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天王

香港四大天王

四位男歌手
香港四大天王,是指20世紀90年代香港樂壇四位最受歡迎的男歌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90年代的香港樂壇,張國榮、譚詠麟退出,以張學友、劉德華等為代表的新人開始在歌壇暫露頭角,香港樂壇迎來了新時代。此後,香港大小佳節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因成績突出,被後者模仿,影響力迅速波及整個大中華地區和亞洲,風靡九十年代,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業黃金時代的最巅峰代表。每年的唱片銷量榜冠軍,音樂獎項幾乎被四大天王壟斷。他們貢獻了無數金曲,幾百部電影,被稱為香港10大娛樂文化之首。1999年黎明的不領獎,2000年張學友的淡退,宣告了四大天王壟斷的結束,四人開始發展各自着重的事業,仍舊在華人娛樂界占據超高位置。
    中文名:香港四大天王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Hongkong Four Heavenly Kings 國 籍:中國 主要成就:吉尼斯世界紀錄 唱片總銷量:一億餘張 演唱會總數:1600餘場 電影總票房:120餘億人民币 名稱性質:歌壇稱号 成 員:張學友、劉德華 職 業:演員、舞者、導演 代表作品:《吻别》《忘情水》 電影總獎項:5金馬影帝

命名過程

1990年代初,随着譚詠麟的淡出香港樂壇和張國榮的全面退出,香港樂壇出現了真空期,以張學友、劉德華等為代表的新人開始在歌壇暫露頭角,香港樂壇迎來了新時代。

1990年,黎明的火速走紅,将同屬寶麗金唱片公司的李克勤的聲勢壓下,取而代之。而香港樂壇的樂隊勢力亦開始被偶像派取代。當時因為黎明和劉德華同屬偶像派,成為最大競争對手,兩人曾被封為雙子星。而唱将實力派的張學友亦保持聲勢和前兩者被合稱樂壇“三劍客”。

1991年,郭富城爆紅旋風從台灣吹回香港,加上《東方日報》一篇打油詩的效應,香港“演唱會之父”張耀榮(另一說法為方逸華命名)将四位當時最受歡迎的男流行歌手統稱為“四大天王”,并得市民廣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四人都在多栖發展,但各自競争最多的地方還是在音樂上,四人幾乎壟斷了90年代香港樂壇所有獎項,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四人競争激烈、各自歌迷更是口水橫飛。

1999年底,張學友和黎明宣布退出香港音樂頒獎禮,不再領取任何獎項,宣告着“四大天王”音樂時代的結束,新世紀後,四人發展各不相同,黎明主攻商業和幕後制作,培養新人,張學友主要是舉辦世界巡演和音樂劇,郭富城将重心放在影壇和舞台上,劉德華主攻電影和扶植新一代導演。四人在各自的領域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傑出成就。

二十餘年來,傳媒圈、娛樂圈無論如何鼓噪“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這四人的地位都能恒久不變,直到這四人日漸衰老,這些所謂的接班人卻仍舊默守在曆史的角落,在“四大天王”最紅火的年代,他們幾乎就代表着整個香港娛樂圈。

新世紀同台

2003年4月,金像獎頒獎典禮現場,四大天王同台合唱《當年情》,懷念哥哥張國榮。

2007年7月,香港回歸十周年晚會,四大天王同台獻唱:張學友《愛是永恒》、黎明《哪有一天不想你》、郭富城《動起來》、劉德華《中國人》,最後四人壓軸合唱《始終有你》。

三缺一

2007年6月,三大天王黎明,張學友,郭富城在“香港星光大道“留下名字和掌印,缺劉德華(已于2004年留名)。

2009年10月,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文藝晚會,劉德華、郭富城、張學友三大天王同台獻唱,缺黎明。  

