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

炮制

漢語詞語
炮制,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áo zhì,古同炮炙。意思為:1.用中草藥原料制成藥物的過程。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目的主要是加強藥物效用,減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貯藏和便于服用等。2.指烹調。3.處理,辦理。4.制服;醫治。5.泛指編造;制訂。[1]
    中文名:炮制 外文名: 别名: 目前狀況:使用中 别 名:炮炙 讀 音:páozhì 用 途:原來指中醫,現廣泛引用 意 思:照着做一個一模一樣的出來

釋義

詞目:炮制

拼音:páo zhì

基本解釋

詞義:照着做一個一模一樣的出來,原來指中醫,現廣泛引用.

1.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藥。目的是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加強療效,便于制劑和貯藏,使藥物純淨耘樵得甘芳,龁齧謝炮制。

2.泛指編制;制定(貶義)炮制反動綱領

3.做,制作如法炮制

詳細解釋

1、用中草藥原料制成藥物的過程。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目的主要是加強藥物效用,減除毒性或副作用,便于貯藏和便于服用等。

引宋·陸遊《夢有饷地黃者味甘如蜜戲作數語記之》詩:“有客餉珍草,發匳驚絶奇,正爾取嚼齕,炮製不暇施。”

《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其性大熱有毒,依方炮製可以入藥。”

清·趙雨村《被虜紀略·虎口馀生》:“我這藥皆是各省會上好藥鋪揀選出來,加以炮製,真是黃金難買。”

2、指烹調。

引王士美《鐵旋風》第一部第一章:“老支書又去親自掌勺……炮制美味可口的手扒肉。”

3、處理,辦理。

引沙汀《防空》:“對于這個驚人事變,若依老太太和太太的主張,是該同農會會長事件一樣炮制的。”

4、制服;醫治。

引《紅樓夢》第七九回:“﹝夏家小姐﹞見薛蟠氣質剛硬,舉止驕奢,若不趁熱竈一氣炮製,将來必不能自豎旗幟矣。”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五:“所謂‘一個主義,一個政府,一個領袖’就跟三期梅毒上了腦的一樣,始終是無法炮制的。”

5、泛指編造;制訂。

例如:這個介紹經驗的講話,是他在家裡冥思苦想炮制出來的。

炮制含義

中藥材在應用或制成劑型前,進行必要加工處理的過程。又稱炮炙、修事、修治等。其中炮炙也專指用火加工處理藥材的方法。由于中藥材大都是生藥,多附有泥土和其他異物,或有異味,或有毒性,或潮濕不宜于保存等,經過一定的炮制處理,可以達到使藥材純淨、矯味、降低毒性和幹燥而不變質的目的。另外,炮制還有增強藥物療效,改變藥物性能,便于調劑制劑等作用。中藥炮制方法通常分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5大類。

發展曆史

中國最早的醫方《五十二病方》首載炮、炙、燔、煅、細切、熬、酒漬等中藥炮制方法。《内經》、《神農本草經》也有有關中藥炮制的記述。《傷寒論》、《金匮要略》記載了近百種中藥炮制方法。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咀、斬折、研、锉、搗膏、酒洗、酒煎、苦酒煮、水浸、湯洗等,炮制技術已初具規模。南北朝劉宋時代雷偱撰成《雷公炮炙論》,是中國第一部炮制專著。書中記載了蒸、煮、炒、焙、炙、炮煅、飛等常用炮制方法,尤其對蒸、煮等法介紹詳盡,如蒸法分清蒸、酒浸蒸、藥汁蒸;煮法分鹽水煮、甘草水煮、烏豆汁煮等,集秦漢至南北朝曆代炮制經驗之大成,對炮制技術的發展産生了巨大影響。

