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轲刺秦王

荊轲刺秦王

西漢劉向創作的文言文
《荊轲刺秦王》出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轲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曆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轲重義輕生、為燕國勇于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态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荊轲的形象。公元前227年,荊轲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邊為荊轲送行,場面十分悲壯。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轲和着節拍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是荊轲在告别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轲來到秦國後,秦王在鹹陽宮召見了他。荊轲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被秦王侍衛所殺,荊轲就這樣犧牲了。
  • 外文名:TheassassinwantstoassassinatetheFirstEmperorofQin
  • 作品名稱:荊轲刺秦王
  • 作者:劉向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戰國策·燕策三》
  • 作品體裁:文言文,記叙文

作品原文

秦将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谒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将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将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将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荊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将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樊将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将奈何?”樊将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将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轲曰:“願得将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将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轲。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秦武陽一作:秦舞陽)

荊轲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複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轲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币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内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轲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轲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秦王謂轲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轲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轲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轲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轲。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轲,斷其左股。荊轲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複擊轲,被八創。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轲。秦王目眩良久。

相關注解

詞句注釋

詞句注釋

荊轲刺秦王

荊轲刺秦王

(1)秦将王翦破趙,虜趙王: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荊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占領。北:向北(名詞用作狀語)。略:通掠,掠奪,奪取。

(3)荊卿:燕人稱荊轲為荊卿。卿,古代對人的敬稱。

(4)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過易水了。旦暮,早晚,極言時間短暫。易水,在河北省西部,發源于易縣,在定興縣彙入南拒馬河。

(5)長侍:長久侍奉。

(6)微太子言,臣願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微,假如沒有。谒,拜訪。

(7)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當下去卻沒有什麼憑信之物,就無法接近秦王。信:憑信之物。親:親近,接近。

(8)樊将軍: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國将領,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9)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秦王用一千斤金(當時以銅為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做賞格,懸賞他的頭。購,重金征求。邑,封地。

(10)督亢:今河北省易縣、霸縣一帶,是燕國土地肥沃的地方。

(11)說:同“悅”,喜歡,高興。

(12)更慮之:再想想别的辦法。更,改變。

(13)遇:對待。

(14)深,這裡是刻毒的意思。

(15)戮沒:殺戮和沒收。重要的人殺掉,其他人等收為奴婢。

(16)顧計不知所出耳:隻是想不出什麼辦法罷了。顧,不過,隻是,表輕微轉折。

(17)善:好好地。

(18)把:握,抓住。

(19)揕:刺。

(20)見陵之恥:被欺侮的恥辱。見,被。陵,侵犯,欺侮。

(21)偏袒扼腕而進:脫下一隻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這裡形容激動憤怒的樣子。偏袒,袒露一隻臂膀。扼:握住。

(22)拊心:捶胸,這裡形容非常心痛。

(23)盛:裝。

(24)函封之:用匣子封裝起來。函,用匣子。

(25)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個收藏匕首的人。

(26)工:工匠。以藥淬之:在淬火時把毒藥浸到匕首上。淬,把燒紅的鐵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體,急速冷卻,使之硬化。

(27)濡縷:沾濕衣縷。濡,浸濕,沾濕。

(28)忤視: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29)為副:做助手。

30)荊轲有所待,欲與俱:荊轲等待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31)遲之:嫌荊轲動身遲緩。

(3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複命的,那是沒用的人。反,通“返”。豎子,對人的蔑稱。

(33)不測:難以預料,表示兇險。

(34)請辭決矣:我就辭别了。請,請允許我,表示客氣。辭決,辭别,告别。

(35)既祖,取道:祭過路神,就要上路。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踐行和送别。

(36)高漸離:荊轲的朋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高漸離因擅長擊築(制的樂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漸離得着機會,用築去打秦始皇,要為燕國報仇,沒打中,遇害。

(37)為變徵之聲:發出變徵的聲音。古時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

(38)慷慨羽聲:聲調激憤的羽聲。

(39)瞋目:形容發怒時瞪大眼睛的樣子。

(40)終已不顧:始終不曾回頭。形容意志堅決。

(41)持千金之資币物:拿着價值千金的禮物。币,禮品。

(42)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禮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遺:贈送。

(43)誠:确實。振怖:懼怕。振,通“震”。

(44)比:并,列。

(45)給貢職如郡縣:像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賦稅。給,供。貢職,貢賦,賦稅。 

(46)奉守先王之宗廟:守住祖先的宗廟。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國土。

(47)使使:派遣使者。前一個“使”是動詞,派遣,名詞作動詞;後一個“使”是名詞,使者。

(48)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聽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49)奉:兩手捧着。

(50)以次進:按先後順序進來。

(51)陛:殿前的台階。

(52)顧笑武陽:回頭沖武陽笑。顧,回頭看。

(53)少假借之:稍微原諒他些。少:通“稍”。假借,寬容,原諒。

(54)使畢使于前: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5)發:打開。

(56)自引而起,絕袖:自己掙着站起來,袖子斷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絕:掙斷。