2010年4月,香港演藝人協會發起“演藝界情系玉樹關愛行動”籌款晚會,張學友、劉德華、黎明三大天王參加晚會,缺郭富城(發VCR祝福)。 

2013年12月,梅豔芳逝世10周年思念會,三大天王同台獻唱:張學友《赤的疑惑》,郭富城《夢伴》、劉德華《似水流年》,缺黎明。

電影合作

四大天王都獲得過“影帝”頭銜,四人各有所長,表演風格迥異,但四人從沒一起合演過同一部電影,頗為遺憾,但相互間均有合作。

1988年,王家衛第一部電影《旺角卡門》,張學友與劉德華合作;

1991年,《九一神雕俠侶》是劉德華與郭富城第一次合作的電影;

1991年,《五億探長雷洛傳2:父子情仇》劉德華和郭富城第二次合作的電影;

1992年,《真假威龍》劉德華和郭富城第三次合作的電影;

1992年,黎明和張學友合演《明月照尖東》;

1992年,黎明和劉德華合演《龍騰四海》;

1993年,王晶電影《超級學校霸王》,劉德華、郭富城、張學友合演,缺黎明;

2003年,黎明和劉德華合演《無間道3》;

2003年,張學友主演的《金雞2》中,劉德華、黎明都在片中有客串演出,缺郭富城;

2004年,《江湖》張學友與劉德華在曾志偉的牽頭下,第三次合作;

2009年,《建國大業》中,劉德華客串俞濟時,黎明客串蔡廷锴;

2009年,《十月圍城》中,張學友客串,黎明有演出;

2012年,《寒戰》中,郭富城主演,劉德華客串;

人物介紹

歌神張學友

張學友,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四大天王中最具唱功的一位,成熟穩重,在華語地區享有“歌神”的美譽。

90年代中期為張學友事業巅峰時期,根據IFPI國際唱片協會統計,1995年他的唱片銷量僅次于當時的美國歌手邁克爾·傑克遜,當時排名世界第二。截至2000年,其全球正版唱片銷量超過6千萬張之多。

影視方面

1989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配角獎;

1990年的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獎;

2002年獲得印度新德裡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

1989年至1990年間,譚詠麟和張國榮先後退出香港音樂頒獎禮,張學友抓住機會成功成為寶麗金唱片公司主打歌手之一,并于1990年推出唱片《隻願一生愛一人》,再次受到樂壇矚目。

1991年,張學友開始在香港、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舉行巡回演唱會;

1992年推出粵語唱片《真情流露》,當中9首歌曲曾經登上香港音樂流行榜,并多次占據榜首位置,成為香流行音樂上榜歌曲最多的音樂專輯之一,當中的《分手總要在雨天》和《相思風雨中》等亦成為經典粵語流行曲目之一。

1993年推出第二張國語唱片《吻别》,在台灣、新加坡、中國大陸以及其他海外市場大熱,全球範圍内共賣出了400多萬張,亦打破多個地方的唱片曆史最高銷量,令張學友得到“歌神”的封号,他的歌唱事業亦至此達到最高峰。

張學友的巅峰時期亦被認為是香港流行音樂對海外貢獻最大的時期,尤其是他成功開拓了龐大的海外市場。當時張學友的唱片銷量亦引起了國際流行樂壇或者媒體的關注,包括美國《時代雜志》。

美國最具權威的音樂雜志《公告牌》(Billboard)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因為張學友的崛起而開始關注香港流行音樂。

綜合劉德華

劉德華,1961年9月27日出生于香港,四大天王中成名最早的一個,大氣魅力十足,影視歌綜合王,被譽為華語娛樂圈的“常青樹”。

大中華地區樂壇和影壇巨星,是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獲獎最多的香港歌手;曾獲得三屆金像獎影帝和兩屆金馬獎影帝,藝人的典範、勤奮的模範、精神的代表。

劉德華1981年畢業于無線藝人第10屆藝人訓練班;

1982年他便演出了第一部電影《彩雲曲》,同年因演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開始嶄露頭角;

