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

中新社

中國國家通訊社
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英文全稱為China News Service,簡稱CNS。是中國内地僅有的兩家通訊社之一,是專門向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報刊、華語電台、電視台發稿的國家通訊社,是從事對外宣傳的專業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向華僑、外籍華人與港澳台人員介紹報道新中國,傳遞僑鄉信息,進行愛國主義和弘揚中國文化的宣傳。經劉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國新聞界和僑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創辦人和領導者。發起創建中新社的還有金仲華、胡愈之、洪絲絲等文化界、新聞界知名人士。著名國際問題專家金仲華擔任第一任社長。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來的參與策劃下,由進步文化人士範長江、胡愈之等發起成立的愛國進步新聞機構——國際新聞社。
    公司名稱:中國新聞社 外文名: 所屬行業: 法定代表人: 總部地點: 經營範圍:傳媒 公司類型: 公司口号: 年營業額: 員工數: 英文名:China News Service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北新橋三條 所屬部門: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現任社長:陳陸軍 郵 編:100037

概述

中國新聞社前身是抗日戰争期間于1938年由範長江、胡愈之成立的國際新聞社。新中國成立後,經中共中央批準,國際新聞社恢複并更名為中國新聞社,于1952年9月14日正式成立,并于1952年10月1日正式對海外播發電訊通稿。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創辦人和領導者。發起創建中新社的還有金仲華、胡愈之、洪絲絲等文化界、新聞界知名人士。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知名社會活動家、著名國際問題專家金仲華擔任中新社首任社長。

中新社是中國對外傳播的主要新聞機構,也是“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要重點扶持的中國10家重要新聞單位之一。另外,中新社還是中國少數幾家可以采訪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重要國務活動和外事活動新聞的媒體之一,擁有權威新聞的直接新聞來源。不久前,中新社還被國家列入中央提高中國國際傳播能力重點扶持的六家媒體之一。

中國新聞社英文全稱為China News Service,英文簡寫為CNS。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2年的調查統計,當時全世界174家通訊社,分為5個等級,新華社、法新社、安莎社、美聯社、合衆國際社、德意志新聞社、路透社、塔斯社8家列為A級,中國新聞社和蘇聯新聞社、時事社、共同社等21家列為B級。 

發展

 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是由新聞界和僑界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發起成立的,是中國内地僅有的兩家通訊社之一,以海外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台同胞為主要服務對象,向境内外媒體提供供稿服務。

其前身是抗日戰争期間于 1938 年由範長江先生組織在中共領導下成立的國際新聞社。新中國成立後,經中共中央批準,國際新聞社恢複并更名為中國新聞社,于 1952 年 9 月 14 日正式成立,并于 1952 年 10 月 1 日正式對海外播發電訊通稿。中央選調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知名的社會活動家、國際問題評論家金仲華擔任中新社首任社長。 

規模

 中新社具備一定規模,在内地的23個省、市、自治區、香港、澳門以及美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泰國設有分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球通訊社的分級統計中,中新社屬B級。 ...

經過五十餘年的建設與發展,中新社已具可觀的規模。其總社設在北京,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區設有分社,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泰國、馬來西亞、法國、英國等國家設有分支機構。  

作為綜合性的國家通訊社,中新社有現代化和多樣化的新聞傳播方式,每天向海外播發大量新聞、專稿和圖片,内容包括政治、經濟、科教文衛、社會生活、港澳台新聞,稿件輕盈活潑,特色鮮明,廣受歡迎。目前,海内外數百家新聞傳媒采用中新社稿件。

日常工作

 平均每天播發中文新聞電訊稿100餘條,向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媒體播發新聞稿。同時每日在北京和香港出版《中國新聞》中文稿刊,提供給國内外新聞機構和讀者。根據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傳播機構的要求,每月提供專電、專稿和專欄、專刊稿300篇左右,其體裁包括評論、通訊、專訪、特寫、雜文、遊記等,題材廣泛。每月播發約1000多幅重大新聞和專題新聞圖片,并根據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報刊的要求,提供圖文并茂的彩色圖片專稿;定期向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和中國駐外機構提供展覽圖片。

