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木版年畫

武强木版年画

河北省武强县民间传统美术
武强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地处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管辖。武强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1]
  • 中文名:武强木版年画
  • 外文名:
  • 遗产级别:国家级
  •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河北省武强县

历史渊源

据武强县南关范氏族谱记载,武强木版年画真正形成规模生产当是明代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大批移民到武强,其中有在山西“经画务”的范应龙后代。他们到武强后与当地艺人协作,发展以神码、对联为主的画业,促进了武强木版年画艺术的提高。许多画业作坊还先后聚集到武强县城内营业,取长补短,相互影响,使武强木版年画逐步走向规模发展。

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1662年-1820年),中国各地还设有180多处年画印刷点和批发庄,年印刷量达一亿对开印张,销往中国18个省份。民间歌谣“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唱了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较好地描绘出武强画业繁荣景象。

到晚清、民国,直至1937年日寇侵华“七七事变”,除县城南关画业一条街有字号可考的画店144家外,还有60多个村庄开办有年画作坊,并产生了“宁泰、泰兴、天玉和、万兴恒”四大家和农村“祥顺、德隆、东大兴、大复兴”等八大家画店,年画也形成了适合民间欣赏习俗的多种表现形式。

日寇侵华,烧杀抢掠,武强木版年画遭受灭顶之灾,许多珍贵画版毁于一炬,众多画业作坊相继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老画师贾灵奎和张春峰作为武强木版年画界的特邀代表参加了1951年河北省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省文联胡苏主席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对武强木版年画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这个时期配合中心工作的新年画有《王贵与李香香》《劳动光荣》《保卫和平》(反映抗美援朝作品)等。

1954年,在武强县有9个乡的17个村庄恢复了画业生产,35家注册的画店共出版年画109种,其中新题材的作品16种。如贾灵奎作的《小女婿》《刘巧儿》《农村光景三年历》等。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武强县手工业联合社把已经组织起来的红星画社、九星画社、光明画组等单位和个体画户联合起来,成立了“远大画业合作社”。

1958年,“远大画业合作社”改为“武强县画业合作工厂”,后简称“武强画厂”。这时为河北人民艺术出版社组织刻印了《中国古代八大名医》,绘画作者张树德,刻版技师陈文柱(领作)、左占琴、李万章、王福安,印刷技师韩祯祥、范庆福、仁大黑等。《中国八大名医》刻印精美,色彩鲜艳而亮丽,人物古朴,从设计造型到刻印都很讲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有所重新和发展,是继南京《十斋笺谱》和《北平笺谱》之后,在刻印技法上的又一次提高,使武强木版年画的制作水平创建国后的新高度。

新中国成立后,老画师贾灵奎和张春峰作为武强木版年画界的特邀代表参加了1951年河北省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省文联胡苏主席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对武强木版年画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这个时期配合中心工作的新年画有《王贵与李香香》《劳动光荣》《保卫和平》(反映抗美援朝作品)等。

1962年1月,经河北省省领导批准,组成了以河北人民艺术出版社为主的武强木版年画工作室,后定名为“河北武强画店”,亦设在武强南关与武强画厂联合办公。

1963年3月25日至31日,在当时的河北省天津、河北省艺术师范学院举办了武强木版年画首次展览,展出作品239件,其中新作33件。

1963年8月,武强又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历来“为该县商业之一大宗”的木版年画成为生产救灾的强项。除县属画厂外,14个公社,有12个公社恢复了年画生产。据当年统计,共印销年画1375万张,中堂画30万套,刷梅红纸、五色纸1400万令,总产值154万元,纯利15万元。使武强木版年画在生产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四清”(清政治、思想、组织、经济)运动开始对武强木版年画采取“消毒”、“禁印”、“没收”等一系列措施,并确定“禁售”木版年画328693张,“停售”中堂画55985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武强画厂首先受到冲击,几万方木版被付之一炬,年画生产再次受到历史上最大的打击。年画业陷入极端困境。

