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卿

長卿

漢代文學家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裡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1]
    本名: 别名:司馬長卿 字: 号: 所處時代:西漢 民族族群: 出生地:巴郡安漢(今蓬安),一說蜀郡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漢賦四大家之一 中文名:司馬相如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職業:文學家,詩人,辭賦家,文學創作 代表作品:《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等 榮譽美稱:賦聖 曾任官職:武騎常侍、中郎将建節使

人物生平

司馬相如原名司馬長卿,因仰慕戰國時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據考證,司馬相如出生于巴郡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另一說據司馬遷的《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為蜀郡(今四川成都)(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蓬州人也)。少年時代喜歡讀書練劍,二十多歲時以訾(錢财)為郎,做了漢景帝的武騎常侍,但這些并非其所好,因而有不遇知音之歎。景帝不好辭賦,待梁孝王劉武來朝時,司馬相如才得以結交鄒陽、枚乘、莊忌等辭賦家。後來他因病退職,前往梁地與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時他為梁王寫了那篇著名的《子虛賦》,并因此被武帝賞識。

劉武去世後,司馬相如離開梁地回到四川臨邛(今邛崃市,屬四川省直轄成都市代管),生活清貧。臨邛令王吉與相如交好,對他說:“長卿,你長期離鄉在外,求官任職,不太順心,可以來我這裡看看。”于是相如在臨邛都亭住下,王吉天天拜訪相如,相如托病不見,王吉更顯恭敬。

臨邛富人卓王孫得知“(縣)令有貴客”,便設宴請客結交,相如故意稱病不能前往,王吉親自相迎,相如隻得前去赴宴。“一坐盡傾”。酒酣耳熱之際,相如一曲《鳳求凰》,表達了對仰慕已久的卓王孫新寡的女兒卓文君的愛慕之情。文君聽出了司馬相如的琴聲,偷偷地從門縫中看他,不由得為他的氣派、風度和才情所吸引,也産生了敬慕之情。宴畢,相如又通過文君的侍婢向她轉達心意。于是文君深夜逃出家門,與相如私奔到了成都。卓王孫大怒,聲稱女兒違反禮教,自己卻不忍心傷害她,但連一個銅闆都不會給女兒。

司馬相如的家境窮困不堪,除了四面牆壁之外,簡直一無所有。卓文君在成都住了一些時候,對司馬相如說:“其實你隻要跟我到臨邛去,向我的同族兄弟們借些錢,我們就可以設法維持生活了。”司馬相如聽了她的話,便跟她一起到了臨邛。他們把車馬賣掉做本錢,開了一家酒店。卓文君當垆賣酒,掌管店務;司馬相如系着圍裙,夾雜在夥計們中間洗滌杯盤瓦器。

卓王孫聞訊後,深以為恥,覺得沒臉見人,就整天大門不出。他的弟兄和長輩都勸他說:“你隻有一子二女,又并不缺少錢财。如今文君已經委身于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一時不願到外面去求官,雖然家境清寒,但畢竟是個人材;文君的終身總算有了依托。而且,他還是我們縣令的貴客,你怎麼可以叫他如此難堪呢?”卓王孫無可奈何,隻得分給文君奴仆百人,銅錢百萬,又把她出嫁時候的衣被财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雙雙回到成都,購買田地住宅,過着富足的生活。

武帝賞識

過了很久以後,景帝去世,漢武帝劉徹在位。劉徹有一次看到《子虛賦》非常喜歡,以為是古人之作,歎息自己不能和作者同時代。當時侍奉劉徹的狗監(主管皇帝的獵犬)楊得意是蜀人,便對劉徹說:“此賦是我的同鄉司馬相如所作。”劉徹驚喜之餘馬上召司馬相如進京。司馬相如向武帝表示說,“《子虛賦》寫的隻是諸侯王打獵的事,算不了什麼,請允許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獵的賦”,這就是内容上與《子虛賦》相接的《上林賦》,不僅内容可以相銜接,文字辭藻也都更華美壯麗。

此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為假托人物,設為問答,放手鋪寫,以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帝王奢侈為主旨,歌頌了統一大帝國無可比拟的聲威,又對最高統治者有所諷谏,開創了漢代大賦的一個基本主題。此賦一出,司馬相如被劉徹封為郎。

