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枞茶

單枞茶

全發酵紅茶與不發酵綠茶之間的半發酵烏龍茶
單叢茶是介于全發酵的紅茶與不發酵的綠茶之間的半發酵烏龍茶,它體現了烏龍茶制作過程最精細的制茶工藝。單叢茶成品茶既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濃厚滋味,是集花香、蜜香、果香、茶香于一體的濃香型茶葉。由于獨特的制作工藝,形成了它特殊的品質----條索緊結,呈烏褐色或灰黃褐色,油潤,具有自然的花香、山韻蜜味;湯色橙黃(初制茶)或金黃(精制茶),透徹明亮;滋味醇爽、持久、回甘力強;極耐泡等特點。[1]
    中文名:單枞茶葉 外文名: 别名: 其他外文名: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科:山茶科 界:植物界 屬:山茶屬 種:單枞茶葉 門:被子植物門 分布區域:廣東水仙、潮安 綱:雙子葉植物綱 品 種:烏龍茶、鐵觀音、亞歐茶路驿站 目:山茶目 産 地:安溪、長坑

定義

鳳凰單枞是鳳凰水仙種的優異單株,各個單株形态或品味各具特點,自成品系因須單株采摘,單株制作,故稱單枞。而鳳凰單枞則是衆多優異單枞的總稱,屬半發酵茶。

茶樹特征

茶樹特征、特性等的劃分:

茶樹特征、特性等所采用的劃分方法、标準說明如下:

1、樹型劃分:行分法,分喬木、小喬木(半喬木)、灌木三種類型。

(1)喬木型:植株高大,主幹明顯,最低分枝高度一般在離地面30厘米以上者;

(2)小喬木型:植株高大,主幹尚明顯,最低分枝高度一般都在地面以上者;

(3)灌木型:植株較矮小,且無明顯的主幹,最低分枝多從地下根頸處分生者。

2、葉型劃分 :按以往标準劃分 ,并以葉長為主,參考葉寬,分為大葉、中葉、小葉三種類型。

(1)大葉種:葉長10厘米以上,葉寬4厘米以上者;

(2)中葉種:葉長7—10厘米,葉寬3—4厘米者;

(3)小葉種:葉長7厘米以下,葉寬3厘米以下者;

以上樹型與葉片劃分标準在實際應用時,常常會有交叉情況,同時,分枝高低與葉片大小變化較大,同一名稱的茶樹,由于調查的時間、地點與對象(樹齡、肥水管理、采剪、留養等狀況)等的不同,其分枝高度與葉片長寬平均值可能相差很大,亦會産生錯判與錯劃。凡此,均按實地調查劃分的類型編入。

3、芽梢生育期劃分:主要指越冬芽的萌發期(即春芽魚葉開展期)與春茶開采期。根據鳳凰茶區的氣候條件與茶樹萌芽、開采的時期(指5—10%的魚葉開展期和一芽三葉開展期)劃分為特早芽、早芽、中芽與遲芽四種類型。

(1)特早芽種:驚蟄前魚葉開展,春分前後開采者;

(2)早芽種:春分前後魚葉開展,清明前後開采者;

(3)中芽種:春分至清明間魚葉開展,清明後至谷雨前開采者;

(4)遲芽種:清明前後魚葉開展,谷雨後至立夏前後開采者。

茶樹芽梢生育期直接受地域的氣候(主要是氣溫)影響而有較大變化,隻能根據原産地實地觀察的生育期為主,并參照當地采摘情況等進行比較與劃分。

4、花冠大小與花絲多少的劃分:按實際調查的數據編入。

5、有關性狀水平的反映方法:

為了适應種植與栽培應用需要,各品系均以反映一般性狀或平均水平為主,必要時,則補充介紹個别的特殊狀态,反映方法如下:

(1)樹姿:分直立、開張、半開張。

(2)樹高:地面至樹冠多數枝條頂端的垂直高度。

(3)樹幅:水平量茶叢樹冠面的東西與南北向及其相垂直的直徑,中間用“×”來表示。

(4)主幹圓徑:離地面約20厘米處量徑幹。

(5)最低分枝高度:距地面最近的分枝高度。

(6)分枝密度:目測分稀‘、中、密。

(7)發芽密度:目測分稀、中、密。

(8)芽色及芽茸毛:芽色分綠、黃綠、紫色、銀白色等;芽茸毛分無、少、中、多、特多。

(9)新梢長度:指成熟新梢長度、量10條平均值。

(10)新梢着葉數:數10條新梢着葉數,取平均值。

(11)葉片着生狀況:分上斜、水平、下垂。

(12)節間長:成熟新梢魚葉以上二葉片間長度,量10段平均值。

(13)葉形:分卵圓形、圓形、倒卵圓形、長橢圓形、橢圓形、披針形等。

(14)葉長:量成熟葉片基部至葉尖長度,量10葉平均值。

(15)葉寬:量成熟葉片最大寬度,量10葉平均值。

(16)葉面:分平滑、微隆、隆起。

(17)葉色:分綠、黃綠、深綠等。

(18)葉尖:分圓尖、鈍尖、驟尖、漸尖。

(19)葉身:分内折、平展、背卷。

(20)葉質:分柔軟、中等、硬脆。

(21)鋸齒:分粗、細、深、淺、鈍、利。

(22)鋸齒對數:成熟葉片的鋸齒對數,數10葉平均值。

(23)葉緣:分平滑、波狀、微波狀。

(24)葉脈對數:指閉合葉脈對數,數10葉平均值。

(25)新梢休止期:指每年新梢生長終止期。

(26)年生長輪次:指一年可采幾輪茶。

(27)開花期:指10%左右花蕾開放期。

(28)盛花期:指50%左右花蕾開放期。

6、茶葉産量:茶葉産量的數字均為幹茶的産量。

茶的山韻

簡介

鳳凰單叢茶除具備以上品質外,還具備獨特的“山韻”,所謂“山韻”主要指滋味而言,是對肉質上更深一層的表述,隻能意會,這種特殊的“山韻”是鳳凰單叢茶品質特有的關鍵,也是區别于其它産地單叢茶所在。

成因

究其原因,離不開三個必備條件:一是優越的生态條件;二是良好的茶樹品種資源;三是精湛的采制工藝。前一方面是決定茶葉品質獨特“山韻”的必備條件;後兩方面,主要是對單叢茶品質的“香”、“活”、“甘”有影響,而與“山韻”無明顯關系。

鳳凰區内植被多樣化,山清水秀,其綠化率達到96.4%、森林覆蓋率為85.1%,強大的綠色後盾,有效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是,淨化空氣,是保持鳳凰山自然生态平衡的地基石。鳳凰單叢茶獨特品質形成與其生長的生态環境條件極為密切,不僅和季節、氣候、溫濕度、水資源質量有關,還和海拔高度、土壤條件等因素密切聯系。

