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

晉武帝

晉朝開國皇帝
(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母為文明皇後王元姬。初以父勳,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鄉公曹奂,遷中撫軍,進封新昌鄉侯,拜為撫軍大将軍、晉國世子。鹹熙二年(265年),拜為相國,襲封晉王。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晉朝,建都洛陽,年号泰始。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厲行節儉,推行法治,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人口增殖,整個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鹹甯五年(279年),命令杜預、王濬發動“晉滅吳之戰”,實現全國統一。此後,驕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諸王,為八王之亂埋下隐患。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谥号武皇帝,廟号世祖,葬于峻陽陵。[1]
    本名:司馬炎 别名:晉武帝 字:安世 号: 所處時代:西晉 民族族群: 出生地:洛陽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建立晉朝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司馬炎為曹魏權臣司馬昭的長子,曾出任中撫軍;但是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王位,但在衆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于鹹熙二年(265年)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馬昭因中風猝死,司馬炎繼承父親的相國職位和晉王爵位。

登基為帝

曹魏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讓,即位為帝,定國号為晉,史稱西晉,改鹹熙二年為泰始元年。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立妃楊豔為皇後。

泰始三年(267年),立次子司馬衷為皇太子。

泰始四年(268年),司馬炎的母親皇太後王元姬去世,葬于崇陽陵;九月,青、徐、兖、豫四州發生大水,伊洛滿出河面,打開糧倉赈濟災民。

泰始六年(270年),立壽安亭侯為南宮王;立皇子司馬柬為汝南王;吳夏口督、前将軍孫秀帶領他的部隊投降,擔任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為會稽公。

泰始九年(273年),立皇子司馬祗為東海王。

泰始十年(274年),吳國威北将軍嚴聰、揚威将軍嚴整、偏将軍朱買投降;同年,鑿開陝南山,決了黃河,使黃河往東注入洛水,以使漕運通暢。

鹹甯元年(275年),追尊宣帝司馬懿廟号為高祖,景帝司馬師為世宗,文帝司馬昭為太祖;發生瘟疫,洛陽人口死亡大半。

鹹甯二年(276年),立楊芷(楊豔堂妹)為皇後;吳将邵凱、夏祥帶領七千餘人投降。

鹹甯三年(277年),将扶風王司馬亮改封為汝南王,東莞王司馬伷改封為琅邪王,汝陰王司馬駿改封為扶風王,琅邪王司馬倫改封為趙王,渤海王司馬輔改封為太原王,太原王司馬颙改封為河間王,北海王司馬陵改封為任城王,陳王司馬斌改封為西河王,汝南王司馬柬改封為南陽王,濟南王司馬耽改封為中山王,河間王司馬威改封為章武王;立皇子司馬玮為始平王,司馬允為濮陽王,司馬該為新都王,司馬遐為清河王,钜平侯羊祜為南城侯;發生大風将樹拔起的事件,天氣突然變得寒冷,五個郡國降霜,傷害到了谷物。

鹹甯四年(278年),陰平、廣武連續發生多次地震;太醫司馬程據獻雉頭裘,帝以奇技異服典禮為由禁止雉頭裘傳播,并在殿前燒毀了它;吳國昭武将軍劉翻、厲武将軍祖始投降。

鹹甯五年(279年)與太康元年(280年),晉派大軍伐吳,東吳滅亡,從此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太康元年(280年),河東、高平、三河、魏郡、弘農等不少地方下起了冰雹,傷害到了莊稼,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

太康二年(281年),淮南、丹陽地震;東夷五國内附;郡國十六下了冰雹,大風拔樹,破壞了百姓的房子。江夏、泰山發生洪水,流亡的人口有三百餘家;上黨又遇到了暴風冰雹;有彗星出現在張和軒轅附近。

太康三年(282年),安北将軍嚴詢在昌黎打敗鮮卑慕容廆,殺傷數萬人。

太康四年(283年),多王去世,發生日蝕,衮州、河南及荊州、揚州發大水,牂柯獠兩千多個村落歸屬内地。

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廆投降晉朝。

司馬炎在位期間,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置軍士,希望互相維系,拱衛中央。司馬炎采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産,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桑,并嚴禁私募佃客。招募原吳蜀地區人民北來,充實北方,并廢屯田制,使屯田民成為州郡編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晉武帝鑒于曹魏末期為政嚴刻,風俗頹廢,生活豪奢,乃“矯以仁儉”,不能自存者賜谷人五斛,免逋債宿負,诏郡國守相巡行屬縣,并能容納直言。還重視法律,親自向百姓講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親身聽訟錄囚。

滅吳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荒淫無度。他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使得諸王統率兵馬各據一方。然而,在晉武帝死後,諸王為争奪中央權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戰,史稱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炎病重,沒有将國家大事托付給重臣,開國功臣都已去世,朝臣惶恐不安,無計可施。而國丈楊駿(楊芷之父)排斥公卿大臣,親自在司馬炎左右伺候,并趁機随意撤換公卿,提拔自己的心腹。司馬炎病情稍有好轉,見楊駿所用之人不當,就嚴肅地對楊駿說:“怎麼能這樣做呢!”于是給中書下诏,召汝南王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助王室。楊駿恐怕失去權柄與寵信,從中書那裡借來诏書看,并把诏書藏起來。中書監華廙恐懼,親自找楊駿要诏書,楊駿不給。過了兩天,司馬炎病危,楊芷奏請讓楊駿輔政,司馬炎點了點頭。于是楊皇後便召華廙與中書令何劭,口頭傳達司馬炎的旨意,讓他們作遺诏。遺诏寫成後,楊芷與華廙、何劭共同呈給司馬炎,司馬炎看了以後不說話,于兩天後駕崩,享年55歲,葬于峻陽陵。

