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

佛像

佛陀塑像
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簡稱,是佛教中不可或缺的聖像,為佛教信徒供奉禮拜所用。釋迦牟尼佛 或菩薩的像。有雕像、鑄像、畫像之别。[1]佛陀是指覺悟的人,表示智慧和功德都達到最高、最圓滿的境界,在佛界中果位最高,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标。在佛門,迦葉有個值得誇贊成的大功勞,就是佛陀入滅後,他成為僧團的領導者,并組織了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
  • 中文名:佛像
  • 外文名:
  • 出處:
  • 類型:
  • 拼音:fó xiàng
  • 造像姿勢:誕生像、成道像、說法像、布施像
  • 宗手印:涅槃像 涅槃像 說法印:拇指與中指相撚,其餘自然伸舒。
  • 降魔印:右手置右膝上,手指觸地。

簡介

佛像就是佛之形像。廣義含菩薩、羅漢、明王、等像。其像雖有雕塑像、畫像(繪像)二種,然僅雕塑像稱佛像,畫像則稱圖像。印度古代認為雕畫佛像乃是冒渎神聖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僅止于以佛法、菩提樹、佛足迹等标記象征佛。其後,随大乘佛教之興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諸大乘經典中有甚多關于造像因緣及其功德之記載。佛陀像的特點一般為出家的比丘相,頭頂有肉髻。髻,指的是佛陀頭頂突出的部位,為佛所獨有,象征着佛陀的大智慧。佛陀的發右旋成螺旋狀,發尖朝上,而且毛發為青色。佛的脖子上有三道堆積的肉形成的痕迹,稱為蠶肚。

由于佛陀尊像的形象很接近,所以每尊佛都有其特定的手印。身後有頭光、身光和大背光。身着通肩或袒右肩的袈裟,不作任何裝飾,表面上看十分樸素,但在軀體的塑造上卻有着十分嚴格和繁瑣的規定。 佛像是造像數量最多的一類。包括釋迦牟尼佛、強巴佛、無量壽佛等等。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表現了慈祥、優美、甯靜的審美情調。

首先,在身體上,佛像的全身必須具備“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其次,為了充分表現佛的相好特征,在佛像的結構上又出現了“量度”。按規定,佛像的長寬各為120指。長度指從頭頂至腳根,寬度是兩手伸開的距離,坐像是站像長度的一半。同時佛像的每個細節的部位,如眼、鼻、額等也都有詳細的量度。 佛像的姿态,有坐像:表示佛陀禅坐冥想或宣說佛法的跏趺坐像;有立像:表示佛陀四處遊化,說法度衆;有涅盤像:表示釋尊将入涅盤時右脅而卧的姿态。

源流發展

原始佛教是沒有偶像崇拜的,也就是說不建造佛像。釋迦摩尼去世幾百年後,佛教信仰的熱點地區犍陀羅(現在的阿富汗境内),才開始塑造佛像。因為當時的犍陀羅,是希臘人統治的國家,他們接受佛教後,為了表示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敬,開始按照希臘人塑造“神像”的方式塑造佛像,以至于形成一場曠日持久的運動。這也就開了佛教偶像崇拜的先河。佛陀“形象”的出現,不僅标志着原始佛教傳統的中斷,更标志着一種新藝術的誕生。

在佛門,迦葉有個值得誇贊成的大功勞,就是佛陀入滅後,他成為僧團的領導者,并組織了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

佛陀以八十高齡、病弱之軀,做了最後教化,于拘屍那入滅。迦葉當時沒在身邊,他聽到消息後率五百比丘急忙趕來。他以上座身份,主持了佛陀遺體的荼毗(火化)大典。事後他發起結集法藏的會議,決定在當年安居期間,在王舍城召開結集大會。迦葉的倡議得到了佛陀弟子們的一緻贊成。  

迦葉召集集經藏的共有五百處和尚。但随佛遊行到拘屍那的有五百比丘,大迦葉率衆趕來的也是五百比丘,共有一千比丘,看來參加結集的五百人是從一千人中挑選出來的。結集地點是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主要由阿難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其他人協助憶誦确定佛教經典,這次重要活動,在佛教史上稱作第一次結集。

這次結集的佛經内容有幾種說法,有說結集了經、律二藏的,有說結集了經、律、論三藏的,有說結集了經、律、論、雜集、禁咒五藏的。不管如何,迦葉羅漢在佛教史上是有大貢獻的。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佛典的結集,沒有佛典的流傳,佛教會發展成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