1983年他演繹了電視劇《神雕俠侶》插曲《神雕大俠》(男音),但1985年官方正式出版的第一首歌曲即他同名專輯歌曲《隻知道此刻愛你》,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的名字開始被香港樂壇熟知。即使有部分所謂的音樂專業人士或“黑華”的說,劉德華的聲線并不是很占優勢,或者挑剔地說他的歌太大衆化,但劉德華式的顫音唱法的确将許多情歌演繹的相當深情完美,現實證明他唱的歌至今都有龐大的Fans群的肯定與支持,無論是粵語還是國語。從《一起走過的日子》《獨自去偷歡》到《你是我的女人》《無間道》、《繼續談情》,從《謝謝你的愛》、《忘情水》、《天意》到《冰雨》、《中國人》、《愛你一萬年》、《男人哭吧不是罪》、《練習》等,一首首經典歌曲已經成為了“不老天王”的傳奇印迹。

在所有人心目中,劉德華是成功藝人的完美典範,他勞動模範一般的工作狂精神,讓同行和媒體都贊歎不已。

2000年劉德華投資拍了自己從藝以來的第100部電影《阿虎》,堪稱老而彌堅。除此之外,他多能多專的均衡發展也是4個人中人氣保持最好的,即使從2000年獲得第一個金像獎影帝後,他在電影方面開始投入較多的精力,但音樂方面依舊保持高産。

劉德華連續7年蟬聯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

3屆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最受歡迎男歌手;

六度奪得“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最受歡迎男歌星”,亦九次奪得“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星”;

其中劉德華于2004年度同時奪得“最受歡迎男歌星”和“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男歌星”,是首位同時獲得這兩個大獎的男歌手。

劉德華從出道至今共發行過唱片100多張,共演唱過近1000首歌曲,共舉辦過400多場演唱會,從1981年出道至今共演出過140多部電影。他是演藝界影、視、歌多栖發展最為成功的藝人之一。

舞王郭富城

郭富城,1965年10月26日出生于香港,是四大天王中成名最晚的一個,擅長舞蹈,以勁歌熱舞而著名,時尚動感,享有“亞洲舞王”美譽。

華人演藝圈歌、舞、影、視多栖發展全能藝人,蟬聯兩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帝,國際傑出藝人獎獲得者[14],450度旋轉舞台吉尼斯世界紀錄創造者,美國兩度封“郭富城日”。

1984年考入TVB舞蹈訓練班;

1987年轉入無線藝員訓班,經曆默默無聞的幾年奮鬥時期;

1990憑台灣光陽機車廣告一夜成名,之後出了第一張個人唱片《對你愛不完》風靡東南亞,随即又推出了個人兩張國語大碟《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到底有誰能夠告訴我》;

1992年年初回到香港發展。随後推出國語精選專輯《請把我的情感帶回家》形成搶購熱潮,更以迷人的舞姿、俊俏的形象、健碩的身型與清新的歌聲漸漸深入人心,人氣急升,迅速竄紅,被香港媒體封為“四大天王”。

1995年在香港音樂人雷頌德、譚國政及經理人小美的協助下,挖掘其娴熟的舞技與别有特色的聲線,使其成功轉型為實力派歌手,三次獲得最受歡迎男歌手及多次年度十大金曲等殊榮,達到歌唱事業頂峰之際。

90年代中期,郭富城的舞蹈藝術達到了頂峰,他跳過現代舞,民族舞,國标舞,恰恰舞,踢踏舞,爵士舞,拉丁舞,嘻哈舞,機械舞等,都堪稱一絕。 

因為喜歡傑克遜,他在1994年的《鐵幕誘惑》裡他首次表演了機械舞;

1996年期間的演唱會上,他還表演了45度身體傾斜和太空步,“亞洲舞王”郭富城名不虛傳,他的舞功已經融入到了他的身體裡,不僅儀态好,動作剛柔兼濟,眼神、表情都很到位。《渴望無限》與珍妮傑克遜合跳過性感的現代舞,電影“浪漫櫻花”郭富城自創“搏擊舞”;

2005年被溫哥華傳媒封為“世紀舞王”;

