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

秦王

戰國時期秦國的君主
秦王一般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的君主。比如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等。秦王還是一個王爵封号,部分朝代以其受封或自立,如李世民等。
    所處時代:周朝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關中 主要成就:建立秦國、統一華夏 中文名:秦王 别 稱:秦國君主 重要成員: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等

秦朝君主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秦氏或趙氏,名驷(一說名“骃”),栎陽(今陝西閻良)人。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十九歲即位,是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公元前311年,去世,時年四十六,谥号為惠文,葬于公陵。

秦武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名赢蕩,秦惠文王之子,又稱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記》)。秦武王生于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之子,母惠文後,秦昭王異母兄。嬴蕩勇武果斷,自幼喜歡在軍中生活,将軍們對這位年輕太子的膽略都很佩服。秦惠王對太子蕩年紀輕輕就能成為軍中的偶像感到既驚奇又高興。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即位,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贲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與孟贲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目出血,絕膑(折斷胫骨),舉鼎身亡,時年二十三歲,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右丞相樗裡子追究責任,将孟贲五馬分屍,誅滅其族。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本名則,後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與其弟争位,遂立。在位56年,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範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争的勝利基礎。公元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書簡稱其為秦昭王。

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前302年—前250年):本名嬴柱(一作式),秦昭襄王之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前267年),因秦悼太子死于魏國,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立為太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後去世,葬于西垂。太子子楚(異人)即位,是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嬴姓,本名異人,後名楚(《戰國策》記載)或子楚(《史記》記載),《水經注》作秦莊王,《太平寰宇記》作秦襄王。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曾經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在滅六國、稱皇帝尊号後,追尊其為太上皇。

秦王政

秦王政,即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于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之子,母趙姬,商朝重臣嬴惡來的第35世孫,嬴姓趙氏,名政,故又稱趙政。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他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号,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六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裡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曆史産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譽為“千古一帝”。

秦王子嬰

秦王子嬰,即秦三世(?―前206年):嬴姓,名子嬰,或單名嬰。秦朝最後一個統治者,在位僅46日。初稱皇帝,後來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子嬰性格仁愛,有節制。秦二世胡亥被弑後。趙高迎立扶蘇之子子嬰即皇帝位。其後不久,子嬰依趙高建議,廢帝号,稱秦王。

曆朝秦王

曹魏秦王

曹詢

曹詢(231-244),魏明帝曹睿養子。235年立為秦王,死時年僅13歲。

晉朝秦王

司馬柬

司馬柬(262年-291年10月23日),字弘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三子。泰始六年(270年),受封汝南王。鹹甯三年(277年),改封南陽王。太康十年(289年),改封秦王。元康元年(291年),司馬柬去世,享年三十歲,谥号獻王。

司馬郁

司馬郁,本司馬允之子,過繼給司馬柬為後,嗣秦王。後與生父司馬允、漢王司馬迪被叛軍殺。永甯二年,追谥悼。

司馬邺

司馬邺(300年―318年2月7日),吳敬王司馬晏之子,司馬邺最初過繼給伯父秦獻王司馬柬,襲封秦王。

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于平陽遇害之後,司馬邺于長安即帝位,改元建興。建興五年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被劉聰殺害,終年十八歲。

南北朝秦王

拓跋翰

拓跋翰,拓跋什翼犍的第三子,封秦王,谥号明。

拓跋觚

拓跋觚,拓跋翰之子。出使慕容垂時被扣留。後來被慕容普驎所殺,追谥為秦愍王。

拓跋翰

拓跋翰(?~452年),北魏宗室大臣,太武帝拓跋焘第三子,景穆帝拓跋晃異母弟,母為舒椒房。

初封秦王,官拜侍中、中軍大将軍,改封東平王。

注:此拓跋翰與前一個拓跋翰不是同一個人,輪輩分,前者是後者的太叔祖。

姚苌

後秦武昭帝姚苌(329年—393年),字景茂。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秦開國皇帝(384年—393年在位)、軍事統帥。羌族首領姚弋仲第二十四子,魏武王姚襄之弟。

