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

峨眉派

本土形成的流派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上古修仙學道聖地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五個地區,即豐都的青牛,通江的鐵佛,開縣的黃陵,涪陵的點易,灌縣的青城。八葉則指的是:僧、嶽、杜、趙、洪、會、字、化八大門派。其中僧門最為顯赫,為峨眉八大門之首。
    本名:峨眉派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峨眉派 起源:天下武術出峨眉 曆史溯源:起源于先秦時期 特點功夫:亦柔亦剛,内外相重

基本介紹

峨嵋派之得名,是以上古修仙學道聖地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

峨眉派真實起源于民國年間,當時軍隊招募士兵,從民間搜集各種“武術秘籍”供士兵訓練,漸漸造就如峨眉派等門派的名聲,也促進其形成。

曆史溯源

有“天下秀”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經》雲:“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茲當第七洞天,一名虛靈洞天,一名靈陵太妙洞天。”《洞天福地記》雲:“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裡,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葛洪在《抱樸子》中雲:“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據史籍記載,曾來峨眉修道和參訪的道教人物頗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與道教相關的遺迹。春秋戰國時期,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隐居峨嵋山。其中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

号動靈子,上圖)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而東漢趙晔《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中記載,女俠越女應越王勾踐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劍與“自稱袁公”的老翁以過招,“袁公飛身上樹,變為白猿”。按這種說法,“白猿公”的傳說春秋時期就有了。趙晔是東漢人,那麼白猿公的形象至遲在東漢出現。具體時間就難以考訂了。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順之(1507-1560年,江蘇武進人)在《荊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嵋道人拳歌》,其中兩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這與“白猿祖師”的說法一脈相承。

據後漢趙晔《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以及樂山、峨眉山地方志記載,先秦時期的司徒玄空,号動靈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因為司徒玄空好着白衣,徒衆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派武術可以說是發源于此。

戰國末期秦滅巴蜀,此時已有道家在此傳方仙道術,三國蜀漢與曹魏、孫吳連年征戰,兩亞南北朝時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湧入巴蜀,為巴蜀地區的武術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區以及少數民族武術的長處,提供了機會。

早在一千多年前,最遲在魏晉時期,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亦稱皇人)論道之地,和軒轅黃帝曾來峨眉問道的傳說。如《五符經》雲:“皇人在峨眉山北絕岩之下,蒼玉為屋,黃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抱樸子》載:“黃帝……到峨眉山見天真皇人于玉堂,請問真一之道。”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雲:“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軒轅黃帝。”另《三皇經》、《真文經》、《元氣論》、《泰一書》等道教典籍中也有關于此事的記載。

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幾處關于天真皇人論道的遺迹。純陽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傳即是黃帝問道處,另又有軒轅觀及靜室道紀堂。據《元一統志》載:“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縣三十裡,洞口為十字,昕昏出雲氣,乃天真皇人論道之地。舊有觀宇,今為荊棘。”胡世安《登峨山道裡紀》載:“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黃帝訪廣成子天真皇人,遊此,遇一叟于洞外,詢有侶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現洞上建有“天皇台”(仙皇台)以志其事。

軒轅橋即清音閣“雙飛龍橋”之左橋,相傳系軒轅黃帝遊峨眉山時修建。另據《有像列仙全傳》載,來峨眉山受道于天真皇人的還有史通平和瞿武兩人。史通平于漢光武年間,從會稽來蜀,詣峨眉拜谒天真皇人,得受三一之法及五行之訣。在青神縣之北平山頂結廬煉大丹,龍虎成形,餌之,白日升舉。瞿武乃後漢犍為郡人。七歲時開始絕粒,服食黃精、紫芝。入峨眉修道四十年,師事天真皇人,得成仙道,常乘白龍往來,每系龍于彭山黃龍鎮灘上。今純陽殿右側之“升仙台”遺址,相傳是瞿武乘龍飛升之處。

《封神榜》上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的趙朗,字公明,人稱财神佛。相傳他曾在峨眉山九老洞中修行,洞中石床相傳是他修仙時遺物,今石床上供奉着他的塑像。他的三位師妹雲霄、碧霄、瓊霄,相傳也在峨眉山修道成仙,其修煉洞府即“三霄洞”。據《搜神記》載,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日,乘木羊見人,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二峨山)。綏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随之者不複還,皆得仙道。

故裡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今二峨山白岩溪上的葛仙洞,即葛由騎木羊修真處。《列仙傳》載,楚人周陸通,字接輿,“好養生,食橐栌,木實及蕪菁子。遊諸名山,住宿峨眉山。土人世世見之,曆數百年也”。費士戣《歌鳳台記》雲:“按皇甫谧《高士傳》、葛洪《神仙傳》、宋劉孝标《世說注》,皆以接輿避楚王騁,夫妻入蜀,隐于峨眉,不知所終也。”《莊子·人間世》中雲,孔子到楚國時,接輿遊其門,借歌鳳以勸谕孔子。明朝時的明光道人曾将普賢菩薩、廣成子、接輿共同奉祀在報國寺的前身會宗堂中,同享香火。

據《神仙傳》雲,東漢左慈,見漢祚将衰,天下亂起,深感值此衰亂之世,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富貴榮華,實不足貪,乃學道。他曾來峨眉山隐修,今伏虎寺對面有一土丘,相傳為左慈衣冠墓;在洗象池側有“左慈洞”,據說為左慈當年隐修之處。據《新纂雲南通志·釋道》載,三國時的孟優,乃孟獲之兄,清靜好道,得異人傳授藥方。諸葛亮南征中,軍士誤飲啞泉,諸葛亮派人求孟優相助。孟優發藥給軍士吃後,均語談如常。後孟優入峨眉山隐居修道,不知所終。被民間尊奉為“藥王佛”的孫思藐(公元581——682年),相傳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7年),曾來峨眉采藥。

