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藥物

基因工程藥物

利用基因工程制造的抗病毒藥物
基因工程藥物是先确定對某種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的蛋白質,然後将控制該蛋白質合成過程的基因取出來,經過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後将該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産的受體細胞中去,這些受體細胞包括細菌、酵母菌、動物或動物細胞、植物或植物細胞,在受體細胞不斷繁殖過程中,大規模生産具有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的蛋白質,即基因疫苗或藥物。
    藥品名:基因工程藥物 外文名: 别名: 是否處方藥:否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藥禁忌: 劑型: 運動員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 批準文号: 藥品類型: 釋義:利用基因工程制造的抗病毒藥物 相關領域:醫學領域

優點

其優點包括:

①生産成本低;

②根據治療的需要,制備新型抗體;

③通過基因工程技術的改造,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人體對抗體的排斥反應;

基因工程抗體的分子量較小,可以部分降低抗體的鼠源性,更有利于穿透血管壁,進入病竈的核心部位。

舉例

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乙肝)疫苗為例,像其他蛋白質一樣,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産生也受DNA調控。利用基因剪切技術,用一種"基因剪刀"将調控HBSAg的那段DNA剪裁下來,裝到一個表達載體中,所謂表達載體,是因為它可以把這段DNA的功能發揮出來;再把這種表達載體轉移到受體細胞内,如大腸杆菌或酵母菌等;最後再通過這些大腸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生産出大量我們所需要的HBSAg(乙肝疫苗)。

貢獻典例

長期以來,醫學工作者在防治乙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曾一度陷于困境。乙肝病毒(HBV)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内部為DNA,外部有一層外殼蛋白質,稱為HBSAg。把一定量的HBSAg注射入人體,就使機體産生對HBV抗衡的抗體。機體依靠這種抗體,可以清除入侵機體内的HBV。過去,乙肝疫苗的來源,主要是從HBV攜帶者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HBSAg,這種血液是不安全的,可能混有其他病原體[其他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艾滋病病毒(HIV)]的污染。

此外,血液來源也是極有限的,使乙肝疫苗的供應猶如杯水車薪,遠不能滿足全國的需要。基因工程疫苗解決了這一難題。與上述的血源乙肝疫苗相比,基因工程生産的乙肝疫苗,取材方便,利用的是資源豐富的大腸杆菌或酵母菌,它們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并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可以大規模生産出質量好、純度高、免疫原性好、價格便宜的藥物。

在小孩出生後,按計劃實施新生兒到六個月齡内先後注射三次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就可獲得終身免疫,免受乙型肝炎之害。正是基于1996年我國已有能力生産大量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我國才有信心遏制這一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流行最廣泛的病種。這是基因工程藥物對人類的貢獻典例之一。

幹擾素

當人或動物受到某種病毒感染時,體内會産生一種物質,它會阻止或幹擾人體再次受到病毒感染,故人們把此種物質稱為幹擾素(Interfero,簡稱IFN),是1957年英國科學家多薩克斯(Lossaacs)和林德曼(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幹擾現象時發現的。幹擾素具有廣譜抗病毒的效能,是一種治療乙肝的有效藥物,國際上批準治療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藥物隻有它。但是,通常情況下人體内幹擾素基因處于"睡眠"狀态,因而血中一般測不到幹擾素。

隻有在發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幹擾素誘導物的誘導時,人體内的幹擾素基因才會"蘇醒",開始産生幹擾素,但其數量微乎其微。即使經過誘導,從人血中提取1mg幹擾素,需要人血8000ml,其成本高得驚人。據計算:要獲取1磅(453g)純幹擾素,其成本高達200億美元。使大多數病人沒有使用幹擾素的能力。

1980年後,幹擾素與乙肝疫苗一樣,采用基因工程進行生産,其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與乙肝疫苗十分類似。現在要獲取1磅(453g)純幹擾素,其成本不到1億美元。基因工程生産出來的大量幹擾素,是基因工程藥物對人類的又一重大貢獻。

随着基因工程技術的進展,基因工程藥物正在不斷增加,創造了可以長期獲取更大利潤的商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