建元二十年(384年)四月,姚苌自稱大将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年号白雀,史稱後秦。白雀三年(385年),正式稱帝,建都長安。

建初八年(393年)十二月去世,時年六十四,谥号武昭皇帝,廟号太祖。

乞伏乾歸

乞伏乾歸(?—412年),隴西鮮卑人,西秦烈祖乞伏國仁之弟,十六國時期西秦國君主,388年-400年、409年-412年在位。

乞伏乾歸曾兩度自立為秦王。

赫連昌

胡夏德武帝赫連昌(?~434年),本名赫連折,字還國,匈奴鐵弗部人。十六國時期胡夏第二任皇帝,武烈帝赫連勃勃第三子。

公元428年(承光四年),赫連昌被北魏俘虜。公元430年(神麚三年)三月十六日,太武帝進封赫連昌為秦王。公元434年(延和三年)閏三月十一日,赫連昌背叛北魏,被殺。

楊玄

楊玄(?-429),清水氐人,後仇池國武都政權的第二位君主。

始光四年(428年),受北魏封為假征南大将軍、都督、梁州刺史、南秦王。

楊難當

楊難當(?―464年),氐族人,仇池國首領。429年―442年在位。

公元436年(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北魏太延二年),楊難當自立為大秦王,定年号為建義。不久後仇池境内大旱,出現多種災異,楊難當取消大秦王的稱号,重新稱武都王。

和平元年(464年)十二月,楊難當去世,谥号忠。

慕璝

慕璝(?-436年),即慕容慕璝,為4-6世紀建立之吐谷渾王國統治者之一。

431年,慕璝俘虜夏國皇帝赫連定滅夏國。把赫連定送到北魏國都平城報捷,被魏太武帝封為大将軍、西秦王。

莫折大提

莫折大提(?-524),羌族人。正光五年(524)北魏秦州刺史李彥為政貪暴,士兵薛珍、劉慶等聯合漢、羌、氐各族人民,于秦州城内起義,擒殺李彥。莫折大提被推為首領,稱秦王。

呂伯度

呂伯度,北魏時期天水人,本莫折大提的部下。後來投靠另一起義領袖胡琛,被胡琛封為大都督、秦王。後來被萬俟醜奴所殺。

元羅

元羅,字仲綱,河南洛陽人。北魏宗室大臣,權臣元叉之弟。

元羅懦弱,以州城向蕭衍投降,成了南朝臣子。侯景自立時,又向侯景投降,被封為西秦王。侯景被滅後,又回到北周。

宇文贽

宇文贽,字乾信,北周武帝宇文邕第三子。初封秦國公。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進封秦王。後被隋文帝楊堅所殺。

隋朝秦王

楊俊

楊俊(571年-600年),字阿祗,隋文帝楊堅第三子,隋炀帝楊廣同母弟,母為文獻皇後獨孤伽羅。

開皇元年(581年),封為秦王。開皇二十年(600年),為王妃崔氏所毒害,終年三十,谥号為孝。

楊浩

楊浩(586年?—618年),隋朝皇帝,隋文帝楊堅之孫,秦孝王楊俊長子。

隋炀帝即位,繼承秦王爵位。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之變,弑殺隋炀帝,擁立楊浩為帝。最終被宇文化及毒殺。

唐朝秦王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後窦氏。

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為秦王。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号貞觀。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号太宗,葬于昭陵。

五代十國秦王

李茂貞

李茂貞(856年-924年5月17日),原名宋文通,字正臣。唐末至五代時期藩鎮、軍閥,官至鳳翔、隴右節度使,封岐王。

後唐建立後,李茂貞向後唐稱臣。李存勖改封其為秦王。改封後不久,李茂貞于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病死,時年六十九歲。谥曰忠敬。