主要影響

政治

掌權篡位,建立晉朝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相國、晉王位,掌握全國軍政大權。經過精心準備,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為自己登基做準備。在司馬炎接任相國後,就有一些人受司馬炎指使勸說魏帝曹奂早點讓位。不久,曹奂下诏書說:“晉王,你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勳高過上天,四海蒙受司馬家族的恩澤,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司馬炎卻假意多次推讓。司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衛将軍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谏。司馬炎多次推讓後,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讓,封曹奂為陳留王。司馬炎于鹹熙二年(265年),登上帝位,國号晉,史稱為西晉。改元為泰始,曹魏遂亡。但這時的司馬炎心裡并不輕松,他很清楚,雖然他登上王位寶座,但危機仍然存在。

從内部看,他的祖父、父親為了給司馬氏家族奪取帝位鋪平道路,曾經對曹爽為首的三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殘酷的屠殺,這件事所造成的陰影仍然橫亘在人們的心中。從外部看,蜀漢雖平,孫吳仍在,雖說此時的東吳已不足以與晉抗衡,但畢竟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要鞏固政權,進而完成吞并東吳、統一中國的大業,就首先要強固統治集團本身的凝聚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采取懷柔政策。司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讓已成為陳留王的魏帝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同時又賜安樂公劉禅子弟一人為驸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锢。這不但緩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為司馬氏家族統治對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懼,而且還安定了蜀漢人心,進而又赢得吳人的好感。

為了盡早地使國家從動亂不安的環境中擺脫出來,為統一奠定牢固的基礎,無為與寬松政策成了西晉之初的立國精神。這種立國精神在國家的各種領域中充分地體現出來。泰始四年(268年),司馬炎诏書中明确指出:“為永葆我大晉的江山,現以無為之法作為統領萬國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國頒下五條诏書: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當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繼東漢的動亂政治之後,為了安定人心,恢複國力,曾實行了比較寬松開放、節儉求實的治國方略。但到了曹叡統治後期,政治漸趨嚴厲,社會風氣亦腐敗,曹操當年的風範已不複存在。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斷把強大的物質重負轉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長期的戰亂更使百姓在慘淡的生計之外,還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種恐懼與疲憊之感。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無為而治的強國方略是最适合不過的。

承襲曹魏,革新政治

司馬炎在治國措施上的,進行了系列改革。司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别有創新,有些為東晉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響了西晉一代及其以後的政治。

1、三省制度的初步确立

西晉代魏,同曹魏代漢一樣,以王朝禅代的方式和平地進行,曹魏時的顯貴大都成為新朝的開國元勳。司馬炎稱帝後,模仿古代名稱,雜采近代制度,同時設置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将軍等名号,号稱八公,以寵待勳臣貴戚。其中太尉、司徒、司空雖沿漢魏仍有宰相之稱,但除了司徒還擁有掌管州郡中正對士人鄉品的品第職權外,與其他五公一樣,幾乎都是尊寵虛銜。由于曹爽及司馬氏父子先後操縱曹魏政權時,都利用尚書機構發号施令,使漢魏以來權力日益上升的尚書機構在西晉時取得了朝廷大政的決策權。尚書台(省)以尚書令、尚書仆射主掌,西晉初尚書台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度支、屯田六位尚書,後又改置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書,六尚書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負具體責任。尚書台長官尚書令、尚書仆射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在職權上,都成為協助皇帝處理政事的真正宰相,有時皇帝還特置錄尚書一職以委任權寵,全極處理尚書台事務,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員,均奉尚書台命令行事。

曹魏設置的中書省長官中書監、中書令不僅掌管诏令、文書的撰定,而且參議政事,地位、聲望都較曹魏時期大為提高。門下省長官侍中、散騎常侍等既保持其在皇帝身邊為皇帝提供政策咨詢的權力,又獲得審查尚書機構上行下達的文案的職權,權力增重,這樣,三省基本上取代漢代的三公九卿,成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權力機構。

2、分封制的演變

分封制是西晉政治制度中一個重要内容。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馬炎剛即帝位,又改革分封制度。将其祖司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為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千五百人。司馬炎叔父司馬幹、司馬倫、司馬亮分别封為平原王、琅邪王、扶風王,弟司馬攸封為齊王,均為大國,司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馬孚則超越制度,食邑戶數多達4萬戶。司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時封王者達27人。司馬氏創業的勳臣貴戚均加封進爵,為公為侯,封邑達1萬戶者為大國,5000戶者為次國,不滿5000戶者為下國,大司馬石苞、車騎将軍陳骞、尚書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鄭沖、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骠騎将軍王沈、司空荀顗、鎮北大将軍衛瓘均封為公。

