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檢查

病變部位的活檢病理學檢查
結腸鏡檢查是利用一條長約140C可彎曲,末端裝有一個光源帶微型電子攝影機的電子内鏡,由肛門依次進入直腸、結腸,最後到達盲腸,可觀察到大腸粘膜的微小變化,如癌、息肉、潰瘍、糜爛、出血、色素沉着、充血、水腫等,如有需要,可行病變部位的活檢病理學檢查,對粘膜病變的性質進行組織學定性,如炎症程度、癌的分化程度等,有利于了解病變的輕重,指導制訂正确的治療方案或判斷治療效果。
  • 中文名:
  • 外文名:Colonoscopy
  • 所屬分類:
  • 通用名:結腸鏡檢查
  • 檢查過程:約需20-30分鐘
  • 檢查科室:消化内鏡科
  • 是否空腹:是

簡介

腸鏡檢查是目前發現腸道腫瘤及癌前病變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但畢竟内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方式,有一定的不适和并發症,因此,有不少人畏懼這種檢查,緻使一些大腸病變甚至腫瘤不能早期确診,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所以患者及時确診檢查尤為關鍵,那麼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腸鏡檢查。腸鏡是一個管子從肛門插入,從直腸到盲腸,長度約有一百多公分,它的構造功能與胃鏡基本相似。腸鏡檢查要比胃鏡檢查麻煩些,也比胃鏡痛苦。做一次完整的腸鏡檢查平均需要10分鐘,腸子比較直的人很容易做,5、6分鐘就可完成。腸子轉來轉去,甚至打結的人,醫生可能要花30分鐘,才能做完一次檢查。

結腸鏡簡介

結直腸是腫瘤好發部位,結腸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随着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和居民膳食結構的變化,大腸癌的發病率日趨增高。結腸鏡檢查是利用一條長約140C可彎曲,末端裝有一個光源帶微型電子攝影機的電子内鏡,由肛門依次進入直腸、結腸,最後到達盲腸,可觀察到大腸粘膜的微小變化,如癌、息肉、潰瘍、糜爛、出血、色素沉着、充血、水腫等,如有需要,可行病變部位的活檢病理學檢查,對粘膜病變的性質進行組織學定性,如炎症程度、癌的分化程度等,有利于了解病變的輕重,指導制訂正确的治療方案或判斷治療效果。通過電子結腸鏡尚可以對結腸一些疾病或病變如息肉、早癌、出血、異物等進行内鏡下微創治療。目前電子結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粘膜病變的最佳方法,在大腸癌普查中,常作為評價各種初篩檢效果的“金标準”。對預防及早期發現結腸癌有着重要的意義,是目前大腸癌診斷最有效的臨床手段。

哪些人需要行腸鏡檢查

40歲以上的人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很高。因此,40歲以上,不分男女,都應該做一次完整的大腸鏡檢查,徹底看一次,不能隻檢查一部份。

此外,高危人群也要做腸鏡檢查。家屬中有人曾罹患大腸癌,如父母或兄弟姊妹,或者自己曾有大腸息肉或直腸息肉,或曾得過大腸直腸癌,手術後仍在追縱觀察者,都是高危人群。

大腸癌和直腸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以前人多是簡單的蔬果谷類,少有大魚大肉,現代人高脂肪高油脂的飲食,當您出現以下症狀時必須做腸鏡檢查:原因不明的長期慢性腹瀉或便秘;原因不明的便血;腹部有腫物需明确診斷者;消瘦、貧血原因不明;X線鋇劑灌腸造影懷疑結腸病變;需結腸鏡下手術治療(如息肉切除等);結腸、直腸手術後的随診複查,等等。

因結腸的長度與彎路均比上消化道長或多,腸鏡并發症多于胃鏡,如腹脹、腸出血、腸穿孔、腸撕裂及心血管意外等。所以,并發以下疾病患者不得做腸鏡檢查:腹膜炎、腸穿孔、腹腔内廣泛粘連者;癌症晚期伴有腹腔内廣泛轉移者;直腸、肛管、肛門周圍急性炎症病變;細菌性痢疾活動期;有嚴重心、腦血管病,對檢查不能耐受者等。