李從榮

李從榮(?-933年),沙陀族。五代時期後唐宗室大臣,明宗李嗣源次子。

後唐明帝即位,入為河南尹,令天下兵馬大元帥,封秦王,兼中書令,官至尚書令。長興四年(933年),擁兵謀反,兵敗被殺。

李從曮

李從曮,李茂貞之長子。

晉高祖登極,繼封秦王、岐王。開運三年冬,卒,年四十有九。

石萬友

石萬友,後晉高祖石敬瑭之叔。石重貴追封為秦王。

李守貞

李守貞(?—949年),後漢隐帝劉承佑時,割據陝西反叛,自封為秦王。乾祐二年(949年),為樞密使郭威所敗,舉家自焚而亡。

符存審

符存審,李克用的養子。名将。由于其孫女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宣懿皇後,故被追封為秦王。

高行周

高行周(885~952年),字尚質。五代時期将領,順州刺史高思繼之子。

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八月,病逝于天平節度使任上,終年六十八,贈尚書令,追封秦王,谥号武懿。

劉玢

劉玢(920年—943年),原名劉洪度,一作劉弘度,南漢高祖劉龑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第二位皇帝,942年—943年在位。

劉玢初封賓王,後改封秦王。公元942年繼位,943年劉弘熙将其殺死。劉玢死後,被谥為殇皇帝。

宋朝秦王

趙廷美(947-984年),字文化,趙弘殷之子,宋太祖趙匡胤四弟。本名趙匡美,後改為趙光美,再改為趙廷美。

太宗即位,封齊王,又加檢校太師。從征太原,進封秦王。後來以罪诏降為涪陵縣公。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趙廷美吐血而終,年僅38歲,追封為涪王,谥曰悼。

趙德芳

趙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趙光義之侄。

太平興國六年(981)病逝,時年23歲,追贈中書令、岐王,谥号康惠。後加贈太師,改封楚王、秦王。

錢俶

吳越忠懿王錢俶(929年-988年),公元948-978年在位。初名弘俶,錢鏐孫,錢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後一位國王。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8年),錢俶奉旨入汴梁,被扣留,不得已自獻封疆于宋,先後被封為淮海國王、漢南國王、南陽國王、許王、鄧王。988年,六十大壽時,宋太宗遣使祝賀,當夜錢俶暴斃。後追封“秦國王”,谥号“忠懿王”。

遼國秦王

耶律重元

耶律重元(1021~1063年秋),本名宗元,契丹名孛吉隻。遼聖宗耶律隆緒之子。

太平三年(1023年),封為秦國王。遼興宗耶律宗真繼位,受封皇太弟,激發謀奪帝位之心。遼道宗即位後,受封為皇太叔、天下兵馬大元帥,受到宗室最高優待。

遼道宗清甯九年(1063年),謀反,事敗自殺。

耶律定

耶律定,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第五子,封為秦王。遼國滅亡後,投靠北遼耶律淳,被指定為北遼第二任皇帝,未到任,北遼滅亡。耶律定也在青冢泺被金兵捕獲。

耶律隆慶

秦晉國王耶律隆慶(973——1016),字燕隐,遼景宗皇帝第二子,聖宗皇帝之弟。八歲封恒王。聖宗統和十六年(998年)進封梁王,為南京留守。開泰元年(1012年),進為秦晉國王,賜鐵券,加守太師兼政事令,又拜大元帥。五年(1016年)入朝,還至北安州時病故。追冊為皇太弟。

