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

中國神話中的長生女神
西王母,尊稱王母娘娘,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在道教神仙體系中,西王母是天宮所有女仙及天地間一切陰氣的首領。護佑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的女神。全真教的祖師。王母娘娘在漢代時成為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長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對長生的追求。在上古時代的漢族神話傳說中,王母的全稱即為西王母,中國幾部最古老的著作中都有關于她的記載。據說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上古女神。《山海經》版本中的西王母的形象是:“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就是西王母樣子像人,長着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齒,會用像野獸一樣的聲音吼叫呼嘯,蓬散的頭發酷似不吉利的戴勝鳥頭上醒目的羽冠,是上天派來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和刑殺的神,居昆侖山中。但也有神話版本說,《山海經》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齒,豹尾蓬頭雲雲,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曆史學有說這是中國西部地區西王母國的一個部落首領或圖騰的稱号。曆史上可能不止一位西王母而是好幾代西王母[1]。晚期多将西王母奉為婚姻、生育、保護婦女的女神,并大量在民間傳說,小說戲曲中出現。許多古籍及傳說中都有關于西王母的記載。商代的《歸藏》對照西周的《周易》,可知王母擁有不死神藥。《竹書紀年》中,西王母的形象是一位雍容的女帝王形象。
    中文名:王母娘娘 性别:女 國籍:中國 職業:神仙 别 名:金母、西王母、王母、王母娘娘 民 族:中華民族 出生地:神州浩土 出生日期:農曆七月十八 逝世日期:不生不滅 職 業:衆神女仙之首 信 仰:道教 主要成就:掌管昆侖仙島 丈 夫:玉皇大帝 女 兒:七仙女 特 産:蟠桃

基本概況

傳說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後于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昆侖山的瑤池,園裡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

根據古書《山海經》的描寫:「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好像是說: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長着一條像豹子那樣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樣的牙齒,很會用高頻率的聲音吼叫。滿頭亂發,還戴着一頂方形帽子。是上天派來負責傳布病毒和各種災難的神)。可見外形很恐怖,而且是位散發災疫的煞神!他住在「昆侖之丘」的絕頂之上,有三隻叫做『青鳥』的巨型猛禽,每天替他叼來食物和日用品。

但是在《穆天子傳》裡,西王母的言行卻又像是一位溫文儒雅的統治者。當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駕馭的八駿周遊天下,西巡到了昆侖山區,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見西王母。第二天,穆王在瑤池宴請西王母,兩人都清唱了一些詩句相互祝福。

《漢武帝内傳》謂其為容貌絕世的女神,并賜漢武帝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定為王母娘娘的誕辰,并于此日盛會,俗稱蟠桃盛會。

中國一些學者、專家研究認為,神話色彩濃厚的西王母(王母娘娘)在曆史上确有其人。新華社引述研究昆侖文化的學者李曉偉說﹕「事實上,被無數神話光環籠罩的西王母并非天仙,而是青海湖以西遊牧部落的女酋長。」

一些學者、專家多年的研究和實地考察發現,距今3000至5000多年前,曾經有過一個牧業國度──西王母國。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侖、祁連兩大山脈相夾的廣闊地帶,青海湖環湖草原、柴達木盆地是其最為富庶的中心區域。據考證,西王母古國當時的「國都」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一帶。

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系張忠孝教授在其署名文章中指出﹕「值得說明的是,西王母既是一個古老部落國家的稱号,又是古國女王的尊号,代代相傳。」現存古籍證明,兩晉到明清乃至民國,青海草原地區、昆侖山南北有大量的女王部落存在,蘇毗部落是最有名的一個。

演化過程

西王母的神話故事曆經了兩次演化。漢代是西王母神話傳說演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又稱昆侖山)的石洞中,是一個人面獸身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長着牛角、滿身豹紋、聲音如犬吠的怪獸——狡,還有長着紅色羽毛、喜好食魚的三青鳥。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西王母神話傳說演化的第二個階段。此時,人們把西王母神話傳說和周穆王西征、漢武帝西巡的曆史事實聯系起來,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傳說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瑤池相會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很大。神話傳說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漸完善起來的,并且與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山海經》中,她是一個穴居善嘯、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的怪物。在《穆天子傳》中,變成了一個雍容平和、能唱歌謠、熟谙世情的婦人。在《漢武帝故事》中,又變成了一個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多有對西王母的描繪,稱她是“瑤池金母”,開種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開壽宴,諸仙前來為她上壽,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寫。