《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等綜合性本草代表作,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藥炮制的内容。宋代官方頒布的《和劑局方》将中藥炮制列為法定制藥技術,對推動炮制技術的發展和保證中藥質量起了很大作用,書中許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明代陳嘉谟《本草蒙筌》全面闡述炮制方法、經驗及機理,對後世影響頗深。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是綜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設有“修治”一項,先述前人記載,再記當時炮制經驗,最後談及個人見解,就炮制内容而言,遠遠超過以前的炮制專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制技術水平,至今仍為中藥炮制的重要參考資料。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制專書,除介紹《雷公炮炙論》的主要内容外,重點記述了當時所用的具體炮制方法。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發展了中藥炮制的炒法,并提出炒炭應注意火候,強調炭化存性問題,為炮制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張叡的《修事指南》為清代炮制專著,介紹了232種炮制方法,并指出“吳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補充闡發了輔料炮炙的機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全面繼承曆代炮制經驗的基礎上,各省市分别制定了《中藥炮制規範》。國家藥典收載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藥炮制通則”,使中藥炮制技術朝規範化、标準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此外,《中藥炮制經驗集成》、《中藥炮制學》、《曆代中藥炮制資料輯要》等著作的出現,促進了中藥炮制理論的整理與研究。現代中藥的炮制加工生産日趨機械化。對炮制機理、炮制方法、工藝改革及炮制品規格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促進了傳統炮制方法的規範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炮制經驗

明代陳嘉谟《本草蒙筌》全面闡述炮制方法、經驗及機理,對後世影響頗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是綜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設有“修治”一項,先述前人記載,再記當時炮制經驗,最後談及個人見解,就炮制内容而言,遠遠超過以前的炮制專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制技術水平,至今仍為中藥炮制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制專書,除介紹《雷公炮炙論》的主要内容外,重點記述了當時所用的具體炮制方法。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發展了中藥炮制的炒法,并提出炒炭應注意火候,強調炭化存性問題,為炮制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張叡的《修事指南》為清代炮制專著,介紹了232種炮制方法,并指出“吳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補充闡發了輔料炮炙的機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全面繼承曆代炮制經驗的基礎上,各省市分别制定了《中藥炮制規範》。

國家藥典收載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藥炮制通則”,使中藥炮制技術朝規範化、标準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此外,《中藥炮制經驗集成》、《中藥炮制學》、《曆代中藥炮制資料輯要》等著作的出現,促進了中藥炮制理論的整理與研究。現代中藥的炮制加工生産日趨機械化。對炮制機理、炮制方法、工藝改革及炮制品規格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促進了傳統炮制方法的規範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目的

中藥材大多來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屬于天然藥,必須經過炮制加工才能應用,中藥材炮制的目的是:

①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以确保用藥安全。如草烏用甘草、黑豆水煮或蒸,附子用膽巴水漂洗煮熟炮制後均可明顯降低毒性;巴豆、千金子攻下逐水作用峻烈,經去油取霜炮制後,可緩和峻下的烈性;姜礬水炮制生半夏、生南星可以消除其刺激黏膜的副作用。

②增強藥物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如延胡索醋制後可增強活血止痛的功能,紫菀、款冬花蜜制後可增強潤肺止咳的功能,人參洗淨蒸熟曬幹成紅參後可增強其大補元氣、複脈固脫的作用。

③改變藥物性能,擴大應用治療範圍。如生首烏補益力弱,僅用于截瘧解毒、潤腸通便,主治久瘧體虛、瘰疬瘡毒、腸燥便秘;經黑豆汁拌蒸成制首烏後,功專滋補肝腎、補益精血、澀精止崩,為治療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所緻萎黃心悸,頭暈眼花,須發早白,遺精崩漏的補虛良藥。再如天南星經姜礬水制後稱制南星,藥性辛溫燥烈、功專燥濕化痰、祛風止痙,主治痰濕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迷、癫痫抽搐、破傷風症;天南星經牛膽汁制後名膽南星,功能清化熱痰,熄風止痙,且無燥烈之弊,為治療痰熱咳嗽、中風痰迷、痰熱急驚之佳品。

④改變或增強藥物作用于髒腑經絡的趨向,便于定向用藥。如知母、黃柏等經鹽制後,有助于引藥入腎,更好地發揮治療腎經疾病的作用;如柴胡、香附等經醋制後,有助于引藥入肝,更好地發揮治療肝經疾病的作用;再如大黃苦寒沉降,主入下焦,洩熱通便,若用酒制後,可引藥勢上行,清上焦火熱之邪。