耶律阿琏

耶律阿琏(11世紀?-1087年),遼興宗的第三子。

重熙十七年(1048年),被封為許王。清甯初年,改封陳王、秦王,進封秦越國王。追封秦魏國王。

高勳

高勳(?~978年),字鼎臣,。遼朝大臣,後晉北平王高信韬之子。

會同九年,随杜重威投降大遼。應曆初年,封為趙王,出為上京留守,遷南京留守。後擁戴遼景宗即位,進為秦王。

保甯十年(978年),下诏獄,坐罪伏誅,籍沒家産。

韓匡嗣

韓匡嗣(918~983年十二月八日),曾先後擔任過始平軍節度使、上京留守、南京留守、攝樞密使、西南面招讨使、晉昌軍節度使等,封燕王、秦王。死後,被追賜為尚書令。

蕭孝穆

蕭孝穆(981年―1043年),曆任建雄軍節度使、北府宰相、南京留守、北院樞密使等,先後被封為燕王、秦王、吳王、楚王、齊王。

金國秦王

完顔宗翰

完顔宗翰(1080—1137年),金朝宗室名将,國相完顔撒改長子。

天會七年(1129年),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制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

天會十五年(1137年),去世。正隆二年(1158年),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谥“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元朝秦王

孛兒隻斤·忙哥剌

孛兒隻斤·忙哥剌,孛兒隻斤·忽必烈的第三子。元九年(1272)忽必烈将他的第三個兒子忙哥剌封為安西王,鎮守唐兀之地。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賜獸紐金印”。

伯顔

伯顔(1280—1340),蔑兒乞氏。元朝權臣。元統二年(1334年)晉封秦王。

田雄

田雄(1189—1246),字毅英。本是金朝将領,後來投降蒙元,死後追封西秦王。

明朝秦王

朱樉

朱樉(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子。

洪武三年(1370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于西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病死。

朱尚炳

朱尚炳(1380--1412),朱樉長子。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冊封為秦王。永樂十年三月十一日,薨,享年32歲,谥隐。

朱志堩

朱志堩(1404-1424),秦僖王,朱尚炳之子。永樂十年(1412年)襲封秦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薨,年二十二。谥号秦僖王。

朱志均

朱志均(1403~1426),朱尚炳之庶子,朱志堩之庶兄,初封渭南王,在永樂十年(1424)襲封秦王,宣德元年(1426)薨,年二十四。谥号秦懷王。

朱志

朱志,朱尚炳之庶子。永樂二十年封富平王,宣德三年進封。景泰六年薨。谥康。

朱公錫

朱公錫(1437年—1486年),朱志之子。天順二年(1458)襲封秦王。在位二十八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薨。卒年約五十歲,谥号惠王。

朱誠泳

朱誠泳(1458~1498),秦惠王朱公錫之庶長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襲封秦王,弘治十一年(1498)薨。谥号“簡”。

朱公銘

朱公銘(?—1474),秦康王朱志庶二子。其孫子朱秉欆因秦簡王朱誠泳無子而嗣封秦王,就追封他為秦王,諡号安。

朱誠澯

朱誠澯,臨潼惠簡王朱公銘庶一子,秦昭王父,成化十三年襲封臨潼王。弘治五年薨。弘治十三年子秉欆嗣秦封,追封秦莊王。

朱秉欆

朱秉欆(1481年-1501年),朱誠澯之子。弘治八年十一月襲封臨潼王,弘治十三年嗣封秦王。弘治十四年薨,谥号昭。

朱惟焯

朱惟焯(1500?—1544),秦昭王朱秉欆庶長子。至正德四年(1509),惟焯才得嗣秦王,在位三十六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薨。谥号定王。

朱誠潤

朱誠潤,朱公銘庶二子,初封鎮國将軍。嘉靖二十七年以曾孫嗣封秦王,追谥恭王。

朱秉柎

朱秉柎,朱誠潤之子,初封輔國将軍。嘉靖二十七年以孫嗣封秦王,追谥順王。

朱惟燫

朱惟燫,朱秉柎之子,初封奉國将軍。嘉靖二十七年以子嗣封秦王,追谥端王。

朱懷埢

朱懷埢(?~1566),秦昭王朱秉欆堂弟,朱惟燫之子。初封鎮國中尉,嘉靖二十七年嗣封秦王。四十五年薨。

朱敬镕

朱敬镕,朱懷埢之子。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1551年1月)封隆德王,隆慶三年(1569)嗣封秦王,萬曆四年(1576)薨,谥号靖。