又于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來峨眉山牛心寺煉“太一神精丹”。當時煉丹處即今牛心寺後的丹砂洞,亦名藥王洞。如今洞周呈紫黃色,寸草不生,據說是丹藥熏炙所緻。在峨眉豬肝洞上方5公裡處,有洞名“八仙洞”,相傳為八仙聚會之處。純陽殿右的“十字洞”,相傳是仙人呂洞賓遊此時以劍劃石而成,神水池側的“大峨”二字,也為呂洞賓手書。宋初著名道士陳抟,曾隐居峨眉,自号峨眉真人。大峨石上“福壽”二字,出于其手筆,字形近象形,由十字組成,據說:“福”字系“白鶴踏芝田”,“壽”字系“青龍蟠玉柱”。宋末時峨眉山麓曾建有陳抟祠。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的南宋高道白玉蟾,相傳曾來峨眉山隐修。現二峨山仰天窩下白岩溪旁的玉蟾洞為其屍解處,洞旁曾建有玉蟾殿。

明朝高道張三豐,曾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來峨眉山傳道并于多處留筆,原伏虎寺有他狂草的“唐宋詩碑”。另外,據史籍記載,曾有不少高道如:晉朝時的陸修靜,唐朝時的王仙卿,張煉師、楊煉士、李處世,五代時的楊仙公,宋朝時的邵琥等等,都曾在峨眉遊訪參學,修煉道術。

魏晉時期,佛教傳上峨嵋山。道士們“吐納、導引、坐忘、心齋、守一”等内練法門,達到意與氣連、氣與神合的境界,形成氣功。受華夏文化影響,僧人也開始普遍學習道家養生、吐納。

被魏孝靜帝稱為“神鸾”、梁武帝稱為“肉身菩薩”的昙鸾,昙鸾,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圓寂于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還有一說圓寂于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後。昙鸾自号有魏玄簡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

葬于今山西省文水縣2006年日本佛教友人來文水考察,據史書資料記載尋得了昙鸾大師之墓,在今文水縣開栅鎮北峪口村,北峪口村原為昙鸾大師發迹之後傳道之地魏孝靜帝稱他“神鸾”;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他一生弘揚淨土思想,奠定了淨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是一位傑出的淨土宗大師。昙鸾家近五台山,自幼受道教、佛教的熏陶。14歲到五台山朝聖,随即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學習儒、道、佛各家的着作,尤對鸠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譯的《百論》這四論有精深的研究,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大乘空宗學者。

他認為昙無谶譯的《大集經》詞義深密,難以開悟,于是就着手為此經作注。中途積勞成疾,為了治療氣疾出門尋訪名醫,毅然長途跋涉赴南朝梁地求訪苦求道教名土陶弘景。陶弘景被其誠意所感動,傳其仙經。

不過,關于昙鸾法師用道教方法治病,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稱他從陶弘景處得仙經十卷,本想找到地方依法修煉。然而,行至洛下,遇到了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昙鸾因問佛經中長生不死之法,可有勝過此仙經者?菩提留支日:“是何言耶?佛教中哪有長生法?縱得長生,終輪回于三有耳。”即以《觀無量壽經》與昙鸾日:“此是大仙方!”鸾拜而受之,遂焚仙經,專修淨業。

這裡講陶弘景傳給他服氣法。精神抖擻的昙鸾辭别陶弘景,北歸途經洛陽時,遇僧人菩提流支。昙駕向對方誇耀自己學得長生不老術,對方大喝一聲,訓戒說:佛教裡有《觀無量壽經》。于是昙鸾便抛棄服氣法,皈依淨土念佛,終于奠定了淨土教的基礎。此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佛道兩教的關系,耐人尋味,因為它主張佛教比道教高明。

另外,道教所說的壽,佛教稱無量壽,這也非常有趣。《雲笈七簸》裡有題為。縣鸾大師服氣法”的記載。此外縣鸾還曾想其學過本草學。昙鸾對彌陀淨土信仰最大的貢獻在于對彌陀淨土經典作出通俗的解釋,并簡化修行方法,他年青時代便恨佛典盤诃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注解之。他留世的主要着述有‘往生論注》二卷,《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誠阿彌陀佛偈》。③由于早年學道,他還善于“調心練氣”為他人治病,因此“名滿魏都”。晚年着有《調氣論》、《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麓》等。足見他并未放棄對道家養生學的信仰,反而更加精深。

北魏慧思被後世尊為天台宗三祖,他有着較高的佛教性功修養和宗教家的濟世情懷,但屢遭惡論師毒害,幾度垂死。身體傷害和饑寒長期妨礙了他的禅修,因此,他在誓願文中強烈表達了自己希望長壽以普度衆生的願望,稱“誓願入山學神仙,得長命力求佛道”。在慧思看來,佛法的修行目标是證得漏盡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達到的煩惱斷盡的“極樂”狀态),但修證前五種神通(慧思用這個佛教概念來借指神仙方術,即道教命功所達到的肉體長生安樂的效果)是實現這一目标的前提,因為“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所以他發願:“誓于此生作,長壽五通仙;修習諸禅定,學第六神通。”