茶葉品種

鳳凰水仙——鳳凰單枞

又名廣東水仙、潮安水仙,别名大烏葉、大白葉。有性繁殖系品種。小喬木型,大葉類,早芽種。

原産于廣東省潮安縣鳳凰山。古稱“鹪嘴茶”,又名待诏茶,後稱為鳳凰水仙茶。1984年 11月農業部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在福建省廈門召開茶樹品種審定會議,認定為國家級茶樹良種,在全國第一批審定通過的30個茶樹良種中,鳳凰水仙列為華茶17号,1985年3 月由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給合格證書(審定編号GS13017—1985)。主要分布于廣東豐順、饒平、蕉嶺、平遠等地。解放後,在廣東省大規模推廣,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引種。

植株較高大,樹姿直立,樹高達3米以上,樹幅2米左右,分枝較稀,大部分植株分枝離地面約20—40厘米,主幹粗明,皮光滑,色多灰白,枝條粗狀直生性強,節間長0.8—5厘米。葉片呈稍上斜或水平狀着生,葉片長9.0—13.6厘米,葉寬 4.0—5.1厘米,葉形橢圓或長橢圓,葉尖漸尖或急尖,葉面平展或微隆,葉色綠,有光澤,葉片較厚脆,葉身内折,葉脈9—12對,葉緣平或微波,葉齒疏淺,20—42對,平均34對。春芽萌發期一般在3月中旬,清明前後開采,育芽力較強,芽葉肥壯,黃綠色,茸毛少,發芽密度中等,一芽三葉長6.4— 9.9厘米,長者達14厘米,百芽重平均86.2克。

盛花期11月上旬,花冠直徑3.8X3.3厘米,萼5—7片;花絲152—223枚,平均197枚,外輪長1.2厘米,花粉鮮黃;花柱高1.3厘米,柱頭3分叉,多偏曲,分叉長0.5厘米,雌蕊高于雄蕊0.1—0.3厘米,子房光滑,結實率較高,抗逆性尚強,适應性較廣。

自然花香

1、黃栀香型

(1)、宋種1号

是鳳凰茶區現存最古老的一株茶樹。是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生長在位于海拔約1150米的烏岽山的李仔坪村頂厝幾塊巨大的泰石鼓之間,據說是南宋末年由村民李氏幾經選育繁殖後傳至今天,樹齡達600多年。是當今鳳凰名茶中最古老的一株名枞,因種奇、香異、樹老而著名,曾用過“團樹葉”“大葉香”“岩上珍”“東方紅”等名,于1980年正式命名“宋種單枞”。

植株高大,樹姿開張,樹高5.8米,樹幅6.5X6.8米,主幹明顯,主幹圓徑為 1.65米,離地面60厘米處有三大分枝,圓徑分别為0.65米、0.94米和0.75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上斜狀着生,成葉長10.9厘米,葉寬 4.3厘米,葉形橢圓,葉尖漸尖,稍下垂,葉面微隆,葉色綠,有光澤,葉質硬度中等,葉身内折,主脈明顯,側脈平均10對,葉緣微波,葉齒細、淺、鈍,共 33對。由于茶樹蒼老,育芽能力一般,每年隻采摘一輪春茶。其後代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開采期在谷雨前幾天。發芽密度中等,芽梢較短,新梢平均長2.5厘米,着葉2—3片,節間長0.8厘米,嫩梢黃綠色,無茸毛。生殖生長因樹老衰弱,近幾年無花也無果,抗寒抗旱力較強,适應性較好。

單株産量高。1958年前,春茶株産8斤左右。1959年對該樹進行三改(改土、改園、改樹),即刮除樹身寄生苔藓地衣,剪除枯枝,搬開樹邊岩石,壘石砌坎,擴大園基,客土二尺餘厚,使茶樹日趨茂盛、高大。1963年更為旺盛,采制春茶 17.8斤,為曆史最高紀錄。以後株産逐年下降,可悲的是1987年該樹遭到一個精神病人的砍伐,産量更為低落。後經管理戶文氏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逐漸恢複生機。

成茶條索挺直肥大,色澤黃褐呈鳝魚皮,油潤有光,湯色金黃,香氣濃郁,天然花香,味道甘醇。老叢韻味獨特,回甘力強,耐沖耐泡,是著名的單枞之一。

(2)宋種2号

又名大枞茶。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遲芽種。

據說是烏岽山中心村老宋種單枞茶(1928年枯死)傳下來的實生後代,樹齡約定320年,是大庵村四大名單枞茶樹之一。生長在海拔950米的鳳西大庵村村後的茶園裡。老枞已經有較大批量扡插和嫁接繁殖,形成大庵宋種2号無性繁殖系後代。

植株高大,樹高5米,樹幅5.6×6.05米,樹姿開張,幹周1.82米,主幹因客土不明顯,接近地面有六大分枝,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着生,葉形長橢圓,葉長7.8厘米,葉寬3.7厘米,葉尖圓尖或鈍尖,葉面平滑,葉色深綠,有光澤,葉質硬度中等,葉身平展或微卷,葉緣微波狀,葉脈10對,有 24對細、淺、鈍葉齒。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期在清明前10天左右,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後幾天,發芽密度較密,芽頭壯,芽色淺綠,有少量茸毛。新梢長12 厘米,着葉3—4片,節間長3厘米。新梢每年生長2輪次,10月起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上中旬,花冠直徑3.2×3.8厘米,花絲120 —160枚,柱頭3分叉,多偏曲,子房光滑,果實多為2籽。抗逆性和适應性較強。

成茶條索緊結細直,色黑褐油潤,香氣高銳,湯色橙黃明亮,滋味醇厚鮮爽,老枞山韻味濃且持久,回甘力強,耐泡。品質特優,是著名的單枞茶樹之一。

(3)老仙翁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遲芽種。

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樹齡老,成茶香氣高,滋昧好,可與八仙單枞茶媲美而命名為老仙翁。生長在海拔高度1100米的烏岽山,樹齡達400多年。老枞已經有小量扡插或嫁接繁殖,形成老仙翁無性繁殖系後代。其後代在烏岽高山地帶栽培較多。

植株較高大,樹高2.72 米,樹幅3.10×3.45米,樹姿開張,主幹圓徑1.04米。分枝密,最低分枝離地20厘米。葉片上斜狀着生,葉形長橢圓,葉長8.5厘米,葉寬3.4厘米,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尖漸尖,葉身稍内折,葉肉厚,葉質硬脆,葉緣波狀,葉脈10對,葉齒較疏,齒形細、淺、利,平均24對。育芽能力中等,其後代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期于4月初,春茶開采期在5月初。發芽密度中等,較整齊,芽色淺綠,無茸毛。新梢較短小,梢長4厘米,着葉3—4片,節間長0.7厘米。新梢每年生長3輪次。由于樹齡老,生殖生長減弱,1996年春茶采制2斤,1997年春茶 1.5斤。成茶條索緊直纖細,色烏褐油潤,香氣清高,湯色金黃,滋味醇厚爽口,老枞特韻持久,耐泡。

(4)大白葉1号

有性繁殖植株。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生長在海拔約1150米的烏岽李仔坪村下厝厝後的茶輋上。據說已有400多年的樹齡。老枞已有批量扡插繁殖,形成大白葉1号無性繁殖系後代。其後代主要分布于鳳凰高山地帶。