2002年郭富城被日本譽為“亞洲舞王”。

郭富城駕馭舞台的能力在香港及亞洲無人能出其左右,他的演唱會代表着香港演唱會制作最高水平,成為香港演唱會的标杆;

2005年獲得香港舞蹈年獎,亦是首位娛樂界人士獲此殊榮。

2008年《舒适堡郭富城舞林正傳演唱會延續篇》所使用的450度旋轉舞台,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入為全球演唱會中最大的旋轉舞台,為華人演唱會首創榮耀。舞林正傳台北演唱會引來200多位明星前來觀摩,成為佳話;

2011年郭富城《舞臨盛宴》演唱會,創造香港有史以來最貴舞台記錄,吸引了上百位娛樂圈的明星來演唱會前來觀摩,再次見證了郭富城的舞台神話。

文藝黎明

黎明,1966年12月11日出生于北京,四大天王中最具文藝氣息的,外表溫文爾雅,具有貴族王子氣質,擅長文藝片和電子音樂,被譽為“慈善天王”。 

歌手、演員、導演、編劇、公司老闆、慈善家。影視歌,幕後與慈善成績斐然,華人娛樂圈最成功的代表之一。身兼香港公益金董事、名譽副會長,UNICEF香港委員會委員,華菁會名譽主席等公職,是UNICEF首位華人國際親善大使,因慈善公益方面的傑出貢獻,聯合國授予聯合國護照。港府授予榮譽勳章、銅紫荊星章,金馬影帝獲得者。

黎明是最年輕的天王,一直以其謙和儒雅的健康形象深受人們愛戴,1990年因主演電視劇《人在邊緣》而在香港開始走紅,同年他也發行了第一張唱片“LEON"反響熱烈,獲得香港樂壇最佳新人獎;

1991年憑《是愛是緣》獲IFPI全年最佳銷量大牒;

1992年赴星馬以及美加10省開個人演唱會20場,并在香港紅館首次開個人演唱會共10場,曾多次獲得勁歌金曲金獎和最受觀迎男歌手獎,但從99年宣布不再領取香港樂壇獎項起,他更側重于錄影帶創作,多次獲得MTV導演獎,将重心逐漸轉移到幕後,建立了唱片公司A Music。音樂上早期以深情款款的慢歌打動人心,經典歌曲有《今夜你會不會來》、《對不起,我愛你》、《我來自北京》等;中期以打造電音舞曲為主《全日愛》、《眼睛想旅行》、《看上她》等多首時代感極強的電音歌曲,風靡各大PUB舞廳;到了後期注重唱功與情感結合歌曲《長情》風格大氣《兩個人的煙火》配合電影更是傳唱極高。從92年至09年,黎明在香港舉辦個人大型演唱會共計132場,同時也在東南亞市場上掀起不小的波瀾,韓國總統在演講時便提及黎明在韓國亦是家喻戶曉的演藝明星。他是90年代首位在越南舉辦演唱會的華人,亦是越南自開放以來第二位外國歌手在當地開辦演唱會。

影視方面

黎明自從1989年以《天涯歌女》即備受矚目,主演的《人在邊緣》、《甜蜜蜜》和《今生無悔》均創下當年最高收視記錄,成為90年代深受歡迎的無線當紅小生。轉戰大銀幕以來,黎明憑《三更之回家》奪得第三十九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成為金馬影帝。

除娛樂事業外,黎明的慈善事業做得也是非常出色,他是首位華人擔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親善大使,早于1995年便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華人國際青年特使,去到世界各地探訪;

1999年獲選為香港公益金籌募委員會委員,一直為其服務,依舊為其工作。

由于公益事業獲得大衆認同,黎明1998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2003年獲香港特别行政頒發榮譽勳章,09獲頒銅紫荊星章,表彰他多年不遺餘力的付出和義務貢獻。