⑤便于調劑和制劑。一些植物類藥材,須經淨選、軟化、切削、幹燥後制成片、絲、段、塊;一些質地堅硬的礦物、介殼類藥材如自然銅、磁石、石決明、牡蛎等,須經煅後碾碎;一些動物角類、骨骼類藥材如羚羊角、豹骨等,須經鎊、锉、劈後制成薄片、粉末、碎塊等一定規格的飲片,才便于準确計量,調劑配方。切制飲片還有利于煎出及提取藥物的有效成分,便于制成各種劑型。

⑥矯味矯臭,便于服用。一些動物類藥物或其他有臭味的藥物,若直接服用,往往引起嘔惡反應,經炮制後則便于服用。如酒炙烏梢蛇、醋炙五靈脂、麸炒白僵蠶、滑石燙刺猬皮、水漂海藻等。

⑦除去雜質,純淨藥材。中藥原生藥材多附着泥土、砂石或夾帶非藥用部分和其他黴變異物,必須經過挑揀篩選,水洗清潔,使之純淨後方可藥用。如茯苓去淨泥土,石膏挑出砂石,防風去掉蘆頭,黃柏刮淨粗皮,鼈甲去除殘肉等。

⑧幹燥加熱處理藥材,以利貯藏。已淨選的藥材或切制後的飲片,須經過曬幹、陰幹、烘幹或炒制等幹燥加熱處理,使藥物幹燥,可殺死蟲卵、細菌,并可使種子及動物類藥材失去活性,便于保存,且不易變質。如白扁豆、赤小豆、綠豆等種子類藥材加熱幹燥後才能防止萌動變質;桑螵蛸、刺猬皮、露蜂房等不經炮制則難以保存。

近代研究證實,草烏經漂洗煎煮炮制後毒性明顯降低,是由于其所含的劇毒烏頭堿經高溫處理後水解成毒性小的烏頭原堿所緻。醋制延胡索能增強活血止痛作用,是由于它所含的不溶于水的遊離生物堿與醋酸作用後生成可溶于水的生物堿鹽,從而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紅參大補元氣,複脈固脫,扶正祛邪作用優于生曬參,這與紅參經蒸熟曬幹炮制後增加了生曬參所不具備的五種新的單體成分有關。然而,中藥自身成分複雜,炮制中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故其炮制機理還未能完全了解清楚。

方法

中藥炮制方法有多種分類。《炮炙大法》将明代以前的炮制方法總結為炮、、煿、炙、煨、炒、煅、煉、制、度、飛、伏、鎊、摋、伹、曝、露,稱雷公炮制十七法。《本草蒙筌》概括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類。近代《中藥學》補充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五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炮制通則确定為“淨制、切制、炮制”三類。《中藥炮制學》為貫徹藥典炮制通則精神,采取了工藝與輔料相結合的分類方法,體現了炮制工藝程序、輔料對藥物作用的學科特點。方法如下:

淨選和加工

藥材在切制、炮炙、調配或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藥用部位,去除非藥用部位和雜質。常用挑選、篩選、風選、洗、漂等方法,去除附着混雜在藥材中的泥土、砂石、異物及黴敗物,以達到清潔藥物的目的,并可将大小不等的藥材篩選分開,以便分别進行炮制加工。通過去毛、去蘆、去心、去核、去頭足翅等加工處理,以達到去除非藥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韋刷去毛、人參去蘆、巴戟天去心、烏梅去核、斑蝥去頭足翅等。一些礦物、介殼、果實種子藥材如磁石、石決明、女貞子、蘇子等需要碾搗粉碎。某些質地松軟而呈絲條狀的藥物如茹、谷精草等須揉搓成團。有些藥物碾成絨狀,如麻黃碾絨、艾葉制絨等。有些藥物潤濕後,加輔料粘附于上,可加強治療作用,如朱砂拌茯神、青黛拌燈心草等。