泰始元年(265年)分封以後,因宗室諸王均留居京城洛陽,未到封國,制度規定的王國軍隊仍未建立。鹹甯三年(277年),司馬炎因齊王司馬攸聲望很高,擔心身後将出現皇位繼承人之争,想讓他到自己的封國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馬宗室諸王封國仍分大國、次國、下國三等,而下國亦制所近縣益滿萬戶,三等王國皆置中尉統領王國軍隊,大國諸王除嫡長子世代繼承王爵外,其他兒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為公;功臣封公者,封國制度如小國王,亦以中尉領兵,郡侯封國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軍隊。于是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國中,其因職未歸封國者,大國置守土100人,次國80人,下國60人。晉武帝曾就這一制度詢問中書監荀勖的意見,荀勖認為:諸王當時大多擔任各地都督,若讓他們各歸封國,将使西晉控制地方的力量削弱;而且分割郡縣,充實封國,将使被移徙的百姓怨聲載道;王國置軍,也會削弱國家軍隊的數量。晉武帝根據荀勖的意見,對都督制作了一些調整,使之與分封制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司馬炎平定江南後,為了将軍權收歸中央,下令罷減州郡所領軍隊,少數邊郡雖仍有軍隊,也被大大削減,諸王國軍隊成為地方主要的武裝。太康十年(289年),淮南相劉頌又上書,認為諸王封國方圓千裡,但軍力不足,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宜令國容少而軍容多,增加王國軍隊數量。

西晉分封制度并未實現晉武帝鞏固司馬氏政權的初衷,封王們結納封國内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晉士族制度确立以後難以仕進的寒族士人,形成一個個與中央政權相背離的政治集團,并憑借其王國軍隊争取自己的利益。晉末八王之亂中,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均憑其國兵起事,參與最高權力的争逐。

3、都督制的定型

西晉沿襲漢魏,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全國統一後,共分19州、173郡,州置刺史,屬官有别駕、治中、從事等;郡以太守主事,若為諸王封國所在,則郡稱為國,太守則改稱内史,屬官有主簿、記室、錄事等;大縣置令、小縣置長,下有主簿、錄事史等屬員。

4、士族門閥制度的形成

三國魏初,魏文帝曹丕為了抑制浮華朋黨之弊,采納陳群的意見,郡置中正,根據當地士人的品行、才幹及家世評定為九品,作為吏部授人任官的依據,由中央官員兼任的中正逐漸影響到吏部的用人權。司馬懿執掌魏政後,又奏置州大中正,中正進一步操縱了士人的入仕途徑。到西晉時,九品中的二品(一品從未有人,形同虛設)逐漸取得了作官的優先權,特别受重視,被稱為上品,其餘各品則被看作是寒士下品。由于中正之職實際掌握在魏晉禅代之際榮寵不絕的官僚貴族手中,士人品評中品行、才幹兩項已不被重視,唯計門資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謂門第、閥閱成為品評的主要依據,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顯宦子弟把持。西晉初年劉毅上奏陳述九品有八損說: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随愛憎,随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以緻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與劉毅同時的段灼也說:“今台閣選舉,塗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即當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貴族子弟極易步入仕途,而且升遷迅速,他們一入仕,即可擔任尚書郎、秘書郎、著作郎、散騎侍郎、黃門侍郎等職閑位重的官職,這些官職也由此被稱為清官、清職.晉武帝初年雖多次下诏征用寒素,試圖加強皇權對官員選拔的幹預,改變寒門下品升進無路的狀況,但終難扭轉現實。如詩人左思在其《詠史詩》第二首中感歎的那樣: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在滅吳之後頒定的戶調之式中,不僅允許官員據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而且規定士人子孫亦如之,給予在政治上已享有實際權利的士人以經濟上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權。

這樣,漢魏以來政治經濟勢力不斷上升的世家大族終于形成為封建地主階級中一個特權階層,士族門閥制度因而确立,門閥士族遂成為東晉南朝政治中一種最為活躍的政治勢力。

頒布法律,依法治國

《泰始律》是司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頒布實施的,但在他的父親司馬昭輔佐魏政期間就開始了。當時司馬昭命賈充、羊祜、杜預等人參考漢律、魏律開始編纂,到司馬炎建立西晉後不久完成。因頒行于泰始年間,故又稱《泰始律》。張斐、杜預為《晉律》作注解,經晉武帝批準“诏頒天下”,注與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該律又名《張杜律》。

《泰始律》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點是“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在損益漢《九章律》和魏《新律》的基礎上,《泰始律》為20篇,計為刑名、法例、盜律、賊律、詐僞、請赇、告劾、捕律、系訊、斷獄、雜律、戶律、擅興、毀亡、衛宮、水火、廄律、關市、違制與諸侯律,共620條,27657個字。《泰始律》比前代律令的内容有所放寬。它“減枭、斬、族誅、從坐之條”,對女子的判處也有從輕從寬的用意。《泰始律》的這些變化,使其在實行中能夠起到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内部矛盾的作用,有利于鞏固司馬氏的江山。《晉書·刑法志》稱其“蠲其苛穢,存其清約,事從中典,歸于益時”。

《泰始律》在中國法律發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無不打上它的烙印。

《泰始律》以寬簡著稱,是中國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簡的裡程碑。晉律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通行于全國的法律,并被東晉和南朝所沿用,也是這一時期承用時間最長久的一部法典。

