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创作的现代诗
《桂林山水歌》是当代诗人贺敬之于1959年7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10月号。该诗首先以虚拟实,含蓄而深刻地写出桂林山水诱人的美;接着联系个人感受抒发热爱桂林山水的真挚感情;然后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在的巨大变化;最后由赞美桂林山水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1]颂。该诗既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又是一首祖国颂,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表现豪迈的爱国主义激情。且句式匀称,音调铿锵,有很强的节奏美。
  • 作品名称:桂林山水歌
  • 作者:贺敬之
  • 创作年代:当代
  • 作品出处:《人民文学》
  • 作品体裁:现代诗

作品原文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⑴!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⑵,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⑶,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⑷——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胸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是诗情呵,是爱情?

都在漓江春水中!

三花酒掺一份漓江水⑸,

祖国呵,对你的爱情百年醉……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⑹,

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

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作品注释

⑴独秀峰:在桂林市中心,孤峰一柱,拔地而起。

⑵老人山:与下文中的鸡笼山、屏风山一样,均在桂林市区,因状得名。

⑶伏波山:汉“伏波将军”马援遗迹。山下还珠洞,有老龙谢情还珠神话,该诗转意用。 ·

⑷穿山:在桂林市南郊。峰顶有巨大的圆形品,洞穿露天,状似明镜高悬。

⑸三花酒:桂林名酒。

⑹七星岩:桂林岩洞之一。传说歌仙刘三姐在此洞中赛歌,后化石成仙 。

创作背景

1959年7月,诗人来到桂林,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诗人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十年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和勃勃生机,再加上桂林“甲天下”的风景又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便将自己对祖国、社会主义的爱深入到对于山水的讴歌之中,挥笔写了一个草稿,但并未发表。1961年8月,当时恰逢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面对国家的困难景象,诗人想了想,还是写点美好的东西吧,于是将该诗的草稿整理后发表 。

作品赏析

《桂林山水歌》是一首歌唱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全诗以情融景,借景生情,情景水乳交融。它不仅传达出了山水特有的美,而且还具有鲜明的蓬勃时代气息。

开篇诗人即用以虚喻实之法,描绘了一个缥缈幻美却又如在目前的桂林山水胜景。桂林的山,变成了云中的神雾中的仙;漓江的水,也变成了深的情、美的梦。任何的比喻在客观事物丰富的美面前,都会失去魅力,何况神奇而迷人的漓江水。但诗人抛弃了习见的方式,让读者看到的不是漓江水的具体的样子,而是让读者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神仙有多么优美的姿态,桂林的山就有多么优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漓江的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诗的前二句写秀丽的山水拱卫着桂林城,后二句又写桂林城错落地散置于青山绿水之中。如果说,开头那四句诗是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个性的话,则现在这四句诗是抓住了桂林这座城市的个性。它只用四句诗,便把桂林的特点加以突出,使之区别于其它风景秀丽的城市。

此后,诗人接着写道“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诗人身处这样惊人的美景之中,反而怀疑自己是到了仙境或是梦境。最后自己作答“此时身在独秀峰”。“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这是诗的转折之处。从这里开始,诗篇在对客观景物作了概括的描绘之后,转向了对主观心境的抒发。这种抒发不是孤立进行的,它的特点是没有游离开桂林的具体景物去作抽象的抒情,而紧紧抓住桂林风景的特点以抒写诗人独有的感触和情怀。首先,他借老人山的形象发出对于悠长的历史的慨叹。伏波山下的还珠洞,有老龙谢情还珠的神话,“宝珠久等叩门声”,借一个传说以抒写对于光明和解放的憧憬。“鸡笼山一唱屏风开”,雄鸡唱晓一唱,社会主义生活场景的屏风如画展开。他用这个联想以象征如花岁月的涌现。绿水、白帆、红旗,这当然是美好时代的写照。在桂林市区,穿山的形状如一面明镜,诗人借此以抒发大地洗尽愁容面对明镜的喜悦。这里的八个句子,既是对于桂林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是服务于作品主题的进展着的情节的抒唱。句句都写客观的景,句句都表主观的情。这种主观抒情和客观景象的完全的契合,使抒情诗清新自然而不觉沉闷:景色是新鲜的,即景兴叹又是贴切的。凭借了诗人的一片巧心,桂林绚烂的景色给主观情致的抒唱提供了条件。