2003年10月11日,在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书记白庚胜、省政协副主席李有成及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民协主席郑一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和省文联李生副主席参与下和县委、政府参与指挥了对“武强旧城村秘藏古版的抢救挖掘”活动。有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50多家新闻媒体的100多名记者目击了抢救现场。抢救出159块古版,有13块被专家当场鉴定为“民间国宝”尤其是《三鱼争月》古版,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198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唯一县级出版单位“武强木版年画社”。

到2002年,武强县共出版发行武强木版年画780种,发行6000万张册。武强画厂与时俱进增添胶印机等现代化设备,年画产量达到1000万张册,中堂画生产达到120万套。

1985年,武强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

2002年,年画专题博物馆完成二期工程,扩建展厅等配套设施2600多平方米,并进行了第二次改陈。

2006年1月22日,国家邮政局为武强木版年画发行四枚特种邮票,成为国家名片。

工艺特征

艺术特点

武强木版年画色调鲜明,对比强烈,除墨线外,一般有3到7种套色,色彩丰富,调子明快。造型夸张,简练概括,人物塑造突破解剖比例,突出头部和眼睛。动物塑造也是如此,“十斤狮子九斤头”,渲染出动物勇猛伟岸又驯顺可亲的性格特征。武强木版年画构图饱满,整个画面几无空闲,体现出一种丰满富足的感觉。

武强木版年画常以世俗认同的吉祥物为代表,以谐音、喻义、象征等艺术手法装饰作品,表现人民大众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如“连(莲花)年有余(鱼)”、“喜(喜鹊)上眉(梅花)梢”、“平(花瓶)安(鞍)富贵”、“封(蜜蜂)侯(猴子)挂印”等等。

武强木版年画在刻版上以大刀阔斧的手法见长,阳刻为主,兼施阴刻。线条粗犷奔放、挺拔劲健,呈现一种古朴稚拙之美。武强木版年画注重以情节取胜,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要求故事内容上“有讲头”,人物形象上“有看头”,达到“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艺术效果。

艺术风格

题材广泛

从天到地,从古至今,从幻想到现实,武强木版年画题材丰富多彩,有神像、戏出、节俗年画、农事耕作、风趣幽默、娱乐百戏、历史典故、新闻时事、组字画谜、智力游戏、山水、人物、动物花卉、春宫图等,品类繁多,洋洋大观,美不胜收,成为农耕社会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

形式多样

为适应各地人们不同的风俗习惯、房间布局,武强木版年画分门别类“量体裁衣”,截至2018年,武强木版年画共创造出门画、中堂、对联、条屏、贡笺、窗画、灶画、月光、炕围、桌围、云子、开条、斗方、灯方、扇面、绣样儿、张哒、册页、西洋镜、博戏图等共计30余种,有讲究地张贴或应用于不同部位,满足了广大人民美化生活环境、寄托民俗愿望的多种需求。

构图饱满

构图饱满首先是适应木版印制工艺的要求。因为木版年画全靠手工印刷,画版上若有大片空间,便会塌纸沾污画面,因此,艺人总是尽量把画稿画得圆圆满满,几无空闲,在无法补起的空间上,也是添加一些与主题相关、象征吉祥、发财之类的图案。或者在大片空地上加刻独立的“垫版符号”,这种丰满的画面有助于造成一种充实感,一种热闹气氛。也表达出人们希望生活圆圆满满的美好愿望。

造型夸张

武强木版年画在人物造型上大都是五短身材,夸张的头部重点表现眼睛,目语心声。注重表现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气质,讲究“武将要威风煞气,文官要舒展大气,美女要窈窕秀气,童子要活泼稚气”。艺人笔下的动物更是大胆夸张头部的刻绘,有“十斤狮子九斤头”之说。

线条粗犷

武强木版年画在绘稿上用线简练,线刻大刀阔斧,粗犷奔放,挺拔疏落,高度概括,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手法,发挥刀味木趣的效果,呈现出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也有一些作品阴阳结合、刚柔并济,以粗犷有力的线条区分大的轮廓结构,以委婉顿挫的线条勾勒细部装饰,通篇看去整体感强,既大气磅礴又精制细腻。

色调鲜明

武强木版年画印刷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为基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通常神品为红、黄、蓝三套色,戏出花卉类则增加一个品红。因黄、蓝重叠可压出绿,黄和粉红重叠可压出桔红,粉红与蓝重叠可压出紫,这样,三套色版可印出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四套色版可印出红、粉、黄、蓝、绿、桔、紫七种颜色,收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吉祥寓意

