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峽

湟源峽

青海省西甯市峽谷
湟源峽地處青藏公路35公裡至90公裡處。湟源,史稱“丹噶爾”,位于黃河北岸,青海湖之東,湟水之源,被祁連山支脈大通山、日月山、華石山所環抱。海拔2470米—4898米之間,相對高差2428米。湟水河自西北而東南斜貫縣境北部,最大支流藥水河由南奔北,兩條河将湟源分成狹長的“丁”字形河谷盆地,構成“三峽”,即西石峽、巴燕峽、藥水峽。[1]整個峽内高山林立、奇石磷峋、河水奔騰、風景如畫。
  • 中文名:湟源峽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青海省西甯市湟源縣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史稱:"丹噶爾"
  • 票價:20
  • 海拔:2470米-4898米之間
  • 地址:青藏公路35公裡至90公裡處
  • 類别:旅遊景點

簡介

湟源峽,山高水長、坡陡崖峭,地勢險要,自古有“海藏咽喉”之稱。峽谷兩側,群山崔嵬,蜂巒兀立,高山相峙,峭壁千仞,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綿延的群山上,林海漫漫,萬木坤跺。還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鑿造出來的奇山怪石,加之泉水清澈,百鳥歡歌,其景色猶如一幅充滿詩意又具動感的山水畫卷。

曆史

昔日的湟源舊縣城,曾是茶馬互市和日用雜貨的聚散地,對溝通西藏和内地聯系,增強漢、藏、回、蒙古民族的關系和繁榮農牧業經濟,起過重要的作用。早在兩漢時期這裡就已經是中國中原内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一條交通要道,尤其自唐以來,這裡又成為了漢藏等民族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區。清嘉慶和道光時期,為貿易最繁盛的時期,商賈雲集、洋貨畢至、駝鈴陣陣、耗牛聲聲、極為熱鬧,被譽為青海高原的"、小北京。

如今,随着青海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湟源峽這一交通要塞,對增進民族團結、促進青藏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湟源峽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僅依然發揮着民族友誼的橋梁作用,而且還以它獨特的自然風貌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國國内外遊客,特别是那些镌刻在懸崖峭壁之上的岩畫石刻,更使過往客人不禁棄車而駐足觀覽。

景點

地處青藏公路35公裡至90公裡處。汽車越橋進入湟源縣境内,便在一條長達55公裡(至日月山)的峽谷中穿行。湟源峽由西石峽、藥水峽、巴燕峽組成,故又謂之"尕三峽"。

西石峽

古稱“綏戎峽”(唐朝在西峽口置湟水上遊最大的軍事設施白水軍綏戎城而得名),鑒于它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曆史上把該峽稱之為進入藏區及環湖各地的咽喉地帶,又将綏戎城謂之海藏咽喉中的喉舌。柏樹堂以生長柏樹聚多而得名。

這裡四面環山、氣候溫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不僅生長着杜鵑沙棘、尖葉柳、紅皮柳等上百種喬、灌木和許多稀有植物,而且,還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鑿造出來的奇山怪石,加之泉水清澈,百鳥歡歌,其景色猶如一幅充滿詩意又具動感的山水畫卷。

藥水峽

亦稱羌水,藥水峽區是中國羌族先民曾長期居住過的地方。自公元前121年漢骠騎将軍霍去病進軍湟水流域以來,該峽就一直是中原内地通往西南各地的一條要道,故而也成為了曆朝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由于峽窄坡陡,道路時常堵塞,因此,當人們進入峽谷時都企盼道路暢通,一路順風。

除了佛爾崖、月牙灣、石崖莊、北古城等古迹名勝外,青山怪石與林海滴翠便是最引人的景緻了。夏日裡穿峽而過,一邊是林木吐綠搖曳,一邊是青草怪石相映,山澗裡則碧水長流,尤其是青藏公路兩側狹長的谷地裡,小麥、油菜、蠶豆等農作物在林網保護的條田裡長勢喜人。農閑時節,富裕起來的莊稼漢們将三五頂花花綠綠的帳篷紮在一片片清靜秀麗的林地裡,或是親朋好友歡聚,或是招待過往遊客,歡歌笑語中盡情享受着那滿峽滿谷的秀美景色。

岩崖石刻

湟源峽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僅發揮着民族友誼的橋梁作用,而且還以它獨特的自然風貌吸引着大批中國國内外遊客,特别是那些镌刻在懸崖峭壁之上的岩畫石刻,更使過往客人不禁棄車而涉足觀覽。

位于青藏公路109國道1994公裡路北3米處偏洞内的岩壁上,偏洞之上壁面凸突,崖石空懸,翹首望之,使人肉顫毛悚,不敢久立。據說唐宋時期在佛爾崖就建有小殿三間,清時曾兩次修繕,至民國七年(1918年)湟源峽區發大水,小殿被沖毀,後有一位北極山的鐵和尚化緣,于民國15年(1926年)重建小殿一間,民國26年(1937年)又遭水沖。現小殿是1995年由當地群衆集資修建的。

殿内正中為釋迦牟尼立像,像高2.1米、寬1.1米。佛祖面相豐滿,大耳垂輪,閉口落目,端祥人靜,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托缽,左手作無畏印,首部有桃形項光,身後為橢圓大佛光,足下是小須彌座。兩側為四大金剛像,再側尚镌單體小佛像九尊,均結跏趺坐于蓮台上,有的身着袒右胸袈裟。有的着通肩袈裟,有的則穿絡子,袒胸露乳。

佛容或目帶微笑,或低眉沉思。佛體姿态各異,手印也各不相同。另在立佛寶座下側左右還發現陰、陽刻漢藏文字多處,其中有“大清道光丁酉年镌”、“大清光緒丙午年镌”等。佛像全系陰刻,除三尊小佛像因高度損傷隻能看清輪廓外,其馀佛像圖案清晰,線條優美,并通體施以彩繪,佛祖袈裟及頭飾等還使用金泊貼金的手法,從而增加了畫面輝煌的藝術效果。以佛像圖案的一般特征及鑿雕工藝來看,其像具有典型的宋元風格,其中四尊小佛像則屬晚清之作。

據史料記載自佛教傳人中國的東漢時期開始,湟源峽便成為了佛教信徒們去天竺等國拜佛學經的必經之地,特别是東漢延康年間佛教寺院(今紮藏寺)在該地區的建成,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世達賴喇嘛到紮藏寺講經,清朝乾隆皇帝給紮藏寺禦賜“佛光普照”匾額,以及藥水峽藏傳佛教寺院東科寺一年一度的祭海活動等,形成了該地區佛教僧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