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T

互聯網技術
IT的英文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科技和産業的意思。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傳感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IT業劃分為IT生産業和IT使用業。IT生産業包括計算機硬件業、通信設備業、軟件、計算機及通信服務業。至于IT用業幾乎涉及所有的行業,其中服務業使用IT的比例更大。由此可見,IT行業不僅僅指通信業,還包括硬件和軟件業,不僅僅包括制造業,還包括相關的服務業,因此通信制造業隻是IT業的組成部分,而不是IT業的全部。
    中文名:IT 外文名: 所屬學科: 英文名:Information Technology 其他外文名: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 IT業分類:IT生産業、IT使用業 功能:管理和處理信息 所含技術: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等

基本含義

人們對信息技術的定義,因其使用的目的、範圍、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凡是能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都可以稱作信息技術。

2.信息技術“包含通信、計算機與計算機語言、計算機遊戲、電子技術、光纖技術等”。

3.現代信息技術“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為特征”。

4.信息技術是指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支持下用以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數值、圖像以及聲音信息,包括提供設備和提供信息服務兩大方面的方法與設備的總稱。

5.信息技術是人類在生産鬥争和科學實驗中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準化的經驗、知識、技能和體現這些經驗、知識、技能的勞動資料有目的的結合過程。

6.信息技術是管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有關方法、手段與操作程序的總稱。

7.信息技術是指能夠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的總稱。

8.信息技術指“應用在信息加工和處理中的科學,技術與工程的訓練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應用;計算機及其與人、機的相互作用,與人相應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諸種事物。”

9.信息技術包括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即信息的産生、收集、交換、存儲、傳輸、顯示、識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術。

10、信息技術是研究如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術。

“信息技術教育”中的“信息技術”,可以從廣義、中義、狹義三個層面來定義。

廣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能充分利用與擴展人類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種方法、工具與技能的總和。該定義強調的是從哲學上闡述信息技術與人的本質關系。

中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對信息進行采集、傳輸、存儲、加工、表達的各種技術之和。該定義強調的是人們對信息技術功能與過程的一般理解。

狹義而言,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等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對文圖聲像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該定義強調的是信息技術的現代化與高科技含量。

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網絡和通訊技術,應用軟件開發工具等。計算機和互聯網普及以來,人們日益普遍地使用計算機來生産、處理、交換和傳播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書籍、商業文件、報刊、唱片、電影、電視節目、語音、圖形、影像等)。在企業、學校和其它組織中,信息技術體系結構是一個為達成戰略目标而采用和發展信息技術的綜合結構。它包括管理和技術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職能與信息需求、系統配置和信息流程;技術成分包括用于實現管理體系結構的信息技術标準、規則等。由于計算機是信息管理的中心,計算機部門通常被稱為“信息技術部門”。有些公司稱這個部門為“信息服務”(IS)或“管理信息服務”(MIS)。另一些企業選擇外包信息技術部門,以獲得更好的效益。

物聯網和雲計算作為信息技術新的高度和形态被提出、發展。根據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的定義,物聯網為當下幾乎所有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結合,讓信息更快更準地收集、傳遞、處理并執行,是科技的最新呈現形式與應用。

應用範圍

信息技術的研究包括科學,技術,工程以及管理等學科,這些學科在信息的管理,傳遞和處理中的應用,相關的軟件和設備及其相互作用。

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網絡和通訊技術、應用軟件開發工具等。計算機和互聯網普及以來,人們日益普遍的使用計算機來生産、處理、交換和傳播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書籍、商業文件、報刊、唱片、電影、電視節目、語音、圖形、圖像等)。