大封宗室,罷州郡兵

司馬炎鑒于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終緻滅亡之教訓乃大封皇族為藩王,以對抗士族。始則封王不就國,官于京師以輔皇室,繼則分遣諸王就國,都督諸軍事,後又出使鎮要害地。此舉目的,是為對抗士族中野心家。但“八王之亂”證明,這種政策反而使這些手握重兵的諸王中湧現出了許多野心家。

西晉之所以重任宗室,實際上與其政權的結構有關。晉是以皇室司馬氏為首門閥貴族聯合統治,皇室作為一個家族駕于其它家族之上,皇帝是這個第一家族的代表,因而其家族成員有資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權勢,以保持其優越地位。

全國統一後,司馬炎下诏:“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即規定:

(1)諸州無事者罷其兵。

(2)刺史隻作為監司,罷将軍名号,不領兵,也不兼領兵的校尉官。

(3)實行軍民分治,都督校尉治軍,刺史不治民。

罷州郡兵,一方面可使地方官專心民事,另一是擴大承擔賦役的課丁。兵役是東漢末年以後農民最沉重的負擔,免除這負擔,對恢複生産意義重大。但也因悉去州郡兵,導緻地方連治安都沒辦法維持,因此到八王之亂後,州郡根本無力控制局面。

在位年号

泰始:266年2月4日—274年

太興(大興):318年—321年

鹹甯:275年—280年四月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

太熙:290年正月—290年四月

軍事

平定秦涼,安撫邊境

連環畫《秦涼之變》

泰始六年(270年),鮮卑秃發樹機能起兵反晉,并于六月在萬斛堆的戰争中殺秦州刺史胡烈,又在金山擊敗涼州刺史蘇愉。泰始七年(271年),樹機能聯合其他胡人在青山圍困涼州刺史牽弘,牽弘軍敗而死。

司馬炎命汝陰王司馬駿為鎮西大将軍,都督雍、涼等州諸軍事,坐鎮關中,鹹甯元年(275年),司馬駿對鮮卑進行讨伐,消滅三千多人,樹機能送質子向晉朝請降。鹹甯三年(277年),因秃發樹機能意圖劫奪佃兵,晉将文鴦率軍讨伐,樹機能戰敗,諸胡共計有二十萬人歸降。鹹甯四年(278年),秃發樹機能命部将若羅拔能在武威大破晉軍,斬殺涼州刺史楊欣。鹹甯五年(279年)正月,秃發樹機能攻陷涼州,司馬炎非常後悔,臨朝哀歎說:“誰能為我讨此虜者?”馬隆請命而往,率三千五百勇士西征。期間,匈奴劉淵也自請而往,孔恂、楊珧堅決反對,認為劉淵的禍患遠大于秃發樹機能。馬隆向西渡過溫水,秃發樹機能等人帶領幾萬名部衆憑借險阻抵抗。因為山路狹隘,馬隆就造了扁箱車,還造了木屋,置于車上,邊作戰邊前進,走了一千多裡,打得敵人死的死,傷的傷,損失慘重。自從馬隆西去,音訊斷絕,朝廷為他擔憂,有的人說他們已經都死了。後來馬隆的使者夜裡到了,晉武帝拍着手高興地笑了。清晨,召集群臣對他們說:“假如聽從了渚位的意見,就沒有涼州了。”于是下命令,賜給馬隆符節,授官宣威将軍。馬隆到了武威,鮮卑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率領一萬多部落來歸降。十二月,馬隆與樹機能大戰,殺了樹機能,涼州于是平定。

擊滅東吳,統一中國

晉國時全國圖

西晉成立之初,司馬炎為了收買人心,大封功臣,許多大家族都被封為公侯。短短幾年時間,司馬炎共封了57個王,500多個公侯。蜀漢滅亡不久,司馬炎為了穩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漢供職的官吏為朝官。司馬炎沒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慣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攏、收買人心的辦法,穩定各級官吏,以确保社會穩定地過渡。因為司馬炎還看到,蜀漢雖亡,東吳未滅,全國還未統一。于是他開始運籌帷幄,準備擊滅東吳,結束全國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國鼎立之時,魏的勢力已超過蜀、吳,如以人口計,魏約占全國人口的近半數。263年,魏滅蜀之後,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魏的力量更加強大。司馬炎代魏之後,雄心勃勃,“密有滅吳之計”,準備出兵滅吳,統一全國。

戰略示意圖

西晉全國正處于一種積極的态勢之中,然吳國卻是在走下坡路。吳主孫皓的荒淫、殘暴使吳國喪失了重整旗鼓的機會。孫皓命令大臣的女兒要先經過他的挑選,漂亮的入後宮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談婚論嫁,這使他喪失了大臣們的支持,自毀根本,最終成了孤家寡人。對他勸谏的中書令賀邵不但沒有受到他的表揚,反用燒紅的鋸條殘忍地鋸下了舌頭,其殘暴程度與商纣王沒有任何區别。孫皓殺人的方法很多,很殘忍,像挖眼、剝臉皮和砍掉雙腳等。孫皓的殘暴注定了他要滅亡。由于孫皓的殘暴使手下的将領們也對他喪失了信心,紛紛投降西晉。西晉的大臣們見吳國國力下降,政局不穩,也紛紛勸說司馬炎趁機滅掉吳國。