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年),相如擔任郎官數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開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發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為他征調陸路及水上的運輸人員一萬多人。他又用戰時法規殺了大帥,巴、蜀百姓大為震驚恐懼。皇上聽到這種情況,就派相如去責備唐蒙,趁機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為并非皇上的本意。他在那兒發布了一張《谕巴蜀檄》的公告,并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如出使完畢,回京向漢武帝彙報。唐蒙已掠取并開通了夜郎,趁機要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征發巴、蜀、廣漢的士卒,參加築路的有數萬人。修路二年,沒有修成,士卒多死亡,耗費的錢财要用億來計算。蜀地民衆和漢朝當權者多有反對者。這時,邛、笮的君長聽說南夷已與漢朝交往,得到很多賞賜,因而多半都想做漢朝的臣仆,希望比照南夷的待遇,請求漢朝委任他們以官職。皇上向相如詢問此事,相如說:“邛(qiong,瓊)笮(zuo,昨)、冉、駹(mang,忙)等都離蜀很近,道路容易開通。秦朝時就已設置郡縣,到漢朝建國時才廢除。

如今真要重新開通,設置為郡縣,其價值超過南夷。”皇上以為相如說得對,就任命相如為中郎将,令持節出使。副使王然于、壺充國、呂越人等,乘坐四匹馬駕馭的傳車向前奔馳,憑借巴、蜀的官吏和财物去攏絡西南夷。相如等到達蜀郡,蜀郡太守及其屬官都到郊界上迎接相如,縣令背負着弓箭在前面開路,蜀人都以此為榮。于是卓王孫、臨邛諸位父老都憑借關系來到相如門下,獻上牛和酒,與相如暢叙歡樂之情。卓王孫喟然感歎,自以為把女兒嫁給司馬相如的時間太晚,便把一份豐厚的财物給了文君,使與兒子所分均等。

司馬相如就便平定了西南夷。邛、笮、冉、駹、斯榆的君長都請求成為漢王朝的臣子。于是拆除了舊有的關隘,使邊關擴大,西邊到達沫水和若水,南邊到達牂(zāng,髒)柯,以此為邊界,開通了靈關道,在孫水上建橋,直通邛、笮。相如還京報告皇上,皇上特别高興。他的一篇《難蜀父老》以解答問題的形式,闡明了和少數民族相處的道理,其文蒼勁優美,說理透徹,成功地說服了衆人,使少數民族與漢廷合作,為開發西南邊疆作出了貢獻。可惜好景不長,有人告發他接受賄賂,遂遭免官。歲餘,被重新啟用,仍為郎官。

相如口吃,但卻善于寫文章。他同卓文君結婚後,很有錢。他擔任官職,不太願意同公卿們一起商讨國家大事,由于身患糖尿病,常借病在家閑呆着,不追慕官爵。他曾經跟随皇上到長楊宮去打獵。這時,天子正喜歡親自擊殺熊和豬,馳馬追逐野獸,相如上疏加以勸谏,劉徹認為他說的對。相如還曾經向劉徹獻賦,哀悼秦二世行事的過失,以勸誡劉徹。

相如被授官為漢文帝的陵園令。武帝既贊美子虛之事,相如又看出皇上喜愛仙道,趁機說:“上林之事算不得最美好,還有更美麗的。臣曾經寫過《大人賦》,未完稿,請允許我寫完後獻給皇上。”相如認為傳說中的衆仙人居住在山林沼澤間,形體容貌特别清瘦,這不是帝王心意中的仙人,于是就寫成《大人賦》。

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茂陵。天子說:“司馬相如病得很厲害,可派人去把他的書全部取回來;如果不這樣做,以後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經死去,家中沒有書。詢問相如之妻,她回答說:“長卿本來不曾有書。他時時寫書,别人就時時取走,因而家中總是空空的。長卿還沒死的時候,寫過一卷書,他說如有使者來取書,就把它獻上。再沒有别的書了。”他留下來的書上寫的是有關封禅的事,進獻給所忠。所忠把書再進獻給天子,天子驚異其書。

相如其他着作,如《遺平陵侯書》、《與五公子相難》、《草木書》篇沒有收錄,收錄了他在公卿中尤其著名的作品。

曆史評價

司馬相如是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他被班固、劉勰稱為“辭宗”,被林文軒、王應麟、王世貞等學者稱為“賦聖”。同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将西南夷民族團結統一于大漢疆域,被稱之為“安邊功臣”,名垂青史。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不拘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婚姻的果敢行為,遠在公元前就演繹了自由戀愛的愛情經典,被譽為“世界十大經典愛情之首”,聞名中外。後人則根據他二人的愛情故事,譜得琴曲《鳳求凰》流傳至今。唐代詩人張祜則有《司馬相如琴歌》一首,曰:“鳳兮鳳兮非無凰,山重水闊不可量。梧桐結陰在朝陽,濯羽弱水鳴高翔。”

他是漢賦的奠基人,揚雄欣賞他的賦作,贊歎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被班固、劉勰稱為“辭宗”,被林文軒、王應麟、王世貞等學者稱為“賦聖”。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把司馬相如和司馬遷二人放在一個專節裡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