慧思先以道教神仙方術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學修性,開中國宗教史先命後性佛道雙修模式之先河。後來到北宋時期,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更是以先命後性的模式融内丹學和禅宗為一體,延續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智顗是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他在陳朝時期即提出了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是針對心性定力和智慧的訓練,仍屬于性功範疇),在長期止觀禅修中,智顗為了解決自己及徒衆身體上的不适和疾病,有條件地吸收了部分道教命功,将其融入了止觀修習的體系中。他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中認為,止觀修習前應該先調五事,即對飲食、睡眠、身體、呼吸和心理進行調适,其中就融彙了道教的修養方術,例如坐禅前後的按摩法,以及對百脈不通處的存思方法。而智顗在談到治病時,提到以吹、呼、嘻、呵、噓、呬六種息治療髒腑疾病,又認為“金石草木之藥,與病相應亦可服餌”,這些都反應了智顗對道教命功兼收并蓄的态度。

可見,智顗實際上采取了一種融彙型的佛道雙修模式,他實際創立的天台宗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本土氣息。後來,佛教廣泛采取了這種模式,例如少林武術吸收易筋、洗髓等道教命功而向内家拳發展,中國佛教這種特有的禅武雙修的風氣正反應了佛道雙修的普遍影響。

南北朝時期,佛教禅僧學行道教養生術者甚多。如北魏名僧昙鸾,曾赴江南就陶弘景學道教仙術,着有《調氣方》、《療百病雜丸方》、《論氣治療方》、《服氣要訣》等闡發道教養生術。後遇印度僧菩提流支,授以《無量壽經》,乃燒道教仙經,專意弘揚念佛求生淨土法門,被日本淨土宗奉為祖師。

昙鸾的淨土宗着述中,雖不見仙學影響之迹,但從《道藏》中所存《昙鸾法師服氣法》看,他似乎并未完全否定道教養生術,而把佛教數息禅法融人道教養氣法中,形成一種具有佛道融合色彩的養生氣功,其法略為:寬坐,放松身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腭,徐徐長吐氣一息二息,氣出入聲近旁人得聞,初粗漸細,十餘息後,聲僅自聞。凡覺有痛癢處,便想從呼氣中出。天台宗二祖慧思,在《入山誓願文》中表示為護法故,“願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後乃學第六神通”,為此,他祈願諸聖賜以芝草神丹,療病除饑渴,“借外丹力修内丹”,把道教追求的煉養成仙作為通向佛教涅檠之域的橋梁。

天台三祖智颉的禅學體系中,所述六字氣治病法,見于此前陶弘景輯的《養性延命錄》,引自《仙經》及《明醫論》,不見于印度佛典,當出自道教、中醫。天台九祖湛然,在文章中對道教煉養成仙說予以肯定。

佛教密宗之說多類道教,包括有道教所擅的服氣、服石、煉藥、外丹、符祭等方術,追求長生成仙,其與道教的淵源關系,可能早在善無畏、金剛智等人唐弘密之先。據印度傳說,1500年前(當中國南北朝初),有華人塔哈烏江至孟加拉一帶傳授中國密宗(即道教仙術)。印度教密宗經典《度母秘義經》、《摩诃支那功修法》、《風神咒坦特羅》、《須彌山坦特羅》等,皆稱印度密宗的“支那功”來自中國。

根據泰米爾文密教經典,南印度密教的十八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之中有兩位來自中國,其泰米爾名字為博迦爾(Bogar)與普裡巴尼(Pulipani),這兩位大師寫過許多關于梵咒、醫術和煉丹術的着作,他們于西元3世紀到印度伽耶等地傳播道教的醫學與化學思想,在印度的化學史與密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佛教密典中類似道教仙術之說,大概間接地淵源于印度教密宗,或直接源于道教。

《中國神仙大全》一書中,叙寫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錘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這則記載中的神秘和誇張成分,也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功力和過硬的技法。

茶道介紹

總引

要了解峨眉派,首先要對峨眉山各大宗教的形成以及形成之後所産生的各種流派進行了解,在有史實的情況下作一些介紹。有一些傳說的流派本書也列出,供讀者參考。

曆史記載

峨眉山最早為我國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來到峨眉山修行約早1300年時間。我國史書《山海經?西山經》、《五符經》、《魏書釋老志》、《漢書?地理志》、《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列傳第九》、《天尊老君名号曆劫經略》、《雲笈七簽》、《峨眉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中國武術史》、《四川武術大全》、《樂山志》等書均有詳細記載。自東周顯王22年(約公元前370年前後),峨眉山隐士和後來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經學學派”,其方術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國形成核心地位。史載開創人為天師張陵,稱号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提出的。著名的道家經書《五符經》、《三皇經》、《九仙經》、《飛弦羽經》等經書随之在峨眉山誕生。而同一時期誕生的另一武學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術道人司徒玄空創立,并漸漸壯大。

學派的形成和發展

道家經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了相當一批授衆,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在原學派基礎上創立史上最大規模的道教流派“五鬥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數萬戶。到了漢靈帝熹平、光和年間,五鬥米道在巴蜀地區廣泛傳播開來,峨眉山便在此期間成為仙道界最為核心的地方,該教義後改為我國正宗道教名稱“天師道”。其流派經典《丹經》一書和《想爾注》一書也在張魯時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477年南朝順帝時期,據《義傳》和《劍道》載,峨眉山道教曆經本教争權奪利,發生三次較大規模的教派沖突。為保一方安定,于公元484年由太藥道長創立三門劍術,合稱為“峨眉劍仙派”。(一說為陝西全真派王重陽創建,但無史考。)峨眉劍仙派醉心于劍術、氣功、養生三大方向,與峨眉通臂拳重于防身不同。與此同時,另一劍術門派越女劍法術也漸漸形成一個峨眉山道家防禦性武術集體。