飲片切制

将淨選後的藥材用水處理軟化後,用一定的刀具切制成片、絲、段、塊等形狀的炮制工藝過程。飲片最初指為制備湯劑而切制成的片狀藥物,現泛指能調配處方而炮制成各種形狀的藥物。藥物切制成飲片後,易于提取其有效成分,容易粉碎加工,便于制備湯劑及其他制劑;在炮炙中易于與輔料結合,便于進一步加工炮炙;飲片純淨幹燥易于貯藏保管,體積小易于調劑;飲片易于顯露組織結構特征,便于藥物鑒别。

飲片切制時,首先應根據藥材的特點及季節、溫度條件采用淋、洗、泡、漂、潤等不同水理法,使幹燥藥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而軟化,并有彎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檢查水處理加工質量,習慣稱“看水頭”。既要防止水頭太過,以免有效成分流失過多,藥材太軟,也易于黴爛;又要防止水頭不足,藥材太硬,難于切制,以軟硬适中為宜。水處理後應根據藥材的自然狀況和炮炙、鑒别、醫療及飲片外觀的不同需要将其加工成一定類型。

一般來說,質地緻密、堅實的藥材如槟榔、烏藥等切薄片(厚1~2毫米),全草類藥材如瞿麥、青蒿等宜切成段(長度10~15毫米),皮類藥材如陳皮、苦楝皮多切成細絲(寬2~3毫米),葉類藥材如荷葉、枇杷葉等多切成寬絲(寬5~10毫米)。切制方法主要有切、鎊、锉、劈等,視藥材質地及飲片加工類型的不同而定。藥材經水處理切制飲片後,含水量大,必須及時幹燥,才能保證飲片的質量。飲片幹燥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幹燥,即曬幹和陰幹;二是人工幹燥,即采用直火式、蒸汽式、電熱式、紅外線式、微波式等機械幹燥設備進行幹燥。

炒法

将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置加熱容器内用不同的火力連續加熱,并不斷攪拌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大類。

①清炒法。即不加輔料的炒法。根據火力大小又分炒黃、炒焦、炒炭三種。炒黃是将藥物置于加熱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加深,或發泡鼓起,或種皮爆烈并透出固有的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炒蓮子肉可增強止瀉澀精的作用;緩和藥性、降低毒性,如炒牽牛子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炒後質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如胡蘆巴、王不留行等;炒制可破壞酶類,保存甙類有效成分,如槐花炒後可避免酶的作用,使其所含蘆丁分解,從而保持藥效。炒焦是将藥物置加熱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并有焦香氣味。

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或緩和藥性,如山楂炒焦不僅減弱酸味,減少對胃的刺激,還可增強消脹止瀉止痢的功效。炒炭是将藥物置加熱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焦黃或焦褐色。如大薊炒炭增強止血作用;幹姜炒炭或炮姜,藥性苦溫而澀,使其辛散溫中作用減弱,增加溫經止血的作用。

②加輔料炒法。将某種輔料放入鍋内加熱至規定程度,并投入藥物共同拌炒的方法。根據所加輔料的不同,可分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麸炒即藥物與麥麸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白術、山藥麸炒後增強其補脾益氣的作用;緩和藥性,如枳實麸炒後可緩和其破氣作用,免傷正氣;矯味矯臭,如麸炒僵蠶,可除其腥臭味。

米炒即藥物與米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藥物健脾止瀉的作用,如米炒黨參;降低藥物的毒性、矯正不良氣味,如米炒紅娘子、斑蝥。土炒即藥物與竈心土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健脾止瀉的作用,如土炒山藥、白術。砂炒即藥物與砂同炒。主要目的是利于調劑和制劑,如狗脊、穿山甲等質地堅硬的藥材,砂炒後變得松軟酥脆,易于調劑、煎煮和粉碎;降低毒性,如砂炒馬錢子;矯味矯臭,如砂炒刺猬皮;利于淨選,如砂炒馬錢子、骨碎補可去掉絨毛。