但是,司馬炎受到了以太尉錄尚書事賈充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他們認為: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水戰,北人難以取勝。鮮卑舉兵反晉,此時對吳作戰,并“非其時”。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則認為:吳帝孫皓腐化透頂,他不但對廣大人民殘酷剝削、鎮壓,而且在統治集團内部也排除異己,用刑殘酷。孫吳現已是“上下離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戰而勝”。如果錯過機會,“吳人更立令主”,勵精圖治,再去滅吳就相當不容易了。

兩派意見,針鋒相對。這樣,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就擺在了司馬炎面前:是否出兵滅吳,統一全國?司馬炎站在主戰派一邊。

為了完成滅吳大業,司馬炎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泰始五年(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着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後,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石城(今湖北鐘祥縣)相距最近,晉軍采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由于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饷,連飯也吃不飽。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這樣,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有一次,吳将鄧香被晉軍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堅持要殺掉,羊祜不但不殺鄧香,而且還親自為其松綁,把鄧香送了回去。有時,吳軍狩獵打傷的野獸逃到了晉軍領地,晉軍也把這些野獸送到吳軍帳内。正是由于這樣的“厚”愛,東吳将領們的心已經一步步趨向晉軍。

司馬炎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遊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鹹甯五年(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5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并發。第6路晉軍由巴東、益州出發,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20萬晉軍直撲東吳。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個鋒利無比的、長十餘丈的鐵錐,在江面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鍊封鎖江面。晉軍先用大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根數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鍊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在第6路晉軍進攻東吳時,為了分散、吸引守衛建業的吳軍兵力,安東将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占了建業。

由于司馬炎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确,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争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并入晉國版圖。鹹甯六年(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經濟

太康繁榮

全國統一後,西晉政治上趨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戰争的創傷,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艱苦。特别是皇室和權貴們無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農民的苦難。據說,長安東南的藍田縣,有一個很不起眼的“雜牌将軍”龐宗,就占良田幾百頃,其他達官貴人就更不必說了。農民沒有土地,豪門世族利用占據的田地肆意盤剝農民。西晉初年,晉武帝把解決土地問題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内容之一。為此,他制定了“戶調式”的經濟制度。

戶調式共有三項内容,即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賦稅制結合在一起的一條法令。晉武帝時,對人口年齡進行了分組:男女16歲~60歲為正丁;13歲—15歲、61歲—65歲為次丁;12歲以下為小,66歲以上為老。占田制規定:丁男一人占田70畝,丁女占田30畝。同時又規定:每個丁男要繳給國家50畝稅,計四斛;丁女繳20畝稅;次丁男繳25畝稅,次丁女免稅。

司馬炎這一規定,使得每個農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應得的田地。不少豪門世家的佃戶,也都紛紛脫離主人,去領取屬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發布以後,不少農民開墾了大片荒地,這對農業經濟的好轉起到一定的作用。

戶調制即征收戶稅的制度。戶調不分貧富,以戶為單位征收租稅。這一制度規定:“丁男之戶,歲輸絹三匹,綿三斤;女及次丁男為戶者半輸。”對邊郡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戶調也作了具體的規定:邊郡與内地同等之戶,近的納稅額的三分之二,遠的納三分之一。少數民族,近的納布一匹,遠的納布一丈。

品官占田蔭客制是一種保障貴族、官僚們經濟特權的制度,同時也有為貴族、官僚們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數量立一個“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無限制地兼并和隐瞞戶口的情況出現。此制度規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頃,第二品四十五頃,第三品四十頃……每低一品,少五頃。”對于庇蔭戶,“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應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無過十五戶,第三品十戶,第四品七戶,第五品五戶,第六品三戶,第七品二戶,第八品第九品一戶。”庇蔭戶的佃客,為私家人口,歸主人役使,不再負擔國家徭役。

實行戶調制的诏書發布之後,遭到了豪門世族的抵制。他們或是隐田不報,或是反對農民占有耕地。

盡管司馬炎的戶調式遭到了種種阻礙,但這一制度從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動、閑散人口安置到土地從事生産,這對于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司馬炎很注意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如在汲郡開荒五千多頃,郡内的糧食很快富裕起來,又修整舊陂渠和新開陂渠,對于灌溉和運輸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由于數十年的戰亂,中原地區經濟遭到極為慘重的破壞,人口也大減。晉武帝的故鄉河内郡溫縣,人口也隻有原來的幾十分之一。為此,晉武帝決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區的人口。他下令,17歲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則由官府代找婆家。滅蜀之後,招募蜀人到中原,應召者由國家供給口糧兩年,免除徭役20年。滅吳後,又規定吳國将吏北來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泰始四年(268年),晉武帝還設立了“常平倉”,豐年按适當價格抛售布帛,收購糧食;荒年則按适當價格出售糧食,穩定糧價,維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晉武帝一再責令郡縣官吏,要“省徭務本”,打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

太康元年(280年),全國共有人口1616.3863萬人,有2459840戶,每戶人數6.57人。而據《隋書·地理志》,太康統一後編戶有260餘萬戶,一說此為太康二年(281年)的統計結果。而到太康三年(282年),全國人口達377萬,較之太康元年增加了130多萬戶,出現了“太康繁榮”的景象。統計人口的高速增長,與司馬炎統治時期相對和平的局面和司馬炎恢複經濟的積極舉措有關,也跟廢除屯田使得之前的非編戶人口成為編戶的政策調整有關。

