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

縱橫家

中國哲學派系

縱橫家,《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後因稱憑辯才進行政治活動者為“縱橫家”。縱橫即合縱連橫。[1]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複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孫衍、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出自《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

    中文名:縱橫家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主張:山東六國之力以抗秦 又名:合縱連橫 出自:漢書·藝文志 列為:九流之一 代表:張儀、蘇秦

産生

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割據分争,王權不能穩固統一,需要在國力富足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危逼、利誘或輔之以兵之法不戰而勝,或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益。

智謀、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當時處理國與國之間問題的最好辦法,是世界史上獨一無二的曆史階段,其在曆史條件下所創造的智慧是後世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超越的。

縱橫家人物多出身貧賤,在最艱苦的投機倒把下是一種人類智慧的超常解放、創造和發揮,以布衣之身庭說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也可以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

蘇秦佩六國相印(合縱六國,佩六國相印乃後世策士誇張,蘇秦當時是合縱五國,佩齊、趙、燕三國相印),聯六國逼秦廢棄帝位;張儀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裡;唐雎機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嘗封地;蔺相如雖非武将,但浩然正氣直逼秦王,不僅完璧歸趙,而且未曾使趙受辱。縱橫之士智能雙全,有不乏仁義之輩,其人其事若鑒于當代,亦必可使受益者非唯淺耳。

發展階段

從戰國七雄的确立開始,到公元之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止。若除去楚國早在公元六七一年就已稱王之外,這段時期,若從魏國惠王在公元前三七零年稱王起,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統一中國止,共曆時二百多年。這個時期的縱橫家的發展,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戰國七雄确立的初期,各國雖都紛紛稱王,但立國尚未穩固,大都忙于鞏固内政,而無力外戰,各國之間的兼并戰争規模還不太大。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以衆弱聯合以攻伐一強的合縱運動為主。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孫衍。

第二階段:經曆一個較長的時期,大國之間的兼并戰争日愈激烈,國際政治形勢變化迅速而頻繁,縱橫家的作用更加重要,影響也更為巨大。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形成了東西方各以齊秦為核心的兩大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合縱連橫的盟主在齊秦的之間變換,雙方都企圖通過合縱連橫運動有效地遏制對方的兼并戰争,阻止對方的過分強大。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合縱連橫運動适應着各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及經濟形勢迅速而複雜的變化,而達到了高潮。這個高潮在整個縱橫家發展曆史中,是第一個高潮,其标志一是産生了衆多的縱橫家代表人物,最為著名的有蘇秦、張儀、陳轸、樓緩、郭隗、虞卿、甘茂等人;二是縱橫家的行為模式基本形成,而其思想與文化的内容也發展成熟,終于确立起獨具特色的縱橫家思想及學術流派。

第三階段,戰國時期以統一中國為目的的兼并戰争已經接近尾聲,秦國由于成功地實行了縱橫家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為特點的新的連橫政策,經過長期的政治和外交攻勢,發展成為最大的強國。

秦國的統一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縱橫家長期努力的結果。這個階段縱橫家發展的特點是以秦國縱橫家的連橫運動為主。這一階段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是範雎、蔡澤與早期的李斯。

漢代劉向在校刊整理《戰國策》時也高度評價了縱橫家的作用與影響,說:“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轸、蘇代、蘇厲之屬,生縱橫長短之說,左右傾倒。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劉向《戰國策書錄》)。

代表

其祖乃鬼谷子,又名王禅,一說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人;一說是戰國時期魏國邺地人。常入雲夢山采藥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其長于持身養性和縱橫術、精通兵法、武術、奇門八卦,著有《鬼谷子》兵書十四篇傳世。

民間稱其為王禅老祖,中國春秋戰國史上一代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曾授蘇、張、孫、龐四大弟子,皆戰國時風雲人物。其後習鬼谷縱橫術者甚多,著名者十餘人,如蘇秦、張儀、甘茂、司馬錯、樂毅、範雎、蔡澤、鄒忌、毛遂、孫膑、龐涓、郦(lì)食(yī)其(jī)、蒯通等,事皆詳于《戰國策》。

