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

經濟形勢

國家經濟運行狀況
經濟形勢是指國家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和走向。通過區域經濟指标分析,有助于了解宏觀經濟政策效力的區域非對稱特征,有助于性針對不同經濟區域實施差别化宏觀調控的對策,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動态均衡和協調發展。在2008年上半年,雖然很多經濟體的金融市場綜合指數有較大幅度調整,但經濟運行常規性指标并沒有表現出過度的異常,特别是經濟運行的一些先行指标,如BDI、PMI及人民币NDF等一直保持相對平穩狀态,隻是到了下半年以後才逐漸發生變化。
    中文名:經濟形勢 外文名:economic situation 别名: 含義:國家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和走向 先行指标:NDF 始于:1996年6月

方法

NDF向來被視為即期彙率的先行指标。人民币NDF市場始于1996年6月,在新加坡開始交易。從長期看,人民币NDF的變化會對人民币彙率變化産生正向影響。人民币NDF價格的形成特點決定了其升貼水點數能反映交易雙方對人民币的預期升貶值幅度。數據表明,NDF的波動與各個時期海外市場對人民币彙率的預期是基本一緻的。2008年底,受經濟下滑等因素影響,NDF市場首次出現了自人民币彙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的貶值預期,最低貶值預期達到2%~3%,這種貶值預期一直持續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從2009年4月份開始,在美元貶值預期下,NDF市場人民币彙率預期重拾升值态勢,表明人民币再次面臨着升值壓力

應關注同步指标

同步指标的變動時間一般與經濟情況基本一緻,可以顯示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并确定或否定先行指标預示的經濟發展趨勢。這些指标的轉折點大緻與國民經濟周期的轉變同時發生,表示國民經濟正在發生的情況。

常采用如下指标作為一緻同步指标:工業總産值、全民工業總産值、預算内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社會商品零售額、國内商品純購進、國内商品純銷售、海關進口額、廣義貨币M2等。這些指标多為常規性指标。傳統觀點認為,常規性指标不能表明經濟運行趨勢,其實并不盡然。這些經濟金融指标的同比或環比都體現出一些趨勢性的東西。比如,2009年初以來,M1同比增速的上行速度遠快于M2同比增速的上行速度,M1與M2之間的剪刀差連續回落,從1月份的12.1個百分點縮減至6月份的3.67個百分點。這是經濟活動趨于活躍的反映,充裕的資金面對經濟持續回暖也構成了進一步的支撐。

應關注經濟景氣調查分析指标。當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都在進行企業景氣調查,并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統計調查制度,促其形成很規範的景氣調查體系。與一般調查相比,景氣調查的最獨特之處在于,問卷中的問題主要以定性判斷的選擇題形式出現,極少有數量指标,調查對象隻需就調查内容的“好”、“一般”、“不好”或“上升”、“不變”、“下降”三個答案作出選擇即可,最後經過擴散指數将定性判斷定量化。也就是說,景氣調查通過對定性問題出現的頻率進行計算分析比較,從而達到判斷宏觀經濟景氣和企業生産經營景氣的目的。

随着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為滿足各級政府進行宏觀決策以及企業參與市場競争的需要,中國有關部門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借鑒國外的經驗開展景氣調查,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國家信息中心等。以人民銀行為例,目前已建立的景氣調查分析制度有5000戶企業問卷調查制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制度、居民儲蓄問卷調查制度以及進出口調查問卷制度。

運行指标

在中國,觀察區域經濟金融運行走勢對了解整體經濟運行趨勢有很大幫助,有助于對宏觀政策進行适當的動态微調。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各區域經濟對外依存度存在較大差異。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區域分析的重要性。金融危機對中國不同地區的影響和傳導是不同的。比如,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地區如浙江、上海、江蘇、福建、山東等較早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突出表現為對外訂單下降、外資撤資、進出口急劇下滑等。通過區域經濟指标分析,有助于了解宏觀經濟政策效力的區域非對稱特征,有助于性針對不同經濟區域實施差别化宏觀調控的對策,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動态均衡和協調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對經濟運行指标的側重點有所區别。在對不同國家或地區進行經濟趨勢分析時,必須首先掌握其分析體系的指标構成以及每個指标的确切含義。

還需要強調的是,經濟傳導的過程異常複雜,即使運用完備的指标分析體系有時也難以準确把握經濟變化的趨勢。比如,中國對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認識就經曆了一個不斷提高和深化的過程。在2008年上半年,雖然很多經濟體的金融市場綜合指數有較大幅度調整,但經濟運行常規性指标并沒有表現出過度的異常,特别是經濟運行的一些先行指标,如BDI、PMI及人民币NDF等一直保持相對平穩狀态,隻是到了下半年以後才逐漸發生變化。因此,對危機的認識具有一定的滞後性,這直接影響到應對措施的制定和實施。