技術分類

按表現形态的不同,信息技術可分為硬技術(物化技術)與軟技術(非物化技術)。前者指各種信息設備及其功能,如顯微鏡、電話機、通信衛星、多媒體電腦。後者指有關信息獲取與處理的各種知識、方法與技能,如語言文字技術、數據統計分析技術、規劃決策技術、計算機軟件技術等。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環節的不同,信息技術可分為信息獲取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加工技術及信息标準化技術。信息獲取技術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過濾等。如顯微鏡、望遠鏡、氣象衛星、溫度計、鐘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術等。信息傳遞技術指跨越空間共享信息的技術,又可分為不同類型。如單向傳遞與雙向傳遞技術,單通道傳遞、多通道傳遞與廣播傳遞技術。信息存儲技術指跨越時間保存信息的技術,如印刷術、照相術、錄音術、錄像術、縮微術、磁盤術、光盤術等。信息加工技術是對信息進行描述、分類、排序、轉換、濃縮、擴充、創新等的技術。信息加工技術的發展已有兩次突破:從人腦信息加工到使用機械設備(如算盤,标尺等)進行信息加工,再發展為使用電子計算機與網絡進行信息加工。信息标準化技術是指使信息的獲取、傳遞、存儲,加工各環節有機銜接,與提高信息交換共享能力的技術。如信息管理标準、字符編碼标準、語言文字的規範化等。

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設備不同,把信息技術分為電話技術、電報技術、廣播技術、電視技術、複印技術、縮微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也有人從信息的傳播模式分,将信息技術分為傳者信息處理技術、信息通道技術、受者信息處理技術、信息抗幹擾技術等。

按技術的功能層次不同,可将信息技術體系分為基礎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支撐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機械技術、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主體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應用層次的信息技術(如文化教育、商業貿易、工農業生産、社會管理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種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應用軟件與設備)。

社會功能

信息産業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進展,世界對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長,信息産品和信息服務對于各個國家、地區、企業、單位、家庭、個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術已成為支撐當今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石。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産業成為世界各國,特别是發達國家競相投資、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産業部門。在過去的10年中,全世界信息設備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增長率是相應的國民生産總值(GNP)增長率的兩倍,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關鍵産業。其中美國經濟在近10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年均GDP增長3.6%,而電子信息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1.4個百分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得益于信息技術的支撐和信息産業的帶動是不為過的。信息産業本身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産業之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些發達國家信息經濟領域的增長超過了GNP的50%,美國則超過了75%,2000年全球信息産品制造業産值高達15000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産業。

“九五”期間,中國的信息産業以三倍于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主要産品銷量迅速增加,結構調整初見成效,部份關鍵技術有所突破,産業規模已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底信息産品制造業總産值達10000億元,銷售收入5800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産業。信息産業的增加值占全國GDP的4%,電子産品出口額約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5,信息産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代表着當今先進生産力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的重要生産要素和戰略資源的作用得以發揮,使人們能更高效地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推動傳統産業不斷升級,提高社會勞動生産率和社會運行效率。就傳統的工業企業而言,信息技術在以下幾個層面推動着企業升級:

将信息技術嵌入到傳統的機械産品中;

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網絡設計技術可顯著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利用信息系統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化,統一整合調配企業人力物力和資金等資源;

利用互聯網開展電子商務。

勞動力

随着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們的就業結構正從農業人口為主、工業人口為主向從事信息相關工作為主轉變。以美國為例,1956年,美國的“白領”人數第一次超過“藍領”,到1980年,美國就業比例為:農、林、漁業從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3.38%,采礦業和建築業占7.23%,制造業占22.09%,服務業占67.2%。這種趨勢進一步發展,到1997年其農、林、漁業從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2.63%,采礦業和建築業占6.88%,制造業占16.08%,服務業擴大為73.34%。服務業中,絕大多數是從事與信息處理、信息服務有關的職業。對于這種趨勢,美國學者總結說:“從農民到工人再到職員,這就是美國的簡史。

信息技術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信息技術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不僅深刻地影響着經濟結構與經濟效率,而且作為先進生産力的代表,對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産生着深刻的影響。

