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天祚帝

遼天祚帝

遼國天祚帝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年6月5日―1128年),字延甯,小字阿果,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孫,遼順宗耶律浚之子,母貞順皇後蕭氏,遼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25年。[1]耶律延禧生于太康元年(1075年)四月十九日,少年時曾險些被權臣耶律乙辛暗殺,幸得蕭兀納保護才沒有遇害,此後曾受封梁王、燕國王等爵位,又曆任太尉、中書令、天下兵馬大元帥等職,大安七年(1091年),被确立為皇位繼承人。壽昌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遼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奉遺诏繼位,改元乾統。耶律延禧在位期間,遼朝政治腐敗、人心渙散、内外矛盾激化,面對危機,耶律延禧不思進取,無所作為,反而一味遊畋享樂,遼朝的政局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地步。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族起兵反遼,遼軍屢戰敗北,保大五年(1125年),遼朝滅亡,耶律延禧被金兵俘後病死(一說被金人所殺),終年54歲,葬于顯陵附近(今遼甯省北鎮縣醫巫闾山)。[2]
    本名:耶律延禧 别名:耶律延甯、耶律阿果 字:延甯 号: 所處時代:遼朝 民族族群:契丹族 出生地:上京臨潢府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在位時間:1101年―1125年 廟号:恭宗(遼仁宗追尊) 年号:乾統(1101年)、天慶(1111年)、保大(1121年) 尊号:天祚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耶律延禧生于遼道宗太康元年(1075年)四月十九日。是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孫,昭懷太子耶律濬之子,母貞順皇後蕭氏。

其父母被害後,太康五年(1079年),遼道宗外出遊獵時,耶律乙辛請求把皇孫耶律延禧留下,以便乘機謀害。北院宣徽使蕭兀納等提醒遼道宗注意皇孫耶律延禧的安全,遼道宗醒悟,攜皇孫耶律延禧同行,才避免了一次暗殺。

太康六年(1080年)三月二十七日,遼道宗封耶律延禧為梁王,加号守太尉,兼任中書令。并派勇士六人嚴密護衛他,并命令蕭兀納教導他。太康九年(1083年)十一月初五日,耶律延禧被進封為燕國王。

大安七年(1091年),耶律延禧被加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總領北、南院樞密院事,加任尚書令,并确立為皇儲的身份。

登基為帝

壽昌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遼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奉遺诏即位,群臣上尊号為“天祚皇帝”。同年二月初一日,改年号為乾統,大赦天下。

十月十七日,追谥父親昭懷太子耶律浚為大孝順聖皇帝、廟号順宗,母親蕭氏為貞順皇後。祖母宣懿皇後蕭觀音和父親耶律浚得到昭雪,受耶律乙辛陷害的大臣也得以平反,耶律乙辛的黨羽被誅殺。

理政昏愦

天祚帝在位期間,信用蕭奉先、蕭德裡底等佞臣,一味遊獵,生活荒淫奢侈,不理國政,緻使宗室貴族之間的争鬥愈演愈烈,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各部族首領也紛紛起兵反遼,遼統治趨于崩潰。

乾統五年(1105年),西夏崇宗李乾順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向遼國求援,并求娶天祚帝之女為妻,同年三月初四日,天祚帝将其族女耶律南仙封為成安公主,嫁過李乾順,并派使者前往北宋,勸北宋對西夏罷兵。

天慶二年(1112年)二月初十日,天祚帝到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女真酋長為他跳舞,隻有完顔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顔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從九月開始完顔阿骨打不再奉诏,并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

女真來攻

天慶四年(1114年)春,完顔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不将阿骨打當作大的威脅,但是當年所有他派去鎮壓阿骨打的軍隊全部被戰敗。

天慶五年(1115年),完顔阿骨打建立金朝。天祚帝開始覺察到女真的威脅,金軍攻陷黃龍府(今吉林省農安縣)後,耶律延禧親自統領大軍前去征讨,結果大敗而逃,上京等地也相繼陷落,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戰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内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内部。此後位于原渤海國的遼東京也發生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但是在同年五月女真就借機占領了東京和沈州。