君臣賽富

西晉的皇族和貴族都有優裕的經濟基礎,政治的安定與統一更幫助他們累積了大量的财富,于是縱情享受,過着豪華奢侈的生活。司馬炎領先作了荒淫奢縱的表率,《晉書·後妃傳》稱:“(司馬炎)多内寵,平吳後,複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将萬人,而并寵者甚衆,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寝。”以中國史上開國皇帝而論,實未有如是荒怠縱欲者,以緻小人當權,奢侈浪費,風氣日漸敗壞。公卿貴遊也跟着競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異,一天膳費二萬錢。王恺是武帝的母舅,曾與當時首富石崇比賽炫耀财富,争誇豪麗。為維持這種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緊聚斂,因此貪污納賄,習以為常,當時有人指:“奢侈之費,甚于天災。”可見為害之大。

文化

太康年間,社會經濟狀況有所好轉。與此同時,晉武帝及其大臣張華等人扶植人才,促進文化繁榮。

在文學上,司馬炎統治時期出現“太康文學”,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陸(陸機、陸雲兄弟)、二潘(潘嶽、潘尼叔侄)、三張(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其中,左思門第不高,早年坎坷,但其《齊都賦》受到人們好評。因其妹左芬被司馬炎召進宮,他移居洛陽,後決心寫出《三都賦》(三都即邺、成都、建業),但感到自己資料缺乏,便請求朝廷提出擔任一名管理圖書和著作事務的秘書郎,獲得準許。《三都賦》問世後起初不受重視,經皇甫谧、衛權、張華等人的推薦,引發轟動,留下了“洛陽紙貴”的典故。左芬也擅長文學創作,她容貌不美,司馬炎并不寵幸,但仍因其文采和品德而禮遇她,常令她撰寫文章,并加以賞賜。

在西晉的文壇中,最負盛名的要算被後人稱為“太康之英”的陸機。他于太康十年(289年)到達洛陽,受到司馬炎手下重臣張華的重視。其名作有《文賦》《君子行》《赴洛道中作》等,所寫的章草《平複帖》流傳至今。另外,據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陸機還有畫論。

西晉初年,在科學技術領域也有傑出人物。地理學家裴秀作為開晉元勳,受到司馬炎的信任與重用,在司馬炎在位期間擔任司空,創作《禹貢地域圖》,并在序中提出了“制圖六體”,即繪制地圖的六個基本要點:比例尺,方位,交通路線的實際距離,地勢起伏,地物形狀,傾斜緩急等。這是地圖學上劃時代的創新,除了經緯度和等高線外,已經包括了現代化制圖的基本要素。醫學家皇甫谧,多次受到司馬炎征召,但他始終推說有病,婉言謝絕,司馬炎多次尊重了他的意願;一次皇甫谧向司馬炎借書,司馬炎索性贈送一車書給他。皇甫谧終身不仕。他著有《針灸甲乙經》。此書在我國醫學史上是一部偉大的著作。

此外,在司馬炎在位期間,《汲冢書》出土(具體時間有鹹甯五年、太康元年、太康二年等說法),其中包括著名的《竹書紀年》。司馬炎将之收藏在秘府,并命人加以整理、隸定,受命及主動參與整理的包括時任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峤、著作郎束皙等。

轶事典故

羊車望幸

司馬炎後宮妃嫔衆多,有粉黛近萬,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妃子,就成為一個讓他十分頭疼的問題。于是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坐着羊車,讓羊在宮苑裡随意行走,羊車停在哪裡他就在哪裡寵幸嫔妃。于是有個宮人便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羊因為喜歡鹽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車就停在她的宮門口。這個故事出自晉書卷三十一,因為這個故事,後人把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視或者寵愛,就稱為“羊車望幸”。

焚裘示儉

晉武帝時候,太醫司馬程據獻上一件用野雞頭上的毛織成的毛衣,司馬炎命令把這件衣服在殿前燒掉,并宣示全國,從今以後不許再貢獻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奇裝異服。

圍棋定策

司馬炎嗜圍棋,常在宮中與中書令張華、侍中王濟下棋。《忘憂清樂集》中保留了《晉武帝诏王武子弈棋局》。據《晉書·杜預傳》記載,杜預捧讨吳奏章入宮時,晉武帝正與張華下棋。杜預遞奏章,陳利害,而晉武帝仍埋頭于棋局,不做定論。棋盤對面的張華見狀,起身拱手呈詞:“陛下聖明神武,政治清明深得人心,國家富有兵力強大,号令一出莫不敢從。而吳國國主孫皓荒淫無度,濫殺賢能之才。兩相對比,滅吳根本不需要費多大力啊。”司馬炎當即拍闆,定下伐吳的計劃,使一直分裂的中國再次得以統一。

曆史評價

何曾:①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②主上開創大業,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贻厥孫謀之道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

劉毅: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陸雲:世祖武皇帝臨朝拱默,訓世以儉,即位二十有六載,宮室台榭無所新營,屢發明诏,厚戒豐奢。

