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後站

天後站

港鐵的鐵路車站
天後站(英文:Tin Hau Station)是港鐵的一個鐵路車站,位于香港東區天後高士威道至英皇道地底,天後廟道地底。車站設有兩個側式月台,并裝有月台幕門。本站取名自鄰近的銅鑼灣天後廟。[1]
  • 中文名:天後站
  • 外文名:Tin Hau Station
  • 車站代碼:
  • 所屬地區:
  • 主要線路:港島線
  • 區域管理:
  • 建築面積:
  • 站台規模:
  • 年客運量:
  • 年貨運量:
  • 車站地址:香港東區
  • 啟用時間:1985年5月31日
  • 車站色系:紅色
  • 車站用途:中途站
  • 車站類型:地底車站
  • 月台類型:側式月台
  • 月台數目:2個
  • 出口數目:3個

基本介紹

天後站系香港一個鐵路站,喺港鐵港島線之上。個站喺銅鑼灣東側,維多利亞公園東面,高士威道至英皇道地底。個名系因為附近有間銅鑼灣天後廟而得嚟嘅。喺個站起咗之後,銅鑼灣呢部份,亦都叫天後。舊時個站,附近有銅鑼灣街市。

車站大堂

天後站是一個地底車站,共設有10條扶手電梯。其中8條連接大堂及各月台,其餘2條則往返車站大堂及A出口。2005年12月更加建1部升降機,方便乘客來往大堂和月台。另外,為節約能源,本站的10條扶手電梯中會有5條于非繁忙時間期間暫停使用。

現時,天後站共設有3間車站商店,包括OK便利站、美心西餅及恒生銀行。另外,天後站更設有自動售賣機、恒生銀行及中國銀行(香港)的自動櫃員機以及香港郵政郵箱服務。

車站出口

A維多利亞公園

A1巴士總站、香港銅鑼灣海景酒店、留仙街、銀幕街

設有輪椅升降台及失明人士引導徑往返地面

A2萬國寶通中心、電氣道、興發街、維多利亞公園

設有失明人士引導徑往返地面

B香港中央圖書館

香港中央圖書館、英皇道、香港銅鑼灣維景酒店、柏景台、珀麗

酒店、天後廟公園、天後廟道

簡介

天後站(英文:TinHauStation)是港鐵的一個鐵路車站,位于香港東區天後高士威道至英皇道地底。車站設有兩個側式月台,并裝有月台幕門。本站取名自鄰近的銅鑼灣天後廟。

鄰接車站

天後站是港島線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乘坐往上環或柴灣列車,往返港島及九龍等地。

港島線

上環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天後炮台山北角鲗魚湧太古西灣河筲箕灣杏花邨柴灣

利用狀況

由于天後站附近大多為住宅,除了上下班及上下課繁忙時間外,車站于平日較少人使用,是港鐵港島線14個車站中人流較少的車站。由于本站跟炮台山站非常接近,本站的部分服務範圍會跟炮台山站重疊,讓乘客可以選擇使用炮台山站或天後站。這亦是天後站客量偏低的間接原因。

然而,當維多利亞公園有大型活動(例如年宵市場及大型遊行)時,該站便會有大量人流,甚至要實施人潮管制措施才能應付。2003年的七一遊行出發時間前後,因大批市民乘搭港鐵前往維園集合,天後站曾出現大型混亂。

此外,由于本站接近銅鑼灣(天後)巴士總站及銅鑼灣(摩頓台)巴士總站,因此該站亦有元朗、屯門、九龍西及港島南區居民及山頂的遊客乘坐巴士到本站轉乘港鐵港島線。

接駁交通

喺天後站起嗰時,早已喺車站上蓋物業預留位置起公共運輸交彙處,方便乘客轉其他交通工具往返寶馬山等周邊地區。由于天後站屬于銅鑼灣嘅一部分,而銅鑼灣亦有其他總站,因此巴士總站做「銅鑼灣(天後)」以免混淆。

電車

城巴:

E11-銅鑼灣(天後)↔亞洲國際博覽館

其他路線:5、8X、10、25A、25C、41A、72、72A、76、77、96、592、A11

新世界第一巴士:

15B-天後站↔山頂(淨系喺假日提供服務)

其他路線:2、2A、2X、8、8P、19、23、25、27、38、42、63、65、81

過海隧道巴士:

914銅鑼灣(天後)↔海麗邨

948銅鑼灣(天後)↔長安邨(淨系喺朝早繁忙時間提供服務)

968銅鑼灣(天後)↔元朗(西)

其他路線:102、103、106、108、110、112、116、170、307、601、603、619、671、680、681、690、692、962、969

專線小巴:

39M-天後站↔漁安苑

49M-天後站↔寶馬山(循環線)(八達通轉乘優惠)

車站曆史

早期系統及港島線

1967年,地鐵規劃港島線初稿中,天後站的位置在炮台山區油街一段英皇道,及七海商業中心的地底,跟現時炮台山站位置相約。1980年,地鐵對港島線的規劃作出更改,将原有的天後站一分為二,稱為域多利及炮台兩站。其中新增的域多利站位于銅鑼灣裁判署地底。兩站其後再分别更名為天後站及炮台山站,并于1985年5月31日啟用。

銅鑼灣裁判署是一座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建築。因應天後站的工程,此建築需被拆毀。并在1986年1月重建為柏景台。參見:北港島線及将軍澳線

車站的建築方式

車站承建商為日本熊谷組,售票大堂及月台隧道先後于1982年5月及9月開始動工。上層東行隧道以隧道盾挖掘建造;而下層西行隧道則使用了新奧地利隧道建造法,也是首次使用這種建造技術的。兩者均在加壓環境下進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