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

二郎神

道教神仙

二郎神,又稱二郎顯聖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口神、赤城王、昭惠顯聖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間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間多認為他是一位與水利、農耕、防止水災有關的神,甚至是水神,清以前曾被奉為戲神,還被奉為獵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由于封神演義的影響,二郎神通常叫作楊戬,他力大無窮,變幻莫測,能有七十二變(八九玄功)。他的武器是三尖兩刃槍,武功絕倫,座下有神獸哮天犬,額間有第三隻神眼。[1]

    中文名:二郎神 别名:郎君神,灌口神,灌口二郎,神保觀神,二郎神君,灌口神王 職業:神仙 主要成就:治水,斬蛟,擒龍,擔山趕日,劈山救母 性别:男 神職:護國神,水神,雷神,戲神,蹴鞠神,酒神,醫神等 生日:農曆六月二十四,六月二十六 本領:八九玄功、法天象地、天眼 尊号:清源妙道真君、護國靈應王、川主帝君、惠民大帝君、英烈昭惠靈顯威濟王、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聖烈文昭宣靈忠仁王,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聖大帝

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二郎神楊戬是玉皇大帝的親外甥,曾經力抗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撓其外甥沉香救母。楊戬也是中國神話中第一得力之戰神,作為玉帝的外甥,他與玉帝的關系并不好,“聽調不聽宣”便是極度的個性的表現,這與他的對手孫悟空有幾分相似。

玉皇大帝封楊戬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他始終對這個舅舅不理不睬,堅決不在天庭居住,而是在下界受香火,帳前有梅山七聖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頭神,對于玉帝是“聽調不聽宣”,就是說隻服從命令,沒事别套近乎。這就是“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楊戬在古典神話中被描述得‘清奇秀氣’,和《封神演義》中的‘扇雲冠,水合服,腰束絲縧,腳登麻鞋’的楊戬并不迥異,隻可能是麻鞋換了錦靴。楊戬也是個高傲之人,“我輸與他,列公不必相助;我赢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隻可惜太上老君不是個磊落之人”,從這兩句話就可看的出來.由于他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戰神,民間對其恭敬之盛,可說是數一數二。有關他的出身傳說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見的。

生平事迹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号二郎。

這首詩是《西遊記》中對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寫,可謂形神兼備,二郎神楊戬的英挺形象曆曆在目,但是,這位号稱為"天界第一戰神"的二郎神究竟是什麼了身世來曆?他是何年何月從何處流傳至今的呢?

首先,從吳承恩寫在《西遊記》裡這首詩來看,至少在明朝中葉,民間對于二郎神的傳說還是耳熟能詳的,因此這詩隻是概括式地一點而過,書中也沒有加以解釋和注釋。但時至今日,二郎神的傳說大量已經淹沒不可考了,像詩中所說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彈打鳳凰"就不知所雲了。

其次,楊戬的出生便是一次出軌的産物,傳說他的母親是玉帝的妹妹,因為羨慕人間恩愛生活偷偷下凡來到人間,結識了一位姓楊的書生名楊君,并與之結為秦晉之好。還生了兒子,就是楊戬。

二郎神有過劈山救母的事迹,但他劈開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頭。按照《西遊記》裡的說法:二郎神的媽媽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給了凡間一個姓楊的男人,他們的兒子名叫楊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二郎神”。玉帝因為妹妹嫁給凡人,龍顔震怒,就把自己的親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親)壓在桃山底下。後來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這才救出母親。劈山救母也出現了幾個不同的版本。剛開始的"劈山救母"的事迹絕對是關于楊戬的,但後來添枝加葉,以訛傳訛的,就變出了"寶蓮燈"故事。此說是有根據的,因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帶着明顯的上古神話色彩,而沉香的故事顯然要時尚的多,形成的時間也較晚。不過,大家比較一下便會發現這兩個故事一脈相承,包括人物關系也是母子、甥舅。