相關轶事

2005年歲末,香港藝人收入榜“四大天王”同時進入前10名,諸多媒體用“四大天王神話再現”來渲染,似乎14年前風行東南亞的“四大天王”終于“日薄西山”,有了點起色都能成為報刊頭條。話說回來,即使是這14年間,傳媒圈、娛樂圈無論如何鼓噪“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這四人的地位都能恒久不變,直到這四人日漸衰老,這些所謂的接班人仍舊默守在曆史的角落。在“四大天王”最紅火的年代,他們幾乎就是整個香港娛樂圈,雖然4人都在多栖發展,但各自競争最多的地方還是在音樂上,每年香港四大音樂頒獎禮期間,不僅4人明争暗鬥、各自歌迷更是口水橫飛,1994年周星馳在《破壞之王》中扮演張學友的歌迷,影片中某黎明迷在張學友演唱會門口叫嚣“我愛黎明!”結果遭學友迷群毆,便是當時歌迷争鬥的最好寫照。 

事實上,早在“四大天王”時代到來之前,張國榮和譚詠麟就制造過兩大天王火并的時代,再往前則是許冠傑和羅文。香港音樂界資深人士向本報回憶到,大概在1990到1991年年間,譚詠麟和張國榮均宣布退出四大音樂頒獎禮,習慣制造“争鬥”的香港媒體都在作出各種預側,接班人是誰?1990年劉德華、張學友、李克勤在角逐中占得先機,1991年黎明的火箭式走紅使他與張學友、劉德華一起在年終的頒獎典禮上風光無限,三人被稱為“三劍客”。但這個稱号産生不到半年便告夭折,1992年郭富城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搶到歌壇最前列的位置,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4人,風行15年之久.

時間撥轉到1995年,四大天王正是紅透半邊天之時,那一年羅志祥在台灣“四大天王”模仿大賽中獲得第一名,第2年他和歐漢聲、陳顯政、陳中威組成了“四大天王”,即使這支團體僅以模仿為目标,也借着“四大天王”的威風紅火了4年出版了4張專輯。但就在1998年小豬羅志祥所在的“四大天王”解散,香港原版“四大天王”随着各自水平差異變大,四人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下坡路不可避免走了起來。

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娛樂工業迅速滑落,粵語歌壇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台的機會越來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樂頒獎禮,接着張學友也宣布退出,這似乎也宣告着“四大天王”開始“瓦解”。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自殺後4天舉行,會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一席黑衣合唱《當年情》,不僅是對張國榮的哀悼,似乎更是對香港娛樂圈當年輝煌的懷念。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團結的一種象征,1994年“搖滾新勢力”在香港紅館演出之前,何勇在北京接受訪問時說“四大天王”中張學友還行,其他3個都是小醜。

這話一說出來在香港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媒體和藝人都嚴詞批判他,梅豔芳當時就出來說不能這樣講這些藝人,“中國火”演出的很多海報、地鐵廣告都被石頭砸碎,後來何勇在香港發布會上隻好解釋,香港這個繁華的地方需要“四大天王”才将事情平息。

有人說,“四大天王”是香港娛樂圈壟斷的一種标志,無數個明星被封為“四小天王”或“第五天王”,但這些小天王無一例外被“四大天王”給湮沒,“四大天王”是一個時代的産物,是香港娛樂圈壟斷時代的産物,它的壟斷也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的象征,空前絕後,遺憾的是“四大天王”的沒落剛好映照着粵語歌壇的衰落。

15年,蓦然回首……

“四大天王”中,劉德華是成名最早的一位,1981年畢業于無線藝人第10屆藝人訓練班,1982年他便演出了第一部電影《彩雲曲》,同年因演出許鞍華的《投奔怒海》開始嶄露頭角。1983年在“永恒唱片”他有了自己第一首歌———電視劇《神雕大俠》主題曲,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的名字開始被香港樂壇熟知。嚴格來說,劉德華的聲線并不是很占優勢,但是總是能找到适合自己唱的歌,無論是粵語還是國語。從《我和我追逐的夢》到《來生緣》,從《謝謝你的愛》到《真情難收》,一首一首劉式情歌已經成為了當年港式情歌的代名詞。因此在談到“四大天王”這個話題時,他曾對媒體說“其實我出道都比他們幾個早,嚴格說來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出道早,并不是劉德華區别于其他3人最大不同,關鍵的是在所有人心目中,劉德華是成功藝人的完美典範,他勞動模範一般的工作狂精神,讓同行和媒體都贊歎不已。