民間信仰

明清以後,王母娘娘在民間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響遍及整個中國。清朝北京枝詞《都門雜詠》中有一首《蟠桃宮》曰:“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飏。”北京的蟠桃宮本叫太平宮,在東便門内,宮内主祀王母娘娘,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會,屆會時百戲競陳,熱鬧非凡。泰山王母池道觀也是如此,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240多名香客簽名刻勒的《合山會碑》(現存王母池院内)載:“泰邑城東石碑莊有祭泰山之會,由來已久,飲和食德,鹹獲神庥,靡有缺遺矣。……會中人恐世遠年湮之後,善事或有不繼者,故于道光十五年挂匾王母之上,……今又立石以志,以永建此會雲。”近年港台同胞也不斷向泰山王母池捐款維修、粉飾金身或刻碑送匾。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間的信仰崇拜,當然不是因為她曾是“豹尾、虎齒、蓬發、戴勝”和“司天之厲及五殘”的醜陋兇神,而是因為她操有不死之藥,能使人長生不死。

王母娘娘(西王母)能使人長生不死之說甚早,據《穆天子傳》記載,西王母曾為周天子謠曰“将子無死”;《淮南子》講:“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漢晉時期成書的《漢武帝故事》和《漢武帝内傳》中,明知這個不死之藥為“仙桃”(蟠桃)。此桃“大如鴨卵,形圓色青”,“桃味甘美,口有盈味”,“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此仙桃因與西王母有關,故有稱之為“王母桃”者,如《洛陽伽藍記》卷一載:“(華林園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裡照徹,得霜即熟。亦出昆侖山。一曰王母桃。”吃王母仙桃可長生不死,不僅影響帝王(如漢武帝)、民間,就是古代較為嚴肅的科學家也這樣認為,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十稱:“仙玉桃,服之長生不死”。另外民間不僅認為王母娘娘操有不死之藥,而且還賜福、賜子、化險消災。如漢焦延壽的《易林》卷一載:“稷為堯使,西見王母。拜請百福,賜我善子。引船牽頭,雖物無憂。王母善禱,禍不成災。”

王母娘娘(西王母)與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關系問題。

王母娘娘(西王母)操有不死之藥、賜福、賜子及化險消災與泰山娘娘送生、保育、治病等有異途同歸之意暫且不講,道教仙話中的黃帝七女說顯然既與王母娘娘有關也與泰山娘娘有關。李谔的《瑤池記》載:

“黃帝嘗建岱嶽觀,遣女七,雲冠羽衣,焚修以迓西昆真人。玉女蓋七女之一,其修而得道者。”岱嶽觀位于王母池(古稱“瑤池”或“群玉庵”)之西鄰(李谔或許将岱嶽觀與王母池混了),李谔的《瑤池記》之瑤池,無疑是指王母池,而王母池供養的是王母娘娘,那麼這個玉女顯然就是王母娘娘了。一般說來,玉女是指泰山玉女(泰山娘娘),泰山娘娘也是黃帝七女之一。如謝肇淛《登岱記》雲:“元君者,黃帝七女之一也。”王思任《泰山記》載:“考元君之始,黃帝封岱,遣七女雲冠羽衣,迎昆侖真人。元君其一也。”文翔鳳《登泰山記》亦有相同的看法:“至碧霞之宮。相傳為黃帝時遣七女雲冠羽衣,于岱嶽之上以迓西昆真人,而玉女其一有道術者。”從以上文獻記載不難看出,王母娘娘為黃帝七女之一者,也即泰山玉女娘娘。