《二郎寶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曆史:二郎神的父親楊天佑是上天“金童臨凡”,為确州城内書生。母親雲華仙女戀舊情下凡與楊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違犯天條,為花果山孫行者所困,被壓于太山之下。後來,二郎神得到天上鬥牛宮西王母的指點,“擔山趕太陽”,劈山救出母親雲華仙女,反而用太山壓住孫行者。《二郎寶卷》是這樣描繪二郎神劈山救母的:“開山斧,兩刃刀,銀彈金弓;升天帽,蹬雲履,騰雲駕霧;縛妖鎖,斬魔劍,八寶俱全。照妖鏡,照魔王,六賊歸順;三山帽,生殺氣,頂上三光;八寶裝,四條帶,腰中緊系;黃袍上,八爪龍,紫霧騰騰。”(見《二郎寶卷,求簽桂造品第十》)“二郎變化有神通,八裝聖寶緊随跟,出門先收各牙洽,黃毛童子護吾身。後收七聖為護法,白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聖,歸依爺上拜兄弟。帥将跟随常擁護,天地同春成神聖。白馬爺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緊跟巡。貫會降妖捉鬼怪,邪崇精靈影無蹤。”(見《二郎寶卷。心猿不動品第十一》)《二郎寶卷》中描繪的二郎神形象與《西遊記》中的二郎神形象極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壓直”的别寫,則與元明以來二郎神雜劇相同,而“白犬神嗷”又與《封神演義》中“細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

主要影響

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又稱二王廟)為證。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稱興盛,凡驅傩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說,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

藝術形象

《封神演義》第55回,楊戬為追怪物入一石穴,取得三尖兩刃刀和淡黃仙袍,并收了兩個金毛童子為徒,這也是二郎神的标志性特征。《西遊記》小說中的二郎神持的即是三尖兩刃刀。《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也提到細犬和三尖兩刃刀;淡黃仙袍顯系借自孟旭像。《西遊記》雜劇第十六出有唱詞雲:“郭壓直把皂鷹擎,金頭奴将細狗牽。背着弓弩,挾着彈丸。”

《封神演義》第55回,楊戬為追怪物入一石穴,取得三尖兩刃刀和淡黃仙袍,并收了兩個金毛童子為徒,這也是二郎神的标志性特征。《西遊記》小說中的二郎神持的即是三尖兩刃刀。《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也提到細犬和三尖兩刃刀;淡黃仙袍顯系借自孟旭像。《西遊記》雜劇第十六出有唱詞雲:“郭壓直把皂鷹擎,金頭奴将細狗牽。背着弓弩,挾着彈丸。”

金毛童子即是此處的金頭奴;甚至楊戬追怪物入石穴似乎都有李冰和趙昱入水斬蛟的影子。劉逸生撰文稱《封神演義》對楊戬的描寫有一個逐步明晰的過程,一開始作者并不以楊戬為二郎神的。這是頗有見地的意見,但這并不意味着那些與二郎神相關的描寫都是後來的補筆,或許作者正要如此寫出楊戬的生命成長史呢。

另外,《封神演義》描寫了數位具有怪眼的人物(譬如聞仲、殷郊、溫良、馬善和呂嶽都有三隻眼;高明是千裡眼;楊任的眼眶内長有雙手,手上有可以透視地底的雙眼),大概為避免過多的重複,又或者僅因為作者在糅合多種二郎神說法時有所偏重,所以《封神演義》沒有突出描寫楊戬的三隻眼(這是二郎神的最為重要的特征),但是楊戬“即運神光,定睛觀看,已知袁洪化為怪石”這句話依稀可見第三隻眼的痕迹,也更加證實二郎神是楊戬形象的主要淵源。

至于《封神演義》為何要以楊戬為二郎神,各家解釋不一。胡适認為曆史上的楊戬是一個刮地皮的人物,宋朝時二郎神崇拜最盛,每逢他的誕辰,善男信女都要負一塊土到他的廟裡去作禮物,與刮地皮的行徑相類,故而楊戬可以與二郎神相混。容肇祖引述了這個意見後卻另有解釋,他說二郎神的必需祭品是羊,每羊過城得納稅五百,羊與楊同音,指二郎神以代楊戬,這可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老百姓所用的诨号,曆久這二郎神便真的說是楊戬了。

