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瓶

燃燒瓶

遊擊隊等非正規部隊、街頭暴亂群衆的常用武
燃燒瓶,又稱莫洛托夫雞尾酒,是遊擊隊等非正規部隊、街頭暴亂群衆的常用武器,主要構造為:玻璃瓶,瓶内裝有半滿的易燃液體。其實最早使用土制燃燒彈作為武器的是蘇聯人在西班牙内戰中的應用,不過後來卻被芬蘭人發揚光大。
    中文名:燃燒瓶 外文名: 别名: 主要構造:玻璃瓶、易燃液體 類型:武器 拼音:rán shāo píng

定義

燃燒瓶,軍方亦有采用,有些罪犯也會以它來縱火,不同于制式武器燒夷彈(燃燒彈)。

燒瓶的原理跟正規軍隊使用的燃燒彈基本相同;兩者都是以汽油混合使汽油變稠的物料。

名稱由來

燃燒瓶的别名“莫洛托夫雞尾酒”來自蘇聯的外交人民委員(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二次大戰時蘇聯入侵芬蘭,芬蘭士兵無論是人數或裝備皆處于下風。面對紅軍的坦克,芬蘭人借用了之前在西班牙内戰時,這種由蘇聯人支持的共和派人發明的燃燒瓶武器。

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蘇聯與芬蘭爆發了“蘇芬戰争”,這場戰争也是蘇聯軍隊最大的黑曆史之一。在蘇芬戰争期間,芬蘭軍隊用來對付蘇聯坦克和裝甲車輛的燃燒瓶“莫洛托夫雞尾酒”聲名鵲起,成為土制燃燒瓶的代名詞。n

在蘇芬戰争中,蘇聯轟炸機曾用燃燒彈轟炸芬蘭的城市和平民目标。面對國際社會的指責時,莫洛托夫宣稱蘇聯飛機沒有向芬蘭人民扔下炸彈,而是向他們空投面包。芬蘭軍民便将蘇聯燃燒彈稱為“莫洛托夫面包籃”,并将他們準備的這種燃燒瓶稱為莫諾托夫雞尾酒,用來招待蘇聯坦克。芬蘭軍方在之後持續的戰事中大量生産燃燒瓶,以手或擲石器投擲。n

二次大戰中參戰各方都有使用燃燒瓶作為防守的武器,它對于阻擋輕坦克特别有效。1948年以色列和阿拉伯戰争中的以色列、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匈牙利群衆,都曾成功使用燃燒瓶阻止敵人裝甲兵的前進。n

坦克車的底部往往是防禦最薄弱的的,當燃燒瓶在坦克的尾部燃燒時,可能令坦克的油缸爆炸。部分蘇制坦克設有外挂油箱,很容易被從外面打開後點燃。當遊擊隊在近距離以燃燒瓶快速突擊,坦克車的靈活性不足應付,于是陷入被動。這亦是燃燒瓶在當時能成為成功武器的原因之一。另外一點,當時坦克主要采用鉚接,車體密封并不嚴實,燃燒油十分容易流入,現代坦克主要采用整體鑄造技術,燃燒瓶用處很有限。

常見錯誤

由于燃燒瓶制作容易,使它幾乎已成為遊擊隊及街頭暴民的“标準裝備”。但對全無經驗的人來說,制造及使用燃燒瓶亦非全無難度。第一種常犯的錯誤是瓶内放進太多的汽油,在玻璃瓶碎開後過多汽油會難以着火。另一種錯誤是點燃布塊前沒有把玻璃瓶抹幹淨,使瓶外殘餘的汽油燃燒起來。此外,用作引信的布塊來封著玻璃瓶也是錯誤的作法。其他各種錯誤包括瓶子的塞不密封,選用錯誤(太堅固或太易碎,瓶頸太長或太寬)的玻璃瓶等等。但最常見的錯誤還是點燃以後的投擲過程出錯。

燃燒瓶雖說是制作簡單,但對不熟悉的人來說它還是存在一定的危險。

打坦克

對準坦克抛出燃燒瓶,當燃燒瓶撞在坦克裝甲上破碎,流淌出的汽油被點燃後,能引燃坦克的外置油箱,或者使油箱過熱而爆裂。如果撞擊部位在坦克後部上方的發動機散熱口,汽油還可以流進去癱瘓坦克的動力系統,這下坦克乘員就隻有逃跑或者投降的分了。

法律

在世界大部分的地區,制造及持有燃燒瓶都是違法的。使用燃燒瓶更可能會被控傷人、縱火、誤殺、謀殺等罪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