民間傳說

在野三坡龍門天關小溪河東側,有一個很大很大的石頭,叫立兒石。石面上方有長二尺,高一尺,深一寸的石坑。離立兒石十五丈以外的崖壁上是一座石刻的如來佛像。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上的王母娘娘在宮中雖過得很舒服,卻整天悶悶不樂。為什麼呢?常言道:“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她有件事兒一直不順心。相當初她生了第一個孩子是閨女,曾高興的了不得,生了第二個是閨女,也是娘的心頭肉。等再看到第三個、第四個都是女孩時,王母娘娘可就不高興了——盼兒子啦。沒有兒子誰來繼皇位呀!為了要兒子,王母娘娘一憋氣一連生了七個,可七個都是丫頭,還是難得一子。為這事愁的她飯水不思,徹夜不眠,整天唉聲歎氣。玉皇大帝也為這發愁。

一天,玉皇大帝陪着王母娘娘下凡到人間散心,來到龍門峽萬仞天關之上,站在山頂向下眺望,那真是“兩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行白練飛”。玉皇贊到:“好一個人間仙境啊!”王母娘娘哪裡有心思賞景,撅着嘴站在一邊隻是悶悶不語。玉皇大帝知道她的心事,忽然想起何不讓她去找如來佛傳授生兒子之道呢。他把這個想法對王母娘娘一說,王母娘娘也很同意,于是立刻架起祥雲跑到西天,找到如來,說道:“我屢生閨女,難得一子,還望大仙傳授生子之道。”如來想:你已生七個女孩,還想要兒子,豈不亂了天規。他靈機一動:我何不略施小計,讓她用投石法碰碰運氣,于是便對王母娘娘說:“龍門天關小溪流東側一百步開外,有一塊立兒石,生男生女須向石孔擲三塊石子讨問。如果三塊石子全都投中即時有男有女;如果有兩塊落入,就是隻生男不生女;若是隻有一塊投中,那就隻生女不生男;如果一塊也不能投中,便是無男無女,為‘絕戶之命’。”王母娘娘求子心切,聽了這話便極步返回。這時如來佛用手指一點,在野三坡的龍門天關景區的小溪河東側,就立刻突出了一塊幾千斤重的大石頭,在石上方凹下一個很淺很淺的長方形石坑。王母娘娘踮着腳後跟,按着如來佛的話向石坑投石。第一快石子沒投中,第二塊石子連石坑邊也沒有碰着,幸好第三塊石子落入石坑。王母娘娘心情沉悶,站在龍門天關最高處的望兒領上,仰天哀歎:“我求兒不得,隻好寄予女兒們身上了!”

後來,野三坡一帶的人們每到正月十五,新婚夫婦便成雙結隊的來到立兒石前,投上三顆石子,求兒盼女,就這樣形成了一種風習,一直傳到現在。

相關内容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Jade Emperor),居于太微玉清宮,全稱“昊天金阙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據《玉帝聖号同異考》說:“玉帝聖号,崇自牿劫前,中古複尊上,重稱贊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見聞,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諸神之号,以定稱謂。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漢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漢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華少微玉帝,漢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漢光帝上後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閥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諸天,永不毀淪。”宄其信仰,緣于古代宗教,古時即有支配日、月、風、雨等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生死、壽天吉兇等人生命運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說法。西周以後又稱“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時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稱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宮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時,“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夢仙》詩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詩句。詩人元稹《以州宅誇樂天》一詩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約在唐宋之際成書的重要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詳細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來曆: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淨德和王後寶月光老年無子,于是令道士舉行祈禱,後夢太上道君抱一嬰兒賜予王後,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于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生于王宮。太子長大後繼承位,不久舍國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千劫始證金仙。又超過億劫,始證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聖号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認為玉皇為衆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神權最大。道經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閥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身無上,統禦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統禦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簡而言之,道教認為:玉皇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每年的臘月廿五,玉皇要親自陣聖下界,親自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衆生道俗的菩惡良莠來賞善罰惡。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宮。是時道教宮觀内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科儀。

蟠桃會

蟠桃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桃類食品。相傳三月三日為西王母誕辰,當天西王母大開盛會,以蟠桃為主食,宴請衆仙,衆仙趕來為她祝壽。稱為蟠桃會。

蟠桃會是盛大而莊嚴的,低層次神仙們在蟠桃會上要注意行為舉止,否則很容易出軌被嚴厲懲罰。例如,根據《西遊記》,卷簾大将(沙和尚)僅僅因為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破一個酒杯,就被罰落入凡間;而天蓬元帥(豬八戒)則因為酒後騷擾蟾宮的嫦娥,被罰轉世到凡間,并且因失誤轉為豬身。