朱誼澏

朱誼澏(1566?-1586),原名朱誼旐,秦靖王朱敬镕之子。萬曆九年(1581年),襲封秦王。萬曆十四年(1586年),薨,時年約20歲,谥敬。

朱誼漶

朱誼漶,朱敬镕之子。萬曆十三年襲封奉國中尉,萬曆十四年加封紫陽王,萬曆十五年襲封秦王。谥号肅。

朱存機

朱存機(1595年9月8日-1641年3月17日),朱誼漶之子。天啟六年封奉國中尉,後封郡王,崇祯二年封秦世子,十年襲封。十四年薨。

朱存極

朱存極,朱誼漶之子。據《陝西通志》等書,他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襲封秦王,崇祯十六年降李自成,後李自成軍殺害。

朱存(木釜)

朱存(木釜),朱誼漶之子。順治二年(1645)十一月在西安為抗清複明将領孫守法所獲,後被孫守法、武大定、趙榮貴等奉為秦王,順治六年(1649)五月被清軍剿殺于階州。

清朝秦王

朱明月

朱明月,原名張保山,貴州遵義縣新舟人。冒姓朱,取名明月,自稱是明思宗第十代孫。前往思南白号軍農民起義軍大營拜見首領劉儀順。劉儀順于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四月,在貴州思南岑頭蓋擁立朱明月為秦王。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白号軍農民起義推舉朱明月為皇帝,改元嗣統。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8月,川軍唐炯部攻陷上大坪,起義失敗,朱明月突圍時被俘,慷慨就義。

大事記

商鞅之死

秦孝公時,商鞅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在變法過程中,太子觸犯了刑律,因為太子,不可受刑,故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是為秦惠文王。因商鞅執法無情,得罪權貴,有人向惠王進言,說商鞅功高震主,不可不防,且早年也得罪過大王,希望大王早作打算。後商鞅車裂而死。

張儀相秦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由趙國西入秦國,憑借出衆的才智被秦惠王任為客卿,籌劃謀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國仿效三晉的官僚機構開始設置相位,稱相邦或相國,張儀出任此職。他是秦國置相後的第一任相國,位居百官之首,參預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張儀拜相後,積極為秦國謀劃。他采用連橫術一次次瓦解其他諸侯國的合縱,為秦國的強盛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長平之戰

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軍伐韓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韓國上下大為恐慌,議獻上黨以息秦兵,郡守馮亭不願入秦,遂派使者向趙請降,趙王欣然接受上黨。秦君震怒,命左庶長王龁率軍再攻上黨。

趙遂命廉頗率軍赴援,與秦軍相持于長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間于趙,七月,趙人換将,以趙括代廉頗出戰,大敗,趙卒被坑四十萬。此戰被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此後,諸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争從而隻剩下時間問題。

統一天下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争雄的局面結束。春秋時代諸侯演變為戰國七雄,是“城邦國家”向“領土國家”的發展。秦王政26年(前221年),嬴政廢秦王稱号,改稱皇帝。

遼代秦王耶律定: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第五子,封為秦王,在金兵西侵時,其父帶其向西逃竄。1122年,金軍攻遼,在國人不知天祚帝生死之際,一些契丹貴族、宰相李處溫擁立秦晉國王耶律淳為帝。

這就是北遼政權。但在稱帝不久後,他就于1122年6月病死。臨死前吩咐迎立秦王耶律定繼位,由李處溫等大臣輔佐,蕭德妃為太後,主持軍國大事。可當時耶律定不在南京,便由蕭德妃攝政,直到金兵攻克南京。而耶律定也在青冢泺被金兵捕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