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協議

通信協議

雙方實體完成通信或服務所必須遵循的規則
通信協議(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雙方實體完成通信或服務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約定。通過通信信道和設備互連起來的多個不同地理位置的數據通信系統,要使其能協同工作實現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它們之間必須具有共同的語言。交流什麼、怎樣交流及何時交流,都必須遵循某種互相都能接受的規則。這個規則就是通信協議。[1]
    中文名:通信協議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Communication Protocol 實質:數據通信系統交流規則 作用:實現計算機與網絡連接之間的标準 目的:實現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

定義

通信協議(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雙方實體完成通信或服務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約定。協議定義了數據單元使用的格式,信息單元應該包含的信息與含義,連接方式,信息發送和接收的時序,從而确保網絡中數據順利地傳送到确定的地方。

在計算機通信中,通信協議用于實現計算機與網絡連接之間的标準,網絡如果沒有統一的通信協議,電腦之間的信息傳遞就無法識别。通信協議是指通信各方事前約定的通信規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各計算機之間進行相互會話所使用的共同語言。兩台計算機在進行通信時,必須使用的通信協議。

三要素

協議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語法:“如何講”,數據的格式、編碼和信号等級(電平的高低)。

語義:“講什麼”,數據内容、含義以及控制信息。

定時規則(時序):明确通信的順序、速率匹配和排序。

協議的特點

通信協議具有層次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網絡體系的分層結構

将網絡

體系進行分層就是把複雜的通信網絡協調問題進行分解,再分别處理,使複雜的問題簡化,以便于網絡的理解及各部分的設計和實現。分層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每一層實現相對獨立的功能,下層向上層提供服務,上層是下層的用戶;有利于交流、理解、标準化;協議僅針對某一層,為同等實體之間通信制定;易于實現和維護;靈活性較好,結構上可分割。

通信協議

局域網中常用的通信協議主要包括TCP/IP、NETBEUI和IPX/SPX三種協議,每種協議都有其适用的應用環境。

TCP/IP

TCP/I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Internet協議)的曆史應當追溯到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時代。為了實現不同網絡之間的互連,美國國防部于1977年到1979年間制定了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TCP/IP是由一組具有專業用途的多個子協議組合而成的,這些子協議包括TCP、IP、UDP、ARP、ICMP等。TCP/IP憑借其實現成本低、在多平台間通信安全可靠以及可路由性等優勢迅速發展,并成為Internet中的标準協議。目前,TCP/IP已經成為局域網中的首選協議,在最新的操作系統(如Windows 7、Windows Vista等)中已經将TCP/IP作為其默認安裝的通信協議。

NetBEUI協議

NetBEUI(NetBIOS增強用戶接口)協議由NetBIOS(網絡基本輸入輸出系統)發展完善而來,該協議隻需進行簡單的配置和較少的網絡資源消耗,并且可以提供非常好的糾錯功能,是一種快速有效的協議。不過由于其有限的網絡節點支持(最多支持254個節點)和非路由性,使其僅适用于基于Windows操作系統的小型局域網中。

IPX/SPX及其兼容協議

IPX/SPX(網際包交換/序列包交換)協議主要應用于基于NetWare操作系統的Novell局域網中,基于其他操作系統的局域網(如Windows Server 2003)能夠通過IPX/SPX協議與Novell網進行通信。在Windows 2000/XP/2003系統中,IPX/SPX協議和NetBEUI協議被統稱為NWLink。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