2000年劉德華投資拍了自己從藝以來的第100部電影《阿虎》,堪稱老而彌堅。除此之外,他多能多專的均衡發展也是4個人中人氣保持最好的,即使從2000年獲得第一個金像獎影帝後,他在電影方面開始投入較多的精力,但音樂方面依舊保持高産,雖然陳耀川為他打造的大路化的情歌失去了最廣闊的市場,但仍然有不少追随者。

2005年底,劉德華受邀出席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中國電影百年大會”,會後接受本報采訪時他說自己最在乎的還是電影,他想成為“中國演員”而不僅僅是香港演員。他的這種熱愛有時也會惹來争議,2005年10月劉德華發出号召,要聯手五位影帝合力拍片,以拯救香港電影的頹勢,結果招緻一場激烈的口水戰。

從劉德華的角度來看,“五影帝拍片”隻不過是他為了拯救香港電影業的單純思路,無論“華仔”能不能拯救電影市場,劉德華都是最有權利挺身而出的那個人,隻因為他多年來一直堅守香港電影的陣腳。香港導演陳可辛評價說:“在将來,誰提到香港的電影史,都會提到劉德華。”直到如今似乎也是最在乎“天”字的一位,創建的演藝公司叫“天中”,成立的電影公司叫“天幕”,在“四大天王”影響日漸下落時,劉德華接受采訪時,仍稱“四大天王”沒有過時,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明星是不同的,年輕人身上有很多不可取代的東西,比如說新音樂,值得我們學習。

“四大天王”中,郭富城的成名道路最為漫長。1984年19歲的郭富城考入無線電視台的舞蹈訓練班,1987年轉入無線藝訓班,期間演過數部電視劇,但大多為龍套角色。直到1990年,出走台灣的郭富城拍了一支電單車的廣告,沒想到這則廣告竟改變了郭富城的一生。他那俊朗的外形、濕漉漉的頭發、帶電的眼神開始讓台灣少女着迷,随後灌錄了三張國語大碟,其中一曲《對你愛不完》紅遍兩岸三地。

1991年郭富城以歌星的身份“殺”回香江,随即推出粵語大碟,1992年冊封“四大天王”,奉陪末座,成名時已28歲,後來,郭富城開始嘗試多方面發展,拍了王晶的電影《街頭霸王》,演了電視劇《烈火狂奔》,也遇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經紀人、填詞人小美。

雖然郭富城舞蹈技能不俗,但令他最羞澀的就是音樂,舞曲風格似乎也成了他撇不開的拐杖,“以舞會友”成了方便快捷取悅歌迷的套路。成為百事可樂代言人後,郭富城逐漸往扮相新奇大膽、歌曲風格多樣的前衛路子上走。但郭富城的本性并不是一個前衛的人,所以隻好在形象上動腦筋,幸好他每一次形象的改變似乎都能影響潮流,從最開始的“四六分頭”、到接拍百事可樂後的“火箭頭”,郭富城在“四大天王”中,更多地用自己的外形來幹預時尚。可以說郭富城能有今天的成就,與廣告是分不開的。從他出道至今,每時每刻都有廣告圍繞着他,先不說讓他一夜成名的電單車廣告,1998年初當上的“百事巨星”甚至是其從藝生涯的轉折點.2005年郭富城終獲台灣金馬影帝,是“四大天王”中第三個獲得此殊榮的。