隋開皇楊堅(公元586)年間,藥王孫思邈到峨眉山習煉藥膳,着書《千金要方》。修道人與孫思邈一同常年研習百藥,以茗載道,形成我國較早的一種茶藥人群組織,這便峨眉道家茶學學派的起始。

據《五燈會元》載,自唐朝文宗(公元827年)時期起,我國佛教南宗大系臨濟宗門派,曹洞宗門派相繼登陸峨眉山,大興佛教思想,道家學派随之衰弱。佛教為世界最大的拿來主義宗派,凡是優秀的,符合佛教事業發展的,都一一收入教義全書。原峨眉山道家思想和創立的各大流派幾乎六成左右被佛教臨濟宗門派收入其中。

公元835間,峨眉山佛教臨濟宗門人靈龛和尚等人将臨濟氣功、峨眉通臂拳術、峨眉劍仙術三合一,創建了我國最完整的“峨眉派武術”宗源。公元845由昌福達院禅師将原峨眉山道家藥茶概念、道家養生經法和佛教禅悟思想融合,創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兩派于唐王朝時期起,正式支撐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兩大教義的平衡點,并發展至今。另外,目前關于峨眉山最為權威的地方志《峨眉山志》還對峨眉山曆代重要人物作過較為全面的描述,如趙公明、三霄娘娘、白蓮仙姑、東嶽大帝等,雖然說過于神化了,但因這些人在峨眉山所創的一些門派或取的地名,至今還能一一見證。

唯一遺憾的是,今天的峨眉派武術和峨眉茶道,沒能在峨眉山設立起宗源觀瞻之地。峨眉派武術已分解成了四支不同的支系門派,他們分别在峨眉山市、樂山市、成都市和夾江縣各自營生。峨眉茶道現已遷居成都,因“峨眉”字商标不能直接注冊,隻能更名為“巴蜀峨眉派”而申請商标注冊,并成立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這種遺憾是國内少見的現象,與我國河南少林武術、浙江徑山茶道的保護力度相比,這無疑是四川省相關政府部門的大意或嚴重失職。

曆史遺迹和文物

由于峨眉山還有大量各類門派的曆史遺迹和文物,于曆史、政治和文化都是一個重要的标志。了解峨眉山各派的曆史,隻為更好地了解峨眉山各宗派本身的發生發展或消亡。作為現階段峨眉茶道的傳承人,我有必要編寫這本峨眉派茶道書籍。有些曆史可以忘記,但有的曆史是絕對不能任人抹殺掉的。

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他從來就沒聽說過有峨眉茶道,如果是這樣,那是我這名接班人的錯,我沒有做好開發和宣傳工作。外因隻能說是我國80——90年代以前的各種打打殺殺信息,讓大家對我國多家武術流派有深刻的認同感,而對于文绉绉的茶道好像無從了解。直至本世紀開始,中國茶文化漸漸豐富多彩起來,峨眉派的茶道理論才得以迎來春天,希望讀者朋友們從今天起,就當認識了茶道中的峨眉派了。

茶道淵源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間(唐宣宗在位),由峨眉山昌福禅師(今眉山人)創立,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書。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規。隆元法師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對茶的種植和制作都較為精通,通過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種茶法和制茶法,并獲得大量的民間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習。我們後來的當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曆代高僧幾乎都會種茶制茶,著名的中國名茶“竹葉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曆代高僧自種自制的極品綠茶之系列産品。

茶道的曆史沿革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師圓寂,其俗家玄徒多達200餘人,紛紛前往參拜逝容,據《單靈名譜》一書載,這是唐朝時期俗家弟子對名僧最多的一次逝容參拜典禮。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峨眉山皈依佛門的長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一時期還有大中律僧和隆達大師習茶授僧,但因佛事過多,終沒長久下去。

能明和尚在修佛之餘,采用他對儒家學派的理解,首次将峨眉茶道的年曆按儒家史記方式編寫整理出來,用于傳承記錄峨眉茶道的曆代承載人和一些重大茶道事件,名為《峨眉茶法法曆》。能明和尚于公元995年獲谥号能明法師,時年72歲。公元1016年,仁空法師和聖雲禅師兩人共同從能明法師手中接過峨眉茶道的主修權,大力提倡全山僧衆修習茶法,便于佛教内修,對參禅者大有益處。這一時期應為峨眉山茶法活動最為興隆的時期,有關峨眉山史冊的書籍多有記載。

公元1071年聖雲禅師圓寂,為峨眉茶道中人年歲最高者,享年119歲。公元1080年,峨眉山聖水閣果悟大師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師原本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專職僧人,對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養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師發掘出來的,後來著名的大詞家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寶。

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師時期進入了一個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門宗法林立,佛教門生從南北二宗分為更細的八宗佛教門派。各個山地都成了争奪範圍。峨眉茶道修習者随之減少,果悟大師為峨眉茶道第二位廣收俗家弟子學習茶道的主持者,并随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龍洞(今峨眉山白龍寺院一帶)考察地形,最後在這一地區開荒種茶達600餘畝,至今這一地區仍是我國唯一最有發言權的正宗“峨眉山茶”主産地,别的地方十有八九為假冒僞劣。

在果悟大師的努力下,峨眉茶道雖然有所發展,但很難向前推進,佛教僧衆大多以習武誦經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還不到22歲的果德無從修習茶法,平常做點記錄算是完成任務,他對果悟大師的授法難以達到靜寂狀态。但就是他這樣一名武僧,卻為峨眉茶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動搖的作用,因常年習武,養成了動的習慣,并時常拿起一些品茶器具以武術的方式比劃起來。果悟大師見多識廣,要求果德将其動作細化成一種規範的表現套路。