曹毗:于穆武皇,允龔欽明。應期登禅,龍飛紫庭。百揆時序,聽斷以情。殊域既賓,僞吳亦平。晨流甘露,宵映朗星。野有擊壤,路垂頌聲。

幹寶:至于世祖,遂享皇極,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和而不弛,寬而能斷,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于八荒,于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民樂其生矣。武皇既崩,山陵未幹而變難繼起。宗子無維城之助,師尹無具瞻之貴,朝為伊、周,夕成桀、跖;國政叠移于亂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嶽無鈞石之鎮,關門無結草之固。戎、羯稱制,二帝失尊,何哉?樹立失權,托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

謝靈運:世祖受命,祯祥屢臻,苛慝不作,萬國欣戴。遠至迩安,德足以彰,天啟其運,民樂其功矣。反古之道,當以美事為先。今五等罔刑,井田王制,凡諸禮律,未能定正,而采擇嫔媛,不拘華門者。昔武王伐纣,歸傾宮之女,不以助纣為虐。而世祖平皓,納吳妓五千,是同皓之弊。婦人之封,六國亂政。如追贈外曾祖母,違古之道。凡此非事,并見前書,誠有點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虞世南:武帝平一天下,誰曰不然,至於創業垂統,其道則阙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武帝平吳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内寵,用馮紞之讒言,拒和峤之正谏,智士永歎,有識寒心。以此國風,傳之庸子,遂使墳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滅,縣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遠乎?

房玄齡: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納谠正,未嘗失色于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甯萬國,綏靜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後,百姓思古之遺風,乃厲以恭儉,敦以寡欲。……臨朝寬裕,法度有恒。……平吳之後,天下乂安,遂怠于政術,耽于遊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彜章紊廢,請谒行矣。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複慮非賈後所生,終緻危敗,遂與腹心共圖後事。說者紛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謀,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鎮守要害,以強帝室。又恐楊氏之逼,複以佑為北軍中候,以典禁兵。既而寝疾彌留,至于大漸,佐命元勳,皆已先沒,群臣惶惑,計無所從。會帝小差,有诏以汝南王亮輔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數人佐之,楊駿秘而不宣。帝複尋至迷亂,楊後辄為诏以駿輔政,促亮進發。帝尋小間,問汝南王來未,意欲見之,有所付托。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笃。中朝之亂,實始于斯矣。

李世民:武皇承基,誕膺天命,握圖禦宇,敷化導民,以佚代勞。以治易亂。絕缣絕之貢,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止澆風而反淳樸。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劉毅、裴楷以質直見容,嵇紹、許奇雖仇雠不棄。仁以禦物,寬而得衆,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于是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決神算于深衷,斷雄圖于議表。馬隆西伐,王濬南征,師不延時,獯虜削迹,兵無血刃,揚越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祯祥顯應,風教肅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業大矣。雖登封之禮,讓而不為,驕泰之心,因斯而起。見土地之廣,謂萬棄而無虞;睹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不知處廣以思狹,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禍亂。是猶将适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所趣逾遠,所尚轉難,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難乎!況以新集易動之基,而久安難拔之慮,故賈充兇豎,懷奸志以擁權;楊駿豺狼,苞禍心以專輔。及乎宮車晚出,諒闇未周,籓翰變親以成疏,連兵競滅其本;棟梁回忠而起僞,擁衆各舉其威。曾未數年,網紀大亂,海内版蕩,宗廟播遷。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縣,翻成被發之鄉。棄所大以資人,掩其小而自托,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後。且知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國亂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聖人閑其端。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謀,迷王渾之僞策,心屢移于衆口,事不定于己圖。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聖賢之道,豈若斯乎!雖則善始于初,而乖令終于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無慷慨焉。

徐惠:昔秦皇并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基;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而輕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欲?遂使悠悠六合,雖廣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禍。

劉仁軌:晉代平吳,史籍具載。内有武帝、張華,外有羊祜、杜預,籌謀策畫,經緯谘詢。王濬之徒,折沖萬裡,樓船戰艦,已到石頭。賈充、王渾之輩,猶欲斬張華以謝天下。武帝報雲:‘平吳之計,出自朕意,張華同朕見耳,非其本心。’是非不同,乖亂如此。平吳之後,猶欲苦繩王濬,賴武帝擁護,始得保全。不逢武帝聖明,王濬不存首領。

司馬光:至于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

蘇轍:武帝之為人,好善而不擇人,苟安而無遠慮,雖賢人滿朝,而賈充、荀勖之流以為腹心,使吳尚在,相持而不敢肆,雖為賢君可也。吳亡之後,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賢臣,近小人,去武備,崇藩國,所以兆亡國之禍者,不可勝數,此則滅吳之所從緻也。

孫承恩:帝資弘裕,明達好謀。纂述先志,混一九州。禮優三恪,忠厚之道。贻謀弗臧,識者所少。

李慈銘:晉武帝純孝性成,三代以下不多得。

蔡東藩:①彼如馬隆之得平樹機能,未始非晉初名将,觀晉武之倚重兩人,乃知開國之主,必有所長,不得以外此瑕疵,遽掩其知人之明也。②武帝既知太子不聰,複恨賈妃之奇悍,廢之锢之,何必多疑,乃被欺于狡吏而不之知,牽情于皇孫而不之斷,受朦于宮帟而不之覺,卒至一誤再誤,身死而天下亂,名為開國,實是覆宗,王之不明,甯足福哉?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陳普《詠史下·晉武帝》

