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清

王景清

原昆明軍區怒江軍分區參謀長
王景清,1927年生,陝西榆林人。毛澤東女兒李讷的第二任丈夫。曾擔任毛澤東衛士,建國後曾任昆明軍區怒江軍分區參謀長一職。[1]
  • 中文名:王景清
  • 外文名:Wang Jingqing
  • 别名:
  • 民族:漢族
  • 籍貫:陝西榆林
  • 畢業院校:
  • 職務:
  • 政治面貌:
  • 代表作品:《神府紅軍遊擊隊》
  • 出生地:陝西榆林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27年
  • 職業:毛澤東衛士,軍人
  • 妻子:李讷

個人簡曆

王景清,1927年生,陝西榆林人。毛澤東女兒李讷的第二任丈夫。曾擔任毛澤東衛士,建國後曾任昆明軍區怒江軍分區參謀長。王景清1940年僅11歲就參加八路軍。一不小心暴露出他穿的襪子,那似乎是一種解放前才有的襪子,襪筒是那種幾十年前的紗襪,襪底是用布縫的,已經補了很多的補丁,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顯然是我國老一輩革命者的光榮傳統。

婚姻生活

中國紅色文化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王景清,是毛澤東的女兒李讷的丈夫,與李讷共度了近30年的風雨歲月。因為他的努力,一個曾經特殊的家庭複歸為像多數中國老百姓一樣的普通家庭。這對夫婦數十年來過着樸素節儉的生活,他們老來相伴,常互相攙扶着去擠公交,切磋書法也是人生中的一道不可少的娛樂。當泛黃的往事随風吹落,他們已是中國千千萬萬個尋常百姓人家中的一個。

2013年5月21日,“毛澤東和中國兩彈一星事業暨《百名将軍·名家書贊毛澤東》”全國巡展首展在海南省博物館拉開序幕。86歲的王景清推着坐在輪椅上的李讷,靜靜地走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廳裡,看着一幅幅圖片和書法,回憶共和國走過的艱難風雨之路,眼含深情。

這麼多年來,無論走到哪裡,王景清都願意陪着李讷。他的存在,猶如給了容易跌倒的李讷生命中的另一雙腿。

王景清穿着一身洗得幾乎發了白的淺灰色老套裝,看得出軍人風骨;李讷身着深灰色棉布套裝,黑色的老北京布鞋,樸素無華。在展館,有一眼認出他們的參觀群衆不禁感歎地說,“這樣的家庭卻如此的樸素,讓人看到展覽中又一處可貴的風景。”

王景清是位和藹的老人,在午後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是他主動上前問了第一句話,“小杜是哪裡人呐?”溫暖的語調似朋友般閑話家常。

王景清是毛澤東主席的女婿,毛澤東女兒李讷的丈夫。與李讷共度了近30年的風雨歲月,因為他的努力,一個曾經非常特殊的家庭複歸為像多數中國老百姓一樣的普通家庭。王景清李讷夫婦二人,數十年來過着非常節儉的生活,享受着“品甘苦而不覺苦”的精神狀态。飄散着人間最樸實煙火的人生,照徹着浮躁社會下人們的心靈,他們的樸素值得尊敬。

李銀橋為他們牽線

1940年,13歲的王景清走進了部隊,從一個救護重傷員的小戰士做起。在陝甘甯邊區參加革命鬥争,在甘泉縣開展勞動大生産,在鹽池縣支援部隊保衛産鹽地,在西柏坡,在北京,他經曆着開創共和國艱辛曆程中的沉重歲月。

解放後,王景清在中央警衛師工作,是劉少奇同志的随身警衛,後調到雲南省軍區任怒江軍分區參謀長。

1984年初,在毛澤東原衛士長李銀橋夫婦的熱心幫助下,李讷和王景清結婚。王景清是李銀橋在中央警衛團的老戰友,陝北神木縣人。王景清是在李讷處境比較困難時與之結合的,雖無高攀之嫌,但與開國領袖的女兒命運與共,生活相依,也是一種難得的緣分。王景清曾回憶他在延安警衛團時,見過小時候的李讷。警衛戰士們個個都喜歡她。上世紀80年代初王景清在昆明軍區怒江軍分區任參謀長,後調入北京衛戍區第二幹休所離休。王景清為人善良,厚道,愛好書法繪畫,做飯做菜都是一把好手。80年代李讷曾笑對友人說:“在家裡,老王是大師傅,我是清潔工。”

