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

赤口

漢族民間傳說中的惡神

赤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一種惡神,主鬥訟之事。[1]每年農曆正月初三,根據漢族傳統習俗,當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争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隻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稱為小年朝。

    中文名:赤口 拼音:chì kǒu 注音:ㄔㄧˋ ㄎㄡˇ 釋義:謂讒毀者之口

詞語釋義

釋義:(1).謂讒毀者之口。

【出處】:唐李翺《準制祭伏波神文》:“小人赤口,曷本於理?”

【示例】:宋陸遊《養生》詩:“忠言何啻千金藥,赤口能燒萬裡城。”

釋義:(2).舊指一種惡神,主鬥訟之事。

【出處】:宋儲泳《祛疑說》:“赤口,小煞耳。人或忤之,率多鬭訟。”

【示例】:宋陸遊《己未重五》詩:“安用丹書禳赤口,風波雖惡不關身。”

釋義:(3).見“赤口日”。赤口日指每年農曆正月初三。根據漢族傳統習俗,當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争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隻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稱為“小年朝”。

習俗

赤口亦為“赤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漢族民間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會帶來不吉,故此農曆正月初三是兇日,不宜外出及宴客;另外,“赤”字含“赤貧”之意,外出沖犯赤狗會帶來貧窮。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漢族民間傳說初三晚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故當晚一般人都會提早睡覺,以免騷擾鼠輩親事。當晚亦會有“老鼠分錢”的習俗,在家中角落灑鹽、米、糕餅供鼠輩們享用,這些給老鼠的食物稱為“米妝”,寓意于新一年間與老鼠共享收成。

不同地方于赤口日有不同的習俗:清代期間,閩南人有“出郊展墓”的習俗,即到祖墳祭祀;在香港,不少人會到車公廟祈福,亦有人會到郊外遠足或參與賽馬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