發展

中新社目前開辦有“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圖片網”兩個大型網站,為網絡受衆提供即時的新聞和圖片。各分社也都設有子網站。由電影聲像部拍攝制作,或與港台、海外影視界合作拍攝制作電影故事片、紀錄片,或電視劇、電視專題片,并制作和對外發行各種華語錄像帶。

職業職能

中新社擔負的職能是:對外新聞報道的國家級通訊社,世界華文媒體信息總彙,國際性通訊社。履行職能主要通過四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道,包括文字、圖片、專稿等;二是新形式的報道,主要是網絡、信息、視頻、手機短信等;三是對海外華文報紙供版;四是社辦報刊。職能中國新聞社擔負的職能是:對外新聞報道的國家級通訊社,世界華文媒體信息總彙,國際性通訊社。履行職能主要通過四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道,包括文字、圖片、專稿等;二是新形式的報道,主要是網絡、信息、視頻、手機短信等;三是對海外華文報紙供版;四是社辦報刊。

現狀

 經過五十餘年的建設與發展,中新社已具可觀的規模。中新社現在員工1000餘人。總社設在北京,在中國内地及香港、澳門共設有28個分社,在台灣派有駐點記者。在東京、曼谷、吉隆坡、紐約、華盛頓、洛杉矶、舊金山、溫哥華、倫敦、巴黎、悉尼、莫斯科等地設有分社或記者站。在北京、紐約、香港設立發稿中心。

中國新聞社作為綜合性的國家通訊社,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層次、多功能的新聞信息發布體系,每天24小時不間斷向世界各地播發文字、圖片、網絡、視頻、手機短信等各類新聞信息産品,内容包括政治、經濟、科教文衛、社會生活、港澳台新聞,稿件輕盈活潑,特色鮮明,廣受歡迎。目前,中新社客戶和合作夥伴遍及世界各地,海内外數百家新聞傳媒采用中新社稿件。

主要業務

新聞通稿

 向境外華文報刊提供文字、圖片電訊通稿是中新社作為通訊社的傳統主體業務。中新社每天播發文字通稿100條左右,實際新聞采集能力超過200條,中新社在通稿發稿數量方面有所控制。作為綜合性通訊社,中新社報道題材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社會生活、港澳台、華僑華人等各個領域,在新聞寫作方面,已形成适合海外讀者閱讀習慣的“中新風格”。 

圖片新聞

中新社擁有30多名專職攝影記者和1000多名簽約攝影師,每天向境外發布新聞圖片70至80張,在海外華文媒體的采用率達到65%以上;另外每天對内發布各類圖片250張左右,通過中國新聞圖片網發布後,提供給國内的簽約報紙和網絡用戶。有關政府部委連續數年委托中新社編輯制作大量圖片作品,文字說明翻譯成英文、阿拉伯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等語種,分别發往156個國家的使館等地,廣泛參加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活動。中新社圖文通稿的海外用戶目前簽約數約300家,幾乎全球所有的華文媒體都會成為中新社稿件的簽約客戶。

專電特稿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中新社的專稿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點滴透露”的工作方法,重點向海外中間媒體提供獨家稿件,在海外産生很大影響。香港《鏡報》月刊、香港中國通訊社、法國《中國》季刊等世界各地不少媒體機構成為中新社長期的供稿對象,定期刊登中新社深度報道稿或言論稿等特稿。 

新聞供版

目前中新社海外中心全部員工共50餘人。海外中心平均每天供版為52版,相當于每日出版三份《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中心目前為全球9個城市的12份報紙提供版面。其中日報4家:美國《僑報》、法國《歐洲時報》、巴西《南美僑報》、馬尼拉《世界日報》等;另供周報有8家:洛杉矶《僑報周末》、紐約《美洲時報》、巴黎《歐洲聯合周報》、奧地利維也納《歐華僑報》、休斯敦《華夏時報》、芝加哥《辰報》、溫哥華《環球華報》、荷蘭《華僑新天地》等。

凡有重大事件,海外中心都制作報道專輯,如胡錦濤訪美西藏五十年紀念、新疆五十年紀念、神六升空、紀念文革四十周年、鐵馬行空(青藏鐵路開通)、足球世界杯等系列報道等重大專輯——這些具有獨家原創色彩的重大專輯在海外各報推出後引起積極反響。海外中心還加強原創評論供各報刊登,大約每天一篇,這些評論除在紐約和洛杉矶全部采用外,還在聖保羅、巴黎、溫哥華等地被選用,迄今已發表1100篇,編選出版了三本作品集。