此外,在危機狀态下,經濟形勢的突然逆轉或加速變化以及主要經濟體對發展模式進行的較大調整,都會使形勢變得撲朔迷離。因此,分析經濟形勢離不開對經濟周期和經濟發展階段等大勢的判斷,這是進行指标分析的基礎和前提。

當前形勢判斷

中國經濟的熱點問題,離不開國際金融危機這個大背景。先從這次國際金融風暴給的經驗和教訓談起。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的時候,就得到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教訓:必須加快銀行不良資産的剝離,必須加快中國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正因為有了這個工作取得的成績,所以在這次國際金融風暴中,金融業受的沖擊是比較小的。所以,現在回想起來,1997年以後剝離銀行的不良資産和加快商業銀行的改造是有積極意義的。那麼,這一次國際金融風暴給了什麼樣的經驗教訓呢?首要一個就是必須加強金融監管。這是大家都公認的。

貨币政策調整與否的依據

從理論上講,總量分析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而微觀單位是千差萬别的,一項政策出來以後,按總量調控就很容易搞成一刀切。對流動性偏大問題應該做進一步的分析,比如以當前來說,國内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适度寬松的貨币政策還要繼續保持;另一種意見,貨币政策應該轉到偏緊或者收緊的狀态。如果不談結構分析,隻看總量分析,是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信貸量過大,大家都知道這是從總量分析的結果。但是如果從結構方面分析,至少有三個問題需要進一步讨論:

第一,銀行信貸資金出來以後,有多少是在實體經濟内,有多少還停留在虛拟經濟領域内?虛拟經濟領域内如果過多,随着虛拟經濟價格的上升、股市的上升,對實體經濟是不利的。

第二,從結構方面分析還可以看到,有多少信貸資金進入到産能過剩或産能正在面臨過剩的行業中,有多少信貸資金進入到那些短闆行業,進入到高新技術行業,這些都可以調查分析出來。

所以,信貸量過大,隻是問題的一面。從結構分析來講,當前更重要的是進行結構性調整,讓資金從虛拟經濟領域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讓中小企業能更多地得到貸款,讓那些短缺産品的行業能夠發展起來,高新技術行業能發展起來,而産能過剩的和即将過剩的行業就得不到貸款。

另外,關于流動性偏大的問題,今年春天的調查發現:從銀行來講,流動性已經開始偏大了;從企業來講,卻普遍感到資金不足,流動性是不足的。原來,在國際金融風暴沖擊下,企業感到了經濟困難,都手持現金,用流行的一句話說,就是“現金為王”,他們手頭都留足了現金。所以,對銀行來說資金是出去了,但市場上的資金沒有流動,每個企業都有超常規的現金儲備,以防備資金鍊斷裂。所以,分析資本的流動性,僅從總量分析的确是不解決問題的。

通貨膨脹是不是會來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通貨膨脹還沒有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消費物價指數、生産資料物價指數環比增加,而同比還是下降的。另外一點,根據經驗,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的主要是三種價格,這三者對通貨膨脹與否影響很大。

第一是石油。石油雖然停留在70美元左右,最近稍有上升。但是影響石油市場最大的是美國,美國經濟還在緩慢地複蘇。美國經濟在緩慢複蘇的情況下石油價格可能稍有上升,但是絕對不會在短期内恢複到去年130140美元的水平。這樣的話,石油對中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并不如有些同志說的那麼大。

第二是生産資料價格。根據中國曆史上的經驗,增長率超過9%—10%了,鋼材、有色金屬等生産資料價格會漲得非常快。但是現在看來,今年“保8”(即“保持GDP年均增長8%”)沒問題,可能還超過8,明年估計能夠在8跟9之間徘徊。所以,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能夠到10%的情況,這樣生産資料價格的大幅上升也不是現實。

第三,農産品價格。農産品價格現在看得很清楚,今年雖然自然災害多,但是基本上還是有一個好收成。農産品價格比較穩定,而且農産品價格周期性非常明顯,就是價格有點上升,也是屬于恢複性的上升。

這樣看來,大局是穩定的。适度寬松的貨币政策目前不能變。因為這個一變以後,就容易把前一段改革采取的措施,宏觀調控的成績抵消了。

改革方向

中國經濟陷入了一個多年的怪圈當中。怪圈是什麼呢?第一,地方積極要求經濟發展以解決地方的經濟問題,增加稅收、增加就業,這樣就要求增加投資,結果投資增大了,信貸就跟着增大了。這樣又造成一個結果,産能就開始過剩了,并且物價上漲。這兩個達到一定程度,政府就趕快收緊。一收緊以後地方經濟困難,又再次循環。

多年來沒有擺脫這種困境,中國經濟怪圈背後實際上是體制問題,因為有很多體制改革現在仍然需要繼續。國有體制改革完成了嗎?還沒有,行業壟斷還沒有解除。資源價格問題、定價制度還不合理,不合理的定價制度,隻會使人們大量浪費資源,多用資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