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件

皖南事件

曆史事件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緻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将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于1個月内開赴黃河以北。這明顯地暴露了國民黨制造分裂、挑動内戰的險惡用心。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複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将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将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中文名:皖南事變 外文名: 發生地點:皖南 主要人員:葉挺、項英、上官雲相

曆史背景

皖南事變是抗戰期間,國民黨頑固派對華中的新四軍軍部所發動的一次突然襲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頂點。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頑固派加緊制造反共磨擦活動。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發出緻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新四軍葉挺軍長的“皓電”。“皓電”對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進行了種種攻擊和誣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于一個月内全部開赴黃河以北,并将50萬八路軍、新四軍合并縮編為10萬人。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又密令湯恩伯、李品仙、韓德勤、顧祝同等部準備向新四軍進攻。“皓電”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點。

事件過程

中共中央對形勢發展的前途以及影響它的各種力量作出冷靜的分析,提出打退國民黨頑固派進攻的正确方針。要求江北部隊暫時免調;對皖南方面,決定讓步,答應北移。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名義複電何應欽、白崇禧(即“佳電”),據實駁斥“皓電”的反共誣蔑和無理要求;同時表示,新四軍駐皖南部隊将開赴長江以北。12月8日,何應欽、白崇禧再電朱、彭、葉、項(即“齊電”),要求迅即将黃河以南八路軍、新四軍全部調赴黃河以北。12月9日,蔣介石發布命令:長江以南的新四軍于12月31日前開到長江以北地區;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于1941年1月30日前開到黃河以北地區。12月10日,他又密令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上官雲相等,調兵圍殲新四軍部隊。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從雲嶺駐地出發繞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隊七個師8萬餘人的包圍襲擊。新四軍部隊英勇奮戰七晝夜,終因寡不敵衆,彈盡糧絕,除約2000餘人突出重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在和國民黨談判時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在突圍中被叛徒殺害。1月17日,蔣介石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号,聲稱将把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這一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事變影響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勢、在軍事上取守勢,堅決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針。周恩來領導南方局在重慶,對國民黨頑固派從政治上和宣傳上進行了猛烈反擊。周恩來為《新華日報》題寫“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對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有力的聲讨。中共中央軍委還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整編全軍,繼續堅持抗戰。共産黨的正義自衛立場,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黨派的同情和支持。國民黨當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勢下,不得不收斂其反共活動。1941年2月,蔣介石公開表示“以後再亦決無剿共的軍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驚醒和教育了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的人們,孤立了自身。中國共産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擴大了群衆影響,提高了政治地位。

烈士陵園

1990年,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将士殉難五十周年,在安徽省泾縣城郊的水西山修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占地 15萬公頃,建築面積7000萬平方米。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傍泾川,鄰城區,環境優美。主碑紀念廣場由紀念碑、紀念廊、無名烈士墓等組成。紀念碑高12.36米、寬27米,碑面鑲鄧小平“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題詞。碑下方為一漢白玉雕刻的花環,環周白色紀念廊内,镌刻着新四軍軍歌及《皖南事變烈士紀念碑碑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