公元1152年,一本完全有别于昌福禅師以求靜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一樣的書,《茶之緣》誕生了。《茶之緣》以動為修習茶道,結合武術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強,同時對靜寂者提供了身心放松的條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達400餘人,分為動和靜兩種類别。以至于在果悟和果德圓寂後長達30年時間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選,大多自然修習,形成一系列茶法形态。其中主要分為峨眉禅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長壺茶道四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務,期間接待了無數從江南逃難到四川峨眉山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餘觀賞峨眉茶道,這為當時元王朝政治打壓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道駒在其作品《言茶記》中收錄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緣》全部内容。

大詞家吳文英雖然在峨眉山停留時間不到一年,但他任然在其詞作《天道山月?登峨眉山懷舊》中寫道“山月随風冷太白,峨眉茶法古來親”。公元1260間,喇嘛教傳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沖擊,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無力再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師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幾乎沒有發展幾名茶道授衆,1311年轉交給常圓大師處理。因常圓大師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衆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溫。

自1373年常圓大師圓寂後,峨眉茶道幾乎就不需要專人主持服務了。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歲月裡,峨眉茶道已成為峨眉山衆佛家人士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一門專門的法政,用以修習。凡有來客,大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規泡茶方法,接待訪友。最為著名的是神宗萬曆元年别傳和尚進京受賜紫衣和金萬歲牌時,别傳和尚就向神宗朱翊演繹了峨眉茶道,并回贈了朱翊皇帝峨眉山白芽茶葉,該茶葉就在當年被列入明朝貢茶冊,别傳和尚也因此獲谥号“洪濟禅師”。《明史?列傳》中載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賜寺院等記錄,這個王朝,應該是峨眉山茶葉和峨眉派茶道最為輝煌的時代。

康熙年間,峨眉山高僧元亨禅師受康熙帝賜“善覺寺”之匾時,正是元亨禅師對峨眉茶法最熱心的時期。如果要說清朝時期的峨眉茶道傳人或研究者,那一定是元亨禅師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問茶、坐思、聽經和樂水四個茶法程序,用以串聯整個峨眉茶道動和靜的必由規律。

公元1862年,峨眉山演有和尚在其散劄《生錄》中将元亨禅師的茶事茶法先後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論經訓,分别為《參悟茶法》、《明悟茶法》、《繕悟茶法》,該經訓于1864年被收錄進《禅宗大典》全經第331卷《六和經》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将峨眉茶道進行了一次最全面的年曆推定,并将其編寫到自己的《生錄》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龍洞俗家居士祥魁為專修茶法而來,于1898年對峨眉茶道各種程序修成,法正無誤,并取得白龍寺主持政元大師許可,同意将峨眉茶道傳出峨眉山之外設置布道場。從此峨眉茶道正式轉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間,中國佛教的前景難以定奪,多數僧衆處于觀望國事,無心修習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

直到1968年,白龍寺高僧演哲大師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務後,更是總在空閑之餘研修峨眉茶道,廣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寬明、寬治、寬雲、寬輕、寬海等等,後多為茶道中高手。以至于因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并有了當前我國大名鼎鼎的峨眉派茶藝名師宏塵、宏玄、宏德、宏靜等人問世。在峨眉山佛門中的寬靈法師、宏山大師都是演哲培養的習茶高手。

随着時間的近程和曆史的久遠,加之曆代僧人、居士對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緣》這組動态茶道的觀點不一,因而在漫長的曆史裡也就出現了多重樣本的茶法形式,純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繹多有不太統一的一面。于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演哲大師帶領其弟子寬輕和尚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經閣和實地溯古推今,尋幽訪秘。

在前賢的基礎上發掘出更為系統的一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禅茶、太極茶道、儒學茶藝、空中書法、峨眉道家茶道、龍鳳茶藝六大篇章和問茶三式、茶緣十三式、龍鳳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飛仙四十四式、朝聖五十五式、聖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一百零八,一共十一組。同時,又在演有和尚的《生錄》年曆上增補了三名峨眉茶道的傳人名單。随之演哲大師将峨眉茶道提升為一個傳統茶道流派,并取一總冠名“峨眉派”來一統峨眉茶道中的各種茶法。1985年,演哲大師親筆提寫“峨眉派”牌匾,作為傳承唯一标識。

演哲大師圓寂後,峨眉派的三大分支都因市場經濟的沖擊波而無法正常布道。于是在1996年夏天,寬輕和尚将整套峨眉派茶道法則交由其弟子金剛石來完成市場開發。至此,峨眉山的茶道之路正式終止,大步進入市場化。金剛石是學中文出身,三年時間内将峨眉派的各種思路和現有市場趨勢作了對比,并作出了大範圍調整。首先是将一切傳統合法化,申請商标注冊、知識産權保護、技術動作專利保護以及注冊申辦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等。

其次是對峨眉派商标注冊名稱作出變更,改為“巴蜀峨眉派”,實用名為“峨眉派”,表明專業指向和開發方向。第三是将原有茶道法則語言現代化、多樣化。第四是表現方式為純舞台化、生活化、實用化。

1999年,金剛石正式成為峨眉茶道的三十七代注冊傳人,執行峨眉派的一切布道事務。2000年,其峨眉派茶藝表演藝術正式公開演出,在通過金剛石及其龍鳳胎子女金剛小石和金剛玉石的長期表演,其知名度也随之而飛向了全國各地。之後跟進的是由金剛石組建的教練班子也不斷地在全國各地演出,更加深了峨眉派市場化的速度,也得到了觀衆朋友們的基本認可。