去年年底,歌壇常青樹張學友忙碌異常。除了自己已經巡演一年的音樂劇《雪狼湖》在北京作收尾演出之外,他參演的電影《如果·愛》也作為賀歲影片加入年底票房大戰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面對“四大天王再次發力”的局面,張學友無奈地笑着說:“怎麼還在叫我‘四大天王’,沒有辦法,他們始終愛叫這個。‘四大天王’的說法早就覺得過時了,這種說法已經被大家叫了十幾年,現在四個人各自的發展都很精彩,連碰面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四大天王’的說法已經應該‘廢掉’了。這個稱号隻是代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它,并不代表現在。雖然我對現在這個稱号,已沒什麼感覺了,但是我并不唾棄它,因為它曾經給我帶來很多東西。”談起這個稱号所代表的意義,張學友說:“我覺得‘四大天王’代表的是上世紀90年代,現在的樂壇已經很不一樣了,有了新的狀況。‘四大天王’隻代表那個年代。現在的樂壇新人輩出,相對而言,給予歌手的壓力也會更大。這種事情很正常,以前也會有。他們(歌迷)越喜歡你,對于你的要求就會越高,還會把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加到你的身上來。不過,我覺得作為歌手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的音樂。如果市場不喜歡你,那麼你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沒有辦法。

我很希望自己能作一個見證:作為一名真正喜愛音樂的歌手是如何走完他一生的。每個人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方式都不同,如果你喜歡唱歌的話,能唱到哪裡,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現在誰也說不好,我隻想努力地唱下去,用自己的演藝生涯見證一次歌手從進入演藝圈到結束舞台生涯的過程,所以對于(四大天王)這種稱号,我現在已經無所謂了,隻要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足夠。”

隻有懷念,沒有留戀

1999年,張學友、黎明先後宣布退出“四大天王”的稱号。同時也不再參與香港樂壇的獎項角逐。兩人的退出可以看作是“四大天王時代”的正式結束。

對于那段“天王時光”,張學友并不留戀:“有人可能覺得我們四個人那個時候非常風光,現在我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懷念那段時光,可事實上我一點都不留戀。但不留戀并不代表我排斥那個階段。我很高興我經過那個時間,常有一句挂在嘴邊的話是,我是既得利益者。在香港樂壇,我剛剛經曆了它從起步到頂峰再到現在的沒落的整個過程,我是這樣走過來的。這十幾年,我剛好在裡面,而且我走在最前面,現在整個市場改變了,我還是覺得要是我可以的話,找到一些新的出路也好,或是,一些新的環境也好,讓它可以有一個重生的機會。

現在的香港樂壇大家都看得到,除了娛樂方式的增多,網絡下載和盜版的沖擊之外,音樂的周邊其他環境也不是原來那麼好了。比如原來媒體大家其實是合作的,一起把一些有前途的新人推出來,但現在變成了競争,大家都搞頒獎禮,你捧這個人,那我就挺那個。缺少了一個集體的力量。所以在這樣的環境裡,自然很難再現當年我們的那樣一種情況。

所以我很不喜歡香港的頒獎的方式,最後決定退出。

其實現在的頒獎禮裡面,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在裡面。比如說要平衡唱片公司的利益等等,變得沒有那麼單純。”

時代不同,競争不在

到了今天,四人各自的發展越來越不同,“四大天王”的稱号似乎确實越來越遙遠了。“當時我說退出頒獎禮和(四大天王)這個稱号,我并不是說我要不做‘四大天王’,做不做也不是我自己可以決定的。

我本來就沒有說我是(“天王”),然後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的,它什麼時候走我也沒辦法決定,它繼續下去也好,結束也好,我覺得這個都不由我決定。那個時候大概是有人問我,我是覺得‘四大天王’這個名字其實現在好像已經不存在了,是因為大家發展都不一樣了,大家同時間出現的機會也很少,跟當時不一樣。當時大家都很激烈地在同一個場合裡競争,哦,大家在講(“四大天王”),我覺得我了解。那現在大家拍戲的拍戲,唱歌的唱歌,不唱歌的不唱歌,所以就都不一樣了,那個競争也沒有了,所以那個名字也不存在了。”

近些年,黎明工作量銳減,轉型開始做了娛樂公司老闆。因此近年的工作安排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接。黎明似乎是四大天王裡面最排斥這個稱号的。在接受采訪時,他基本上對關于“四大天王”的問題不作太多回應。“四大天王作為一個名稱,會永遠存在。但我覺得它是用來開玩笑,用來挖苦人,用來玩耍的。

天王的名稱對我黎明來講是沒有作用的,你可以查我的記錄,從第一天有四大天王這個名稱,我從來沒有用過。到任何一個地方做宣傳,别人叫黎明我最開心,叫天王最難受!