信息技術已引起傳統教育方式發生着深刻變化。計算機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拟現實技術和遠程教育技術以及信息載體的多樣性,使學習者可以克服時空障礙,更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聯網的遠程教育,将開辟出通達全球的知識傳播通道,實現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傳授者之間的互相對話和交流,不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寬松的内容豐富的學習環境。遠程教育的發展将在傳統的教育領域引發一場革命,并促使人類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聯網已經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聯網擁有的600多個大型圖書館、400多個文獻庫和100萬個信息源,成為科研人員可以随時進入并從中獲取最新科技動态的信息寶庫,大大節約查閱文獻的時間和費用;互聯網上信息傳遞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處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為研究夥伴,在網上進行實時讨論、協同研究,甚至使用網上的主機和軟件資源,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信息網絡為各種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過網絡滲入到社會各個角落,成為當今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電子出版以光盤、磁盤和網絡出版等多種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體紙介質一統天下的局面。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為文化、藝術、科技的普及開辟了廣闊前景。網絡等新型信息介質、為各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傳播,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嶄新的可能性。網絡改變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改變着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會對文化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一種新的适應網絡時代和信息經濟的先進文化将逐漸形成。

發展趨勢

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顯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國緻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驅使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當前信息技術發展的總趨勢是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中心,從典型的技術驅動發展模式向技術驅動與應用驅動相結合的模式轉變。

微電子技術和軟件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集成電路的集成度和運算能力、性能價格比繼續按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支持信息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每個芯片上包含上億個元件,構成了“單片上的系統”(SOC),模糊了整機與元器件的界限,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設備的功能,并促使整機向輕、小、薄和低功耗方向發展。軟件技術已經從以計算機為中心向以網絡為中心轉變。軟件與集成電路設計的相互滲透使得芯片變成“固化的軟件”,進一步鞏固了軟件的核心地位。軟件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功能通過軟件來實現,“硬件軟化”成為趨勢,出現了“軟件無線電”“軟交換”等技術領域。嵌入式軟件的發展使軟件走出了傳統的計算機領域,促使多種工業産品和民用産品的智能化。軟件技術已成為推進信息化的核心技術。

三網融合和寬帶化是網絡技術發展的大方向。電話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三網融合是指它們都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在網絡技術上走向一緻,在業務内容上相互覆蓋。電話網和電視網在技術上都要向互聯網技術看齊,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協議和分組交換技術;在業務上要話音為主或單向傳輸發展成交互式的多媒體數據業務為主。三網融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三個網合成一個網,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業界限,将引起産業的重組與政策的調整。随着互聯網上數據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體信息的增加,對網絡帶寬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帶寬,是相當長時期内網絡技術發展的主題。在廣域網和城域網上,以密集波分複用技術(DWDM)為代表的全光網絡技術引人注目,帶動了光信息技術的發展。寬帶接入網技術多種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競争,鹿死誰手尚難見分曉。無線寬帶接入技術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之上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正向信息個人化的目标前進。

互聯網的應用開發也是一個持續的熱點。一方面電視機、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等家用電器和個人信息設備都向網絡終端設備的方向發展,形成了網絡終端設備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打破了計算機上網一統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電子媒體、網上娛樂技術日趨成熟,不斷降低對使用者的專業知識要求和經濟投入要求;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網門服務等技術的提出和服務體系的形成,構成了對使用互聯網日益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進入社會生産、生活各個領域,從而促進了網絡經濟的形成。

中新網北京3月9日電 (記者 杜燕 張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鍊現代化”。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認為,要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中國制造實現産業升級,而這離不開“新IT”基礎設施的支撐和賦能作用。

在他看來,要加快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新IT”賦能實體經濟,實現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變革。nn“這裡IT不再是傳統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而是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智能化轉型)。”楊元慶說,所謂“新IT”,就是基于“端(智能物聯網終端)—邊(邊緣計算)—雲(雲計算)—網(5G)—智(行業智能)”技術架構賦能各行各業、實現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nn他稱,在大數據爆炸式增長的時代,隻有通過“新IT”全要素協同發力,才能将數據更好地轉化成生産資料,從而産生價值,成為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抓手。nn“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中國經濟轉型周期與全球技術創新周期雙重疊加的曆史時點上。”他指出,在各行各業全方位應用“新IT”,加速智能化變革,有助于大幅提升經濟整體及個體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和商業化進程,是企業與行業穿越雙周期、緻勝智能化時代的核心成功要素。