茶道精神

第一時期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應分為三個時期來列出:第一個時期為昌福禅師創立的參禅悟道習茶法時期,昌福禅師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中明确提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是“智”,他在律書開篇律言中講道:“茶全禅性,禅全茶德。理究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學人得失均同,則無何。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再無何。學蒼生而愛蒼天,習凡塵而助衆物,明無何。人水合一,學人初道;人茶合一,學人能道;人壺合一,學人會道;天人合一,學人明道。”,這種概述表明昌福為峨眉派首先提出了好學之人為道的基本原理。

接着昌福禅師又在分律立法一中講道:“初為水,晨練一草。次為茶,晨練一勞。三為壺,晨練一事。四為人,晨練一了。序式一:問茶,通虛則悟,也道。序式二:靜寂,清戒則還,也道。序式三:焚香,忘心則入,也道。序式四:鳴樂,凡塵則去,也道。序式五:滌壺,冥思則為,也道。”這一節為參禅悟道明确了首要的标準茶法思路。

在分律立法二裡,昌福禅師十巧妙地将修法之人的各種心态擺出,便于洗淨身心,他講道:“氣,生氣不生,則動。神,來神不解,則問。韻,承韻不着,則補。定,世定不平,則安。

分律立法三為昌福禅對峨眉派的茶道精神集中體現地方:“智生于智,法式曰:智中大智還有智。智長于智。法式曰:智育成智再積智。智功于智。法式曰:智多養智放還智。智傳于智。法式曰:智能哺智化衆智。

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的最後一章的第六節裡,昌福禅師将世間萬物的性格包羅其中,表達茶道始于人道,還原于人道,他講道:“修及人物,厚人。修及草木,厚天。修及凡心,厚世。人有道,法有道。茶法,靜佛靜清也,還道乃人終。茶中品,人清靜,參禅悟,千古文。”

昌福禅師創立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精神在佛門中廣為使用,得法者很多。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攬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一體。昌福禅師說:“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這應該是茶道的最高法境。有“合天地而唯一,成佛者之靈光”的特征。從這一觀點上看,昌福禅師對茶道理解是大氣而又現實的,隻有得天地人和,才有格律談茶道,這個本位的法理都沒有,談茶可能就是一種小器。

再則,用昌福的觀點來看,要求别人怎麼處事為人,不是茶道講的,教人怎樣用茶也不是茶道講的,評述自己靜心也不是茶道所要表達得全面的,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八個字讓多少人學到老死都沒有學通,那麼茶道應為什麼理念呢?

昌福禅師說:學蒼天而愛蒼生,習凡塵而助衆物。這裡說到“學蒼天”和“習凡塵”其意重在包羅萬象,所以昌福禅師在其宗法立五裡指出:“習茶,大庸者不能,大學者則為之”,按他的意思應理解為:茶道,不是誰都能學,也不是誰都能做到,好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樣,不是用來做擺設好奇,不是喊出來标榜自己用的。

昌福禅師在借鑒原峨眉山道家學派的觀點上,更深度地将天視為誠,将人視為明,“因誠則明,因明則智”,這正好是的道文化的經脈之一。在總結和綜合當時中國各家學派的文化精神基礎上,将峨眉茶道的精神立足于——智。這符合破除唐朝大量的道教神學——玄。

第二時期

第二個時期的峨眉派精神應為果德和尚時期,果德和尚提出了動态的茶道精神,更易于修習和傳承。果德和尚在《茶之緣》一書中強調:“精神之道,貴于行,傷于停。動為武形,停為靜始。有形為下,載形為上。茶法無動無形,載之難卻。”果德和尚雖沒有直接标明他這一時期峨眉派的茶道精神,但我們多少能分清他是提倡以動載形,才能達到靜坐參禅的境界,如形都沒有了,何來靜心悟道的思想。其實,昌福禅師也提出了形的重要性,隻是沒有這麼明确。那麼果德和尚的峨眉派精神應該是“造型”。

第三時期

第三個時期的峨眉派精神是演哲大師時期,擁有書法繪畫大師稱号的演哲,對于茶道美學更是有相當的發言權,他說:“峨眉派,一年系日風彩,二年武藝誇張,三年舞蹈柔美,四年美術視野,五年茶葉氣息,六年書法神韻,七年衆生親切。”演哲為當代高僧,他理解的茶道精神體現在唯美方面很是突出。1987年,他對峨眉派的接班人寬輕提出:“峨眉派要發展成綠色的、健康的、生态的、傳統的、專業的、藝術的和有身份色彩的隊伍。最終達到一門個性鮮明而又獨具匠心的茶道流派。”

演哲大師曾問他的茶友:“攬盡三千佳茗,誰解個中真味?”茶友無言以答。後來演哲大師在修正《峨眉茶道宗法清律》時,将自己一生的品茶心得補了進去,他說:“古往今來,因茶生道而多能;因茶生佛而多善;因茶生心而多緣。正所謂靜心者——智、平心者——德、修心者——才、養心者——健、問心者——達。”這是演哲大師對茶與人之間的悟語。

他還在《茶之緣》一書中寫入了“問茶與上與中與下,共聚一統時隐時現,忘家什、淡衣帛,出形入境,問得三春滿人間。”的品茶哲理。他提出的茶道精神為:智、德、才、健、達五元素。後來金剛石将峨眉派的“造型”精神改為現代語言:“峨眉派茶藝表演藝術,講求法度嚴謹,手眼一氣呵成,形神一脈相通,表演以形影相随為第一境界;以得心應手為第二境界;以得意忘形為第三境界。觀者需心平氣和、意無雜念、屏聲靜氣、調和呼吸,于一招一式中體悟行雲流水的杯中谒語,表演以配合精巧而至上,以動作連慣而至心,以群英共舞而至尊。”