武强木版年画常以谐音、喻义、象征等艺术手法装饰画面,即选定世俗认同的吉祥物为代表,表现人民大众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如喜鹊、梅花寓意“喜上眉梢”,莲花、鲤鱼寓意“连年有余”,牡丹、花瓶寓意“平安富贵”等等。

图文并茂

武强木版年画许多作品都配有简明诗词,语言朴素,通俗易懂,装饰画面,突出主题。题词多用四言、五言、七言或十言(三三四排列)句,读来朗朗上口,饶有韵味。寓教于乐,于乡土特色中透露出文雅情趣。

工艺流程

使用工具

武强木版年画刻版所用的木材是本地生长的杜木和木,木质较硬、纹理细腻,便于雕刻,耐磨损且印刷粘水不易变形。最基础的是墨线版,用来印制画面轮廓线。彩色套版一般有红、黄、蓝三色,有的还有粉红和灰色,这样,制作一幅完整的武强木版年画通常需要4到6块画版。

武强木版年画早期印刷所用的是当地芦苇和麦秸制成的草纸,当代使用熟宣纸。传统上使用植物颜料,当代使用的是国画色或广告色。

具体工序

武强木版年画一般是“绘、刻、印”三道工序完成。古代的武强木版年画,是纯手工描绘。随着市场的需求和雕版印刷术的兴起,逐渐形成了木版套色年画,其创作一般是集体完成,画师设计样稿,刻版师镌刻画版,印刷师印刷。三道工序相互照顾。创作设计要符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主题突出,用线简练,着色单纯精练,对比强烈的风格及特点。刻版要求陡刀立线,体现刀味木趣。

制作工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墨线版:第一道工序,是把备好的杜木板和画稿做好标记,然后用浆糊粘牢粘实,待干后,起样子,涂香油,上样子完成;第二道工序,用主刻刀镌刻,刀法有:发刀、挑刀、补刀、过刀、掖刀。第三道工序,剔空、平空、拨空,完成线版刻制。

第二部分,套色版:画师设计的分色(择套)样稿分别粘在备好的杜木板上,操作和墨线第一道工序相同,第二道工序是行空,围绕色块轮廓保持一定深度和距离,切断图案与空处的连接,第三道工序是剔空、平空,把所需色块之外的空处剔除,再把行空挤压的现象喷水使其复原,晾干;第四道工序:用主刻刀刻除色块或图案边缘的空白处;第五道工序:平空、拨空,套色版完成。然后打样试版,做最后修整,再交付印刷。

印刷首先按照画版的大小,把纸裁切好,固定在印刷案子(工作台)上,传统制作是先印墨线,然后印套色,由浅色到深色,要求套色准确,不秃、不污、四角齐全,颜色鲜艳。

题材作品

武强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有颂扬爱国主义和纯真爱情的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传奇人物画《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花木兰》《岳飞大战朱仙镇》《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辛辣讽刺专占便宜、贪得无厌的《十不足》《尖头会》和《尖头告状》;讽刺封建官吏只讲空话不办实事的《猴抬杠箱(乡)官》;表现和歌颂农民群众勤劳朴实本性的民俗节令画《九九消寒图》和《男十忙》《女十忙》及《春牛芒种图》。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武强木版年画包括大量的爱国主义题材作品,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武强木版年画正面临着人去艺绝的严峻形势,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传承人物

马习钦,男,汉族,1959年生,河北武强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家。

保护措施

截至20世纪末期,传承人马习钦将武强木版年画的绘、刻、印、裱融于己身,成为武强木版年画艺术传承的骨干和代表,他还举办刻版培训班,培养年画刻版、印刷人员100余名。

社会影响

1991年,武强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年画之乡”。

1994年10月,传承人马习钦与高级工艺美术师路治国合作复制的《大戳锤门神》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民间年画类金奖。

2012年元宵节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北京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武强木版年画《龙腾盛世》参与了此次大展。

2018年2月1日,50余幅武强木版年画作品亮相江汉关博物馆,为武汉市民奉上年俗文化大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