王母娘娘住在瑤池,所以又叫瑤池娘娘。她在瑤池中開蟠桃勝會,宴請各路神仙,不料被齊天大聖孫悟空攪亂了蟠桃勝會。她種的蟠桃最為神奇,小桃樹三千年一熟,人吃了體健身輕,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樹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飛升,長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壽。她是天宮最受尊奉的女神仙,在天上掌管宴請各路神仙之職,在人間管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

西王母的故裡

西王母居于少廣山,少廣山在果州,證據如下:明永樂彩繪《真武靈應圖冊》一幅見於“附語祈晴”圖,該圖對題文字雲:果州有失目人陳希,於少廣山夜遇一真武傳訣,逐日專奉。後覺出言如附神語。為人求保,事叙皆合來意,四遠響馳。人所施惠,多不戀己,用為功果。鹹平年中,夏接秋序,久雨傷禾。州縣祈禳,皆無感應。衆狀舉陳希供養真武,祈求有靈。知郡黃扆,遂令陳希赴廳。陳希卻告黃扆,須得親制祝辭,迎請陳希家真武。寶座至州衙,選道士七人,啟立清淨道場,禁屠宰減刑。逐日放士庶燒香,瞻禱祈晴道場。已對三日,陳希對知通官衆,附傳聖語,蒙真武降言。果州為天曹注定六十日雨,減除禾顆,十分不收。今更有二十馀日,連雨未息。今既要求晴,奉天皇旨,消減元注日分。至明日巳時,雨腳漸從正北而收。午時天色晴明,禾株茂盛,必獲成熟。其陳希精神複回,适來降靈所說之事,皆不知之。明早大雨如傾,巳時便晴於正北方,雲霭頓收。本州複留真武,展三日道場,備香花道具,迎送真武歸陳希家。又於本堂啟建道場,答謝至冬間。果州五縣,并無檢放苗數。後轉運司體問,因依奏聞朝廷。續降回命下果州,宜令置立照,依應記錄於州衙大廳,永遠為驗。陳希除本州支與酒面彩帛處,特賜靜應居士為号。果州就是今南充,證據如下:南充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夏代為“有果氏”之國,殷商屬巴國,周為巴子國屬地。戰國時期,約公元330年,巴子國國都遷阆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滅巴,十一年置阆中縣,隸巴郡(今重慶市)。戰國時期秦國先後滅蜀亡巴,分别置蜀郡、巴郡,南充屬巴郡。西漢初,析阆中縣置安漢(今南充)、充國縣。新莽時更安漢縣為安新縣。唐武德四年,南充因城西有盛産黃果(廣柑)的果山,于是定置“果州”,即為“果城”稱謂之始。南宋,理宗趙昀即位前曾任職果州,即位後按慣例升果州為府,賜名順慶。

王母之女

在中國戲曲和小說中,涉及玉皇大帝家事的實在不少,其中《牛郎織女》是家喻戶曉的,雖然織女隻是玉皇大帝的外孫女,有外孫女自然是有女兒了。《寶蓮燈》中的三聖母是又一個外孫女。而三聖母的刁蠻親親兄長二郎神也曾在桃山救母,二郎神的母親應該是玉皇大帝的女兒了。那麼玉皇大帝同王母娘娘合作到底有幾個女兒?嚴鳳英版的《天仙配》的答案是有七個女兒,其中迫不及待找對象而且見到董永就不松手的是最小的七仙女。

以上是當代人對玉皇大帝家族的認識。

在古代,王母娘娘同玉皇大帝不是夫妻關系,當然也就沒有共同的子女。盡管如此,不妨礙王母娘娘生女兒。晉代以後的典籍中,王母娘娘的正宗稱呼是西王母,西王母有幾十個女兒,這些女兒是否是一個父親或有沒有父親都沒有記載,這在父權已經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中,沒有人研究也算是怪事一件。