腸鏡檢查很痛苦嗎

患者楊某,男,45歲,便血一年入院。病初因害怕痛苦,遲遲不肯接受腸鏡檢查。入院後經腸鏡檢查診斷為直腸癌,并發現已有脊柱轉移。手術後八個月死于癌症全身廣泛轉移。我們知道有些結腸癌是可以預防的。較多的結腸癌起源于結腸息肉(一種良性病變),若早期給予人工幹預,将息肉摘除,是完全可以避免癌腫的發生。可為什麼還有一些像楊某那樣的人一發現結腸癌就已是晚期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腸鏡檢查是非常痛苦的,以緻耽誤了早發現、早确診、早治療的寶貴時間。

腸鏡檢查真的那麼痛苦嗎?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說,聽某某人講腸鏡檢查時痛的不得了,于是就産生了恐懼的心理。但随着現代内鏡設備的飛速發展和内鏡檢查技術的日益成熟,很多人在檢查後淡淡地一笑說:不過如此。更有少數病人竟能欣然入睡,不知不覺完成了檢查。多數病人表示,如有必要願意再次接受腸鏡檢查。

分析一下腸鏡檢查時産生疼痛的原因主要有:1、腸脹氣、積水;2、腸子受到牽拉;3、腸子本身存在粘連(如腹腔手術後);4、病人精神緊張、疼痛阈較低,天生怕痛。另外,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腸子愈長愈深,就會愈不舒服。有的人腸子比較彎,甚至打幾個轉,做起來難度高,當然也會比較痛。所以一個有經驗的内鏡醫生可以針對以上的種種原因進行有的放矢的處理。告訴病人,一定要照着醫生的要求進行認真細緻的腸道準備,盡量排淨大便。了解病人是否有腹部手術史,平日怕不怕痛等等。

如果您真的怕痛苦,醫院還開展了無痛性結腸鏡檢查,可以使您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結腸鏡檢查。

适應症

1.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黑便、血便)或便潛血陽性者。

2.慢性腹瀉原因未明者。

3.低位腸梗阻或原因不明的腹部腫塊,不能排除腸道病變者。

4.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疼痛。

5.結直腸癌病人,為了解腫瘤的類型,病變的範圍,在手術前需作腸鏡檢查,以利決定手術方案。

6.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需要定期結腸鏡檢查。

7.鋇劑灌腸或影像學檢查發現異常,懷疑結腸腫瘤者。

8.結腸癌術後、結腸息肉術後複查及療效随訪。

9.腸道疾病手術中需内鏡協助探查和治療者。

10.45歲以上用于結腸癌的普查。

禁忌症

1.肛管直腸部位狹窄,結腸鏡無法插入。

2.有腹膜刺激症狀的患者,如懷疑腸穿孔、腹膜炎等。

3.肛管直腸急性期感染或有疼痛性病竈,如肛裂、肛周膿腫等。

4.婦女月經期不宜檢查,妊娠期應慎做。

5.年老體衰、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6.腸瘘或廣泛腹腔粘連者。

7.精神病患者及不能配合檢查者。

術前準備

1.飲食:結腸鏡檢查前3天應吃無渣或少渣的食物,前1天僅能吃流食,檢查當天早、中餐均禁食。

2.清潔腸道:電子腸鏡檢查前需要進行充分的腸道清潔,以減少檢查的難度及确保檢查的準确性。目前常用的、安全性較好的腸道清潔方法是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來達到的腸道清潔效果,滿足腸鏡檢查的需要。亦可應用20%甘露醇清潔腸道。一般于上午7時左右服用上述腸道清潔劑後,快速飲水1500-2000ml,大便呈清水樣即可。對于拟行結腸鏡下治療的患者不要選擇甘露醇作為腸道準備。另外,如果患者有便秘的病史,需要提前數日保持大便通暢,并适當增加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的劑量。