主要特征

有人将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特征——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智能化、虛拟化,當作信息技術的特征。我們認為,信息技術的特征應從如下兩方面來理解:

信息技術具有技術的一般特征——技術性。具體表現為:方法的科學性,工具設備的先進性,技能的熟練性,經驗的豐富性,作用過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信息技術具有區别于其它技術的特征——信息性。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的服務主體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處理與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決定信息技術還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相對性、動态性、共享性、可變換性等特性。

教育體系

信息技術教育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指學習與掌握信息技術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活動。前者從教育目标與教育内容方面來理解信息技術教育,後者則從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來理解信息技術教育。

由此,可對“信息技術教育”作如下定義:信息技術教育是指學習、運用信息技術,培養信息素質,實現學與教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該定義的理解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信息技術教育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領域。理論領域指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門科學,是現代教育學研究的一個新分支,又具有課程教學論的一些特征,具體包括概念體系、理論框架、原理、命題、模式、方法論等研究内容。實踐領域指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教學活動,一種工作實踐,一項教育現代化事業,具體包括信息技術的軟硬件資源建設、課程教材的設計開發、師資培訓、教學中各種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學習指導、評價與管理等。

信息技術教育的本質是利用信息技術培養信息素質。這裡,“利用信息技術”隻是一種手段和工具,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以适應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标準的要求。

信息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對信息進行識别、加工、利用、創新、管理的知識、能力與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質的總和,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素質。為此,我們應明确信息技術教育的指導思想:不隻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而開展信息技術教育,而是通過信息技術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換句話說,信息技術教育不等于軟硬件知識學習。而是要使學生通過掌握包括計算機、網絡在内的各種信息工具的綜合運用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處理、創新的能力,為适應信息社會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信息技術教育的範疇包括學習信息技術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習兩個方面。這裡明确指出了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兩種教學形式(專門課程式與學科滲透式)。我們不但要開設專門的《信息技術》課程,重點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與網絡等現代信息工具的知識和能力;而且要在所有課程的教學中,運用各種傳統的與現代的信息工具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要滲透信息技術教育思想,培養學生對各種學科信息的綜合處理與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的途徑與模式有多種。除采用學校課堂教學模式外,還可采用課外活動模式、家庭教育模式、遠程協作學習模式。其中,基于項目活動的教學模式能較好解決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學習競争與協作的結合問題,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模式,值得推廣。

目标體系

信息技術教育目标的涵義有二:

一是作為總攬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活動全局的一種指導思想而存在的、概括性的總體要求,又稱為總目标或目的。

二是指對達到信息技術教育目的的各個方面進行精确、詳細的說明,是學生在完成一個教學單元的學習後應達到什麼要求(具有哪些效果)的具體明确的表述。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标體系是指将信息技術的總目标與分目标,課程目标與知識點目标,認知目标、動作技能目标與情感目标,知識目标、能力目标與情意目标等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領域的教育目标整合與系統化。

信息技術教育目标體系具有三重功能:

一是定向功能,它是編寫教學大綱、設計課程教材、控制教學過程的行動指南。

二是激勵功能,它能激發教與學的緊迫感與内驅力。三是評價功能,它提供了教學效果的評價尺度和教學設計的參考标準。

信息技術教育目标體系的編寫,應滿足五個基本要求:

時代性(先進性),要緊扣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脈搏,滿足信息社會對人才信息素質培養的基本需要。

科學性,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知識起點、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學目标要有針對性,注重因材施教。同時,目标編寫中應注意運用教育心理研究的新成果,将外顯行為目标與内部心理發展目标結合起來;要注重學生的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綜合培養。

具體性,表述中盡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實際的語詞,應明确、詳細,可以觀察和測量。