植株高大,樹姿開張,樹冠宛如一把傘。樹高4.8米,樹幅4.2×6.8米,主幹圓徑100厘米,離地30厘米處有三大分枝,分枝後5厘米處莖圍分别為0.88米、0.6米和0.54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稍上斜着生,成葉長橢圓形,長10.6厘米,寬3.6厘米,葉面平滑,葉色綠,富光澤,先端圓尖,葉身微内折,葉質肥厚,葉緣微波狀,有細、淺、鈍葉齒29對,主脈明顯,側脈分明,有9對。育芽能力較強,發芽密,芽色綠,無茸毛。春芽梢長13 厘米,着葉5—6片,節間長2.8厘米,通常春分前萌芽,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前3天左右。年采摘2輪次。盛花期11月上旬,花冠直徑3.6× 3.8厘米,萼5片,瓣6—7片,花絲乳白色,140枚左右,花粉鮮黃,柱頭3分叉,子房光滑,結實率較低,抗逆性尚強,适應性較廣。

單株産量高。1990年春茶産量14.8斤。1991年4月11日采制春茶15斤。1995年4月20日采制春茶13.5斤。1996年4月22日采制春茶10.5斤。1997年4月15日采制春茶10斤。

成茶條索緊直,淡青褐色較油潤,湯色黃綠,滋味甘醇,老枞茶山韻味重,香氣清高,耐泡。

(5)木仔(番石榴)葉1号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因葉形似果樹木仔(番石榴)之葉而得名。調查樹是其有性繁殖個體,經多年培育形成的老枞,生長在海拔約450米的鳳光崎輋村西南,地名叫大石 的山腰茶園裡,樹齡近100年。1990年以後,在當地用無性繁殖法推廣數千株,形成該株的無性繁殖系後代。

植株較高大,樹姿半開張,樹高3.2米,樹幅2.8×3.2米,主幹圓徑40厘米,分枝密度中等,最低分枝離地18厘米,葉片上斜狀着生。葉長10厘米,葉寬4.2厘米,葉形橢圓,葉尖鈍尖,葉面隆起,葉色綠,葉身平展,葉質中等,葉緣微波狀,葉脈8對,葉齒疏淺,齒數31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采摘期在清明後10天左右。發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強,幼嫩芽梢綠色,無茸毛。新梢長8厘米,着生2—4片葉,節間長1.8厘米。新梢每年生長3輪次。

單株産量較高,1996年春茶采3.7斤。同年8月鋸短後嫁接上其他名優品種。

(6)海底撈針

又名水路種。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原有母樹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該茶品質優異,在泡烏龍茶時,隻要加入少許的該種茶葉,即能顯現其特殊的香和味,因茶葉投葉量比例懸殊,故喻為海底撈針。又因茶樹生長在水利坑溝的旁邊,而得名“水路”。母樹最高年株産春茶12斤多。該茶曾于汕頭經濟特區成立十周年慶典期間,被來汕頭的中央衆首長飲後大加稱贊,是名單枞茶之一。該母樹于1996年死亡,但死前已經有一定數量扡插繁殖,形成該老枞無性繁殖系後代,當地茶農将其扡插苗稱為“海底撈針”或“水路種”。

調查樹生長在海拔800多米的鳳西深垭村西南山腰(地名叫垸仔)的茶園裡。是村民林克惠于1993年取水路種的茶穗,嫁接到鳳凰水仙品種的茶樹砧木上,系通過嫁接換種形成的新植株。

樹高1.35米,主幹圓徑28厘米,最低分枝高度14厘米,樹姿直立,樹幅1×0.95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狀着生。葉長12厘米,葉寬 5.2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隆起,葉色深綠,有光澤,葉質硬度中等,葉緣波狀,葉脈9對,葉齒深銳,齒數30對。春芽在春分前萌發,春茶采摘期在清明後6—7天,發芽密,芽葉肥壯,嫩芽綠色,無茸毛,新梢長11厘米,着生葉數4——6片。節間長2.5厘米。因嫁接時間短,營養生長旺盛,地上部枝粗葉大,近幾年尚無花果。

單株年采摘3輪次,年株産1.8斤。

成茶條索碩大、壯直,灰褐色,香氣清高細銳,湯色橙黃,滋味獨特。

(7)棕蓑挾

又名通天香、黃栀香、一代天驕、主席茶。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單株母樹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是鳳凰山名單枞茶樹之一。傳說100多年前,有一天,烏岽中心 村三姑娘采摘春茶時,期間驟降大雨,她使用棕蓑包挾茶筐,保護茶葉,回家後精工制作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單枞茶,博得人們的稱贊,故将該茶取名“棕蓑挾”。1955年春,烏岽山楚地厝村村民文永權(書名文永集),精工采制後,特揀選2市斤,送給毛主席。不久,收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寄來的信,信的全文:“文永集同志,你送給毛主席自制的‘單枞名茶’兩斤已由中國茶葉公司廣東省公司轉來了,謝謝你的盛意。因中央已有不收受群衆禮物的規定,故希望以後不要再送禮了。此覆,并緻敬禮。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故此,茶農們又把通天香稱為主席茶、文革期間稱為一代天驕。原母樹于1964年衰老死亡,但老枞死亡前已經有少量壓條和扡插繁殖,形成棕蓑挾老枞無性繁殖系後代,主要分布在烏岽高山茶區。其中第二代茶樹有一株樹齡100多年。80年代春茶采制 2.5斤左右。現調查的茶樹系其後代之一,生長在烏岽下寮村村後山腰的茶園裡,海拔1100米處,樹齡約50年。

植株高2.7米,樹姿直立,樹幅 1.73×2.7米,主幹圓徑53厘米,分枝疏,最低分枝高度14厘米,葉片上斜着生。葉長7.5厘米,葉寬3.8厘米,葉形卵圓,葉尖圓尖,葉面微隆,葉色黃綠,有光澤,葉身内折,葉質硬度中等,葉緣微波狀,葉主脈明顯,側脈8對,有33對細、淺、利的葉齒,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後,谷雨前是采摘期,育芽能力較弱,發芽較疏,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3厘米,着生葉數3片,節間長1厘米。新梢年生長2輪次,10月起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上旬,該樹隻開花不結實。1996年無花也無果。

成茶條索緊直,鳝魚色油潤,韻味獨特,黃栀香氣高銳,持久,湯色金黃,滋味鮮爽,回甘力強,耐泡。

2、花香型

(1)姜母香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系從鳳凰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具有輕微的生姜味道并帶有姜花的香氣而得名。生長在海拔約1000米的鳳北官頭輋村東北地名叫墩仔的小山頭上,樹齡約100年。

植株高3.9米,樹幅2.9×3.6米,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77厘米,主幹離地8厘米處分生4條骨幹枝,分枝密度大,葉片上斜狀着生。成葉長 11厘米,寬4厘米,葉尖漸尖,葉形長橢圓形,葉面微隆,葉色青綠,葉身平展,葉質硬脆,葉緣波狀,葉齒28對,齒狀粗、深、利,葉脈10對。春芽在春分前萌發,春茶采摘期在清明後7—8天。發芽密度中等,較整齊,芽葉生育能力較強,幼嫩芽梢淺綠色,無茸毛。新梢長8.5厘米,着生葉數3片,節間長2.5 厘米。新梢每年生長2輪次,10月起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下旬,花冠直徑3.1×3.5厘米,花絲136枚,花量多,但結實率較低。