李嘯倉《平話中的二郎神》一文則引話本《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和《夷堅志》的兩條記載,推測它們可能是“小說作者憑空虛造之所本”。其實,二郎神姓“楊”,應是受了楊姓神靈傳說的影響,極有可能就是楊四将軍傳說的影響所緻,至于名“戬”,筆者覺得有可能由“獨健”之“健”訛化而來。換言之,“楊戬”這個名字極有可能也是用兩種二郎神傳說拼合而成的,不一定要和曆史上的楊戬聯系在一起。總之,楊戬形象是《封神演義》作者在采納多種二郎神傳說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他的許多特征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釋。

史料索引

二郎神究竟姓什麼,名什麼,卻又是一個被重重迷霧所遮掩的難題。即以灌口的二郎廟為例,種種異說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此廟應為道觀,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聖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趙昱趙二郎;可是當年此廟中的二郎神塑像,卻是位頂盔戴甲、粉面無須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額上多一隻眼睛,手執一把三尖兩刃刀,皂靴前還有一條哮天犬,使人一看便知這就是《西遊記》、《封神演義》中描繪的那位楊戬楊二郎。

又讓人驚奇的是,曆代文人墨客在廟中、殿閣、廊庑,所題匾額、楹聯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無例外地把二郎神當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來贊頌。倘若有愛尋根究底的香客為此請教廟祝,他們也隻好含糊其辭: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到底誰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換句話講,由四川而蔓延及整個中國的民間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曆史上有種種異說,近現代的學人也有許多考證和推論。

《宋史》

卷六十六志第十九:“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觀,俗所謂二郎神者。京師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傾城男女負土以獻,揭榜通衢,雲某人獻土;又有飾形作鬼使,巡門催納土者。或以為不祥,禁絕之。後金人斡離不圍京師,其國謂之二郎君雲。”

《元史》

卷三十四本紀第三十四:“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

《清史稿》

卷八十四志五十九:“世宗朝,......灌縣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澤興濟通裕王,子二郎,為承績廣惠英顯王。”

典籍記載

唐代

《教坊記》

宋代

《蜀梼杌》

《宋大诏令集》卷第一百三十七典禮二十二《靈惠侯進封靈惠應感公制》;《昭惠顯靈王封真人賜中書門下诏》;《靈惠應感公封昭惠靈顯王制》

《夢粱錄》卷十四

《東京夢華錄》卷八

《夷堅志》夷堅志丁卷六:永康太守;夷堅丙志卷八:江氏白鹑;夷堅丙志卷十七靈顯真人;夷堅丙志卷十七興元夢

《事物紀原》卷七靈恵侯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九;卷四百三封靈惠侯為靈惠應感公。

《鹹淳臨安志》卷七十三二郎祠;卷之九十七

《朱子語類》卷第三鬼神

《逃禅詞》二郎神(清源生辰)

《獨醒雜志》

《東都事略》卷五十四

《德隅齋畫品》靈惠應感公像

《龍城錄》趙昱斬蛟

《武林舊事》卷十·官本雜劇段數

《萍州可談》

《梅溪集》

《吳船錄》卷上

《方輿勝覽》卷五十二

元代

《文獻通考》卷三百十物異考十六

《新編連相搜神廣記》

《大宋宣和遺事》元集

《大元一統志》第七百三一普德廟

明代

《玉茗堂全集》十八《遣張仙畫乃作灌口像》

《玉茗堂全集》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

《宛署雜記》擔山孔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百五十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四神名談稱

林雜俎》名勝

《賢弈編》附錄

《說郛》卷二十六上趙昱斬蛟;卷二十九;卷九十二上;卷九十二下應感公像

《狯園》卷十二二郎廟

《蜀中廣記》卷三;卷十一;第3部分;卷四十七○宦遊記第一川西道屬秦;卷五十六○風俗記第二;卷七十四;卷七十九

《汴京遺迹志》二十四卷三聖堂

《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源妙道真君

《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灌口二郎

清代

《川主三神合傳》

《曆代神仙通鑒》卷一三;卷二一

《平越直隸州志》藝文卷清源妙道二郎真君

《京塵雜錄》卷四夢華瑣簿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三十六又修神保觀

《陔餘叢考》卷十八宋元追褒古賢;卷三十五灌口神

《宋會要輯稿》第十九冊.禮二十(上)