這隻是媒體為了炒作而起的一個名稱,與我有什麼關系?現在又是什麼小天王、小天後,這是沒什麼用的。”但作為當年“四大天王”這個稱号的受益者,黎明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公衆對他的“天王”印象。

談起這些,黎明覺得頗為無奈。“或許從包裝和宣傳上講,這樣的稱号不單單對于我們四個人,也對于整個香港樂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長達10年的時間我們四個人包攬了大部分的獎項,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後果。比如那個時代一些其他的優秀男歌手會因此感到壓力很大。香港的樂壇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可能性。現在過去了這麼久,不少新的歌手冒了出來,我覺得我們其實已經獲得了很多的利益,沒有必要再在那些所謂的頒獎禮上分豬肉。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後來我決定退出頒獎禮。

因為四大天王留給香港歌壇的印記過于深刻,不少年輕歌手出道之後都比較刻意的避免被人稱作所謂天王接班人,陳奕迅還曾公開說不買黎明的唱片。對于後輩歌手對于自己的看法,黎明的表現很大度:“尊重分兩種:一種是内心真正尊重,一種是表面尊重。同一個人,某些人可能認為很需要尊重,而另外一些人可能認為完全沒必要。生活在現在這種自由的社會,人們都隻會尊重實力。”也正因此,黎明這些年的工作重心已經從個人發展轉移到了公司運作方面。“我現在已經有了足夠的知名度,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亂接工作勉強自己來做。我多拍幾部影片、錢賺多賺少都不是問題,但用壓榨自己的方式去拍,隻會讓自己死得更快些。

人生要走很長的路,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工作既令我有滿足感又令我失落,但男人必須把精力放在事業中。像周潤發和成龍大哥,他們都是我的前輩,每天面對不同的環境在拼搏,我也應該向他們那樣努力。

各自評價

四大天王漫畫

“大家各忙各的,好久沒有聚在一起,當晚大家都聊得很開心,談了各自的生活,以前媒體都亂寫我們四人如何不和,其實我們的感情還是蠻好的,我們四人重聚就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我們所屬的公司不一樣,集合四人開演唱會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比較困難,不過我們會因為慈善或者大型節日聚在一起。”(張學友于香港回歸十周年晚會後評)

“四大天王沒有過時,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明星是不同的,年輕人身上有很多不可取代的東西,比如說新音樂,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四人關系非常真誠,不會在一起開商業性質的演唱會,我們都有自己的公司,操作起來不方便,要"老"有所為,不必刻意讓賢。“(劉德華評)

”四大天王不會過氣,做藝人就像跑馬拉松,不要在意别人怎麼說,自己堅持跑下去就好。我們四人從樂壇成長到今天,現在大家都有唱歌拍戲,有不同發展空間,我腳踏實地工作這麼多年,紅不紅都是這麼做的,最重要是看你有沒有誠意去做,如果是新人就會去計較紅還是不紅,我已經過了十年了,現在是在講實力不實力,因為潮流是與時代并進的“ (郭富城評)

“四大天王作為一個名稱,會永遠存在,但我覺得它是用來開玩笑的,别人叫我黎明最開心,叫天王最難受,現在又是什麼小天王、小天後,這是沒什麼用的,或許從包裝和宣傳上講,這樣的稱号不單單對于我們四個人,也對于整個香港樂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長達10年的時間我們四個人包攬了大部分的獎項,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後果,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後來我決定退出頒獎禮。”(黎明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