電影聲像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新社以“南海影業公司”的名義制作出許多高質量的電影片在海外發行。八十年代以來制作《原野》、《老店》、《春桃》等著名影片和一大批電視片,近幾年來主要制作電視片和音像制品《中國風》音樂

 CD一套四張,選取了中國傳統經典民歌和經典流行歌曲60首,請國内頂級音樂家重新演繹配器,經國内最出色的各大樂團首席演奏家演奏,并在德國進行後期制作,贈送給海外嘉賓并發行到海外。故事影片《一百萬》2005年被德國電視一台收購,在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電視台播放。

大型電視新聞周刊《流行中國》在美國中文電視及澳門廣播公司等海外電視媒體播出。該欄目以“講述走在現代化中國最前沿的人和事”為宗旨,幾年來在海外播出時一直頗受好評,從2001年至2005年底,共播出了252期。

向海外電視媒體傳送的中新社采制的新聞,還通過中新網向海内外播放,新聞内容包括文化、娛樂、城市建設、社會生活等,反映中國現代化建設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注重新聞的趣味性及海外媒體的播出要求。

新聞網站

中新社目前開辦有“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圖片網”、“中國僑網”等大型網站,為網絡受衆提供即時的新聞和圖片。各分社也都設有子網站。 

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網簡稱“中新網”,由中國新聞社主辦。中新社是亞洲上網最早的中文媒體。中新社最早于1995年在香港上網。1999年1月1日,中新社北京總社開辦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以其無可比拟的通訊社原創新聞資訊優勢,成為衆多海内外網絡媒體的資訊源泉。中新網秉承中新社"國際視角+親和力"的報道風格,新聞資訊内容準确、豐富、時效強、文風輕松活潑,受到廣大網友,特别是公務員、新聞界、文化界和商界專業人士的歡迎。

中新網現開設有首頁、新聞中心和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财經、理财、汽車、房産、IT、教育、健康、文化、娛樂、體育、圖片、視頻、社區、海外華文報摘等頻道,并開辦了圖片庫等。中新網旗下還有海内外各分社開設的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山東、山西、陝西、上海、四川、新疆、雲南、香港、東京等30多個分支網站。

自創辦以來,中新網内容不斷豐富,影響日益擴大。中新網已發展成為知名的中文新聞門戶網站,也是全球互聯網中文新聞資訊最重要的原創内容供應商。中新網面向廣大網民和網絡媒體,快速、準确地提供文字、圖片、視頻等多樣化的資訊服務。特别在新聞報道方面,中新網動态新聞及時準确,解釋性報道角度獨特,稿件被國内外網絡媒體大量轉載。 

中國新聞圖片網

中新社新聞圖片網絡中心是中國大陸目前僅有的幾家每天及時播發新聞圖片的機構之一。中新社新聞圖片網絡中心采用當前最先進的電子商務模式,将每天的國際新聞圖片制作成電子文本,通過國際互聯網将用戶和圖片作者整合成直觀、可視化的采編、制作、播發平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充分利用新聞資源。平台設計充分考慮到人文因素,設計模式向“圖片超市”的目标靠攏。中新社新聞圖片網絡中心的所有用戶均可借助互聯網随時、随地、自主地浏覽、檢索、下載和使用電子化的新聞圖片。

中國新聞圖片網由荷賽獎世界首位華人女性獲得者王瑤擔綱總策劃,資深攝影家趙偉、賈國榮擔任顧問。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是由華聲報(電子版)社主辦的面對全球華僑華人提供綜合性信息服務的專業網站,是中國内地最大的僑務網絡信息平台。華聲報(電子版)社是中國國内唯一一家隻有網絡媒體的對外新聞宣傳機構。國内第一家全國性的僑界專業報紙華聲報是華聲報(電子版)社的前身,由華僑界享有崇高威望的廖承志先生創立,曾發行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僑網擔負着傳達政府僑務信息;報道中國發展動态;提供相關信息服務;溝通全球華僑華人聯系的任務。中國僑網與中國的政府機構、新聞傳媒、社會各界以及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社團有着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并将借助這一優勢為全球華僑華人尋求發展提供信息與機遇。