單株産量較高。全年株産茶葉3.5斤左右。1996年春茶采制3斤。

成茶條索緊結壯直,色澤烏褐油潤,自然姜花香氣尚清高,滋味甘醇爽口微甜,山韻味較明顯,湯色橙黃清澈,耐沖泡。

(2)姜花香

又名姜母香、通天香。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其茶葉有突出的姜母花香味,沖泡時,香氣沖天,滿屋皆香而喻為通天香。相傳母樹植于明代,距今有400多年曆史。

植株較高大,樹姿較開張,樹高3.86米,樹幅4.26×3.76米,主幹圓徑1.1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狀着生。成葉長9.6厘米,寬 3.7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或鈍尖,葉面微隆,葉色綠,有光澤,葉身平展,葉質硬度中等,葉緣波狀,葉齒疏淺,齒數28對,葉脈6對。春芽萌芽期在春分前後,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前後。發芽密度較大,發芽較整齊,育芽能力中等,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肥壯,持嫩性較強,春梢長11厘米,着生葉數3—4 片,節間長2.4厘米。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國慶節以後為新梢休止期。盛花11月15日—30日,花冠直徑3×3.6厘米,花絲140—156 枚,花量少,結實率低,朔果大部分内含2粒茶籽。

成茶條索緊直,較纖細,淺黃褐色油潤,湯色金黃明亮,姜花香氣清高持久,味道鮮爽,滋味濃醇爽口,韻味獨特,耐沖泡。是鳳凰山名單枞茶樹之一,多次評為廣東省名茶。

3、茉莉香型

(1)茉莉香1号

無性繁殖系。灌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因成茶沖泡時,溢出自然的茉莉花香味而得名。調查樹是原有單株母樹的無性繁殖個體,經多年培育形成的老枞。生長在海撥810米的鳳凰山,樹齡約150年。現老枞已經有小批量扡插繁殖,形成茉莉香1号無性繁殖系,其後代主要分布在字矛村庵角。

植株高3.4米,樹幅3.2×2.5米,樹姿半開張,從地面處分生8條骨幹枝,分枝密度較疏,葉片上斜狀着生。成葉長10厘米,寬4.6厘米,葉形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葉身稍内折,葉質肥厚,葉緣微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37對,葉脈10對。春梢萌芽期在春分後,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季節。發芽密度偏疏,芽色綠,有茸毛,發芽較整齊,新梢長4.8厘米,着生葉片3—4片,節間長1.2厘米。生年新梢生長3輪次。盛花期11月下旬,花量少,結實率低。

單株産量較高。常年春茶采摘3斤左右。

成茶條索緊卷,烏褐色較油潤,湯色橙黃,茉莉花香味尚清高,滋味甘醇,山韻味較濃,耐沖泡。

(2)茉莉香2号

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大葉類,遲芽種。

因成茶具有自然的茉莉花的香味而得名。植株高1.8米,樹幅1.1×1.1米,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25厘米,分枝密度中等,最低分枝離地19厘米,葉片上斜着生,葉長11厘米,葉寬4.7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身稍内折,葉質柔軟,地緣波狀,葉齒粗、淺、利,齒數30對,葉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後,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後7—8天。發芽密度中等,芽色淺綠,無茸毛。因嫁接成活時間短,營養生長相當旺盛,新梢特别粗長,新梢長26—30厘米,着生葉數6—8片,節間長4.5厘米。每年新梢生長4輪次。因樹齡小,尚未開花結實。

成茶條索緊結碩大,黑褐色,香氣清高細銳,具有自然的茉莉花香味,湯色橙黃明亮。

4、橙花香型

橙花香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沖泡時溢出自然的橙花香氣而得名。生長在海撥約800米的鳳西大坪村地名叫尖石尾的茶園裡,樹齡約150年。老叢已有少量無性繁殖後代,其後代在大坪村有種植。

植株較高大,樹姿開張,樹高3.75米,樹幅4.4×4.5米,主幹圓徑94.5厘米,分枝密度大,最低分枝離地20厘米,葉片上斜狀着生。成葉長9.5厘米,寬3.8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綠,葉身内折,葉質中等,葉緣微波狀,齒數34對,齒形淺鈍,葉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前4—5天。發芽密度大,較整齊,育芽能力強,嫩芽梢短小,芽淺綠色,茸毛少。春梢長3厘米,着生3片葉,節間長0.8厘米。每年新梢生長2輪次。盛花期11月上旬,花量少,結實率低。

單株産量較高。近幾年來,每年株産在4斤左右。1998年春茶采制2.8斤。

成茶條索緊直,烏褐油潤,湯色橙黃明亮,橙色香氣清高,滋味甘醇鮮爽,耐沖泡。

天然果蜜

1、仁香型

(1)杏仁香1号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單株篩選而成。因其品質具有杏仁的香和味,從殺青、烘焙直至成茶沖泡各過程都強烈地表現出來而得名。

生長在海撥約1000米的烏岽山,樹齡據說将近200年。老枞已經有一定數量扡插繁殖,形成杏仁香1号老枞無性繁殖系後代,其後代主要分布在海撥600米以上的鳳凰茶區。

植株較高大,樹姿開張,樹高3.7米,樹幅4.1×3.5米,主幹圓徑67厘米,分枝密度大,最低分枝離地面25厘米,葉片上斜狀着生,成葉長 9.1厘米,葉寬3.5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鈍尖,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身内折,葉質中等,葉緣前半部呈微波狀,葉齒粗、淺、鈍,齒數24對,葉脈9 對。春芽萌發在春分後,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前後。發芽密度大,較整齊,育芽能力強,幼嫩芽梢肥壯,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7—11厘米,着生葉數3—4 片,節間長1.8厘米。新梢年生長2輪次,9月底起為營養芽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中旬,花冠中等大,花絲126—164枚,花量中等,結實率低,朔果大部分内含茶籽2—3粒。

成茶條索緊結、壯直,淺黃褐色、油潤,香氣清高,湯色淺黃明亮,杏仁蜜韻味醇爽且持久,耐泡。

(2)桃仁香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遲芽種。

原種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有桃仁的香味而得名。已有150多年的栽培曆史。老枞1984年鎮府有組織扡插繁殖,現已形成桃仁香老枞無性繁殖系後代。其後代鳳凰高山茶區引種較多。

植株較高大,樹姿開張,樹高3.2米,樹幅4.4×3.9米,近地面主幹處分生三大分桠,分桠圓徑分别為90、33和48厘米,分枝密度大,葉片上斜狀着生,葉長8.5厘米,寬3.4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有光澤,葉身背卷,葉質中等,葉緣微波狀,葉脈8對,葉齒細淺,齒數30對。春梢萌發期在春分後,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後5—9天。發芽密度大,較整齊,幼嫩芽梢較短小,芽葉生育能力較強,芽色綠,無茸毛。春梢長4厘米,着生葉數4片,葉節密。每年新梢生長2輪次。盛花期11月上旬,花量多,結實率高。