蛤粉炒即藥物與蛤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藥物質地酥脆,便于調劑和制劑,并有矯味及增強化痰的作用,如蛤粉炒阿膠。滑石粉炒即藥物與滑石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藥材松泡酥脆,便于煎煮和粉碎,便于制劑和調劑,如滑石粉炒象皮、黃狗腎;降低毒性及矯正不良氣味,如滑石粉炒刺猬皮、水蛭等。

炙法

将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藥物組織内部的炮制方法。根據所加輔料不同,炙法可分為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

①酒炙法。即将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100千克藥物,用黃酒10~20千克,白酒減半。酒炙的目的是因酒能行藥勢,可改變藥性,引藥上行,如黃連主清胃腸濕火郁結,酒炙後可清上焦火熱;酒能行血脈,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藥多用酒劑,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酒炙起矯臭作用,具有腥臭味的藥物如烏梢蛇、蕲蛇等多用酒炙。

②醋炙法。即将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100千克藥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過50千克。醋炙的目的是引藥入肝,增強活血化瘀及舒肝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沒藥、延胡索、五靈脂等活血化瘀止痛藥及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解郁止痛藥均多用醋炒;降低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毒性強烈的藥物,均用醋炙;同時醋炙還有矯臭矯味的作用,如五靈脂、乳香、沒藥用醋炙即有矯味的用意,以便于服用。

③鹽炙法。即将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數量食鹽的水溶液拌炒。每100千克藥物,用食鹽2~3千克。鹽炙的目的是引藥下行入腎,增強療效,如杜仲、巴戟天、補骨脂鹽炙增加補腎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鹽炙可增強療疝止痛的作用,知母、黃柏鹽炙可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

④姜炙法。即将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或煮制。100千克藥物,用生姜10千克壓汁或煮汁。姜炙的目的是制其寒性,增強止嘔作用,如姜炙黃連、姜炙竹茹、姜炙厚樸可緩和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增強溫中化濕的作用。

⑤蜜炙法。即将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煉蜜拌炒。100千克藥物約用煉蜜25千克左右。蜂蜜加熱煉熟後稱煉蜜。蜜炙的目的是增強療效,如蜜炙百部、款冬花、紫菀等可以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蜜炙黃芪、甘草等可以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蜜炙麻黃可緩和發汗作用,增強潤肺止咳作用;蜜炙還可矯味,緩和刺激胃而引起嘔吐的副作用,如蜜炙馬兜鈴。

⑥油炙法。即将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與一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熱處理,又稱酥炙法。有羊脂油拌炒、植物油炸和油脂塗酥烘烤三種方法。如羊脂炙淫羊藿(每100千克淫羊藿用羊脂油20千克)。

煅法

将藥物直接放于無煙爐火中或适當的耐火容器内煅燒的炮制方法。可分為明煅法、煅淬法和悶煅法。

①明煅法。即将藥物直接放于爐火上或裝入适當耐火容器内進行高溫煅燒。目的是使藥物疏松或失去結晶水,便于粉碎及煎煮,如白礬、石決明等;增強藥物收斂作用,如牡蛎、赤石脂等。

②煅淬法。即将藥物按明煅法煅燒至紅透,趁熱投入一定量的淬液或冷水中,驟然冷卻,使之酥脆。煅淬的目的是改變藥物的理化性質,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除去不純成分,并使藥物酥脆而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如醋淬自然銅(每100千克自然銅用醋25~30千克)、醋淬代赭石、水淬爐甘石等。

③煅悶法。即藥物在高溫缺氧條件下煅燒成炭,又稱密閉煅、暗煅、扣鍋煅。目的是增強止血作用,如血餘炭、燈心炭;降低毒副作用,如煅幹漆。

蒸煮法

水火共制的炮制方法。使藥物由生變熟,從而改變某些性能以符合藥用要求。

①蒸法。即将淨選後的藥物加輔料(酒、醋等)或不加輔料裝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熱至一定程度。目的是改變藥物性能,擴大使用範圍,如黑豆汁拌蒸何首烏制成首烏(100千克首烏片用黑豆10千克),黃酒拌生地黃遂成熟地黃(100千克生地黃,用黃酒30千克),可明顯增強滋補肝腎、滋陰益血的作用;減少毒副作用,如酒蒸黃精可免去生用刺激咽喉的毒副作用;酒蒸黃芩可阻止黃芩素酶解,利于保存藥效;清蒸桑螵蛸,可殺死蟲卵以利貯存;宣木瓜蒸後變軟宜于切片。