2003年,經金剛石反複研究,放棄當今多數茶道學者們提出的“和、清、靜、寂”等等不太現實的現代人生活方式茶道精神要求。列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就是“智、美”,不以傳統認識為标準定論。前賢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列智和形為核心精神,說明是有遠見的。為人提供智慧或美感就足夠了,不必要求境界太高,那是容易出現曲高和寡的結局。

相關作品

蜀山劍俠傳

作者:還珠樓主。出版時間:30年代。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書中的峨眉派為長眉真人開創,該派為玄門正宗,第二代掌門乾坤正氣妙一真人齊漱溟為正道領袖,三代弟子中三英二雲、峨眉七矮最為著名,為小一輩中翹楚。後世許多小說遊戲中的蜀山派實際上就是書中的峨眉派。

倚天屠龍記

作者:金庸。出版時間:1965年,此後又多次出版。金庸著名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通過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的弟子俞蓮舟對峨眉武術起源有一個"著名結論"--"俞蓮舟道:‘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此後沒再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個人,那便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俠楊過。郭女俠走遍天下,找不到楊大俠,四十歲那年忽然大徹大悟,便出家為尼,後來開創了峨嵋一派。”

說這個結論"著名",是因為它出自中國新派武俠小說宗師金庸筆下,并因《倚天屠龍記》在海内外的大量發行而傳播甚廣。由于金庸本人巨大的影響力和他書中常以史實夾雜虛構的寫法講述故事,使得他筆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正史",因此,峨眉派是女俠郭襄所創,峨眉武術源自"九陽真經"之類"小說家言"竟使很多讀者笃信不疑。

一些讀者甚至穿鑿附會地說:"郭襄的武功傳至風陵師太(峨嵋派第二代掌門,滅絕師太的師傅)滅絕師太、紀曉芙、周芷若等後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都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發簪變來的。"(上述摘自峨眉武術青年文化學者于鐵成博客《揭開峨眉武術神秘面紗》)

峨眉

作者:于鐵成、又見青山。出版時間:2010年。作為當代峨眉武術知名文化學者,于鐵成2004年受金庸親自鼓勵,開始醞釀創作史上第一部以峨眉派為主角的曆史武俠小說,2009年,于鐵成與又見青山合作完成了《峨眉》初稿,被多家出版社和影視機構關注。2010年,新世界出版社和北京文彙天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全國圖書博覽會開幕式當天隆重推出了“金庸先生欽點,少林武當峨眉三大掌門人聯袂推薦”的曆史武俠小說《峨眉》新書首發式,人民網、新華網等40餘家新聞媒體聚焦報道。

《峨眉》描寫了明朝萬曆二十年二月,早已歸順大明的鞑靼大首領、甯夏守将哮拜起兵叛亂,一時間血雨腥風,西北蒙難。叛軍連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全陝震動。名将李如松臨危受命,率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及關甯鐵騎,三鼓而克甯夏城,哮拜授首。李如松此時偶得一封發自蜀中的勾結密信,大為擔憂,遂派斥候統領、峨眉弟子司徒小魚以為師父通天大師祝壽為名,輕騎獨返蜀中追查密信來源。

與此同時,朝中奸佞、日本勢力、國内亂黨等數路人馬混入為通天大師祝壽的武林群雄中,一時間風雲際會,劍拔弩張!雄霸四海的青龍會總舵主七海龍王愛女沈月奴也赴峨眉示警,聲稱有人欲對峨嵋不利。小魚将信将疑,然麗又彼此欣賞、暗生情愫。唐門少主唐九赴峨眉欲求通天大師解救幼妹唐琳兒,途中偶得峨眉弟子生死護送的鐵匣。

通天大師得之,發現其中竟藏有倭寇與大明播州土司楊應龍暗中勾結的密信和明軍沿海衛所駐地圖。而此時各路魑魅魍魉也蠢蠢欲動,欲奪此物而後快。通天大師命小魚與沈月奴将鐵匣護送至京城遞交朝廷重臣。然而,這隻是大師布下的一道惑敵之計。毫不知情的小魚與沈月奴各懷心思星夜啟程,等待他們的将會是重重危難、步步驚魂……

真實起源

《武林》1986年第4期刊載的《峨眉拳》一文則稱:"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師善技擊,善研各家拳法……積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習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譽,稱峨眉拳,後弟子至峨眉山,偶諧其音,始稱峨眉,此拳名之始未也。"

"起于戰國,成于南宋"是本來面目記者在近日的采訪中,通過對大量峨眉武術典籍資料的翻閱和對峨眉武術傳人的采訪,發現《倚天屠龍記》中的說法完全是金大俠的"想當然",并沒有任何依據。而《武林》所載一文《峨眉拳》也始終沒有被峨眉派傳人承認。而二十一世紀得到公認的卻是,曆史上的峨眉武術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而不是宋末元初;峨眉武術創始人是戰國武師司徒玄空,而不是郭襄女俠;開創峨眉派的應為南宋峨眉山白雲禅師和白眉道人,他們都是男人而不是尼姑。