鄧林《晉武帝》

周昙《晉門晉武帝》

影視形象

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韓青飾演晉武帝

2010年電視劇《三國》苗雅甯飾演晉武帝

2016年電視劇《一統三國》,王今心飾演司馬炎

人際關系

先世

①父族

曾祖:司馬防,騎都尉。

祖父:司馬懿,出身河内司馬氏,西晉政權奠基人,史稱晉宣帝。

祖母:張春華,出身河内張氏,史稱宣穆皇後。

父親:司馬昭,西晉政權奠基人,史稱晉文帝。

②母族

親母(嫡母):王元姬,出身東海王氏,史稱文明皇後。

外祖父:王肅,曹魏經學家,封蘭陵侯。

外祖母:羊氏,西晉時追贈平陽靖君。

妻妾

皇後

1.武元皇後楊豔,原配,出身弘農楊氏,274年崩逝。生毗陵王司馬軌、晉惠帝司馬衷、平陽公主、新豐公主、陽平公主。

2.武悼皇後楊芷,繼配,楊豔的堂妹,鹹甯二年(276年)冊為皇後,後被晉惠帝尊為皇太後。

妃嫔

1.中才人王媛姬(懷皇太後),生晉懷帝司馬熾,司馬熾即位後追尊為皇太後。

2.貴嫔左棻,左思之妹,出身齊國左氏。

3.貴嫔胡芳,胡奮之女,出身安定胡氏,生武安公主。

4.夫人諸葛婉,諸葛沖之女,出身琅琊諸葛氏。

5.夫人李氏,生淮南王司馬允、吳王司馬晏。

6.貴人公孫氏

7.淑妃劉媛

8.淑媛臧矅

9.淑儀芳

10.修華逵粲

11.修容陳修容

12.修儀左嫔

13.婕妤邢蘭

14.容華朱華

15.充華趙粲,出身天水趙氏,趙虞之女,楊豔的表姐妹。

16.美人審氏,生城陽王司馬景、楚王司馬玮、長沙王司馬乂。

17.才人徐氏,生城陽王司馬憲。

18.才人匮氏,生東海王司馬祗。

19.才人趙氏,生始平王司馬裕。

20.美人趙氏,生代王司馬演。

21.保林嚴氏,生新都王司馬該。

22.美人陳氏,生清河王司馬遐。

23.後宮某氏,生汝陰王司馬谟。

24.才人程氏,生成都王司馬穎。

25.才人謝玖,後被賜給太子司馬衷為妾。

兒子

親子

司馬炎共有二十六個兒子,知名者十八人。按相關文獻,僅知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六皇子早殇。司馬裕、司馬谟行第不知。

1.司馬軌,字正則,拜騎都尉,封毗陵王,谥号悼。

2.司馬衷,字正度,西晉第二位皇帝,史稱晉惠帝。

3.司馬柬,字弘度,官至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錄尚書事、大将軍,封秦王,谥号獻。

4.司馬景,字景度,封城陽王,谥号懷。

5.司馬憲,字不詳,封城陽王,谥号殇。

6.司馬祗,字敬度,封東海王,谥号沖。

7.司馬裕,字濬度,封始平王,谥号哀。

8.司馬玮,字彥度,官至衛将軍、北軍中候、侍中、太子少傅,封楚王,谥号隐,追贈骠騎将軍。

9.司馬允,字欽度,官至太尉,封淮南王,谥号忠壯,追贈司徒。

10.司馬演,字宏度,封代王,谥号哀。

11.司馬該,字玄度,封新都王,谥号懷。

12.司馬遐,字深度,官至撫軍将軍、侍中,封清河王,谥号康。

13.司馬谟,字令度,封汝陰王,谥号哀。

14.司馬乂,字士度,官至大都督,封長沙王,谥号厲。

15.司馬穎,字章度,官至鎮軍大将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封成都王,一度被司馬衷立為皇太弟。

16.司馬晏,字平度,官至太尉、大将軍,封吳王,谥号孝,追贈太保。其子司馬邺(晉愍帝)即西晉末代皇帝。

17.司馬恢,字思度,封渤海王,谥号殇。

18.司馬熾,字豐度,初封豫章王,後被司馬衷立為皇太弟,最終成為西晉第三位皇帝,史稱晉懷帝。

嗣子

1.司馬睿,琅琊王武司馬伷(司馬炎的叔父)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觐之子,後建立東晉,史稱晉元帝。

女兒

1.司馬氏,平陽公主。

2.司馬氏,新豐公主。

3.司馬氏,陽平公主。

4.司馬氏,武安公主,下嫁出身太原溫氏的溫裕。

5.司馬氏,繁昌公主,下嫁出身河東衛氏的衛宣。

6.司馬脩袆,襄城公主,下嫁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敦。

7.司馬氏,萬年公主。

8.司馬氏,荥陽公主,下嫁出身範陽盧氏的盧谌。(公主未嫁先殇)

9.司馬氏,荥陽公主(為與盧谌的妻子荥陽公主區分,又稱荥陽長公主),下嫁出身平原華氏的華恒。

10.司馬氏,颍川公主,下嫁出身弘農王氏的王粹。

11.司馬氏,廣平公主。

12.司馬脩麗,靈壽公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