流落北方

天慶七年(1117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

天慶十年(1120年),金攻克遼上京,留守降。

保大元年(1121年),統兵副都監耶律餘睹等圖謀廢黜耶律延禧,立耶律延禧次子晉王耶律敖魯斡為帝。事情敗露,耶律餘睹叛遼降金。第二年(1122年),耶律餘睹引金兵襲擊駐紮于鴛鴦泊(今河北張北西北)的耶律延禧。蕭奉先獻計說:“餘睹此來不過是為了奪取晉王,幹脆把晉王殺了,他就死了心,自然會退兵回去。”耶律延禧就處死了無罪的晉王。這使貴族寒心,紛紛思叛。而耶律餘睹非但沒有退兵,反而引導金軍直逼耶律延禧行帳。耶律延禧隻得率領衛兵5千人逃往雲中(今山西大同)。三月,金軍攻陷雲中,他又逃入夾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北),南京(今北京市)等地相繼失陷。

而遼朝内部又發生了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内亂,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殺他的次子。這使得更多的遼軍感到不安而投靠金朝。四月,金并攻克西京。由于戰場上消息不通,遼朝内部又以為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于是在南京立耶律淳為皇帝,進一步擴大了遼朝内部的混亂。而遼朝的大臣也各不自保,有的與北宋大臣童貫通氣打算投降宋朝的,有的則想投降金朝。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保大三年(1123年)正月上京叛附于金。

至保大四年(1124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重新收複燕州和雲州,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

被俘去世

保大四年(1124年)冬季,耶律延禧不聽耶律大石等人的勸阻,率殘軍出夾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神池)試圖收複山西州縣,又被金軍擊敗,許多部下投降了金軍。

保大五年(1125年),他經天德軍(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過沙漠,向西逃竄,路上水糧斷絕,隻能吞冰咽雪以解饑止渴。二月他好容易逃到應州新城(今山西省懷仁縣西)東60裡處,被金将完顔婁室追上俘獲。八月被解送金上京,金太祖降封他為海濱王,不久改封為豫王。沒過多久,金人又将他殺死,并且驅趕馬群将他的屍體踩成一攤肉泥.

一說于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病死。《遼史》稱于53歲病死(金天會六年,1128年)。《大宋宣和遺事》則記載南宋紹興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1156年)六月,金朝皇帝完顔亮命令56歲的宋欽宗和81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宋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縱馬沖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

主要影響

政治

平反冤獄

追谥父親昭懷太子耶律浚為大孝順聖皇帝、廟号順宗,母親蕭氏為貞順皇後。祖母宣懿皇後蕭觀音和父親耶律浚得到昭雪,受耶律乙辛陷害的大臣也得以平反,耶律乙辛的黨羽被誅殺。

外交

對高麗

面對金朝的攻勢,天祚帝産生了聯高麗抗金的想法。在天慶五年(1115年)的《高麗使還赍回诏》,《遣耶律義等谕高麗發兵攻女直诏》中,天祚帝就已經令高麗“以卿地鄰賊境,職守侯藩,特谕整戎”。“況爾兵戎,早經點閱,便可即時而先出,毋或相應以後時”。到了天慶十年(1120年),遼朝岌岌可危,天祚帝更是不遺餘力拉攏高麗對抗女真。“保州”是遼聖宗為控厄高麗在鴨綠江東南岸修築的一座軍事重鎮。高麗屢次請求毀棄,皆為遼朝拒絕。至此,為挑起高麗與金的争端,天祚帝谕高麗王敕曰:“保州本高麗地。高麗收之可也。”

對西夏

乾統五年(1105年),西夏崇宗李乾順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向遼朝求援,并求娶天祚帝之女為妻,同年三月初四日,天祚帝将其族女耶律南仙封為成安公主,嫁于李乾順,并派使者前往北宋,勸北宋對西夏罷兵。

