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山葡萄节

大泽山葡萄节

青岛大泽山农业节日
大泽山葡萄节原为青岛大泽山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相传源于唐朝初年。[1]自1995年起,为提高大泽山葡萄更高的知名度,将“中国葡萄之乡”、“中国北方重要石材基地”、“山东省风景名胜区”三块金字招牌推介到国内外市场,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本市和大泽山镇开发投资和旅游观光、洽谈经贸。节庆主会场重设大泽山镇,定名为“大泽山葡萄节”,时间为一个月,横跨不同品种葡萄的盛果期,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葡萄的美味。
    中文名:大泽山葡萄节 外文名: 别名: 节日时间: 节日类型: 流行地区: 节日起源: 节日活动:品尝葡萄 节日饮食: 节日意义: 设定地点:青岛大泽山 设立机构: 设定时间: 特色:富有现代文明精神和地方特色

简介

大泽山葡萄节盛况空前,开幕式庄严隆重,广大果农欢歌笑语,民间传统节目狮舞、龙灯、旱船、高跷、秧歌齐集,锣鼓鞭炮欢鸣,更烘托出节日气氛。人们纷纷采摘优质葡萄,供来宾及游客品尝;各村葡萄园中,来宾们与果农在葡萄架下吃葡萄、话丰收、谈供销、订协议;同时,鉴评葡萄、葡萄知识竞赛、吃葡萄比赛、喝葡萄酒大赛、登山比赛等活动亦在分会场展开,将节庆活动逐步推向高潮。

节日期间,各级党政有关领导和国内外大商会、企业家应邀前来。每年都有中央、省、青岛市30多家媒体前来报道,近20万中外游客前来洽谈经贸和旅游观光。自2000年起,承办单位由海尔集团加盟,使之工业、农业两大著名品牌强强联合,更吸引了有经济实力的外商和有影响的新闻媒体参与。刺激和拉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大泽山镇经济保持了年均30%的高增长速度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效益

提高知名度

每逢葡萄节,都会有中央、省、青岛市几十家新闻媒体、上百位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农村大众》、《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等报纸都以头版头条刊登报道,青岛电视一台、二台以及平度电视台都在黄金时段播放开幕盛况,由于众多媒体的强力宣传和积极推介,对青岛及周边地区以及其它省市区旅游者的出行计划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给许多投资开发商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大泽山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进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拉动销售

拉动大泽山葡萄销售,促进农民直接增收。以第十九届葡萄节为例。葡萄节期间,葡萄销售异常火爆,价格不断上涨,从4元钱1公斤一路攀升到7元钱1公斤。套袋葡萄更是到了10元钱1公斤。从销量看,仅节日当天就销售葡萄20多万公斤。据分析,全镇葡萄价格每公斤在6元钱以上。大泽山葡萄遭受了严重的冻害,但广大果农不解没有减收,而且增加了收入。

带动产业发展

每逢葡萄节,尤其是开幕式当天,大泽山镇所有的饭店、旅馆全部爆满,分布在镇驻地和各旅游景点的小吃摊更是座无虚席,平度、莱州的宾馆、酒店也生意兴隆。近几年来,每当葡萄节开幕以后,每天都会有青岛、威海、潍坊、莱州等地的旅游团组织大批的游客到葡萄园内观光,品尝葡萄,众多宾客的来临和广泛的舆论宣传不仅提高了我镇的知名度,而且推动了葡萄销售,更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创收。通过葡萄节,全镇第三产业收入超过了200万元。

促进招商引资

葡萄节办节宗旨就是“以节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因而“利用葡萄节广邀国内外客户来大泽山洽谈业务,共同探讨开发大泽山”是大泽山葡萄节的一项重要使命。近些年来,葡萄节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以第十九届青岛大泽山葡萄节为例,本届葡萄节共接待国内外客商近500人,洽谈项目16个,意向投资16000万元,其中内资项目10个,外资项目6个。节日期间签订合同的项目6个,其中内资项目2个,合同利用资金8000万元人民币;外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资金300万美元。

刺激民营经济

刺激了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促进了旅游开发葡萄节不但宣传推动大泽山全面开放,而且还通过交流,使许多老百姓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自觉引进新的经营观念、管理方法和技术,经营头脑越来越活,思路越来越宽,对于多元化经营、多渠道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金秋之旅”大泽山葡萄观光、品尝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定点园由原来的尹家,发展到谭家夼、团石子、西崖、高家等村,定点园由原来的10余家发展到200余家,截止9月30日,共计接

待游客213000余人。象谭家夼村的刘书祥,在葡萄节期间凭借其葡萄园的区位优势大搞葡萄自助旅游,仅此一项就收入近万元。还有许多石材、葡萄加工民营企业邀请合作伙伴前来过节,实现了以节为媒,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发展的目的。

增强发展意识

通过举办葡萄节,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大泽山农民的眼界得到极大的开阔,发展意识得到大大增强。打破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传统意识的束缚,主动去寻找、学习致富的门路,争取利用多种形式发展致富。在大泽山,广大农民有的发展葡萄大棚,有的发展石材开采加工,有的利用自家的葡萄园发展“葡萄游园”、“农家宴”等项目,也大发其财,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119元,在全市名列前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