那麼西王母到底有多少個女兒呢?在《太平廣記》的女仙中隻找到了西王母的兩個女兒,一個叫太真王夫人,《神仙傳》中說,她是“王母之小女兒也,年可十六七。名婉,字羅敷”,所嫁的丈夫叫玄都太真主,“有子為三天太上府司直”,雖然羅敷是老疙瘩,但由于沒有排行,所以不能确認西王母有幾個女兒。好在《太平廣記》中又找到了西王母的第二個女兒雲華夫人,《集仙錄》中說:“雲華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這一段文字顯然否定了太真王夫人是“王母之小女兒”,因為這位小女兒還有個妹妹,但排行第二十三是明确的。如果讀者對“雲華夫人”這名字比較陌生,對宋玉《神女賦》和《高唐賦》中所描繪的巫山神女應該很熟悉,據《集仙錄》記載,雲華夫人就是巫山神女。在《高唐賦》中,楚之“先王”在夢中聽到了神女的自我介紹:“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好了,現在可以有個小結了,古人認為王母有二十三個女兒,不知她們的父親是誰,其中二十一個去向不明。當代人認為有七個女兒,是同玉皇大帝合作的産物。

考古推斷

《山海經》中的西王母

有關西王母的記錄,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山海經》是一部年代久遠的百科全書,它以傳奇般的筆法,記錄了遠古時代的山川、民族、物産、祭祀、神話等諸多内容。《山海經》曾對西王母做出過這樣的描述:“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乍一看,西王母簡直是一個半人半獸、不倫不類的怪物,而在李曉偉看來,西王母是一個豐姿綽約的美人。李曉偉說:“當代人考察古籍時,往往忽略了語境轉移和喪失的因素,這就很容易引發不必要的困惑。”李曉偉為我們還原了心目中西王母的形象。他認為西王母是一位長發披肩、面帶虎飾、頭戴玉器、身披豹皮、善于唱歌的部落女酋長。如果李曉偉的假想成立的話,我們不難推斷,虎豹有可能就是西王母所在部落的圖騰,為了顯示自己威儀,西王母就把老虎作為了面部的裝飾,并将豹子的尾巴垂于胯下。為了印證自己的說法,李曉偉讓記者觀看了上世紀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孫家寨村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的照片。這隻陶盆距今已有5000年的曆史了。在李曉偉看來,彩盆中垂于5名舞蹈少女腰下類似飄帶的東西,就是一根豹尾。“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普遍的社會文化标志,以當代人的眼光回望這種文化現象時,必然會感到迷惑,這或許正是人們難以理解《山海經》中西王母形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李曉偉甚至還認為,流行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於菟就是西王母時代虎豹崇拜的一種延續。

西王母确有其人?

近年來,學術界對西王母是神話人物,還是确有其人一直争論不休。青海省著名學者趙宗福先生在他的《昆侖神話》一書中寫道:“《山海經》裡的西王母是一位會号叫而不說話的兇神。”中華書局編審陳虎博士和北京師範大學任長義博士則認為:“西王母有可能是一位以虎、豹為圖騰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女性氏族首領。”李曉偉的觀點顯然趨同于後者。對西王母的研究,無論如何也繞不過《穆天子傳》。晉太康二年間,一個名叫不準的盜墓賊糾集幾個惡徒挖掘戰國時期魏襄王的陵墓時,在陪葬品中發現了一部用竹片寫成的書籍,這就是《穆天子傳》。《穆天子傳》以小說般的筆法,記錄了西周五世國君周穆王的生平,專家推斷,《穆天子傳》至少成書于戰國之前。《穆天子傳》中清晰地記載了周穆王西征時,與西王母對歌,并向西王母敬獻禮物的情節。趙宗福先生考證,周穆王是周武王曾孫、周昭王的兒子,名叫姬滿。這就意味着,《穆天子傳》記錄的相關情節有可能是真的。而司馬遷在《史記》上的一段話,更加讓李曉偉堅信,曆史上西王母确有其人。《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見西王母。”東晉學者郭璞也曾斷言:“所謂西王母者,不過西方一國君。”李曉偉因此斷定,西王母不但是一個曆史人物,還是一位氏族部落或是部落聯盟的女首領。