遞進性(層次性),如,總目标、課程目标、章節(單元)目标、課時目标、知識點目标的關系,是一種學習内容方面的遞進關系;認知領域中的識記、理解、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創建,是一種學習結果方面的遞進關系。

系統性,應列出全部知識點的教學目标,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教學目标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進、總體優化的作用。

基本定位

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00年1月9日制訂的《關于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草案)》中,已就信息技術教育的意義、要求、内容、教材等方面的定位問題進行了闡述:“在全國中小學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教育,促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教學的改革,是貫徹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指示精神,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是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紀國際競争,提高綜合國力和全民素質,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是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措施。”“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小學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應作為必修課單獨開設。”“中小學信息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為他們适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教育内容的選取應考慮信息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既要符合中、小學教育規律,又要體現時代特征。”

信息化

“信息化”一詞最早是與“信息産業”、“信息化社會”聯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産業論》一書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會”的誘人前景。此後,“信息化”一詞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使用。人們從技術、知識、生産、經濟、社會、國家等多角度對“信息化”的定義與内涵進行了闡釋。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領域的信息化的簡稱。關于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有的學者認為其本質是要創設“一種充滿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學習者獲取信息的環境。”也有人說: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比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學過程的全面革新,使學校能夠适應信息化對教育的新要求。

我們認為,教育信息化應包括如下九個方面的内容:

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從工業化社會的班級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轉向信息化社會的個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

教育資源的“信息化”。要創建分布式的、超鍊接的、非線性的、多媒體化的、開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種教育信息資源庫,使學校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電子化、網絡化;要建立教育資源信息系統,使人、财、物、時間、空間等各種資源要素的調控與管理最優化。

課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深化課程教材改革;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術含量,注意培養學習者的信息能力。

教學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構主義、人本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理論的綜合運用,構建适應信息時代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要将信息的獲取、處理、應用、創新等環節的組配作為教學模式構建的基礎。

教學技術的“信息化”。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教育技術的核心,提高各種軟件、硬件、潛件中的技術含量與信息質量。

教育環境的“信息化”。創設豐富、多樣、美好的教育信息環境,使師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獲得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校園環境的熏陶。

教學評估的“信息化”。注重計算機與網絡在評估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和結果分析中的應用,使評估經常化、自動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導航與實時評估,使教學過程能自動朝教學目标演進。

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績效為價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常規管理、人事管理、工資管理、檔案管理、設備管理中的應用。

教師素質的“信息化”。要注重培養教師的信息素質,提高其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能力。

人工智能

發展曆程

人工智能(AI)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

在1955的時候,香農與人一起開發了The Logic TheoriST程序,它是一種采用樹形結構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它在樹中搜索,尋找與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樹的分枝進行探索,以得到正确的答案。這個程序在人工智能的曆史上可以說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至于我們所采用的思想方法有許多還是來自于這個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為人工智能領域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的麥卡希召集了一次會議來讨論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從那時起,人工智能的名字才正式确立,這次會議在人工智能曆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但是這次會議給人工智能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機會,并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起了鋪墊的作用。在此以後,人工智能的重點開始變為建立實用的能夠自行解決問題的系統,并要求系統有自學習能力。在1957年,香農和另一些人又開發了一個程序稱為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對Wiener的反饋理論有一個擴展,并能夠解決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别的科學家在努力開發系統時,右圖這位科學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貢獻,他創建了表處理語言LISP,直到許多人工智能程序還在使用這種語言,它幾乎成了人工智能的代名詞,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發展。