(57)操其室:握住劍鞘。室,指劍鞘。

(58)劍堅:劍插得緊。

(59)還:通“環”,繞。卒起不意,盡失其度:事情突然發生,沒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60)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種兵器。

(61)郎中:宮廷的侍衛。

(62)提:擲擊。

(63)負劍:負劍于背。

(64)廢:倒下。

(65)引:舉起。

(66)被八創:荊轲受了八處劍傷。被,受。創,傷。

(67)箕踞:坐在地上,兩腳張開,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态。

(68)劫:強迫,威逼(其訂立盟約)。

(69)卒惶急不知所為:士兵們驚惶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

通假字

奇石——荊轲刺秦王

奇石——荊轲刺秦王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淩”,淩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返回

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别。

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懾。

願大王少假借之 少,通“稍”。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出現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倉促,突然。

被八創 被,通“披”,pī,遭受。

古今異義

1、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2、樊将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軍。今義:年長之人。

4、将軍豈有意乎

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還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軍,可謂深矣

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以。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古義:解衣裸露一臂。今義:偏護一方,保護一方不受傷害。

7、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8、終已不顧

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9、左右乃曰

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人員。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範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10、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11、秦王購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屬總稱,用于流通貨币時,先秦指黃金,後來指銀,文中指銅。今義:特指黃金。

一詞多義

1.見陵之恥:被(表被動)

2.圖窮而匕首見:通“現”,露出,現出

3.秦王必喜而善見臣:召見

1.誠能得樊将軍首:如果

2.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實在

1.顧計不知所出:不過,隻是

2.顧笑武陽:回頭

3.将軍宜枉駕顧之:回來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為表被動)

2.乃為裝遣荊轲:準備

3.為變徵之聲:發出

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②省略句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欲與(之)俱(往)

③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倒裝句 常痛于骨髓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詞類活用

進兵北略地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函封之 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前為謝曰 方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左右既前同上。

其人居遠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的地方。(省略“于”)

使使以聞大王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太子遲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遲。

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狀語,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

箕踞以罵曰 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

秦兵旦暮渡易水 偏指一方,馬上。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詞作狀語,活着。

白話譯文

秦國的将軍王翦攻破趙國,俘虜趙王,占領了趙國大部分的國土,(繼而)進軍向北侵占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

燕國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請求荊轲說:“秦軍早晚都會渡過易水,那麼雖然我想長久地侍奉您,又怎麼能夠做得到呢?”荊轲說:“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現在去卻沒有什麼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的樊将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古時以銅為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懸賞來購取他的頭顱。如果真能夠得到樊将軍的首級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高興地召見我,我就有辦法來報答太子了。”太子說:“樊将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困窘而來歸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個人的私仇而傷害可敬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慮對策吧!”

荊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裡會見樊於(wū)期,說:“秦國對待将軍,可以說是刻毒透頂了。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都被殺死或沒收入宮為奴。現在聽說用一千斤金(古時以銅為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懸賞來購買将軍的首級,您将怎麼辦?”樊将軍仰天長歎,淚流滿面地說:“我每當想起這一點,常常恨入骨髓,隻是想不出什麼辦法罷了。”荊轲說:“現在有一個建議,既可以用來解除燕國的憂患,又可以報将軍的深仇大恨,怎麼樣?”樊於期于是上前問道:“怎樣對付這件事情?”荊轲說:“希望得到樊将軍的首級來獻給秦國,秦王一定高興而又友好地接見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這樣,将軍的仇報了,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将軍是否有這個心意呢?”樊於期脫下一隻衣袖露出一隻胳膊,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說:“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齒、捶胸痛恨的事,現在才得以聽聞(您的)教誨!”于是就自殺。

太子聽說了這件事,趕着馬車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屍體上大哭,非常悲傷。事已至此,沒有辦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級,用匣子裝好它。

在這時太子預先尋求世上鋒利的匕首,得到趙國徐夫人(人名)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買到,叫工匠在淬火時把毒藥浸到匕首上。用人來做實驗,血沾濕衣褛,沒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轲上路。

燕國有個勇士秦武陽,十二歲的時候就殺過人,人們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陽做助手。

荊轲等待着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那個人住得很遠,沒有來,因而停下等候他。

過了一陣還沒動身,太子嫌荊轲走晚了,懷疑他有改變初衷和後悔的念頭,就又請求他說:“日子已經不多了,您難道沒有動身的意思嗎?請允許我先遣發秦武陽!”荊轲發怒,呵斥太子說:“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複命的,那是沒有用的人!現在光拿着一把匕首進入不可意料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下來,是因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現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請允許我告别吧!”于是出發了。

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給他送行。到易水邊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高漸離敲着築,荊轲和着節拍唱歌,發出變徵的聲音,衆賓客都流着眼淚小聲地哭。荊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風聲蕭蕭悲鳴啊易水徹骨寒冷,壯士這一離去啊就永遠不再回還!”又發出悲壯激昂的羽聲。衆賓客都睜大了眼睛,頭發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在這時荊轲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