成茶條索緊細,烏褐色,香氣尚清高,湯色淺黃,桃仁滋味較濃,韻味獨特,耐泡。

(3)杏仁香2号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産鳳凰字矛山。系從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沖泡時具有杏仁的香味而得名。已有40多年的栽培曆史。

植株高2米,樹幅2×1.7米,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30厘米,分枝疏,最低分枝高度15厘米,葉片上斜狀着生。葉長9厘米,寬3.7厘米,葉長橢圓形,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葉質硬脆,葉緣微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34—35對,葉脈不明顯9—10對。春梢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采摘期在清明後7—8天。發芽密度稀疏,芽頭肥壯,發芽較整齊,幼嫩芽梢綠色,無茸毛。春梢長12厘米,着生葉數4—5片,節間長2.8厘米。新梢每年生長3輪次,9月底起為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中旬,花量少,結實率低。1996年沒有開花結實。

成茶條索緊直纖細,灰褐色,香氣尚清高,杏仁香味明顯,韻味獨特。

2、肉桂香

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大葉類,早芽種。

因成茶泡時,茶湯的滋味近似藥材肉桂的味道而得名。老枞已經有一定數量扡插繁殖,其後代屬無性繁殖系。調查樹是原單株母樹的無性繁殖個體。

植株直立,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60厘米,最低分枝離地5厘米,分枝密度大,葉片上斜狀着生。成葉長11.1厘米,寬3.3厘米,葉披針形,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葉身背卷,葉質中等,葉緣波狀,葉齒粗、淺、鈍,齒數29雙,葉脈分明,側脈11對。春芽萌發期在驚蟄後,春茶采摘期在清明後3—5天。發芽密度中等,較整齊,幼嫩芽梢綠色,無茸毛。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10月中旬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中旬,花量中等,結實率較低。

成茶條索緊直、細長,烏褐色,香氣尚清高,滋味醇爽,具有肉桂的味道,耐沖泡。

3、楊梅香型

楊梅葉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小葉類,中芽種。

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葉片較小,似楊梅葉而得名,生長在海撥約800米的鳳西大庵村地名叫黃輋龍的茶園裡,已有 250年的栽培曆史。系大庵村四大名枞茶樹之一,老枞已經有批量扡插繁殖,形成楊梅葉無性繁殖後代。其後代在鳳凰茶區已有引種和嫁接。

植株高 2.68米,樹姿半開張,樹幅2.44×1.70米,主幹圓徑100厘米,分枝密度稀疏,最低分枝離地20厘米,葉片上斜狀着生。葉長6.8厘米,葉寬2.5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淺綠,有光澤,葉身稍内折,葉質中等,葉緣波狀,葉齒細密,齒數28對,葉脈8對。春芽萌芽期在春分前後,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季節。發芽稀疏,幼嫩芽梢短小,發芽較整齊,育芽能力差,芽色黃綠,無茸毛。春梢長3厘米,着葉4—5片,節間長0.9厘米。因管理差,樹勢弱,苔藓地衣寄生多,加上白蟻為害,年新梢生長1輪次,近幾年沒有開花結實。

單株産量低。1975年采制春茶4.5斤。1976年春茶5.6斤。1980年春茶2.6斤。1997年降至采制春茶0.5斤。是加強保護的古茶樹之一。

成茶條索緊結沉重,鳝魚色,油潤,湯色金黃,香氣高銳,楊梅滋味濃且鮮爽,韻味獨特,耐泡,葉底橙黃明亮。

4、薯味香型

湯色金黃清澈,滋味鮮爽、醇厚、持久,耐沖泡。

該茶樹因潮州市乃興農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辟往天池的公路之需要,于2000年3月24日砍伐。

5、蜜蘭香型

(1)蜜蘭香

無性繁殖系。灌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原母樹系從鳳凰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的蜜味特别濃而且帶有蘭花香味,故名。老枞先前已經有大批量扡插繁殖,形成蜜蘭香老枞無性繁殖後代。原單株母樹于1978年枯死,當時的樹齡200多年。調查樹是1965年扡插繁殖的無性繁殖個體,現生長在海撥800米鳳凰山。栽培面積逐年增加。

植株高3.05米,樹幅3.75×2.9米,樹姿開張,從地面分生7條骨幹枝,分枝密度大,葉片稍上斜着生。成葉長12厘米,寬4.7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綠,有光澤,葉身内折,葉質肥厚柔軟,葉緣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27對,葉脈11對。春芽萌發在春分後,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季節。發芽密度中等,幼嫩芽葉肥壯,芽葉生育能力強,芽色綠,茸毛少。新梢長11厘米,着生葉數5—6片,節間長2厘米。每年新梢生長4輪次,小雪後為新梢休止期。開花期11月底,花量少,結實率低。抗逆性和扡插繁殖力較強。

單株産量較高,全年株産約7斤。

成茶條索碩大,烏褐色較油潤,湯色橙黃,香氣高銳,蜜韻味濃,滋味醇厚鮮爽,回甘力較強,耐沖泡。

(2)白葉單枞

無性繁殖系。灌木型,大葉類,特早芽種。

原母體系饒平縣坪溪鎮嶺頭村和潮安縣鐵鋪鎮鋪埔茶場先後從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分離選育而成。約有40年的栽培曆史。該種由于特早芽,年采摘輪次多,易制作,經各地不斷地大批量扡插繁殖,成為白葉單枞品種。主要分布在廣東省各茶區,為烏龍茶區主要當家品種之一,廣東省推廣種植面積約20萬畝。原種1988年12月被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省級優良品種。現已推廣到福建、湖南等地。

植株中等大,樹姿半開張,樹高1.47米,樹幅1.12×1.07米,葉長11.8厘米,寬4.9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鈍尖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綠,葉身内折,葉質柔軟,葉緣波狀,葉齒粗、淺、利,齒數26對,葉脈8對。春芽萌發期在驚蟄前5—7天,春茶采摘期在春分前後。發芽密度較大,幼嫩芽葉肥壯,發芽較整齊,芽葉生育能力較強,芽色黃綠,無茸毛。春梢長14—24厘米,着生葉數6—8片,節約間長 3厘米。每年新梢生長5輪次,10月中旬起為新梢休止期。12—1月為開花期,花冠直徑3.5×4厘米,花萼5片,花瓣6片,花絲166枚,柱頭3或4分叉,花量較多,結實率低。抗寒抗旱能力中等,适應性較廣。扡插繁殖發根力強,成活率高。

産量高,一般定植三年後畝産300斤左右,五年後畝産600斤左右。

據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分析,春茶一芽二葉鮮葉含茶多酚29.47%,氨基酸2.13%,兒茶素總量116.22毫克/克,水浸出物45.54%。

成茶條索緊直碩大,灰褐色,香氣清高,滋味清醇,帶有蜜蘭香味,湯色金黃,耐泡。

該種是一個速生、豐産、易制作的品種,其缺點是幼苗移栽時比較嬌,如果管理不當,成活率較差。在種植時,宜以淺溝栽植,分次培土,提高施肥水平,以促進幼樹生長發育。

6、苦味型

(1)苦種單枞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型,大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因成茶味苦而得名。生長在海撥1150米的烏岽山,樹齡約400年。