在1963年,麻省理工學院受到了美國政府和國防部的支持進行人工智能的研究,美國政府不是為了别的,而是為了在冷戰中保持與蘇聯的均衡,雖然這個目的是帶點火藥味的,但是它的結果卻使人工智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其後發展出的許多程序十分引人注目,麻省理工大學開發出了SHRDLU。在這個大發展的60年代,STUDENT系統可以解決代數問題,而SIR系統則開始理解簡單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現導緻了新學科的出現:自然語言處理。在70年代出現的專家系統成了一個巨大的進步,他頭一次讓人知道計算機可以代替人類專家進行一些工作了,由于計算機硬件性能的提高,人工智能得以進行一系列重要的活動,它作為生活的重要方面開始改變人類生活了。在理論方面,70年代也是大發展的一個時期,計算機開始有了簡單的思維和視覺,而不能不提的是在70年代,另一個人工智能語言Prolog語言誕生了,它和LISP一起幾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要以為人工智能離我們很遠,它已經在進入我們的生活,模糊控制,決策支持等等方面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讓計算機這個機器代替人類進行簡單的智力活動,把人類解放用于其它更有益的工作,這是人工智能的目的。

應用領域

問題求解:

人工智能的第一大成就是下棋程序,在下棋程度中應用的某些技術,如向前看幾步,把困難的問題分解成一些較容易的子問題,發展成為搜索和問題歸納這樣的人工智能基本技術。今天的計算機程序已能夠達到下各種方盤棋和國際象棋的錦标賽水平。但是,尚未解決包括人類棋手具有的但尚不能明确表達的能力。如國際象棋大師們洞察棋局的能力。另一個問題是涉及問題的原概念,在人工智能中叫問題表示的選擇,人們常能找到某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使求解變易而解決該問題。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程序已能知道如何考慮它們要解決的問題,即搜索解答空間,尋找較優解答。

邏輯推理與定理證明:

邏輯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持久的領域之一,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些方法,隻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大型的數據庫中的有關事實上,留意可信的證明,并在出現新信息時适時修正這些證明。對數學中臆測的題。定理尋找一個證明或反證,不僅需要有根據假設進行演繹的能力,而且許多非形式的工作,包括醫療診斷和信息檢索都可以和定理證明問題一樣加以形式化,因此,在人工智能方法的研究中定理證明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論題。

自然語言處理:

自然語言的處理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實際領域的典型範例,經過多年艱苦努力,這一領域已獲得了大量令人注目的成果。該領域的主要課題是:計算機系統如何以主題和對話情境為基礎,注重大量的常識——世界知識和期望作用,生成和理解自然語言。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編碼和解碼問題。

智能信息檢索技術:

受()*+(*)技術迅猛發展的影響,信息獲取和精化技術已成為當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研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這一領域的研究是人工智能走向廣泛實際應用的契機與突破口。

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躍、最有成效的一個研究領域,它是一種具有特定領域内大量知識與經驗的程序系統。在“專家系統”或“知識工程”的研究中已出現了成功和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趨勢。人類專家由于具有豐富的知識,所以才能達到優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計算機程序如果能體現和應用這些知識,也應該能解決人類專家所解決的問題,而且能幫助人類專家發現推理過程中出現的差錯,這一點已被證實。如在礦物勘測、化學分析、規劃和醫學診斷方面,專家系統已經達到了人類專家的水平。成功的例子如:PROSPECTOR系統發現了一個钼礦沉積,價值超過1億美元。DENDRL系統的性能已超過一般專家的水平,可供數百人在化學結構分析方面的使用。MY CIN系統可以對血液傳染病的診斷治療方案提供咨詢意見。經正式鑒定結果,對患有細菌血液病、腦膜炎方面的診斷和提供治療方案已超過了這方面的專家。

機器翻譯:

機器翻譯也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躍的一個研究領域,它是建立在語言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這三門學科的基礎之上的。語言學家提供适合于計算機進行加工的詞典和語法規則,數學家把語言學家提供的材料形式化和代碼化,計算機科學家給機器翻譯提供軟件手段和硬件設備,并進行程序設計。缺少上述任何一方面,機器翻譯就不能實現,機器翻譯效果的好壞,也完全取決于這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就已有的成就來看,機譯的質量離終極目标仍相差甚遠。中國數學家、語言學家周海中教授曾在論文《機器翻譯五十年》中指出:要提高機譯的質量,首先要解決的是語言本身問題而不是程序設計問題;單靠若幹程序來做機譯系統,肯定是無法提高機譯質量的。同時,他還指出:在人類尚未明了人腦是如何進行語言的模糊識别和邏輯判斷的情況下,機譯要想達到“信、達、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