从全诗的结构看,除了开篇的不同凡响,诗中情感的富于起伏变化及转折的自然合理,也是一大长处。开头的四节八行,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的特点的概括。诗行是简短的,而含意是深邃的。从“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开始,转为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山水的挚情,这就开始了有个人特点的抒写山水之美的文字,这段文字共六节。“招手相问老人山”以后八行,通过对老人山还珠洞、鸡笼山、屏风山穿山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变化。从“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开始,诗意发生了大转换,赞美的对象由桂林山水一跃而为祖国江山,而桂林山水则作为次要材料借以表达诗人对祖国的赞美。终篇两节高亢深沉,把整首诗的情绪领向高峰,尤其是“桂林山水——满天下”一句,完全突破了抒情格式,直接把情绪化为一种呼喊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这首诗的声韵节律也很有特点,它采用两行一节,每节押一个韵的句式。因为每行都有韵,而换韵又很频繁,形成了全诗跌宕跳动的感情变化和节奏轻松、活泼自如的韵调。由于在词组、句、节等方面的对仗的广泛应用,形成了全诗节奏匀称而音调铿锵的音乐美。仍以开头四句诗为例,“云中的神”和“雾中的仙”相对,“神姿仙态”是一个巧妙的复沓;“情一样深”和“梦一样美”相对,“如情似梦”又是一个巧妙的复沓。这两节诗合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对偶的诗节,这就造成了全诗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与诗的音乐效果相配,诗的语言朴实如白话,十分简洁,而且富于形象感和色彩感,使人容易产生联想和想象 。

名家点评

浙江大学教授张德明《百年新诗经典导读》:这是一曲深情的赞歌,在当时的历史时代还是给了人一定的精神鼓舞的。但今天看来,在1959年的中国大地上,当许多人处于饥馑和苦寒中的时候,诗人仍然在高唱“祖国的笑容这样美”,不免给人一种虚伪造作、粉饰太平之感 。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朱慰琳《中国当代文学》:《桂林山水歌》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既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桂林山水歌》歌咏桂林山水,显然适于采用清新明快、委婉抒情的民歌体,以构成一种近于咏叹调的形式。诗人娴熟地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子,诗句均由两行一节组成。语言自然流畅,有如行云流水,音韵节奏和谐,便于吟咏歌唱。此诗因其意境、音韵俱佳、思想、艺术均有独到之处,在贺敬之的抒情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安徽大学教授方铭《新大学语文》:由于诗人技法上的这一特点便于调动和溶进自己的想像,因而其创造的意境比之一般的写景抒情之作有了更大的容量和空间,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对景物的描写与刻画。这部作品的抒情主体无例外都是一个“我”,但这个“我”,我们发现最后都不是个人,而是历史、现实、时代的化身。显然,《桂林山水歌》抒发的是战士的情怀,显示的是富有时代色彩高亢豪壮之美,它不仅与仅仅陶醉于山水本身的古代诗人之作迥异,而且也打上了以政治抒情诗著称的诗人贺敬之个人的印记 。

当代诗人、学者毛翰《中国新诗一百首赏析》:在以桂林山水为题的新诗中,此篇也许算得压卷之作了。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在这位喝过延河水的诗人身上可谓得心应手。开头两节以优美的警句破题,先声夺人,艺术效果极佳,是诗人对桂林山水的总体印象。接下来分别写在这位慕名而来的北国诗人眼中,各处景点的风采,独秀峰、老人山、还珠洞、鸡笼山、穿山、七星岩………满目风光满目情,情景交融,不裁自工。有道是“江山也要文人捧”,有诗家这一番充满激情的歌吹,桂林山水怕更要添几分神姿仙态、彩梦浓情呢!不过,此诗偏偏写于三年饥饿时期,1959至1961年,共和国哀鸿遍野呵!青山有灵,绿水有知,亦当愁眉紧锁,黯然垂泪!所以,作为诗眼,“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与其说是讴歌,不如说是期待 。

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山县(今属庄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流亡湖北、四川一带,一面在中学教书,一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等集体创作,写成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贺敬之在担任文艺行政和刊物编辑工作的同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写了《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诗篇。他的诗歌创作以“量少质精”著称,虽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 。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