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施溫格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物理学家
朱利安·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1918年2月18日-1994年7月16日),犹太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与费曼、朝永振一郎共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
  • 中文名:朱利安·施温格
  • 外文名:Julian Schwinger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学士,硕士,博士)
  • 职业:物理学家
  • 代表作品:
  • 主要成就:196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简介

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处理电子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成功地描述了原子内光的辐射和吸收、喇曼效应、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以及正负电子对的产生,但是,这种场论存在“发散”困难,即在许多计算中都会得到无穷大这一荒谬的结果。朝永振一郎和施温格分别提出,要消除“发散”困难,就应该考虑电子的质量会因电子和场的相互作用而改变,必须进行“重整化”。“重整化”方法能够很好地解释兰姆位移和电子的反常磁矩

发现

费恩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彼此独立地创建了物理学中也许是最近乎完美的理论,他们三人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想法,却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他们提出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正确地描述了电子、光子及其相互作用,经受住了十分精确的实验检验,成为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个人生活

成长历程

1918年2月12日生于纽约州纽约市。

施温格是一个神童,他神速地跳班读中小学,十四岁时便升入纽约市立学院,以后又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1936年毕业,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他去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奥本海默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945年他来到哈佛大学,1947年晋升为正教授。他是在二十多岁时就能在这所著名大学得到这一地位的少数学者之一。

生平趣事

朱利安.施温格二战时在mit的雷达实验室,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工作,他每天晚上七点半起床,第一顿饭是晚饭,吃完晚饭跟别人讨论工作,讨论到半夜,别人睡觉去了,他就开始自己干活了.乌伦贝克让他给个seminar.都得把时间定在下午四点半,施温格得特意早起才能赶得上,而且还困的不行不行的他这个习惯似乎很早就养成了。

他16岁的时候写了自己的第一篇物理的学术论文,好像是关于电子moller作用的,然后当时的拉比慧眼识英才,把他从纽约市的city college弄到了哥伦比亚。施温格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就把博士论文写好了,可是毕不了业。为啥呢,因为学校规定他必须得去上数学课,但是数学课是上午的,他根本不想起来. 乌伦贝克当时开一门统计力学课,然后想直接给他个A算了,拉比说你这样不行,你给他出个考试吧,最难的那种, 乌伦贝克就这么做了,施温格也很轻松的就过了。施温格 一开始没去 哥伦比亚 是有原因的,当时美国的大多数大学都是新教控制的,犹太人根本进不去。施温格60年代后期对场论的现状很不满意,自己发明了一套source theory,结果没人买账,尤其是他哈佛的那些同事,于是他一怒之下远走UCLA,在那里一直工作到死90-1年。施温格对冷核聚变很感兴趣,一口气写了七八篇文章,投给APS的刊物,结果都被拒了.他认为这是APS对学术自由的扼杀,一怒之下退出了APS。施温格几乎做什么事情都用自己的一套,他对 费曼发明的 费曼图很不满,认为容易让人忽视场的概念, 所以在他的grp里他不让人用费曼图,虽然后来有人发现他自己偷偷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