《宋稗類鈔》卷二十九蜀中灌口二郎

《全史宮詞》卷十五十國

《通俗編》卷十九神鬼二郎神

《清朝文獻通考》群祀考

《乾隆江津縣志》清源宮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卷之六十一禮部議覆

《清實錄嘉慶朝實錄》卷之一百十七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六祠廟祭之

《清朝通典》卷五十禮十

《清嘉錄》卷六二郎神生日

《四川通志》卷二十三,卷二十七

《堅瓠集》堅瓠三集卷之四目錄

《重修台灣縣志》卷二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十八

《貴州通志》卷十二郎廟

《河南通志》卷四十八二郎神廟

《禦定月令輯要》卷十一

《黔江縣志》卷二·祠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

《十國春秋》卷四十九

《北東園筆錄》卷四武岡州事

《堅瓠集》堅瓠三集卷之四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槐西雜志四;卷十九灤陽續錄一

《揚州畫舫錄》卷十六

《也是園藏書古今雜劇目錄》一百廿五,三百〇四,三百〇五,三百〇六

《重修台灣縣志》卷二

《五代花月》

《茶香室叢鈔》卷一五

《蜀都碎事》卷一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滿庭芳》

《大清一統志》第38部分趙公山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十八

《随園随筆》卷十一

《書畫記》宋無名氏《關公晉谒二郎神圖》

《邛崃縣志》

《古今圖書集成》原名《古今圖書彙編》曆象彙編庶徵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民國

《新元史》志第五十四禮七

《石屋餘渖》錦城行記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

《蘆山縣志》二郎廟

《重修什邡縣志》卷八:

《富順縣志》卷之四

提及二郎及廟宇的詩句:

無名氏《滿庭芳其一》

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

楊守禮《二王廟題壁》

窦序《分水壩其五》

顧複初《離堆谒伏龍觀作》

丁士彬《同程方伯谒二王廟輿中口占》

顔楷《都江堰》:

汪元綗《岷州枝詞其三》

彭孫遹《姑蘇竹枝詞其一》

翁心存《賽神曲》

王之春《讀王蜀春秋感作》

曆史評價

二郎治水是二郎神神話的最核心的部分,二郎神最初也是最大的功績是治水、鎮水,因此二郎神是曆史上有名的水神,以二郎神治水為核心,輻射于斬蛟,屠龍等諸傳說。

《宋大诏令集》:“昭惠顯靈王英明夙降,變化無方。治水救民,本上穹之所命;紀功載德,有往牒之具存。”(昭惠顯靈王是二郎的封号)

《四川通志[嘉慶]》:“俗傳二郎治水曾歌樂山上。”

《古今圖書集成》:“在趙城縣廣勝寺北範霍峪山頂。上有一大石,上有馬蹄迹,及人面半邊之迹。俗傳以為二郎神聽水,面貼于石,遂有此迹及馬蹄雲。”

《大元一統志》:“相傳以為秦時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稱其次子佐父治水,後仙去會要所謂冰次子郎君,俗謂之二郎者也。

唐代陸龜蒙:“有溫而願哲而少者,則曰某郎”

《滿庭芳·若論風流》:灌口二郎為首,趙皇上、下腳流傳。人都道、齊雲一社,三錦獨争先。

人際關系

二郎神生母:雲華(即雲花女,又稱雲華仙女,張仙姑,張三姐,張雲台,雲台三公主,白蓮公主,蓮花公主)

轶事典故

泸州龍腦橋

龍腦橋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縣大田鄉龍華村的九曲河上,二郎神楊戬聞民間疾苦,決心鏟除領頭興風作浪的孽龍,終于發生了一場惡戰。激戰中,孽龍自然不敵楊戬,加上脖子上被哮天犬咬破的傷口,發出難熬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在河畔喝水……楊戬見狀,立即用三尖兩刃刀對準龍口使勁一戳,然後猛攪。以後這龍頭化成了石頭,人們就在這龍頭上鋪上石闆搭成了一座橋,供人們過往,并将此橋命名為“龍腦橋”。