中國僑網作為中國最具權威的大型僑務網站,依托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僑務機構所擁有的強大涉僑信息資源,通過新聞中心、華人社區、中國僑界、華商、留學生、華文教育、人物聚焦、華僑農場等頻道,為全球華僑華人提供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涉僑新聞及服務信息。

秉承華聲報優秀傳統和新聞素養,中國僑網将通過高質量的網絡信息服務,建造起全球華僑華人與中國之間,以及全球華僑華人相互之間密切聯系的網上橋梁。中國僑網是全球華僑華人生活中的朋友,是全球華僑華人的網上家園。

刊物出版

中新社在國内出版有《中國新聞周刊》 、《風雅》(月刊)和《世界華文傳媒年鑒》等刊物,在香港出版有《中華文摘》(月刊),并辦有香港中國新聞出版社。

中國第一時政新聞周刊——《中國新聞周刊》由中國新聞社主辦,創辦于1999年。它以“紀錄時代變遷、推動社會整體進步”為宗旨,關注國家與社會整體利益,倡導公正、客觀、中立的表達原則,提供國内、國際重大新聞為主,注重挖掘獨家新聞,做深入分析報道,傳播負責任的社會觀念,引發社會強烈反響,在經年累月中積累了廣泛和堅實的聲望,構築起權威、公正的影響力。

《中國新聞周刊》是目前國内唯一能确定達到中央高層的市場化運作的新聞周刊,唯一能進入人大、政協兩會會場的時政雜志、國内唯一一份各國駐中國及中國駐外所有使領館和重要僑團訂閱的雜志。《中國新聞周刊》還是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的指定機上閱讀刊物。

《中國新聞周刊》的追求是:國際視野,中國立場,原創訴求,專業精神,力求辦成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新聞周刊。

大事記

1952.10.01 中新社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新聞廣播電台” 開始向海外播音。其前身為1938年成立的國際新聞社。

1974.06.27 中新社記者蔺安穩采寫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武士陶俑》成為中國媒體對“世界第八奇迹”兵馬俑出土的首次報道。

1984.06 彩色故事片《原野》在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獲評“最值得推薦影片”,并獲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7.09.15 中新社安排并接待台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對祖國大陸的公開采訪。

1991.08.12 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和新華社記者範麗青突破42年人為藩籬,前往台灣采訪。

1992.11 中新社和台灣《中國時報》社在台北共同舉辦兩岸媒體首次研讨會。

1995.04 從香港接口進入國際互聯網,使中新社成為亞洲上網最早的中文媒體。

2000.01.01 《新聞周刊》創刊。目前中新社旗下還有《華聲視點》、《經濟周刊》、《中華文摘》、《時代傳媒》等刊物。

2000.02 中新社記者王瑤拍攝的《六十歲的藝術家重返舞台》獲 43屆“荷賽”(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藝術類組照一等獎。

2002.02賈國榮拍攝的《中國體操奪冠賽》獲45屆“荷賽”體育類單幅三等獎。

2001.09.16-18. 中新社主辦的“首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南 京舉行。這是一次盛況空前的海外華文媒體首腦峰會。

2016.新華社新加坡5月17日電 第三屆中新社會治理高層論壇17日在新加坡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中央綜治委主任孟建柱與新加坡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共同主持開幕式并緻辭。

世界華文傳媒論壇

中新社每兩年主辦一次“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是規模最大的全球華文傳媒領袖峰會,已先後在南京、武漢、長沙、成都、上海舉辦五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旨在促進海外華文媒體加強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提高,獲得廣泛社會影響。

2009年9月19日至21日,第五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世界五大洲47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50家媒體代表及中國國内150多家媒體代表就“全球金融危機下的華文媒體”和“海外華文媒體與上海世博”兩大主題進行高層次對話。由中國新聞社發起的“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在論壇上成立,将為改善海外華文媒體的生存發展條件,提升華文媒體的整體水平和影響力搭建平台。

采集信息

中新社建有多渠道、多層次、多功能的新聞信息發布體系,每天24小時不間斷向世界各地播發文字、圖片、網絡、視頻、手機短信等各類新聞信息産品。客戶和合作夥伴遍及世界各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