西王母由人到神的轉化

從《山海經》中西王母在中國文化視野中的首次登場後,有關她的記載不勝枚舉。西王母不但與黃帝、堯、舜、大禹等遠古時代的帝王見過面,還在此後和漢武帝見過面(見《漢武帝内傳》),其間至少經曆了兩千多年的時間跨越。難道西王母真的如傳說中的那樣長生不老嗎?這顯然是種誤會。李曉偉認為,造成這種誤會的原因,完全是當代人對曆史的誤讀。他說,古今中外曆史和神話雜糅的現象經常發生,人類在曆史演變的過程中,常将曆史的功績附會給某個人,将他神化。上古時期,人們崇尚巫術,掌握巫術的人,往往就是氏族最高的統治者。西王母被神化的可能性很大。還有,曆代的西王母人選是在不斷更替的,但是西王母國的存在和西王母的封号卻沒有變,所以就造成了一個西王母長生不老的傳說,也就是說,西王母很可能是氏族或是氏族聯盟的代名詞。李曉偉在他的著作《西王母故地》中寫道:“崇拜是一種古老的擁戴方式,而崇拜到了極緻,便會産生神化。”這或可看做是西王母從人到神演變過程的内在基因。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吳乾浩認為,雖然西王母由人到神轉化的假設還沒有被認定,但的确有可以豐富的地方。上世紀,考古工作人員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西王母石前一處占地8畝的漢代遺址中,發現了兩塊保存完好的瓦當,瓦當上分别銘刻着“常樂萬億”和“長樂未央”的篆書銘文。我們知道,未央宮是漢朝皇帝辦公的地方,宮殿上的瓦當均有“長樂未央”的篆書銘文,這是一種皇權的象征。這樣等級的瓦當,出現在了離都城鎬京數千裡之遙的天峻,實在是一件值得人們研究的事。據考證,遺址是一座祭祀西王母的祠堂,可見早在漢朝,祭祀西王母的活動就已經開始了,而且活動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支持。

西王母的主要活動區域在青海

青海天峻縣西王母石室坐落在關角吉日溝一座嶙峋的小山内,石室共有外室、内室和側室組成,内室中有一個天然的石炕,很适合居住。在時光的流逝中,石室被人們附會了各種傳說,石室主人的身份也就顯得撲朔迷離。上世紀80年代,李曉偉在解放軍某部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他奉命采訪修建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關角隧道的解放軍戰士。采訪期間,他對西王母石室及其周邊地區的地理環境做了詳細考察,并結合史書中的記載,大膽地對石室的功能、來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據《論衡·恢國篇》記載,漢王莽時期,“羌獻其魚鹽之地,仙海,西王母石室”等。李曉偉認為,史書上所說的“魚鹽之地”指的就是今天的茶卡鹽湖,仙海就是青海湖,西王母石室正好位于青海湖和茶卡鹽湖之間,地理位置和史書記載十分吻合。而這一看法得到了日後的考古印證。我們把西王母石室放在更大的地理背景下觀望時,會為有關西王母的地理考古發現暗自驚歎。《山海經》中對西王母主要活動區域的描述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這樣的描述與青海的地理環境也是相吻合的。李曉偉認為,西海當指青海湖,流沙在柴達木盆地随處可見,赤水指的是今天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内的恰蔔恰河,黑水就是發源于祁連山南脈流入河西走廊的黑河。也就是說,西王母生活的核心區域就是青海省境内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的區域。

王母娘娘的信仰

《山海經·西山經》:“司天之厲及五殘。”郭璞認為這句指西王母掌管對災厲的預知,郝懿行則認為:“厲及五殘,皆星名也。” 

形象

西王母的登場,其曆史的淵源應該歸功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其個人因素則與漢武帝的西方情結有關,其宗教神話原因則是對東方神仙體系的沖擊和擴展,同時也是神仙思想走進下層社會,全民性普及的反映。但是,西王母一開始的形象與《山海經》所描述的相同,是西方一個很有威力可以辟邪的大神。人們所以選擇西王母作為棺椁和墓室的畫像内容,首先是因為其具有辟邪的本領。至于西王母能夠制造仙藥,可以帶領人們脫離凡俗,長生不老,則是稍晚一些時期衍生的認識。西王母作為富有漂亮女性的形象,應該緣于漢武帝以後對西方女性美的認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