思想

關于縱橫家的思想在《韓非子》中說:“縱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衆弱也。”但縱橫家自己的著作中并沒有對“縱橫”這一概念的系統解釋。在《鬼谷子》中“縱橫”概念隻出現了三處,在《鬼谷子·捭阖第一》中說:“四時開閉以化萬物縱橫。”

第二處在《鬼谷子·飛箝第五》中:“可箝而縱,可箝而橫。”,第三處在《鬼谷子·忤合第六》中:“乃可以縱,乃可以橫。”對于“縱橫”的解釋主要還是根據《漢書·藝文志》中所說的“行人之官”,主要從國際關系、國家強弱與方位等等有關方面來解釋的。

理論

主要為縱橫,或合衆弱以攻一強,此為縱;或事一強以攻諸弱,此為橫。前者主要以連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聯合團結,是為陽謀多陰謀少;後者主要以破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為陰謀多而陽謀少。

此為戰略思想,是行辯術成大事的基礎。若此不查則必遊說而不成。對縱橫謀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

縱橫家崇尚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的技巧,注重揣摩遊說對象心理,運用縱橫捭阖的手段,或拉攏或分化,事無定主,說無定辭,一切從現實的政治要求出發。縱橫家在戰國時期的社會舞台上非常活躍,其思想和活動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首先要對現實有最明确的認識,确定連橫的對象,然後知其諸侯為人而定說辭,及遊說之法,或抑或揚,或抑揚相合,或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諸法隻要對症必事事有其妙。

其次在遊說過程中,當先觀其反應,見機行事,察其對己之關系,是同是非,若同則繼續,若非則當補遺誤,而後以飛箝之術或以利誘,或以害說,探其實情,此為遊說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後再以揣摩之術深察其内心,看其同異,而後快速正确以權謀之術決斷。

主要著作

《漢書·藝文志》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二家,百七篇”,今皆已亡佚。今僅存《鬼谷子》十二篇、《戰國策》三十三篇(非其門徒着,主要是縱橫謀士之言行,也可以為縱橫家實戰演習)、《蘇子》三十一篇、《張子》十篇。

鬼谷子後附《本經陰符》七篇乃修身養性之法,本經意為基本綱領,陰符為隐秘的符言,非常神秘。唯讀者可有悟但不能道出精髓,所謂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是也。

《鬼谷子》一書理論非常詳細俱體,也非常微妙,不是輕易可以說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重在用,若學而不用,長久必有害。必邊學邊用邊體味方可。《戰國策》一書是遊說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一智謀細,二虛實間,三文辭妙。

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膑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曆來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诋者極多。

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争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系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系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

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将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

所謂“智用于衆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衆人之所不能。”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争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重于總體戰略,而《鬼谷子》則專于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鬼谷子》多講揣摩、捭阖之術,疑為後人假托的僞書後附《本經陰符》七篇乃修身養性之法,本經意為基本綱領,陰符為隐秘的符言,非常神秘。

唯讀者可有悟但不能道出精髓,所謂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是也。《鬼谷子》一書理論非常詳細俱體,也非常微妙,不是輕易可以說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重在用,若學而不用,長久必有害。

必邊學邊用邊體味方可。《戰國策》一書則是遊說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一智謀細,二虛實間,三文辭妙。《鬼谷子》的版本,常見者有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電子文本為道藏本,取自蕭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戰國策》凡三十三卷,雜記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軍政大事。時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國。主要記載了謀臣策士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鬥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戰國後期縱橫家,也可能有若幹篇章是秦漢間人所作。最後由西漢劉向編校整理成書,定名為《戰國策》。

深遠影響

一戰後,德國著名學者斯格賓格勒在《思想的沒落》一書中高度贊揚中國的縱橫家,認為具有實際的借鑒作用。七十年代,美國著名外交家就深受《思想的沒落》一書的影響。甚至有人稱基辛格是現代的蘇秦、張儀。

當今世界形勢頗似春秋戰國,雖不能出現以縱橫術主宰世界曆史發展,但也可為輔,影響世界格局。用之無害,不用可惜。日本學者、企業家大橋武夫把《鬼谷子》用到經營活動中,寫出了一部鬼谷子應用實例,取名《"兵法"與"鬼谷子"》,可見《鬼谷子》不僅在世界範圍内受到重視而且已從單純的外交領域走入更廣泛的社會各領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