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芭蕉

芭蕉科芭蕉屬植物
芭蕉(學名:Musa basjoo)是芭蕉科芭蕉屬的植物。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莖。假莖綠或黃綠,略被白粉;葉片基部圓形,不對稱,葉柄長30厘米,葉翼開張;穗狀花序下垂,苞片紅褐或紫;果肉質,熟食黃色。分布于日本,中國台灣以及大陸的上海、湖南、浙江、湖北、貴州、雲南、陝西、四川、江蘇、廣西等地,生長于海拔500至800米的地區。[1]
    中文名: 拉丁學名:Musa basjoo Siebold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姜目 亞目: 科:芭蕉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芭蕉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芭蕉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多産于亞熱帶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芭蕉 中文别名:扇仙,甘蕉,天苴,闆蕉,牙蕉(福建),大葉芭蕉(江西),大頭芭蕉、芭蕉頭 英文名:Japanese Banana 二名法:Musa basjoo

形态特征

芭蕉(basho),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很大。長橢圓形,花白色,果實與香蕉很相似。芭蕉和香蕉同屬于芭蕉科芭蕉屬,是一個家族中的兩個品種,可從外形、色澤和滋味區别。

外形

香蕉外形彎曲呈月牙狀,果柄短,果皮上有5或6個梭;芭蕉的兩端較細,中間較粗,一面略平,另一面略彎,呈圓缺狀,其果柄較長,果皮上有3個棱。

色澤

香蕉未成熟時為青綠色,成熟後轉為黃色,并帶有褐色斑點,俗稱梅花點,果肉呈黃白色,橫斷面近似圓形;芭蕉果皮呈灰黃色,成熟後無梅花點,果肉呈乳白色,橫斷面為扁圓形。

芭蕉為常綠大型多年生草木。莖高達3~4米,不分枝,叢生。葉大,長可達3米,寬約40厘米,呈長橢圓形,有粗大的主脈,兩側具有平行脈,葉表面淺綠色,葉背粉白色。入夏,葉叢中抽出淡黃色的大型花。

生長習性

芭蕉原産東亞熱帶。芭蕉性喜溫暖耐寒力弱,莖分生能力強,耐半陰,适應性較強,生長較快。

山高林密,土地肥沃,十分适合芭蕉種植。這樣的地方産出的芭蕉,個大皮薄,肉嫩細滑,清甜爽口,具有開胃助消食的功效。芭蕉最宜疏松、肥沃、透氣性良好的土壤生長;适當的遮光有利于植株生長,更利于提高品質。

芭蕉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長較好。不耐寒,冬季須保持4℃以上的溫度,但也能耐短時間的0℃低溫。耐半陰,過于蔭蔽則植株生長不良,難以開花。由于其葉片為平行脈,結構疏松,極易被大風吹裂,故應選擇避風的地方種植。喜濕潤,栽培中應經常澆水和向植株噴水以保持較高的土壤和空氣濕度,但忌土壤持續積水,否則很容易爛根。栽種時除施足基肥外,每月還應追施腐熟的有機肥1或2次。

栽培方法

繁殖

可用分株法繁殖。當秋末蕉葉凋萎,剪去枯葉,壅士護根。殘留莖稈用稻草從莖稈基部向上包紮。到翌年4月上旬再将稻草解除,當根上長出許多幼株時,可進行分株繁殖。移栽時于坑中施入有機肥為底肥。

栽培

生長期間應随時剪去黃葉,以防徒耗養分,并影響美觀。同一地點,栽植過久,易産生生長不良的現象,應更換栽植地點。平時不用特别仔細管理

芭蕉最适宜植于小型庭院的一角或窗前牆邊,假山之畔。不宜成行栽植,宜散點或幾株叢植,綠蔭如蓋,炎夏中令人頓生清涼之感。

芭蕉體積龐大,适于庭院栽培。倘若設法矮化,便可移為居室盆栽。6月間将母株邊上新發的小株分割下來,選基本呈單株狀的,最好有淺根系的,将切口用草木灰塗勻以防腐爛。芭蕉擇土不嚴,但需排水性好,可選沙子20%、土60%、木屑20%混拌。用盆以直徑為60~80厘米的大盆或缸為宜,深度應不低于70厘米。定植後要少澆水,噴灑表土即可。待有新葉長出,可逐步增加噴水量及見光量。養護期間要注意保持濕潤,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才能生長良好。同時也要适當延長光照時間,以防枝葉徒長。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芭蕉根

氣味甘、大寒、無毒。   

主治: ①一切腫毒。用芭蕉根搗爛塗患處。

②流動性紅色風疹。治方同上。

③風火牙痛及蟲牙痛。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熱含漱。

④消渴,骨節煩熱。用芭蕉根搗汁,随時飲一、二合。

⑤血淋澀痛。用芭蕉根、旱蓮草等,水煎服。一天服兩次。

芭蕉葉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甘淡,寒。

①《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大寒,無毒。”

②《江西草藥》:“性涼,味淡。”

歸經:《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

功用主治:清熱,利尿,解毒。治熱病,中暑,腳氣,癰腫熱毒,燙傷。

①《本草再新》:“治心火作燒,肝熱生風,除煩解暑。”

②《現代實用中藥》:“利尿。治腳氣,外用消癰腫。”

③《中國藥植圖鑒》:“皮及葉:敷蜂、虻刺傷處,可止痛,并有止血作用。”

用法與用量:内服:煎湯。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腫毒初發。芭蕉葉研末,和生汁塗。(《聖惠方》)

②治燙傷。芭蕉葉适量,研末。水泡已破者,麻油調搽;水泡未破者,雞蛋清調敷。(《江西草藥》)

芭蕉花

甘淡微辛,涼。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酸鹹。”

②《江西草藥》:“性涼,味淡。”

③《貴州草藥》:“性寒,味甘微辛。”

① 治心痹痛。芭蕉花燒存性,研,鹽湯點服二錢。 

② 治反胃吐呃飲食酸痰,胃、腹疼痛,胸膈飽脹。芭蕉花二錢。水煎,點水酒服。 

③ 治怔忡不安。芭蕉花一朵。煮豬心食。 

④ 治肺痨。芭蕉花二兩,豬肺半斤。水炖,服湯食肺,每日一劑。 

⑤ 治心絞。痛芭蕉花半斤,豬心一個。水炖服。 

⑥ 治胃痛。芭蕉花、花椒樹上寄生茶各五錢。煨水服,一日二次。

營養價值

芭蕉能吃,芭蕉與香蕉的營養價值差不多,從中醫角度講,都有潤腸通便功效,但香蕉性涼,芭蕉中性,固胃寒者不宜多吃,一般老年人宜吃芭蕉。

芭蕉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它對很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植物文化

詩詞

芭蕉杜牧

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

憐渠點滴聲,留得歸鄉夢。

夢遠莫歸鄉,覺來一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