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巴

夏爾巴

主要居住在尼泊爾的人種

夏爾巴人藏語的意思是“東方人”。夏爾巴人使用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1]。有語言無文字。但是,其語言與藏語大緻相同。主要居住在尼泊爾北部的高山地帶。國内夏爾巴族主要居住在中尼邊境樟木口岸的立新公社(包括雪布崗)和定結縣的陳塘區。居住在我國境内的人口有一千二百多人。立新村夏爾巴人的語言,其語法結構與藏語基本相同;陳塘夏爾巴人的語言較雜,既有藏語、尼語、還有土語[2]。

    中文名:夏爾巴人 外文名:Sherpa 别名:雪巴人、謝爾巴人 民族:中國西藏、尼泊爾和印度的山地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出生地:尼泊爾境内,中國西藏境内,印度,不丹 信仰:藏傳佛教、印度教、苯教

簡介

夏爾巴人隻有名字,沒有姓氏,名字與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有種姓。立新村夏爾巴人的種姓有五種,即色爾巴、嘎爾劄、撒拉嘎、茄巴、翁巴。陳塘分兩種,即提嘎瓦、從巴瓦。

特性

從事登山活動的多是尼泊爾的夏爾巴人。有資料顯示,夏爾巴人的血液中血紅蛋 白濃度高于常人。從上個世紀20年代起,夏爾巴人就為登山者充當向導和挑夫,他們體質好、抗缺氧能力強,吃苦耐勞,有許多人經過培訓後會講英語,又有登山技巧,幾乎每支登山隊伍中都有夏爾巴人。他們以生命為代價創下了“三個之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數最多,無氧登頂珠峰人數最多,珠峰遇難人數最多(約60人)。夏爾巴人在人類攀珠穆朗瑪峰史上功不可沒,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民族風俗

長期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夏爾巴人,解放前主要從事背運和交換,解放後主要從事農牧。農作物有玉米、土豆、雞爪谷。荞麥和豆類。立新村一帶地區海拔較低,雨量充足,氣候适宜。有雲杉、樟木等各種樹木,有猴子、獐子、狗熊等動物,還産貝母、蟲草等多種藥材,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夏爾巴人已開始大力發展各種副業。 穿着上,男子穿白羊毛織成的短袖外衣,鑲有黑邊。腰間插一把尺餘長的彎刀。女子穿黑色氆氇長袍和彩色的長袖衫,喜戴金玉耳環,留有一條帶紅穗的長辮。男男女女皆能歌舞。

夏爾巴音樂旋律優美。過去信仰佛教。立新和陳塘各有寺廟一座,名字分别為貢巴桑巴和拉崗。經常的食物為玉米稠飯,稱為“折貢”。不用筷子,用手抓着吃,還喝酥油茶、玉米酒和大麥酒。也吃各種蔬菜和水果。住房是二層閣樓,用石頭或木料壘牆,壁間開一小窗,樓下多用以關牲畜,樓上住人。屋内有火塘燒水做飯和取暖。藏曆十一月一日,是夏爾巴人的年節,家家要炸油餅、油條等食物,互相拜年。

經濟發展

随着西藏的解放,特别是民政以後,夏爾巴人擺脫了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壓榨,政治上獲得了翻身,生活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很多人蓋起了新房子,戴上了手表,購置了收音機和不少家庭用品,并在銀行有存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兒童已經上學,并有青年到首都和其它地方學習。村裡有了衛生員,樟木口岸還辦起了醫院,人人都能得到免費醫療,有病再也不請僧人念經驅鬼了。民族幹部和職工成長迅速,立新公社的女衛生員巴姆,是日喀則地委的委員,一九七八年曾代表夏爾巴人的婦女出席過全國的婦代會。

西藏自治區内,除了以上民族外,在昌都地區南部,還居住着少數納西族、怒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在曆史上,當雄、黑河、丁青、索縣和昌都地區的西鄧柯以及阿裡的一些地方,還居住着部分蒙族;他們在和藏族的長期生活過程中,早已逐步同當地同胞融合成藏族。解放前,在拉薩、日喀則、昌都、澤當、太昭(今工布江達縣)、亞東等地,還居住過部分漢族居民,駐藏大臣設有“鄉約”(相當于保長)管理他們;在這些地方還修建過關帝廟、二郎廟和城隍廟;這些漢族居民的後裔後來也與藏族人民融為一體。解放後。為了幫助西藏的社會主義建設,大批漢族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工人、幹部、技術人員也來到了西藏,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新西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