轶事典故

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耶律延禧被俘後,有一次見到趙佶,耶律延禧說:“趙公,你從哪裡來?”趙佶說:‘從源昌州輾轉近五六千裡,父母妻子都死了,誰知道竟會如此痛苦!”耶律延禧說:“我和你的情況大同小異。我已經從海耀州來到這裡,已經走了五千裡。過去在燕京分别,今天才再見面,路途辛苦,與死亡為鄰,今日感戴皇恩,再來到這裡,就是上到天上也不過如此。”左右使者說:“你們打個招呼就行了。”這天晚上住在這間房裡,二人同床,四個女真人也在房裡,耶律延禧和趙佶一直到天明也不敢再說一句話。

第二天有人帶趙佶和耶律延禧進入小院中,庭院很整潔,令二人坐在左邊廊下的交椅上,二人互相感歎:“有十二年沒有見到這東西了。”有紫衣人傳聖旨說:“耶律延禧與趙佶一并免去朝見,一并賜入鴻翼府監收。”金人的鴻翼府就是大宋的鴻胪寺(外交部門)。二人一并再拜謝恩。有聖旨說仍舊賜給衣帽,隻在鴻翼府小房間中起居,徽宗與延禧同住,也能見到金人。到了晚上,也有人傳送飲食。侍者中有幾個輪流看管他們,也是小心監視的意思。

有一天,耶律延禧拉着趙佶的手私下裡說了些什麼,趙佶拱手在額前,感歎道:“皇天!皇天!”其後兩天,有人報告徽宗與海濱侯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奉郎主之令,讓二人到外面分開居住,他們私下裡說了什麼則不再追究。耶律延禧住在哪裡就不知道了。

史料記載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

《遼史·卷二十八·本紀第二十八》

《遼史·卷二十九·本紀第二十九》

《遼史·卷三十·本紀第三十》

人際關系

祖父母

祖父:遼道宗耶律洪基

祖母:宣懿皇後蕭觀音

父母

父親:昭懷太子耶律浚

母親:貞順皇後蕭氏

後妃

皇後蕭奪裡懶

德妃蕭師姑:生燕王耶律撻魯

文妃蕭瑟瑟:生蜀國公主、晉王耶律敖盧斡

元妃蕭貴哥:生三女、秦王耶律定

子女

兒子

晉王耶律敖盧斡

梁王耶律雅裡

燕王耶律撻魯

趙王耶律習泥烈

秦王耶律定

許王耶律甯

女兒

耶律氏

耶律骨欲:為金人所獲

耶律餘裡衍:封蜀國公主,為金人所獲

耶律斡裡衍:為金人所獲

耶律大奧野:為金人所獲

耶律次奧野:為金人所獲

曆史評價

趙良嗣:“天祚皇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群小。遠近生靈,悉被苛政。”

範仲熊:“遼天祚帝拒谏飾非,窮奢極欲,盤于遊畋(打獵),信用讒谄,紀綱廢弛,人情怨怒,故金人乘其敝而攻之。”

脫脫等《遼史》:“遼起朔野,兵甲之盛,鼓行皞外,席卷河朔,樹晉植漢,何其壯欤?太祖、太宗乘百戰之勢,輯新造之邦,英謀睿略,可謂遠矣。雖以世宗中才,穆宗殘暴,連遘弑逆,而神器不搖。蓋由祖宗威令猶足以震疊其國人也。聖宗以來,内修政治,外拓疆宇,既而申固鄰好,四境乂安。

維持二百餘年之基,有自來矣。降臻天祚,既丁末運,又觖人望,崇信奸回,自椓國本,群下離心。金兵一集,内難先作,廢立之謀,叛亡之迹,相繼蜂起。馴緻土崩瓦解,不可複支,良可哀也!耶律與蕭,世為甥舅,義同休戚,奉先挾私滅公,首禍構難,一至于斯。天祚窮蹙,始悟奉先誤己,不幾晚乎!淳、雅裡所謂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者也。大石苟延,彼善于此,亦幾何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