植株高大,樹姿半開張,樹高5.12米,樹幅4.58×4.68米,主幹圓徑1.32米,在主幹離地5厘米處分生六分桠,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狀着生。葉長13厘米,葉寬5.5厘米,葉長橢圓形,葉尖漸尖,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身平展,葉質硬脆,葉緣波狀,葉齒細、淺、利40對,背面主脈特别突出,側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後,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前後,發芽密度中等,芽葉肥壯,育芽能力較強,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12.6厘米,着生葉數4 —5片,節間長3厘米。新梢每年生長2輪次,10月起為休止期。盛花期11月中旬,花冠直徑3×3.5厘米,花絲平均119枚,花量多,結實率高,朔果多數内含茶籽3粒。

單株産量高。年株産茶葉10—13斤。春茶株産正常年份近10斤,1997年4月29日采制春茶5.5斤,推遲采摘及大減産的原因是沒有及時摘除挂在樹上結果累累的茶籽。

成茶條索緊卷碩大,黑褐色,湯色黃綠,稍有香氣,滋味苦中帶甘,回甘力強。

(2)苦種茶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遲芽種。

原種系烏岽山鳳凰水仙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因成茶沖泡後有苦味而得名。生長在海撥1200米的烏岽中心 村後山上,樹齡200多年。因為苦茶藥用價值高所以被保留。

植株高大,樹姿開張,樹高3.5米,樹幅4.1×4.5米,主幹圓徑1.01米,分枝密度大,最低分枝離地30厘米,葉片上斜狀着生。生勢旺盛,枝繁葉茂。葉長9.3厘米,葉寬3.2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驟尖,葉面平滑,葉色深綠,葉身平展,葉質中等,葉緣波狀,葉齒細、淺、鈍,齒數30對,葉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清明前幾天,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後10多天,發芽密度大,較整齊,育芽能力強,芽色淺綠,無茸毛。持嫩性較好。春梢平均長4.2厘米,着生葉數3—4片,節間長1.1厘米。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盛花期11月中旬,花萼五角星形,花瓣6—7片,花冠直徑4×3.6厘米,花絲乳白色160—210枚,花藥黃色,花量較多,結實率中等,朔果内多含茶籽2—3粒。

單株産量高,是烏岽山上苦種茶産量最高的一株茶樹。1990年采制春茶8斤,1996年5月14日采制春茶9斤,加上夏秋茶4斤,全年株産13斤。近幾年來,苦茶價格與烏岽山春茶總茶價格持平。

成茶條索緊卷,較油潤,湯色桔黃,味道苦中帶甘,山韻味濃。

(3)苦種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生長在海撥約343米的下埔水路仔村地名叫膠石示格的山坡茶園裡,樹齡120多年。

植株高3.8米,樹姿較開張,樹幅4×3.8米,主幹圓徑76厘米,分枝密度中等,最低分枝高度32厘米,葉片着生平展。葉長9.6厘米,寬 3.3厘米,葉長橢圓形,葉尖漸尖,葉面平滑,葉色綠,富有光澤,葉質硬脆,葉緣微波狀,葉齒細淺,齒數23—28對,平均26對,葉脈7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春茶采摘期在清明後4—5天。發芽密度中等,幼嫩芽葉肥壯,育芽能力較強,芽色綠,無茸毛。春梢長12厘米,着生葉數3—5片,節間長3厘米。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11月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2月上中旬,花冠直徑3.5×4.1厘米,花絲150—170枚,結實率中等,朔果多數内含茶籽2—3粒。适應性和抗逆性較強。

單株産量較高,全年株産苦茶5斤左右。1996年春茶采制2.6斤。

成茶條索卷曲,黑褐色,香氣低沉,湯色桔紅,滋味先苦後甘。

(4)香番薯1号

有性繁殖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遲芽種。

溢出一種獨特的香氣,恰似番薯剛熟時冒出的香蜜氣味而得名。生長在海撥1150米的烏岽山,樹齡600多年。老枞已經有一定數量的無性繁殖後代。主要分布在烏岽、鳳西各村。

植株高大,樹姿開張,樹高4.39米,樹幅6.3×6.3米,近地面主幹處分生8大分桠,最大分桠圓徑52厘米,分枝密度中等,葉片上斜狀着生。成葉長10.4厘米,寬4厘米,葉形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隆起,葉色深綠,有光澤,葉身較平,葉質硬脆,葉緣微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28對,葉脈 12對。春芽萌芽期在清明前後,春茶采摘期在立夏前後,是烏岽山的收山茶之一。發芽密度大,幼嫩芽葉肥壯,芽葉生育能力強,發芽較整齊,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10厘米,着生葉數4—5片,節間長3厘米。每年新梢生長2輪次,9月底起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5—20日,花冠直徑3× 3.5厘米,花絲104—138枚,結實率較低,朔果大部分内含茶籽2—3粒。

單株産量高。全年株産茶葉17斤多。1996年5月9日采制春茶13.8斤,1997年春茶16斤。

成茶條索緊結,灰褐色油潤,薯香清高持久,湯色橙黃清澈,滋味濃厚甘醇,老枞山韻蜜味較濃,回甘力強,是名單枞茶樹之一。

(5)香番薯2号

無性繁殖系。小喬木型,大葉類,遲芽種。

原種母樹生長在烏岽獅頭腳村,為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沖泡時滋味似香番薯而得名。調查樹生長在海撥約1100米的烏岽李仔坪村下厝嶺腳的地方。

植株高3米,樹幅2.1×1.8米,樹姿半開張,主幹圓徑15厘米,分枝密度中等,最低分枝高度25厘米,葉片上斜或平展着生。成葉長橢圓形。葉長10.9厘米,寬4.4厘米,葉尖圓尖,葉面微隆,葉色深綠,葉身内折,葉質厚脆,葉緣波狀,葉脈8對,葉齒細、淺、鈍,齒數25對。通常春芽萌發期在清明前後,立夏前後為春茶采摘期,屬于鳳凰山的收山茶之一。發芽密度中等,芽葉肥壯,育牙能力較強,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12—16厘米,着生葉數4 —6片,節間長2.8厘米。每年新梢生長3輪次,在烏岽山表現較高産。因樹齡較小,尚無開花結實。

單株産量高。1996年采制春茶2.1斤。成茶條索粗大、油潤、黑褐色,香氣尚高,湯色金黃清澈,味道既似香番薯又似香大米。

5、咖啡香型

火辣茶

有性繁殖植株。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

原種系從烏岽山鳳凰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後代中單株篩選而成。因成茶沖泡時,有近似咖啡的火辣香味而得名。生長在海撥1150米的烏岽桂湖村西北的茶園裡,樹齡約300年,老枞已有少量扡插繁殖,烏岽高山茶區有引種。

植株高大,樹姿直立,樹高5.05米,樹幅3.45×3.55米,主幹明顯,幹周1.18米,分枝較疏,最低分枝地離87厘米,葉片上斜狀着生。葉長7.8厘米,葉寬3.4厘米,葉倒卵圓形,葉尖鈍尖且下垂,葉面平滑或微隆,葉色綠,葉身平展,葉質柔軟,葉緣波狀,葉齒細、淺、利,齒數25對,主脈明顯,側脈9對。春芽萌發期在春分前後,春茶采摘期在谷雨前後。發芽密度中等,較整齊,幼嫩芽梢肥壯,芽葉生育能力較強,芽色淺綠,無茸毛。春梢長 11.8厘米,着生葉數4—5片,節間長2厘米。每年新梢生長2輪次,10月為新梢休止期。盛花期11月10日前後,花冠直徑3×3.6厘米,花絲124枚,花量少,結實率極低。

單株産量較高,全年株産4斤多。1996年采制春茶2.8斤,1997年4月22日采制春茶3.5斤。

成茶條索緊卷沉重,灰褐色,香氣高銳,具有獨特的香、密、韻。

該茶先後榮獲第二、三屆“中茶杯”全國名茶評比特等獎;2000年獲國際名茶金獎,并多次獲得廣東名茶稱号。

枞還是叢

1.支持關于“枞”的一般是從字體上的形象聯想到應該是“枞”。

應該是“枞”.