二郎斬山脊

在遠古有一條逆龍逃出龍宮,來到人間作惡,造成洪水泛濫,傷害百姓,二郎神奉命下界,手持神鞭捉拿逆龍歸界。那逆龍不但不降反而沿涪江順流而下,二郎神揮鞭打下,吓得逆龍回頭叫娘。如今涪江上遊留有的24個“望娘灘”便是當年所緻。一鞭未中便落在涪江北岸的山上,山體斷裂,二郎神又是一鞭,另一座山體斷裂,尤如刀砍一般陡峭,這便是古時所說的嶄山槽,現今的嶄山村。

柏條河故事

都江堰内江幹流之一的柏條河,滋潤出了著名的傳說擔山趕太陽,相傳灌縣有兩條孽龍:水龍經常翻江倒海的作亂,二郎神收服水龍,可灌縣北邊的山裡,又出一條火龍,由于火龍是随太陽的起落而出沒,二郎神決定擔山開溝,趕在太陽落山前引水降服火龍。于是他找來玉壘山的神木做扁擔,去趙公山竹林編了一副裝得下兩座山的大竹筐,帶領百姓在岷江上開山引水。二郎頭頂青天、腰纏白雲,一步就有十五裡。神木扁擔挑起兩座大山,一口氣跑了三十三個來回,擔了六十六座山頭。累了二郎就放下擔子休息,抖抖鞋裡的泥沙,就變成了如今的馬家堆子。兩邊籮筐裡漏出的沙土,在柏條河兩岸壘成了湧山和童子山。如今,在天馬鎮二郎社區依然能很容易找到這兩座小山。

二郎墩傳說

天上出現了12個太陽。熾熱的陽光把大地烤得石裂縫,地冒煙,人們辛苦種的莊稼,在太陽的照射下都枯黃了。二郎從附近山上砍了一棵千年古樹作扁擔,把太行山的12座小山裝進兩隻大筐,挑起扁擔去追趕天上的太陽。他每趕上一個太陽,就用一座大山把它壓住。就這樣,他已趕上了天上的10個太陽,把它們壓在了山下。這第11個太陽,被二郎趕上壓在赤城縣。赤城縣城西北9公裡燕山腳下有溫泉。溫泉裡的水一年四季都是熱的,此溫泉下有二郎用山壓住的太陽,是太陽把泉水烤熱的;溫泉附近有兩座小山,那是二郎歇腳時從鞋裡倒出來的泥土堆成的。人們把溫泉叫作“天下第一泉”,把這兩座小山丘叫作“二郎墩”。

三坡母子峰

野三坡位于河北保定市涞水縣境内,在懸崖谷裡有三座怪異的山峰:一座叫母子峰,看去似一年輕女子懷抱嬰兒在凝視、在遙望;一座叫寶劍峰,象一把寶劍插入山中;一座叫塔峰(或棒槌峰),孤獨獨兀自矗立,形似一座塔。這三座峰,傳說是二郎劈山救母時留下的遺迹:那母子峰是王母娘娘的三公主懷抱孩嬰時的二郎在仰視天庭,塔峰是托搭天王李靖鎮壓三公主的寶塔,寶劍峰則是二郎劈山救母用過的寶劍。

學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傳說中“二楞神”、羌族傳說中“羅和二王”、彜族傳說中“支格阿龍”等多種講法,其共同點是都認定此神信仰發端于西南地區,文長不贅。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見,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變軌迹講得頭頭是道。如堅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謂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領導羌人治水,這就成為日後羌神助人斬蛟治水傳奇的起因,并演繹出“李二郎”故事;其後道教自四川發源,又把這尊少數民族崇拜的神靈吸收到自己的衆神體系中,變成了“趙二郎”。反之,堅持二郎神信仰肇端于二郎獨健崇拜者則認為,由于不能容忍這位異方神祗對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趙昱來與之抗衡;又由于二郎獨健畢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祗,要他來救援安西與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點勉為其難,因而就産生了一種創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于是當地民衆便由趙昱斬蛟治水的神迹,想到了曆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傳奇的發生。而堅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鎮水實為“二郎神”信仰之基礎的學者,則以出土文物和曆史文獻的相互印證,認定其他種種“二郎”都是釋道所造、文人學士的附會……孰是孰非,相争不下,未知誰能提出足以使各家俱能認同的高見,最終撥開萦繞在灌口的曆史迷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