3.在腸道準備過程中可出現輕微的腹脹、腹痛及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多可自行緩解,如出現腹部劇烈絞痛、嚴重腹脹、肛門無排氣排便等症狀應立即終止清潔腸道并及時到醫院處理。

4.術前簽署知情同意,告之患者結腸鏡檢查的目的、可能出現的不适、風險等,使患者能夠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5.藥物:部分患者可給予安定或東莨菪堿以減少操作過程中的不适。

檢查過程

1.體位:患者左側卧位,雙膝屈曲,檢查過程中可以通過緩慢的深呼吸來讓自己的腹部處于放松狀态。

2.肛門處塗抹局部麻醉及潤滑劑後先進行肛門指檢,以了解肛門及直腸末段情況,然後才将電子腸鏡從肛門插入。消化内鏡醫生通過反複内鏡旋轉、取直、短縮、充氣與吸氣等操作技巧,将電子腸鏡逐漸送達盲腸,并争取進入小腸末段,然後于緩慢的退鏡過程對各腸段進行細緻的觀察。

3.結腸鏡檢查插鏡過程中患者可能出現腹脹、牽拉疼痛等不适,大多數均可耐受。檢查難度取決于被檢者的身體狀況(如腸腔彎曲與松馳情況、是否有過腹部手術史、有否腸粘連)、生理與心理耐受力,以及消化内鏡醫生的腸鏡操作技術水平。

4.整個檢查過程約需20-30分鐘。

腸鏡檢查是目前消化系統疾病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檢查方法,檢查時應注意如下事項:

1、檢查前3天,停服鐵劑藥品,開始進食半流質或低渣飲食,如魚、蛋、牛奶、豆制品、粥、面條、面包、香蕉、冬瓜、馬鈴薯等。

2、檢查前一天晚上服用輕瀉劑,第二天早晨可以口服硫酸鎂或者甘露醇,同時多飲水。

3、必要時,檢查前2小時清潔洗腸,檢查前半小時,安靜休息。

4、檢查時,病人先取左側卧位,腹部放松,并曲膝。檢查中按醫生的要求更換體位。

5、檢查中如有疼痛,立即向醫生訴說,便于醫生安全插鏡。

6、檢查後休息1—2天,如有劇烈腹痛、腹脹、便血等情況發生,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7、如進行活組織檢查,術後3天内勿做劇烈活動。

8、有嚴重心髒病、心肺功能不全、嚴重高血壓、急性腹瀉、嚴重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克羅恩病、腹膜炎、妊娠、精神病,腹部曾多次手術且有明顯粘連者禁止做此項檢查。

另外,因結腸鏡是一種侵入性檢查,可能有并發症的發生,您在預約時還應該履行簽字手續。腸鏡檢查結束後立即會出檢查報告,部分病人因為活檢需要等幾天另出病理報告。

結腸鏡檢查的設備

電子結腸鏡

電子結腸鏡是目前診斷大腸疾病特别是大腸癌及有關癌前疾病的首選儀器及黃金标準。它是通過安裝于腸鏡前端的電子攝像鏡頭将結腸粘膜的圖像傳輸于電子計算機處理中心,然後顯示于監視器屏幕上,通過顯示屏幕可清楚觀察到大腸粘膜的細微變化如炎症、糜爛、潰瘍、出血、色素沉着、息肉、癌症、血管瘤、憩室、粘膜下病變等,其圖像清晰、逼真。此外,還可以通過腸鏡的器械通道送入活檢鉗取出米粒大小的組織,病理切片進行檢查,以判斷病竈的性質,也可進行鏡下息肉治療、止血、病竈标志物定位、特殊染色處理等。