佛像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表現也不同。

關于佛陀畫像之始,在《大唐内典錄》卷一記載:中國東漢時代秦景奉敕回月支國途中,見優填王旃檀雕像,請畫師依樣畫了一幅,帶回洛陽。皇帝見後,敕旨在西陽城門和顯節陵上供養,從此丹素流傳,以至于今。

種類

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許多種佛像,因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種類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為佛、菩薩、明王、天等數種。

種類

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許多種佛像,因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種類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為佛、菩薩、明王、天等數種。

造像

佛像各種手勢的姿态,也稱“印相”或“印契”。佛造像采用幾種固定的手勢,不同的手印表達的寓意不同。手印是佛像的标志之一,佛像從其形體容貌來說,都具備相好,可以通過手印的不同來進行區分。釋迦牟尼佛常用的印相稱“釋迦五印”,分别在禅定像、說法像、成道像、旃檀佛中使用。 

常見的手印有以下幾種: 

禅定印:是以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

說法印:左手放在足上,右手舉起,以拇指和食指(或中指、無名指)作環形,表示佛在說法。也有的兩隻手都結說法印。 

觸地印:又稱“降魔印”,左手(或右手)自然垂下,掌心向内,食指觸地,表示佛用法力降伏惡魔。 

施無畏印:右手上伸,置于胸前,手指伸直,掌心向外,表示佛能解除衆生的苦難。旃檀佛像采用這種手印。 

施願印:又稱“與願印”,左手自然垂下,掌心向外,表示佛能滿足衆生的願望。 

智慧印:金剛界大日如來佛采用的印相,雙手至于胸前,左手的四指握拇指,右手握左手食指。 

彌陀定印:阿彌陀佛的印相,與禅定印相似,兩手相疊,右手置于左手上,掌心向上,兩手屈食指,拇指按在食指上。

合十印:又名“合掌”,即十指并攏,兩掌相合,為僧人通常禮節,表示誠心誠意。供養人造像中常見使用。

我們常見佛像的有:

五方佛: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佛)、南方寶生佛、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三寶佛:藥師王佛、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 

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十二藥叉神将:宮毗羅、伐折羅、迷企羅、安底羅、頞你羅、珊底羅、因達羅、波夷羅、摩虎羅、真達羅、招杜羅、毗羯羅

三十三觀音菩薩應身: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遊戲觀音、白衣觀音、蓮卧觀音、泷見觀音、施藥觀音、魚藍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衆寶觀音、岩戶觀音、能靜觀音、阿耨觀音、阿摩提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尊觀音、蛤蜊觀音、六時觀音、普慈觀音、馬郎婦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

十八羅漢:坐鹿羅漢、歡喜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

 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

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 

主要佛像

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光明遍照,端正無比,有跏趺坐于蓮台上或端立于蓮台上,有九品來迎手印,說法印等,有手持蓮台,表示接引衆生往生西方,蓮花化生之意。

注:依《觀無量壽經》所載,因個人修持願力不同,往生品位便有差别,共分九品,稱為九品往生。

阿彌陀佛有九品往生手印:

1.上品上生;2.上品中生;3.上品下生;4.中品上生;5.中品中生;6.中品下生;7.下品上生;8.下品中生:9.下品下生。

藥師佛,又稱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琉璃光世界的教主,藥師佛于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微妙大願,願為衆生解除病苦,消災延壽,具足諸根相好,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世界。因為藥師如來信仰,具有現世祈願利益和來世福德,所以自古也普遍盛行。

藥師如來相好莊嚴,有跏趺端坐于蓮台上或端立于蓮台上。左手持藥壺、藥缽或寶塔,右手施無畏印或與願印,藥師如來像的背光常有七尊化佛。

藥師如來有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脅侍左右,合稱「東方三聖」。并有十二藥叉大将,發願護持信奉持受藥師如來名号的衆生。信奉藥師如來者,臨命終時,亦有八大菩薩來接迎,往生東方琉璃光淨土。

注:藥師佛所賜的藥,不外乎佛法的良藥,不僅是能除肉身的病苦,消災延年益壽,而且是醫世人的心病,又稱大醫王。在日本藥師佛信仰更普遍盛行。

彌勒,意稱慈氏菩薩,名阿逸多,受釋尊的教化出家修習佛法,并授記将來必定成佛,彌勒先行釋尊入滅而上生兜率天宮修行,與諸天演說佛法,以待将來成佛,于華林園龍華樹三次說法,廣度釋尊當時所遺落而未被救度到的衆生,故稱當來下生彌勒佛。而經典詳述彌勒降生人世時,世界将成光明的彌勒淨土。

