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

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

TPP協議
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也被稱作“經濟北約"。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2013年9月10日,韓國宣布加入TPP談判。2013年11月25日,安倍表示将在2013年内将促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達成協議。2016年2月4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12個國家2在奧克蘭正式簽署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協議。TPP協定需要各國立法部門(國會、議會)批準通過,整個TPP生效還需要很長時間。2017年1月21日,美國白宮發布新施政綱領,宣布退出TPP和北美自貿區。
    中文名: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 外文名: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别名: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 發起國家:新西蘭、新加坡、智利、文萊 發起時間:2002年 主要國家:美國(已退出)、日本 經濟比重:占全球經濟比重達到40% 簡稱:TPP

背景概念

2002年,新西蘭、智利和新加坡首先在墨西哥APEC峰會上就建立FTA舉行了談判,文萊于2005年4月加入談判并最終簽署協議。2005年7月,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和文萊四國簽訂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SEP)。由于該協議的初始成員國為四個,故又稱為“P4協議”。

2009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亞洲之行中正式宣布美國将參與TPP談判,強調将以此促進美國的就業和經濟繁榮,為設定21世紀貿易協定标準做出重要貢獻,要建立一個高标準、體現創新思想、涵蓋多領域和範圍的亞太地區一體化合作協定。與此同時,秘魯、越南和澳大利亞也宣布加入TPP談判,TPP談判由此實現了由“P4”向“P8”的轉變,并呈現亞太地區參與國家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根據TPP的協議,TPP成員國家的政治體制必須是尊重自由、民主、法制、人權、普世價值觀。而且TPP統一監管标準包括:貿易和服務自由、貨币自由兌換、稅制公平、國企私有化、保護勞工權益、保護知識産權、保護環境資源、信息自由(包括新聞自由、互聯網自由等等)。

根據TPP的協議,TPP有五大突出特點:一是要求全面市場準入,即消除或削減涉及所有商品和服務貿易以及投資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二是促進區域生産和供應鍊網絡的發展;三是解決數字經濟、國有企業等新的貿易挑戰;四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幫助成員國加強貿易能力建設,實現貿易的包容性;五是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平台,吸納亞太地區其他經濟體加入。

發展曆程

TPP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

2005年5月28日,文萊、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四國協議發起跨太平洋夥伴關系,簽訂并生效的經貿協議,成員之間彼此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産權以及投資等領域相互給予優惠并加強合作。協議采取開放的态度,歡迎任何APEC成員參與,非APEC成員也可以參與。該協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貿易區。

2006年5月1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對新西蘭和新加坡生效,對智利和文萊生效的時間分别為2006年11月8日和2009年7月1日。

2008年2月,美國宣布加入,并于當年3月、6月和9月就金融服務和投資議題舉行了3輪談判。

2008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參與TPP談判,并邀請澳大利亞、秘魯等一同加入談判。

2009年11月,美國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夥伴關系計劃,澳大利亞和秘魯同意加入。美國借助TPP的已有協議,開始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全方位主導TPP談判。自此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開始進入發展壯大階段。

2010年,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成為TPP談判成員,使TPP成員數量擴大到9個。

2010年3月15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首輪談判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參與談判的共8個成員:美國、智利、秘魯、越南、新加坡、新西蘭、文萊和澳大利亞。此次談判将涉及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電子商務、服務和知識産權等議題。美國較為強調的内容包括推動清潔能源等新興行業的發展,促進其制造業、農業以及服務業的商品與服務出口,并強化對美國知識産權的保護。

2010年11月14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的閉幕當天,與會九國同意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提案,将于2011年11月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完成并宣布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綱要。

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決定加入TPP談判。

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經濟部宣布,墨西哥已完成相關手續,正式成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第十個成員國。墨西哥經濟部指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是有國際影響力的貿易組織,加入該協定為墨參與亞太地區經濟事務提供了平台,為墨西哥出口打開了新的機遇之門,也有利于發揮墨西哥在全球供應鍊中的作用。

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遺産部長莫爾(James Moore)代表國際貿易部長法斯特在溫哥華宣布,将正式加入《跨太平洋戰略夥伴關系協定》(TPP)。

2013年9月10日,韓國宣布加入TPP談判。

2015年10月5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已成功結束“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達成TPP貿易協定。

2016年2月4日,在新西蘭奧克蘭,由TPP12個成員國代表參加的簽字儀式,《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正式簽署。

TPP協定需要各國立法部門(國會、議會)批準通過。但由于美國内部分歧大,加上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均反對,掌控國會參衆兩院的共和黨高層對部分條款不滿意,tpp在奧巴馬任内獲得國會批準的前景非常黯淡。

2016年11月10日,日本通過了TPP協議。

2016年11月11日上午,美國參議院議長米奇奧康納宣布,奧巴馬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計劃被正式槍斃。

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簽署總統令,宣布“永久退出TPP”。作為替代方案,他提出與以日本為首的TPP參加國分别締結貿易協定。特朗普政府高官指出,日美首腦會談中,“預計較多的時間将被用來探索TPP替代方案”。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表示,将準備應對特朗普要求進行雙邊協定談判的情況,“緻力于設想到各種事項并能夠加以應對”。安倍在日本衆院預算委員會上就日美貿易談判指出:“自由貿易協定(FTA)和經濟夥伴關系協定(EPA)并非完全不可行。

參與國家

截至2015年,成員有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越南、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墨西哥和秘魯。其經濟規模占全球經濟總量的40%。中國目前沒接受該協定,加入尚待時機。

