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典故

漢語詞語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辄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中文名:典故 外文名: 别名: 拼音:diǎn gù 注音:ㄉㄧㄢˇ ㄍㄨˋ 英譯: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解釋: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典故

【拼音】diǎn gù

【注音】ㄉㄧㄢˇ ㄍㄨˋ

【英譯】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基本解釋】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示例】引用典故。

詳細解釋

【含義】

1、典制和掌故;

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曆的詞語。

3、泛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衆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

【出處】

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處】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讌見,辄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示例】

《北史·高隆之傳》:“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

宋王谠《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開元禮及累朝典故并無其文。”

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别業)紀勝雜體小引》:“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

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有出處的詞句。

【出處】

清·昭梿《嘯亭續錄·大戲節戲》:“其時典故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

清·趙翼《瓯北詩話·查初白詩一》:“語雜诙諧皆典故,老傳著述豈初心。”

【示例】

老舍《館》第三幕:“‘青是山,綠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