在本次"峨眉武術文化論壇"上,四川省社科院特約研究員、樂山文化名人魏奕雄先生提出的"峨眉武術起于戰國,成于南宋"論述得到了與會武術名人、峨眉派傳人們的一緻認同。據了解,魏先生對峨眉武術關注多年,經過對大量曆史文獻的考證,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魏先生告訴記者,戰國時期的司徒玄空,号動靈,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據說學徒甚衆。因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衆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武術正是發源于此。

而宋朝以後,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成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習武者不少。南宋建炎年間,峨眉山白雲禅師将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糅雜,相融合,創編出"峨眉氣樁功",因其類共有十二節,後人稱之為"峨眉十二樁功"。同一時期的德源長老模仿猿猴騰躍動作,編出一套猿拳,由于德源和尚眉毛純白,人稱白眉道人,所以武術界又将猿拳稱作"白眉拳"。白眉道人所着的《峨眉拳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眉派武術作了系統的總結。應該說,這本書就是峨眉派武術發展成熟并自成體系的标志

九陰真經

門派起源

南宋末年,襄陽大俠郭靖與妻子女俠黃蓉次女名喚郭襄。十五歲時過黃河風陵渡口偶識神雕大俠楊過,從此芳心可可,獨屬其人。楊過在她十六歲生日上率江湖群豪以賀,其後楊過與小龍女重逢,并于第三次華山論劍後與衆人在華山分别,從此郭襄開始了她在江湖中尋找楊過的旅程,在四十歲那年,她忽然大徹大悟,在峨嵋出家為尼,從而開創了峨嵋派。峨眉派雖是女子門派,卻也巾帼不讓須眉,嫉惡如仇、行俠仗義,據傳黃蓉在襄陽城破之前曾将楊過贈與郭襄的玄鐵重劍熔化而鑄倚天劍和屠龍刀,内藏兵法秘奧與武學精要,分授次女郭襄與小兒子郭破虜,并留下“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号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争鋒。這使得峨眉聲譽日隆,成為與少林、武當相抗禮的三大門派之一。

代表人物

絕塵師太:峨眉派掌門。專情重義,曾是中原第一巾帼女傑,與少林方丈、武當掌門一起抗擊外敵入侵,在武林中傳下一段佳話。

衣若熏:煙霞山莊的少主人,山莊遭黑衣人血洗,危難之際幸得絕塵師太所救,感恩而投身峨眉,同時追查黑衣人身份。武學悟性極高且姿容絕美,是不可多得的奇女子。

穆蝶音:氣質清靈,尤擅笛曲。是天下少有機智理性的女子。身世不明,據說是天山派的後人。早年與向九塵相愛,卻因受不了其喜新厭舊而離開。

軒轅楚晴:生長于大漠的女子,皮膚略顯黝黑,卻頗為俏麗。原作為内應混入峨眉,卻因姐妹的真心相待而愛上中原,不忍傷害她們,也由此與尊重的哥哥産生矛盾。

華貞絮:十六年前心愛之人遠赴邊關。苦守多年,未老發先白。重逢之日,因為希望在他心中永遠是最美麗的模樣,狠心為自己豎立墳墓,詐死而騙其離開。

慕容荻雲:慕容世家的二小姐,特立獨行,敢愛敢恨。昔日總是生存在父親和姐姐的陰影之中,自姐姐走上歧途後,她的生命中隻剩下一個目标:重塑慕容世家的輝煌。

峨眉絕學

大乘涅槃功:峨眉派最高級傳世神功,眼觀鼻,鼻觀心,長久修習,可至涅槃化境,大幅度激發人體潛能。

冰肌玉骨功:峨眉派獨門内功,唯有女子可修,利用先天呼吸來刺激經脈内髒,提高自身内力氣血修為。

玄女陣:峨眉派玄女陣法自成一格,亦剛亦柔,如玉樹臨風,是諸派陣法中姿态最為優美的一種,在敵人不知所措時擊中對方,輕則重傷,重則斃命。

傾城刺:峨眉鎮派刺法,将千百年來的傾城美人們變幻莫測的神韻儀态化入其中,招數名稱極有詩意,施展出來或步步生蓮,或依依如柳,于婀娜妩媚中擊敵制勝。

天音鎮魔曲:峨眉鎮派樂曲,不論笙箫琴笛,一經吹奏,便會使人聞聲着迷,渾然忘我,功力盡失。

門派武學

娥眉武學:笛曲、雙刺指法、腿法、輕功

笛曲——峨眉笛曲柔和之至,似朝露暗潤花瓣,如曉風低拂柳梢,有催眠惑敵之效。

洛神沁心曲:不論笙箫琴笛,一經吹奏,便會使人聞聲着迷,仿佛進入仙界之中,渾然忘我,功力盡失。

招式: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纖腰玉帶舞天紗玉雪為骨冰為肌小樓一夜聽春雨名花傾國兩相歡

雙刺——峨眉派刺法追求柔媚中達到一氣呵成。

傾城刺:峨眉鎮派刺法,将千百年來的傾城美人們變幻莫測的神韻儀态化入其中,招數名稱極有詩意,施展出來或步步生蓮,或依依如柳,于婀娜妩媚中擊敵制勝。

招式:貴妃醉酒、西子捧心、貂蟬拜月、昭君出塞、麻姑獻壽、天孫織綿、則天垂廉、文姬歸漢、紅拂夜奔、綠珠墜樓、萍姬針神、曹令割鼻、紅玉擊鼓、文君當爐、紅線盜盒、木蘭彎弓、班姬賦詩、麗華梳妝、鈎弋握拳、嫦娥竊藥、洛神淩波

指法——金頂綿指、千滅銀針手、天罡指穴法

腿法——鴛鴦玉環腿

輕功——飛花拈葉、諸天化身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