婚後,王景清與李讷及繼子王效芝,一家三口繼續過着普通的生活。冬天,他們頂着寒風,在街頭上和市民們一起,排隊購買定量供應的大白菜,然後用木闆三輪車拉回家,取暖做飯用的煤塊也是自己買了運回家。

在李讷家書齋的正前面有一幅48英寸彩色照片,一片蔚藍色的海面上,李讷和王景清并肩挺立,海風輕輕地吹拂,吹動了李讷額前的幾絲頭發。李讷沒有戴眼鏡,一雙深邃的大眼飽含着無限的激情俯瞰着遼闊的海岸。

“與老伴李讷的相識是因為1983年去北京與李銀橋夫婦的重聚。”王景清回憶說,“當年中央警備團團長劉輝山同志去世,我在去北京八寶山吊唁的路上,遇到了曾在中央警備團一起工作過的毛主席的衛士長李銀橋同志,李銀橋便提起了從小看着長大的李讷。”

通過李銀橋夫婦的介紹,王景清後來見到了李讷,子和想象中的一樣艱難。長期在革命戰争中成長的經曆,以及在毛澤東身邊受到的艱苦樸素作風的熏陶,李讷安于這種清貧的生活,瑣碎的事情難不倒她,但是門窗壞了這樣又改又修的重活,李讷做不來。

王景清默默把修修補補的活兒攬了下來。在李銀橋夫婦的撮合下,王景清與李讷不斷加深着了解,走到了一起。婚禮在一年後舉行,他們沒有聲張,隻擺了一桌酒席,邀請了葉子龍、李銀橋夫婦以及中央辦公廳的幾位領導同志參加,席間大家不斷地向王景清和李讷祝賀,祝他們真誠相愛。

婚後,王景清與李讷相處和睦,正式辦了離休手續後,關系也從雲南轉來了北京。王景清幾乎承擔起了家裡的所有家務活,買菜買糧做飯,修門窗,拉煤塊,還給李讷做了一個小闆凳,冬天裡也像普通人家一樣買上幾百斤大白菜,推着拉闆車回來腌酸菜。每次去買菜,認識李讷的胡同口國營商店裡賣肉的師傅會對王景清說,“你來了,李讷的日子過得也好多了,過去她隻買1、2毛錢的肉,少得沒法切。”王景清笑說,他買豬肉會一次買2斤分成幾頓吃。“後來,為了減輕李讷的負擔,我們省吃儉用為孩子請了一個保姆。”對待孩子上,兩口子還是十分舍得的。

李讷比王景清小13歲,身體不大好的李讷,卻十分關心老伴的身體。王景清說,“70多歲時,我開始創作劇本,李讷就總提醒我,‘你歲數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傷神。’”革命戰争時期右眼、左肩和頸椎都受過傷、身子骨也不算太好的王景清,聽到老伴噓寒問暖的話語,心中滿是感動。

王景清寫了《神府紅軍遊擊隊》一書,到榆林市、神木縣、府谷縣等昔日陝北神府地區,走訪老革命者、查閱了很多史實資料。在文史方面,王景清與北大曆史系畢業的李讷有着很多的共同語言,晚年生活裡,他們還在一起練習書法,李讷跟王景清一樣,都十分喜歡隸書和篆書,切磋書法便成了生活中的一道不可少的娛樂。每天清晨,他們攜手外出散步,鍛煉身體,但後來,李讷因為腿疾,經常跌倒,散步便也終止了。

李讷從小瘦弱多病,加之坎坷複雜的人生經曆,步入晚年後,精神狀态欠佳,嚴重的失眠,四肢無力,腎髒等疾病也時常折磨着身體,王景清就陪着李讷四處看病。曾經,在前往解放軍305醫院途中的公交車站,總會看到一對老人互相攙扶着去乘公交,那就是王景清和李讷。王景清還買了一輛三輪車,蹬着三輪帶着老伴上醫院看病。

人生聚散依依,近30年的攜手讓王景清夫婦品嘗人生百味,深曉生活冷暖。幾十年來,王景清李讷夫婦早已習慣了平常人的日子,當泛黃的往事随風吹落,他們已是似水流年間最普通的百姓人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