就業前景

人才需求

伴随着互聯網的發展。IT人才的短缺現象将會越來越嚴重。據保守估計,中國市場對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過20萬人。而國内IT教育主要是高等學校計算機、電子、電信、信息技術等相關專業的學曆教育,每年培養的大學畢業生約為5萬,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IT技術人員的極度短缺,迫使許多公司不得不提供高薪才能聘請到符合要求的專業人員,而這些職位優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非IT人員。于是許多人設法通過各種培訓來獲得這些職位

工作需求

IT行業良好的就業前景及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非計算機專業的人,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迫切需要依靠學習和培訓獲得進入IT業的技術能力。而另一個方面,IT行業中職業的變化和更替也是最為頻繁的,它要求從業者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保持這種持續工作的狀态。同時一個人學習的技術越先進,掌握的技術越全面,那麼這個人的事業發展前景就越廣闊,工作選擇的機會就越大。此外,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掌握過時技術的人員也不得不重新進行培訓,以使自己能夠與最新的技術同步。随着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個企業對信息化投入的比例逐步加大,因此要求在職人員必須要學會操作微機。

加入WTO刺激了培訓市場的需求

中國加入WTO,商務運作将會呈現出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國内商務、企業競争将使得商家對人才的要求更高,隻有那些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具備熟練技能和紮實專業知識的人才能适應全球化貿易市場的要求。

興趣愛好

現代人面臨的并不是知識危機,因為很多人都擁有大專以上的學曆,知識不再是危機。現代人越來越多體驗到的是本領和技能的危機。他們個人需要培訓的願望很強烈,願意出錢培訓,所以針對本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市場會越來越大。另外,現代人生活質量提高了,面對個人興趣方面的培訓市場會多起來,在工作之後,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一些培訓,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生活。

高校教育機制存在着不足

高等教育在計算機專業傳統的教育理論型、研究型人才培養上有較大的優勢,但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層次單一,教學内容滞後,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情況,課程設置陳舊,設施跟不上,使得大多數畢業生理論有餘,崗位需要的專業應用技術相對不足。許多畢業生、甚至需要較長的培訓才能勝任工作,有的甚至還不如參加過短期培訓的人員。這種狀況最終造成很多計算機專業的專科、本科畢業生,捧着大學畢業證找不到工作。

發展前景

21世紀初,人類将全面邁向一個信息時代,信息技術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橋梁,是促進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将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新亮點。信息技術将使人類能夠進一步把潛藏在物質運動中的巨大信息資源挖掘出來,把世界變成一個沒有邊界的信息空間,以微處理機進入億萬辦公室和家庭、超級計算機問世、衛星通信與光導通信的發展,特别是網絡化的迅速發展為标志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以最為便捷的方式溝通了各國、各地區、各企業、各團體以及個人之間的聯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由于這次新科技革命主要是從美國興起,日本和西歐各國随後迅速推進,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中心區和三角地帶,所以約阿吉姆·比朔夫甚至列出了這樣一個公式:“全球化=世界中心區域的緊密網絡化”,但由于新科技革命的發展需要雄厚的科研力量、昂貴的設備器材、巨額資金和良好的革礎設施,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普追較低,不僅難以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腳步,而且被西方國家越拉越遠,從而在全球化進程中也就被進一步邊緣化。

