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

傳統

世代相傳的精神
傳統是人們用來界定人類發展經驗曆程的一個定性詞語。它的相對的一面是現代。傳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傳統在人們的使用當中,用得特别廣泛。幾乎滲透到人類活動的每一領域。[1]傳統可以冠戴于人類過去經驗所表達的每一角落。例如,針對思想的狀況,可以有傳統思想之說,針對行為,可以有傳統行為之說,針對文化,可以有傳統文化之說,針對技術方法,可以有傳統技術方法之說。
    中文名:傳統 外文名: 别名: 釋義:傳承和統一前人社會經驗概念的共識 包含:精神、風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

概述

傳統是人們用來界定人類發展曆程的一個定性詞語。它的相對的一面是現代。看來,傳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傳統在人們的使用當中,用得特别廣泛。幾乎滲透到人類活動的每一領域。因此,傳統可以冠戴于人類過去經驗所表達的每一角落。例如,針對思想的狀況,可以有傳統思想之說,針對行為,可以有傳統行為之說,針對文化,可以有傳統文化之說,針對技術方法,可以有傳統技術方法之說等等,不一而足。

傳統是以前時代留下的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确鑿無疑的觀念模式,行為模式,有時候是下一個時代的著名難題。

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超越習俗和限制,但不能無視它們走得太遠。

主要特點

傳統所要表達的意思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1。曆時性

人類的一切行為經驗的運用與超越,都是以時間為線索進行記錄或者回憶的。時間成為人們界定人類經驗變化承傳的線索。由于人類發生的一切經驗随着時間的流逝不斷變化,因而其經驗表現出極大的曆時性。在曆時性

的變化當中,人類會産生一些普遍的經驗反應模式。這些典型的或者普遍的經驗反應模式,就是我們所要界定的傳統。例如,過去中國南方人隻習慣于手拿筷子吃飯。這種文化模式相對于現在可以用刀叉的西方模式,就是一種典型的傳統。

2。廣泛性

人類的一種經驗要形成一個氛圍,一種為大多數人沿用的模式,就必須有廣泛的适應性。它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規律。盡管規律的運用和發現還不是很全面和深入,但它卻是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某種便利或者優越性。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傳統是人類普遍行為的過去印記。

意義

一個民族要有傳統!

傳統使我們獲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質,構成了我們的文化記憶,使我們成為我們而不是旁人。它把我們和本民族久遠的曆史連接起來,使我們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樹上長出來的葉子,而不是現代化潮流之下的浮萍,全球化列車上的輪子。

擁有自己的傳統,并為自己的傳統而自豪吧!這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得以生長的根!

保護我們的傳統,就是保護我們的未來,保護我們作為自己而不是作為别人的未來。

中國傳統文化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

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于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産活動和生産力、社會生産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緻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緻。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争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争。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着"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緻意于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

傳統中式裝修

時尚與古典從來都是相諧相生的,不可能隔離開來作為獨立的一方而存在。在現代社會,時尚風行的今天,古典主義也開始異軍突起,傳統的家居裝飾設計符号在巧妙構思下成了時尚的代言者。現代的家居往往不局限于某種風格,而是強調整體裝飾效果,古典的設計和裝飾則是對于現代化裝飾的配色,在中西和古今結合的情況之下,能夠最大限度地突出時代的特點和美感。

美術名詞

傳統與發展

這一主題,在傳統文化領域争論熱烈。下面這篇光明日報的文章可見一斑:

傳統與發展互動相促——再論中國畫的發展

在“85美術新潮”沉寂後,漸漸泛起“筆墨中心主義”、“筆墨至上論”和“回到傳統主義”的一邊倒狀況,其實質即是恢複以傳統為鑒的價值标準。這種狀況與改革開放的大格局是相悖的。本來新時期思想解放的直接成果是畫家對藝術的選擇有了自主性,價值取向有了多元共生的局面,畫家的文化心态也從單一走向多種形态,再也不能用一種模式标準來框定一切了。

畫家的四種心态

畫家的心态,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即傳統文化心态型;自我文化心态型;社會文化心态型;人類文化心态型等,各自在不同層面上确定價值取向,進行各自的文化追求。 傳統文化心态型以确立中國畫的原生形态和筆墨規範為己任,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複歸,其目标是推動中國藝術與西方現代派抗衡,流露出很深的複古意識。 自我文化心态型則相反,他們在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反思後,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優劣,把藝術家的精神風範定位在自我價值的最終體現和完成上,并不在意傳統筆墨的失落,而着眼于中國畫從過去走向未來,建構中國畫的新時代特征,有獨來笃行,大刀闊斧地改造中國畫的态勢。

社會心态型的畫家則痛感于中國畫中漢唐雄魂的失落,不滿于中國畫長期滞留在田園牧歌中讨生活,缺少金聲玉振的青銅力度,起而大聲疾呼民族大靈魂,有較強的文化使命感。 人類文化心态型則呼籲拓寬視野和思維空間,以吞吐百家的姿态融彙中西,優勢互補,着眼點是藝術轉型,從深層次揭示東方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不是從淺表去模仿古人,他們要以新的文化風采與國際對話。 我覺得新時期的最大收獲,是出現了在競争中各行其是的良性的生态環境,和多元共生的藝術結構。承認這個事實,對推進中國文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文化轉型期

在文化轉型期,本應以不同的價值取向來确定多元的價值标準,否則就不能反映發展的現狀。但傳統主義的種種輿論單是以筆墨為尺度,大有獨尊筆墨、廢黜百家的态勢。所謂筆墨中心,就是抵抗中西融彙和藝術革新的一道防線。甚至有的學者對林風眠的用筆也有微詞,對20世紀藝術變革發展的大格局帶有糾偏的口氣。一時間特别看好“四王”,厚古薄今變得很時尚。針對輿論一邊倒的狀況,吳冠中先生發表了《筆墨等于零》的文章,單從字面上看,似乎有懈可擊,實質上是對定于一尊的價值标準的反撥。比如現代美的形态在于個性和

風格,事實上已超越于筆墨。比如情态結構,貴在筆墨所至,情之所鐘,要的是筆中情,情中筆,追求的是情真意切,其價值在于情态美、情趣美、神韻美,不刻意于“骨法用筆”,審視的重點在于筆墨情态化。再比如現代繪畫要強調的是把形式結構美提到中心位置,點線塊面組織的結構美,水墨色彩互動照應的形式美,以及力度結構産生的張力美等等。如果離開筆墨當随的時代,離開對藝術品本體的生命活力的表現而抽象談論筆墨,當然可說是等于零。這句話的底層是對傳統主義的反撥。這一次的大讨論,其深層根源并未離開“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的老話題。本世紀即将結束,

回顧與梳理百年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對将來是有參考價值的。正因為有了兩種聲音在辯論,藝術上有兩翼并進、兩翼競争、相互滲透的格局,才有了巨大的收獲。我的觀點是傳統與現代溝通,東方與西方融彙,是本世紀最基本的成功經驗,它們既矛盾又互相依存。對傳統不可斷裂,對發展不可藐視,繼承與發展要保持平衡度,傳統與現代互動相促,并存競進,對發展中國繪畫是大有裨益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