②煮法。即将藥物加入輔料或不加輔料放入鍋中(固體輔料需先搗碎),加适量清水同煮。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如清水煮川烏、草烏,豆腐煮藤黃、硫黃等;而豆腐煮珍珠則可令其清潔,便于服用。

複制法

将淨選後的藥物加入一種或數種輔料,按規定程序反複炮制的方法。目的是為增強藥效,如姜半夏,即半夏用清水浸漂後用姜、礬水共煮,再經切片幹燥而制成,增強了止嘔化痰的作用;改變藥性,如天南星用膽汁浸制後,其性味由辛溫變苦涼;半夏用清水浸漂後再用甘草、石灰水浸泡,然後洗淨、陰幹,用時搗碎則稱法半夏,有降低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

發酵發芽法

借助酶的作用使藥物發酵、發芽。

①發酵法。即藥物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由于黴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藥物發泡生衣。目的是改變性能,産生新的治療作用,擴大藥物品種,如由杏仁、赤小豆、鮮青蒿、鮮蒼耳、鮮辣蓼、面粉混合發酵而成的神曲,産生了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新功效,成為一種新藥物。

②發芽法。即成熟的果實或種子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萌發幼芽,古稱蘖法。目的是改變或産生新的功效。如大麥生用,和胃止瀉利水;制成麥芽後可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

其他制法

①烘焙法

即将藥物用文火加熱使之充分幹燥。多用于虻蟲、蜈蚣等動物藥以達到降低毒性、便于粉碎的目的

②煨法。

即将藥物用濕紙或濕面包裹後置于滑石粉或麥麸中加熱,分别稱滑石煨、麥麸煨。目的是除去藥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降低副作用,緩和藥性,增強療效。如肉豆蔻煨後可降低油質,免于滑腸,增強固腸止瀉作用

③制霜法。

即藥物經過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細小結晶。目的是降低毒性,緩和藥性,消除副作用,如巴豆、千金子去油取霜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用西瓜和芒硝混裝瓦罐内封口于陰涼通風處,瓦罐外析出的白色結晶即西瓜霜,能增強消熱洩火、消腫止痛的作用

④提淨法。

即将某些礦物藥進行溶解、過濾、重結晶處理而除去雜質。如芒硝與蘿蔔、硇砂與米醋共煮,經溶解、過濾,收取結晶,均可達到純淨藥材,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⑤水飛法

即利用某些礦物藥的粗細粉末在水中有不同的懸浮性而分離。傾取細粉,目的是使藥物更加細膩和純淨,便于内服和外用,如水飛滑石、朱砂、雄黃等

⑥幹餾法

即将藥物置于容器内或直接用火烤灼,不加水,使之産生液汁。目的是制備适合臨床需要的藥,如淡竹莖經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即是竹瀝;蛋黃直接熬煉成蛋黃油;黑豆用砂壺密封置火爐上幹餾而成黑豆餾油等。

炮制目的

(1):增強藥物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2):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

(3):改變藥性的性能功效,擴大其适應範圍

(4):改變藥材的某些性狀,便于儲存和(或)制劑

(5):純淨藥材,以保證藥材質量和稱量準确

(6):矯臭矯味,便于服用

(7):引藥入經,便于定向用藥

炮制常用的輔料

(一)液體輔料

常規液體輔料:酒、醋、蜂蜜、食鹽水

藥汁液體輔料:甘草汁、吳茱萸汁、黑豆汁、姜汁、黃精汁等

特殊液體輔料:米泔水、膽汁、麻油、酥油、羊脂油、鼈血等

(二)固體輔料

礦物類固體輔料:白礬、滑石粉、河砂、石灰、黃土、竈心土等

食物類固體輔料:稻米、豆腐、蘿蔔、麥麸等

動物類固體輔料:蛤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