用“從”和“苁”屬于簡化誤用:簡化字把很多的“cong2”都寫做“從”,後來,随着簡化字的不提,也就回到了過去的“枞”。

枞是指樹木植株,單枞是一個品種,也是一個植株,代表着向上生長的單株茶葉個體。

叢是指聚集在一起,泛指花木草葉都可以聚集一起生長,如果跟單個植株合起來使用,變成“單叢”,就沒有什麼道理了。

苁蓉是中藥的特指,長在一起的草本,茶葉是木本,顯然不能用它。

在繁體中文裡看“從、叢、苁、枞”應該是“從、叢、苁、枞”好像更象形一些。

2.支持關于“叢”的一般是從字義上的根據來定義為“叢”。

枞與叢的字義确有很大區别。

枞cong(枞,陽平)說文解字:松葉柏身,從木從聲。 辭海:一義為木名;二義為聳峙,翹然;三義為姓氏;

叢cong(叢,上聲)說文解字:聚也從取聲; 辭海:一義為聚集,也指聚集而生的樹木:二義為細碎,三義為姓氏。

而在茶書茶論中,枞與叢常混用。如華夏出版社《中國茶事大典》,就用枞,鳳凰單枞,武夷名枞;而在武夷山,著名茶文化專家林冶則用名叢,武夷茶業學會會長趙大炎也用名叢。

又:在武夷山方言(建州八音)中,叢,讀如叢,為量詞,與棵通用,一叢稻,一叢茶,一叢樹,大叢則稱“蓬”,這樣看來,枞确是錯,準确的應為叢。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将枞作叢,并寫進茶事辭典,其錯自何時起,實不可考。但我想大約是望生義,把枞與叢的讀音混同了。枞讀如匆,而我們卻錯讀為叢了。

設想如果我們準确地将單枞名枞讀成單匆名匆,那不笑掉了牙。如果勉強要有一個與叢通用的,或許是繁體“欉”。我也看到過有人簡化成叢加上一個木字旁,或許這是枞的又一種誤源吧?

3、統一名稱——單叢 政府發文規範之前.最初見之于文章應是曾楚楠老師最先提出"枞"與"叢"字義的不同.後陳香白老師在《農業考古》也發文詳述.

附錄: 關于規範嶺頭單叢統一名稱的函

各有關單位:

為規範嶺頭單叢茶的統一名稱,消除不正确使用“嶺頭單叢”名稱現象,進一步提升中國嶺頭單叢茶的知名度,特将嶺頭單叢名稱函告各有關單位。“嶺頭單叢”名稱于1981年10月被廣東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嶺頭單叢”,于2002年4月2日被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家級茶樹良種(審定編号:國審茶2002002),一律以“叢”字為準。

特此函告。

首屆中國嶺頭單叢茶文化節組委會辦公室 2004年8月,潮州市政府又下文通知,所有單叢茶包裝、宣傳、營銷一律采用“叢”字,其它以“單枞”字為錯别字,不能使用和銷售。

栽培簡史

潮安縣鳳凰鎮是廣東省烏龍茶主産區之一。茶葉生産曆史悠久。據二十五史《宋史.紀》載:南宋景炎二年(1278),宋帝昺南逃到潮州。民間盛傳宋帝路經鳳凰烏岽山,口渴難忍,侍從們從山上采下一種葉尖似鹪嘴的樹葉加以烹制,飲後既止渴又生津,故傳後人廣為栽種,并稱此樹為“宋種”或叫鹪嘴茶。起初人們将成熟的茶果取回,種植于房前屋後,以後逐漸種到山上,種植方式沒有一定的株行距,都是滿天星單株種植,畝植幾十株,或與林木混種。茶園不加管理,不施肥、不噴藥、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長,茶樹高度普遍在三、四米以上,有的高達七、八米,采茶時需登高凳或爬到樹上采摘。在烏岽山至今仍可看到此種采摘方式,還存在不施肥、不噴藥、不修剪,任茶樹自然生長的習慣。現存的老叢茶樹也是無規則滿天星分布。

潮州鳳凰山的産茶曆史,據古代書記載: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戴璟主修的《廣東通志》(初稿)載:“茶……潮之出桑浦者佳。”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潮州知府郭春震主修的《潮州府志》,在田賦志中載:饒平縣(鳳凰鎮1958年11月以前錄屬饒平縣管轄)每年須貢“葉茶一百五十斤三兩,芽茶一百八斤三兩。”可見當時種茶已有相當規模,并已屬明朝貢茶品目之一。

清朝順十八年(1661)潮州知府吳穎主修的《潮州府志》,在物産考中記述:“郭曰(指郭子章,明朝萬曆十年[1582]任潮州知府,著《潮中雜記》)……為茶,潮俗不甚貴茶,佳者多不至,今鳳山茶佳,亦雲待诏山茶,可以清膈消暑,亦名黃茶。”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3)潮州知府林杭學主修的《潮州府志》載:“為茶,潮地茶佳者罕至,今鳳山茶佳,亦雲待诏山茶,亦名黃茶。”

茶區介紹

茶區氣候

鳳凰茶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素有“冬春不嚴寒,夏暑無酷熱”之稱。具有山高日照短,雲霧雨量多,冬寒來得早,春冷去也遲,盛夏無酷暑的天氣特點。全年氣候幹濕分明,幹季,由10月到翌年1月,各月雨量均少于100毫米,空氣濕度小,晴天多,日照充足;雨季,由2月到9月,各月雨量均大于150毫米,雨量多,春霧重,濕度大,雨量占全年91.25%,全年平均幹燥度為0.52。

據潮州市氣象局于1979年—1986年對鳳凰鎮海拔460米高度的實測資料統計,曆年平均氣溫為19.3℃,比平原偏低0.9℃;最高氣溫35. 6℃,最低氣溫零下2.4℃;霜期極少,平均年約3—5次,每次2—4天;偶有冰凍。

1960年 “大寒”前後和1999年“冬至”後(12月23日—26日)出現曆史罕見冰凍,極端最低氣溫零下5℃,烏岽山上海拔1325米處,面積為76畝的天然大湖泊——天池,池面結冰,池沿冰厚尺餘,人可行走,沒有冰凍過。曆年平均積溫為7061.6℃,比平原偏少705.6℃。曆年平均雨量為2161.1毫米,比平原偏多 382.8毫米

