超過地下30米,在海洋則不超過水下200米),厚度一般不超過200~300米。它在陸地則和土地綜合體相當,是生物和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場所。

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地球表面是由5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這5個圈層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又稱智能圈)。每個圈層各由許多不同的要素組成,在地理綜合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态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态水和固體顆粒。由于對流層直接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速、風向等)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同時,大氣對流層對地球表面其他圈層的性質和特征也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态、液态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為集中的地方。水圈主要由液态水組成,也包括溶解和懸浮在水中的固體物質,以及部分氣體和水生生物;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的作用促進了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上部的演化,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互相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複雜的自然綜合體。人類圈與組成地球表面的其他圈層有顯着的不同。第四紀初,人類的出現是在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産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并發展成一個新的圈層──人類圈。其他4個圈層完全是物質自然發展的産物,人類雖然也由生物進化而來,但具有主動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的能力。

随着人類圈的擴大,改造的範圍由局部擴大到整個地球表面,現在地球表面已很少有不受人類影響的地方了,而且改造的深度和複雜程度也逐漸加強上述各圈層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是自然曆史發展的結果。各圈層的形成在時間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與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這個順序是不可逆的,而使這種發展得以進行的基本動力是:來自地球内部的動力和來自地球外部的動力──太陽能。

研究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并不斷完善其理論、方法和手段。它具有下述特點。

綜合性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不限于研究其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着重研究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征和時、空變化規律。當然,由于地球表面的複雜性,可以對某一要素進行部門的研究,但這種研究是在地理學綜合性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地理學的部門學科與一些相鄰學科雖然有着共同的研究對象,但在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是不相同的。地理學的部門學科之所以成為地理學的一部分,不僅在其研究的客體是地球表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方法論上有着共同的基礎──綜合性。因此,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兩個要素相互關系(如氣候和水文的關系,或土壤和植物的關系等)的綜合研究,是低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多個要素相互關系(如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和土壤的關系,或聚落、城市、交通、政治等關系)的綜合研究,是中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地球表面全部要素(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之間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是高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層次不同,綜合的複雜程度也不同,層次越高複雜程度越大,綜合的難度也越大。低層次、中層次的綜合研究分别形成地理學的一些分支學科(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這些綜合研究不是地理學所獨有的,生态學、社會學等學科也進行綜合性研究。但是,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則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的性質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圈層或某一個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如研究大氣圈的大氣科學,研究水圈的水文科學,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生物圈的生命科學,研究人類圈中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人口等要素的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人口學,以至心理學、行為科學等,都有密切關系。地理學從這些學科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于各種要素及與其他現象間空間聯系的知識。事實上,許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層或某一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是從地理學中分化發展而成的,如水文科學、海洋科學等。

區域性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一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區域性特點。由于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性在另一個地區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内部的結構(各種成分之間、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學區域性研究内容,包括區域内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這兩方面相統一的研究任務,其他學科是難以擔當的,所以很多地理學者認為: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範圍分為3個尺度:大尺度區域研究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陸範圍内的分異規律和内部結構特征,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征;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範圍内區域總體特征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研究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征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動态性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征,決定了地理學須以動态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既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地理現象無論是自然的或人文的,都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有周期性的,也有非周期性的;有長周期的,也有短周期的。用動态的觀點研究地理學,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曆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要求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曆史階段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這不僅是地理學本身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理學在國家建設、區域開發中發揮作用的需要。特别是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于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并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便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觀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方法的多樣性

地球表面的複雜性決定了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學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與室内實驗、模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于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征,大部分數據和第一手資料主要來自野外考察,随着航空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于地理學,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定位研究、室内實驗分析和地理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拟(包括物理模型模拟和電子計算機模拟)等迅速開展起來,不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取得了大量過去所沒有的資料和數據,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

學科應用

地理學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術,直接的大地測繪尤為重要。空中攝影和人造地球衛星電子遙感技術使測量方法得到了改進。統計方法幫助對數量資料,主要是人口統計和測量數據,進行地域分析。但是繪制地圖一直是地理學家的獨特手段。

地理學有多種應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點、地區和居民的多種多樣、人與資源和自然的複雜聯系和相互關系,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面臨的問題。地理學研究能解釋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類的分布特點以及它們相互聯系的複雜鍊條。實用地理分析對管理資源、了解環境問題、分析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和計量環境污染(城市、農業及工業廢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壩和水庫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特别重要。地理學家參與土地利用與住房規畫。他們還是負責研究、調查、開發或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的重要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