到達秦國後,拿着價值千金的禮物,優厚地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進言,說:“燕王确實非常懼怕大王的威勢,不敢出兵來抗拒,願意全國上下都做秦國的臣民,排在諸侯的行列裡(意為:燕國願意同别的諸侯一起尊秦王為天子)像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賦稅,希望能守住祖先的宗廟。他們誠惶誠恐,不敢自己來陳述,恭謹地砍下樊於期的頭顱和獻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禮送出來,派使者來禀告大王。一切聽憑大王吩咐。”

秦王聽了蒙嘉的話,非常高興。于是穿了上朝的禮服,安排下隆重的九賓大禮儀式,在鹹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

荊轲捧着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武陽捧着地圖匣子,按次序進宮。到達殿前的台階下,秦武陽臉色都變了,十分害怕,秦國的群臣對此感到奇怪。荊轲回過頭來對秦武陽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北方蠻夷地區的野蠻人,沒有拜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諒他些,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對荊轲說:“起來,取來武陽所拿的地圖!”

荊轲拿了地圖捧送給秦王,打開地圖,地圖全部打開,匕首就露了出來。于是荊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還沒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驚駭,自己掙紮着站起來,扯斷袖子。秦王拔劍,劍太長,就握住劍鞘。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劍插得很緊,所以不能立即拔出來。

荊轲追逐秦王,秦王繞着柱子跑。秦國在殿上的臣子們都被驚吓到了,事情突然發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國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們,不能帶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衛,都在宮殿的台階下面列隊站好,沒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當危急的時候,來不及召喚階下的侍衛,因此導緻荊轲追逐秦王,秦王倉促間驚惶失措,拔不出劍來擊殺荊轲,僅僅用空手一起同荊轲搏鬥。

這時,秦王的随從醫官夏無且(jū)用他手裡捧着的藥袋投擊荊轲。秦王還正在繞着柱子跑,士兵們驚惶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侍臣們就說:“大王負劍于背!”“大王負劍于背!”秦王于是拔出劍用來攻擊荊轲,砍斷了荊轲的左大腿。荊轲倒下了,就舉起他的匕首投擊秦王,沒有擊中,擊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擊荊轲,荊轲被砍傷了八處。

荊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簸箕一樣地張開兩腿坐在地上,罵道:“事情沒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斬殺荊轲。事後,秦王還頭昏眼花了好長一段時間。

文章結構

《荊轲刺秦王》連環畫

《荊轲刺秦王》連環畫

第一段: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秦軍兵臨城下。

第二段:太子丹請計,荊轲提出以“樊将軍首”為信物,太子丹不忍。為下文設置懸念。

第三段:故事的發展。荊轲私見樊於期,說出一箭雙雕之計。樊於期知恩圖報,為荊轲之計而自刎,其言行令人歎惋。

第四段:太子悲恸,荊轲之計實現第一步。

第五段:得到刺殺秦王的利器。

第六段:配備秦武陽為助手。

第七段:交代荊轲遲發的原因。

第八段:怒叱太子。

第九段:易水訣别。“易水送别”拉開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秦”準備中的高潮。

第十~十一段:荊轲為達刺殺目的,賄賂秦王寵臣,表達忠心,從而得以見秦王。

第十二段:荊轲的目的達到,秦王接見燕使。

第十三段:顧笑武陽。

第十四~十六段:以上是故事的高潮:圖窮匕現,荊轲刺殺秦王,秦王惶急反抗。這一部分描寫人物生動形象,荊轲的勇猛無畏,秦王的狼狽驚慌,群臣侍從的失态無奈,無不躍然紙上。

第十七段:荊轲倚柱笑罵。

第十八段:結局——荊轲被斬。

荊轲簡介

荊轲雕像

荊轲雕像

荊轲(?-前227),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人稱慶卿,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衛人稱他為慶卿,而到燕,燕人稱他為荊卿。荊轲喜歡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曾遊說衛元君,不為所用。後遊曆到燕國,随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決定派荊轲入秦行刺秦王。荊轲獻計太子丹,拟以秦國叛将樊於期首級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公元前227年,荊轲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轲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是荊轲在告别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轲來到秦國後,秦王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轲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史記》記載

1、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荊轲的部分

荊轲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于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荊轲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荊轲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轲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轲雖遊于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燕太子丹者,故嘗質于趙,而秦王政生于趙,其少時與丹歡。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太子丹患之,……荊轲遂見太子……荊轲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厭。……燕小弱,數困于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久之,荊轲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于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轲所欲,以順适其意。久之,荊轲未有行意。……(以下為荊轲刺秦王的情節)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镒,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轲也。”于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诏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于遼東。秦将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秦複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其明(第二年)年,秦并天下,立号為皇帝。 

2、《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轲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