最大降雨年份是1983年2812.9毫米,最小年份是1977年雨量僅1369.7毫米,1969年曾出現日最大降雨量398毫米的紀錄。曆年平均日照1402.9小時,比平原偏少524.3小時。曆年平均各月的自然氣候如下表:

鳳凰鎮各月主要氣象要素;單位:℃ 毫米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平均氣溫 11.3 12.4 15.4 19.3 22.2 24.6 26.2 25.9 24.3 21.3 17.0 12.1 12.1

雨 量 34.8 161.8 180.8 200.7 269.9 335.8 323.8 271.5 247.7 61.1 60.7 12.6 12.6

幹燥指數1.28 0.29 0.41 0.46 0.41 0.35 0.40 0.47 0.47 1.73 1.34 3.95 3.95

注:幹燥指數分級≤0.49(很濕),0.50—0.99(濕潤),1.00—1.49(半濕潤),1.50—1.99(半幹旱),2.00—3.99(幹旱),≥4.00(很幹旱)。

鳳凰茶區地貌複雜,海拔高低懸殊,由于受地形和空氣濕絕熱上升遞減率(0.6℃/100M)的影響,造成區間氣候差異大。如海拔高至1497.8米的鳳髻山與低至360多米的福南洋,兩地溫差6—8℃。

盛産名茶著稱的烏岽山,更有“山高高,霧蒙蒙,天無三日晴,地無百步坪”之稱,晝夜溫差8—10度,茶農終年都要蓋棉被。尤其是春季,雲霧多,日照短,每座山頭,雲霧缭繞,時陰時晴,微域天氣變化異常,當地有“十裡不同天”之諺。

如陽春三月采摘春茶期間,經常出現“大坪(海拔約800米)好曬茶(鮮葉),烏岽(海拔約 1000米以上)天不 晴”之謠。烏岽茶區每年2—4月(春茶期)陰天日數占76%,少雲至多雲天氣占24%,其餘各期陰天日數,均比平原偏多3—5天。

2—4月平均日照僅有158.3小時,占全期可照時數的14.6%,其餘各月日照均比平原偏少50—60小時。多年的氣象觀測結果表明烏岽山優越的地理環境,獨特的自然氣候,非常适合茶樹喜溫、好濕、耐陰的生物學特性,是構成“高山濃霧産名茶”的條件之一。

同一鳳凰茶區,由于立體氣候明顯,緻使茶樹年采摘輪次及茶葉品質也不同。如高海拔的烏岽山,茶樹年采摘2—3輪(衰弱老樹隻采一輪茶),春茶産量約占全年産量80%左右,但在蒙霧彌漫濕度大的氣候條件下,藍光、紫光偏多,賦予茶樹生理以氮代謝為主,葉質柔軟,芽葉氨基酸含量高,采制後的茶葉産品,内含生化成分酚氨比小,茶質極佳。

同一品種,茶葉的價格相當于低山茶葉價格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低山茶園,茶樹年采摘5—6輪茶,但由于氣溫高,光照強,直射光、紫外線光偏多,使茶樹生理以碳代謝為主,葉質纖維多,芽葉茶多酚含量高,采制後的茶葉産品,内含生化成分酚氨比大,除春茶外,大部分帶澀味,品質較差。

茶區地壤

鳳凰鎮四面高山環抱,峰巒重疊,河谷幽深,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分别為粵東之最的鳳鳥髻山(海拔1497.8米)、盛産名茶的烏岽山 (海拔1391米)、畲族發祥地的大質山(古稱待诏山、百花山、海拔1143.9米)、雞神山(海拔1181米)、雞公髻(海拔1409米)、筆架山(海拔1135米)、萬峰山(海拔1316米)、獅子頭岽(海拔 1161.4米)。

全鎮山地面積223630畝,其中宜林面積206000畝;耕地面積僅有13336畝,是“九山一地”的典型山區。鳳凰山上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植被覆蓋率80%以上。植被類型衆多,據植物資源調查,共擁有191個科,分隸786個屬,總共1357種植物。

其中:蕨類植物27個科,46個屬,64個種;裸子植物7個科,9個屬,10個種;被子植物157個科,731個屬,1283個種。被子植物中,又分為雙子葉植物131個科,583個屬,1075個種;單子葉植物26個科148個屬,208個種。現代被子植物的科,據世界現知544個科中,鳳凰山就有157個科,占28.86%。

茶樹是鳳凰山最主要的經濟林。植茶土壤按80年代初潮州市土壤普查初步分析,自高海拔至低海拔,可分為黃壤、紅壤、赤紅壤和水稻土四大類,自然土壤母質主要是花崗岩風化而成。

黃壤:面積約5.5萬畝,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頂部地帶,以草甸土為主。黃壤地區一般冬季多霜,相對溫度較大,土層深厚,結構較好,PH植4.5—5.5。植被以針葉、闊葉混交的灌木林為主,以及草地。烏岽山之所以成為名優茶産區,也是跟黃土壤有關的。

紅壤:面積約10.27萬畝,分布在海拔400—800米之間的山地,土層厚度多在50厘米以上,土質較粘,PH植5.5左右,缺磷,土壤分化程度較深。植被以針葉、闊葉混交林為主,是林、茶主要産地。

赤紅壤:面積約4.36萬畝,大體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坡地,土層較厚,土質多壤土,富含有機質,礫石較多,PH植5—6之間。植被以桦林、闊葉、針葉混交林為主,也是茶、果主要産地。

水稻土:面積約1.11萬畝,分布在山坡梯田、坑塱及河谷盆地。水熱條件較好,土壤熟化程度較深,自然肥力較高,PH植5.5—6.5之間。是田茶産地。

鳳凰茶區由于受氣候、土壤、植被、地形和茶樹品種等的綜合影響,形成了鳳凰茶,尤其是單枞茶的獨特風格,其他地方,引種鳳凰水仙或鳳凰單枞茶樹,其茶葉品質,亦無法與原産地的鳳凰茶葉相比拟,這也是鳳凰鎮發展茶葉生産得天獨厚之處。

如今的鳳凰茶區,山清水秀林茂茶香。鳳凰單枞茶1986年被定為國家烏龍茶商品基地,列為省“七五”規劃出口體系第147号項目。益品道鳳凰名茶1991年就已獲得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1993年鳳凰鎮參加在印度首都新德裡舉辦的亞太地區生态農業展覽會,獲得國際專家學者的好評。進入二十一世紀,鳳凰鎮完全有可能創造條件,建成有機茶生産基地。

品種

(品系)稱呼法:

茶樹用種子繁殖的,稱有性繁殖;用枝條等營養體繁殖的,稱無性繁殖。凡采用有性繁殖法進行選育與繁殖後代的,統稱為有性繁殖植株、品系、品種;凡以扡插、壓條、嫁接等無性繁殖法進行單株選種與繁殖後代的,均稱為無性繁殖品系、品種。茶樹名稱均按原産地的命名稱呼。

産地稱呼法:

所載海拔高度指調查茶樹所處的海拔高度。地名與行政區名稱等,均保留當時原稱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