彌勒信仰在中國很早已盛行,根據《彌勒上生經》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内院修行,為諸天說法,這時彌勒菩薩相好莊嚴,載寶冠璎珞,穿菩薩裝,兩腳交叉而坐;也有右手指臉頰,左腳下垂成半跏思惟的彌勒菩薩像,表示在兜率等待下生的坐姿。彌勒下生成佛的法相與釋尊相同,具足相好莊嚴的聖容,身着袈裟,姿勢大都是倚坐像,即雙腳自然垂下,足采蓮花,手作說法印。

注:五代以後,在江浙一帶的寺院中,有出現笑口肚大的彌勒佛像,據傳是布袋和尚的化身,屬于民間信仰的造形。宋代以後一般佛寺常雕塑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為彌勒像,并将他安奉在天王殿正中。使信衆能皆大歡喜笑口常開的感覺。

注:通常彌勒佛像以具足相好莊嚴的佛陀聖像為主;彌勒菩薩像以相好莊嚴,雍容華貴的菩薩像為主;布袋和尚造形的胖彌勒,衪是一種應化身。

彌勒佛的法相與釋尊相同,具足相好莊嚴的聖容,身着袈裟,姿勢大都是倚坐像,即雙腳自然垂下足采蓮花,手作說法印。

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内院修行,為諸天說法,這時彌勒菩薩相好莊嚴,載寶冠璎珞,穿菩薩裝,兩腳交叉而坐。 

毗盧遮那佛,為光明遍照、大日遍照之意,是理性和智慧不二的法身佛。密宗把毘盧遮那佛稱作大日如來,作為供奉本尊與最上根本佛。在中國佛教将毘盧遮那佛作為清淨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圓滿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

華嚴經中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毘盧遮那佛居中位,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脅侍在左右,稱為華嚴三聖,來利樂一切衆生。

在中國寺院中常有供奉五尊佛,通常以毘盧遮那佛為主尊,配以東方阿門人人人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構成五方佛的莊嚴道場。毘盧遮那佛有如來形和頭戴寶冠、璎珞等裝飾的菩薩形。手印有法界定印,智拳印和毘盧印。通常結跏趺坐于蓮台上。 

種類

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許多種佛像,因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種類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為佛、菩薩、明王、天等數種。

在狹義上說,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随着佛教教理的發達,“佛陀觀”便分為法、報、應三身。遍滿宇宙寂靜之無色無形的理佛,稱為法身佛;為着救度衆生經過長時間積功累德的結果而顯現出佛身,并建立淨土的是為報身佛;因化益衆生,而出現在娑婆世界的,是為應身佛。如大日如來為法身佛,彌陀如來為報身佛,釋迦如來為應身佛。

諸佛的名字在經典上記載的,有盧舍那佛、大日佛、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還有寶生佛、開敷華王佛、天鼓雷音佛、阿閦佛、不空成就佛、多寶佛、定光佛(大莊嚴佛像制)等是較少聽到的。佛有時稱如來,這是梵語多陀阿迦度的意思。

古董佛像鑒别

鑒别古董佛像的真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首先是看材質。金銅佛像有青銅、黃銅、紅銅和其他銅合金等,但不同時期的用銅是不一樣的,元代以前的銅佛一般都用青銅,也有一些紅銅制品,元代以後則出現了較多銅鋅合金的黃銅及純銅制作的所謂紅銅佛像,而在青銅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稱為金銅佛像,黃銅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其次是看标志、坐騎、手印和坐姿。古董佛像制造時十分嚴謹,造像的标志、坐騎、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規範的,隻要多加學習,了解各個時期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細心察看和對照,就可準确地為某件藏品定名,這樣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還是菩薩,而且還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薩;

再次是看面相、體型和服飾。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紋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是有許多變化的,比如隋唐兩個相連的朝代,雖說佛像的整體風格是相近的,但面相還是略有區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薩為半圓臉型,唐初起就變得稍瘦一些;最後是看款式。款式是指古董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資料,比如銘文和題記等,對收藏者在鑒别佛像真僞時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此外,還可用嗅覺法進行鑒别。古代的古董佛像或其他木質、陶瓷等材質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所熏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于地下。隻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發黴或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制品則完全沒有這種味道,即便是有些僞品用煙熏或埋于地下等作舊方式處理,也難免露出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泥土芳香太濃,為行家所識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