國際互聯網的普及提供了加強各國經濟聯系的新紐帶,信息的快速搜集、加工、儲存和傳遞,使各國政府、公司企業和個人能便捷地獲取信息。信息的這種透明性(公開性)和流動性,有利于各國政府和人民間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有利于政府和企業的科學決策,從而必然有利于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國際互聯網将不斷提高金融、貿易、企業全球經營的效率和質量.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國際互聯網可以及時處理幾乎無限的信息,這就為全球居民提供了參加國際經濟合作的手段:銀行可以每天處理1.5萬億美元的貨币交易:證券市場每年可以處理幾十萬億美元的證券交易:海陸空運輸可以從容地把數億個集裝箱送往世界各地:跨國公司可以了如指掌地指揮全球的分廠在流水線上按顧客的需要生産出同一牌号、不同個性的産品(如汽車)。企業在新世紀裡的競争力将取決于它對于網絡的運用,企業若不利用網絡,則會在未來的全球競争中處于劣勢、甚至會被排斥在商務圈之外。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企業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它要求企業實行集成管理,将上遊和下遊的環節形成一個整體,通過網絡對全球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隻有放眼世界,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信息時代求得生存和發展。

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将在21世紀大大促進全球實務經濟和服務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産、生活方式,知識将成為對世紀生産要素中的一個獨立成分。哪個國家能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這個國家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20世紀的曆史表明,單靠不斷增加資本、人力和原材料的投入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可能在因際競争中處于有利地位.隻有稗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國家,才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在國際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需要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的公民和讓每個公民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社會環境。顯然,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需要知識,而全體國民知識水平的提高需要發展教育。然而,一個國家國民教育的高水平,并不等于這個國家就善于進行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就一定能夠嵌得國際競争的勝利。前蘇聯就是一個國民教育水平很高但沒有赢得國際競争的國家,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讓全體公民充分發揮自己才智的社會條件。在21世紀,哪些國家認識到了這一點并做到了這一點,這些國家就會在國際競争中成為強者。

但是,全球生活在貧困之中的人尚難得到信息革命的實惠。

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在發達困家,信息産業正成為朝陽産業,而窮國和富國在因特網用戶數量方面的差距比其在國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更為懸殊。55個信息技術領先國家投入信息技術産業的資金占全球信息技術投資的990/0,世界上93%的互聯網用戶生活在發達國家,在全世界數億網民中,收入最低的1/5人口中隻擁有全球因特網用戶的0.2%。美國所擁有的計算機數量多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由此可見,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将使不同國家之間以及不同地區之間信息化的差距逐漸拉大。“信息貧困”和“數碼鴻溝”會在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築起。

胡延平表示,新IT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個發展周期。數字經濟需要智慧基礎設施的搭建者,需要幫助各行各業完成智慧化轉型的能力貢獻者,商務生活娛樂需要端邊雲網智相關産品和服務作為消費選項。而2018、2019年以後的聯想,正在成為新IT意義上的這樣的基石企業。nn何伊凡在研讨會上指出,2020年互聯網革命下半場已經結束,接替互聯網時代的是新IT時代,新IT時代一定程度上是互聯網革命下半場的延展。舊IT是有限的遊戲,新IT是無限的遊戲,而無限遊戲的本質是延續遊戲本身,始終挑戰遊戲的邊界甚至定義邊界。

布局初探

本文首先論述了數字信息技術對城市旅遊産業布局的影響,構建了數字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城市旅遊信息系統,并結合武漢市的實際情況探讨了數字化旅遊信息系統對其旅遊産業布局優化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數字化,信息技術,旅遊産業布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新技術的應用、數字化城市旅遊信息系統的建立将為政府旅遊決策部門提供全面、系統、科學的決策依據,為促進城市旅遊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背景。數字信息技術主要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通訊網絡和多媒體等技術構建數字化城市中的旅遊信息系統,進行旅遊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處理、傳輸、查詢和展示,以此輔助旅遊管理和旅遊規劃中的決策,全面指導城市旅遊業的發展,并為旅遊者提供及時準确的旅遊信息服務。

數字信息技術對城市旅遊産業布局的影響:

數字信息技術在旅遊業中的應用,将引起城市旅遊産業中諸多構成要素的調整和優化,進而促進城市旅遊産業布局更趨于合理和科學,同時為建立城市旅遊信息系統提供指導,更好地滿足城市和旅遊發展的需要,提高城市旅遊産出的能力,樹立旅遊産業的支柱産業地位或主導産業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