2017年1月21日,美國白宮發布新施政綱領,宣布将退出TPP和北美自貿區。

協議特點

威脅主權

造成嚴重損害和國家主權喪失的後果最危險的内容是加劇将權力轉讓給公司,大多數是美國的公司。在解決TPP提出的解決争端的準則下,大型公司可以在國際商業法庭因為本國引入新的法律—如保護消費者的法律—而損害大公司的投資和生意對有關國家提出起訴。

全覆蓋

涵蓋關稅(相互取消關稅,涉萬種商品)、投資、競争政策、技術貿易壁壘、食品安全、知識産權、政府采購以及綠色增長和勞工保護等多領域。

寬領域

TPP協議條款超過以往任何自由貿易協定。既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原産地規則等傳統的FTA條款,也包含知識産權、勞工、環境、臨時入境、國有企業、政府采購、金融、發展、能力建設、監管一緻性、透明度和反腐敗等亞太地區絕大多數FTA尚未涉及或較少涉及的條款。TPP倡導包容性貿易,加強成員國的合作和能力建設,幫助中小企業了解并利用好相關條款,以确保規模不同的經濟體和企業均能夠從中獲益;同時,注重解決數字經濟和國有企業帶來的新的貿易挑戰,促進創新能力、生産力和競争力的提升。

高标準

如在環保、勞工、原産地和政府采購等方面包含了諸多高标準的條款。作為亞太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平台,TPP雖然本質上仍屬于FTA範疇,但其協議内容和标準均顯著超過現有FTA的水平。TPP的“高标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美國的自由貿易理念及其戰略利益訴求。首先,在貨物貿易領域,要求最終實現全部貿易品零關稅;在服務貿易領域,采用了“準入前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例外條款”這一自由化程度較高的方式,即對所有服務部門均給予準入前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僅對國防、金融、航空等少數特殊服務業設置例外條款。而且,在服務貿易、金融服務、投資等領域均采用“負面清單”的模式。

第二,在知識産權領域,TPP在地理指标、版權保護、反規避責任、專利保護、藥品定價等方面提出的标準也明顯高于WTO《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産權協定》(TRIPS)的水平。以藥品專利保護為例,美國在TPP談判中最初希望給予生物制劑12年的專利保護期,但卻遭到了其他締約方的反對,最後隻好妥協将保護期縮短至8年。新西蘭等締約方認為,對專利過度保護可能會阻礙創新和仿制藥生産并有損TPP内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第三,TPP協議中專門增設了勞工和環境條款,并與貿易相挂鈎,通過強加于别國較高的勞工和環境标準等,将有助于美國借此對其他成員國特别是發展中國家出口産品實施貿易制裁,以達到維護其自身利益的目的。

第四,TPP協議還針對國有企業單列一章,主張取消對國有企業的政策支持、财政補貼和其他福利待遇的貿易條款,包括對國有企業海外投資所給與的特惠融資措施、保護外國私營企業經濟活動、撤銷政府采購的優惠偏好等内容。這些規定對現有成員國影響可能并不很大,但對擁有衆多國有企業的中國來說,短期内将難以承受。

談判趨勢

自2010年3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全面啟動TPP談判以來,到12月止共舉行了4輪談判,計劃于2011年再舉行5輪談判,并于2011年11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結束談判。

目前,TPP成員間的自由貿易協定除文萊、智利、新西蘭、新加坡四國外,其他協定(生效時間)還包括:澳大利亞-智利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3月6日)、澳大利亞-新西蘭更緊密經濟關系協定(1983年1月1日)、澳大利亞-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2003年7月28日)、澳大利亞-美國自由貿易協定(2005年1月l日)、美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2004年1月1日)、美國-秘魯貿易促進協定(2009年2月1日)、美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2004年1月1日)、秘魯-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8月1日)、智利-秘魯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3月1日)、新西蘭-新加坡更緊密經濟關系協定(2001年1月1日)。此外,美國還與越南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2001年12月10日)。

由于成員間的貿易協定縱橫交錯,如何處理原有自由貿易協定與TPP的關系是談判主要議題之一。澳大利亞為進一步擴大出口市場,堅持要求在原有自由貿易協定基礎上繼續貿易自由化進程。美國傾向于不受原有貿易協定的約束,達成一個全新的自由貿易協定。

TPP談判采取閉門磋商的方式進行,談判結束前不對外公布技術文本。據媒體報道,談判共涉及以下議題:農業、勞工、環境、政府采購、投資、知識産權保護、服務貿易、原産地标準、保障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TBT)、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SPS)、透明度、文本整合等。

社會影響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将突破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達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務在内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将對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産生重要影響,可能将整合亞太的兩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亦即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和東南亞國家聯盟重疊的主要成員國,将發展成為涵蓋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大多數成員在内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成為亞太區域内的小型世界貿易組織(WTO)。

目前中國尚未加入該協定,但未來不排除中國在适宜的時候提出加入。從短期看,該協定或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形成某種程度的沖擊,但從長期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多邊貿易安排都無法将非協定國家和地區排除于國際貿易體系之外,否則其自身發展将大為受限。

與WTO

TPP與WTO不盡相同。它從傳統、單一、狹義的貿易協定拓展成為現代、廣義、綜合的貿易協定。除了經濟元素以外,TPP包含了許多非經濟元素。TPP成員不僅要受到貿易機制的制約,而且還要受到法律法規、社會團體、生态環境、商業模式和公衆評判等制約。這可以說是西方國家,對于“自由貿易”的全新注解。這是整體、多層次發展的自由貿易新模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