纖維結腸鏡

光學玻璃纖維和内鏡體及附件構成,可對全結腸進行直視觀察的設備。适用于檢查結腸内疑有息肉、腫瘤、潰瘍、炎症、不明原因出血竈等病變。配合X線鋇灌腸或鋇氣雙重造影,可提高結腸病變的診斷水平。檢查的主要并發症為腸穿孔。作直腸,盲腸,升結腸,橫結腸,乙狀結腸,降結腸,及回盲部等的觀察診斷治療,由于能直接用肉眼看到上述各部分的病變,從而診斷正确、可靠。内窺鏡具有活體取樣機構,能幫助發現早期癌變。還有纖維目鏡采用全塑零件組合,所以目鏡上的金屬卡口與内窺鏡下部有很好的電器隔離安全性。另外對于開展上消化道病理研究,術後檢查等也是一種很好的儀器。

結腸鏡檢查價格

成年男性在一般的三級甲等醫院中做一次大約需要一千元左右。

有如下情況的者需行結腸鏡檢查:

1、便血或粘液血便。

2、腹痛、腹瀉反複發作。

3、不明原因的消瘦或大便習慣的改變。

4、臨床懷疑有結腸腫瘤者。

5、年齡在50歲以上的正常人查體。

6、有結腸息肉或結腸癌的家族史者。

7、結腸息肉切除術的定期複查。

術後注意事項

1.對于結腸鏡下取活檢或息肉電切除的患者,需要注意大便顔色改變,觀察有無腹痛、便血等症狀。

2.結腸鏡檢查過程中會不斷注氣以利于腸粘膜的觀察,術後因空氣積聚于大腸内,患者可能感到腹脹不适,一般在數小時後會漸漸消失。近年來采用二氧化碳作為結腸鏡檢查的氣體,患者的腹脹症狀明顯減輕。

3.結腸鏡檢查或鏡下治療術後,出現持續性腹痛,或大便帶出血量多情況,應及時告知醫師,必要時進一步處理。

結腸鏡診療并發症

結腸鏡檢查一般很安全,很少出現并發症,少見的并發症主要有消化道出血、腸道穿孔及腹腔感染,多在檢查過程中取活檢或行鏡下治療的情況下發生,一般内科保守治療即可,極少數情況下需要外科手術。對于無痛結腸鏡檢查的并發症主要是麻醉意外,術後要密切觀察患者呼吸、神志情況。同無痛胃鏡檢查一樣,患者術後不能進行開車、高空作業等操作。

相關腸道疾病中的應用

結腸息肉

凡從腸道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确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炎症性息肉及腸息肉病等。結直腸癌絕大部分來源于腺瘤性息肉,結直腸腺瘤的癌變率文獻報告差異很大,在3%-27%之間,其中管狀腺瘤癌變率在3%-29%之間,絨毛狀腺瘤癌變率則在24%-55%之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加治療,幾乎所有病例都會發生結腸癌。腺瘤性息肉惡變為大腸癌大約需要l0-15年的時間。在我國,近年來随着飲食結構、生活方式及環境因素的影響,結腸息肉發病率有升高趨勢,因此對高危人群應重視結腸息肉的檢出率,一旦發現及時進行鏡下電切治療。結腸鏡是明确結腸息肉診斷及息肉切除的首選方法。結腸鏡對預防腺瘤性息肉惡變,早期發現癌竈,早期治療,提高大腸癌術後的生存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結直腸癌

據我國各地區一些流行病學資料的統計,結直腸癌在我國已成為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自1991-2005年,結直腸癌成為發病率增長最快的腫瘤之一。結直腸癌患者早期無明顯症狀,在就診時多處于進展期,雖然接受手術以及放化療,仍因腫瘤複發、轉移而導緻預後不佳。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将結直腸癌的死亡率下降的關鍵。對于有結腸癌家族史、便血、便潛血陽性、有腹部症狀的中老年患者均應考慮全結腸鏡檢查。對于結直腸的一些癌前病變,如腺瘤性息肉,早期發現并治療這些病變,為結直腸癌的預防提供良好的機會。另外,對于早期結直腸癌,尚可行結腸鏡下的切除治療,包括EMR(内鏡下黏膜切除術)及ESD(内鏡下黏膜剝離術)等内鏡下微創技術,均在結直腸早癌的治療中顯著的改善了患者的預後,明顯降低了死亡率。對于沒有手術機會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通過結腸鏡下擴張及支架置入術,亦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