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度

经度

地理学名词
地球表面东西距离的度数。以本初子午线为零,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东西各180°。通过某地的经线与本初子午线相距若干度,就是这个地点的经度。[1]
    中文名:经度 外文名:longitude 别名: 类别:地理学名词 含义:指球面坐标系的横坐标

基本简介

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公元1884年,国际上规定以通过英国伦敦近郊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计算经度的起点,即经度零度零分零秒,也称“本初子午线”。

在它东面的为东经,共180度;在它西面的为西经,共180度。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的经线是同一条经线。各国公定180度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同一地区使用两个不同的日期,国际日期变线在遇陆地时略有偏离。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算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作代号。东经180°和西经的180°重合在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

在地图上判读经度时应注意: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小到大为东经度;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大到小,为西经度;除0°和180°经线外,其余经线都能准确区分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不同的经线具有不同的地方时。偏东的地方时要早,偏西的地方时要迟。每15个经度便相差一个小时。

重要的经线:经线曾引起过一场国际性纷争,时至1954年格林尼治才选取20°W与160°E两条经线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经线仪

哈里森的经线仪

18世纪早期,如何在海面上测量经度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这是因为,尽管摆针能够在陆地上准确测量,但是它在起伏不定的海面上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许多船只因此而迷失方向。

国海军部决定必须尽快对此采取对策。1713年,议会悬赏二万英镑奖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工巧匠。

英格兰木匠兼发明家约翰·哈里森接受了这个挑战。经过7年的辛勤工作,他终于制成了经线仪。1735年,经线仪出海试用数次后,被证实十分精确。约翰·哈里森因此获得了巨奖。

哈里森研制的经线仪和18世纪30年代约翰·哈德雷研制的六分仪使人们有可能获得更加精确的地图和海图。人们的航海能力从此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其他行星的经度

行星的坐标系统一般是以它们的自转轴来确定的,它们的经度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有固定的、可观察到的固体表面的行星的经度的起点是某个表面特征,比如一个环形山,北极是自转指向太阳系北半面的极。火星的本初子午线比如是经过一个叫做Airy-0的环形山的子午线。

由于行星自转轴的岁差运动它的本初子午线和它的极不断地变化。巨行星没有固定的表面,因此它们的磁场被用来定义坐标系统。太阳的磁场非常多变,因此它的磁场也无法用来做坐标系统了,它的表面的坐标系统是按照一个抽象的赤道上的点来确定的。

除地球、月球和太阳外其它行星的经度按它们的自转方向不同而不同。假如行星按顺时针方向自转则它们的经度从0度朝西算到360度,假如行星按逆时针方向自转则其经度从0度向东算到360度。出于传统地球、月球和太阳上既有东经又有西经。

在精确地计算经度的时候地球和火星上被设想为一个椭圆体,因为它们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大些。比较小的天体如木卫一、土卫一由于它们的形状更加不规则而被设想为三轴椭圆体。这样的天体的经度的计算更复杂。简单的计算程序一般使用球体。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