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铸剑

长空铸剑

2004年赵为恒执导的电视剧
《长空铸剑》是由赵为恒执导,吴京安、牛莉、胡亚捷、王新军等主演。该剧根据王玉彬、王苏红的小说《惊蛰》改编,以空军转型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为背景,讲述了装备“蓝鲨”战机的一个航空兵师,在师长萧广隶带领下进行训练改革的故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与中央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于2004年7月22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2]。
    主标题: 萧广隶 副标题1:演员 吴京安 副标题2: 副标题3:107师新任师长,一个情感丰富的空军飞行员,多谋善断、敢闯敢拼,作为改革派的他有着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新型指挥观念,同时因为一心扑向工作牺牲了个人生活,导致妻子闹着与他离婚。 主标题: 成果 副标题1:演员 牛莉 副标题2: 副标题3: 飞参室管理员,漂亮而有才华的女工程师,性格刚强又不失柔和,还带了点俏皮,她率先发现了军内以往飞行训练的真相,之后与萧广隶协定保密,同时也作为技术人员潜心进行科研攻关。 主标题: 贺鹏 副标题1:演员 胡亚捷 副标题2: 副标题3: 321团团长,一个年轻热血、为人实在的飞行员,梦想着驾驶“蓝鲨”战斗机,因为自己率领的部队没有装备而有些怀才不遇,慢慢成熟的他最终实现了愿望。 主标题: 康良宇 副标题1:演员 白志迪 副标题2: 副标题3: 军区空军司令员,是第一个击落“B—17”战机的空军英雄,他关心下级的成长,深得部属的敬重,却与下级脱离,不了解基层工作的具体情况、人才的运用和管理问题。 主标题: 魏山河 副标题1: 演员 王新军 副标题2: 副标题3:“蓝鲨”团团长,沉着冷静,技术过硬,他领导着装备新型战斗机的飞行员展开了补训,而飞机起火时,他不顾个人安全成功迫降,受到赞扬。 主标题: 季浩苏 副标题1:演员 杨树泉 副标题2: 副标题3:107师新任政委,考虑周详、见识甚广,平日里严肃又不缺乏人情味,和萧广隶在观念上总是出奇一致,并且时时在萧与保守派间从中调和。 中文名:长空铸剑 外文名: 别名: 类型:军事 出品公司:中央电视台、空军、中视股份有限公司、长影集团 制片地区:中国内地 拍摄地点:广东省湛江市、北京市昌平区、北京市海淀区(等) 发行公司: 导演:赵为恒 编剧:王玉彬、王苏红 制片人: 主演:吴京安、牛莉、胡亚捷、白志迪、王新军、杨树泉 集数:22 每集长度:47 主要奖项: 在线播放平台:

演职员表

演员表

演员

角色

吴京安

萧广隶

杨树泉

季浩苏

白志迪

康良宇

王新军

魏山河

胡亚捷

贺鹏

梁振亚

沙望垠

郭旭新

闻东玉

周明汕

梁云翰

国庆

燕扬

王超

高转转

王俊人

吕锦平

陈国典

董大元

刘廷作

贾勇

谭涛

俞聪

杨宝亮

萧桂圃

程鹏

张大锁

林永健

马成喜

牛莉

成果

刘敏

司小绵

陈瑾

林慕卿

温玉娟

夏林

卢吉兰

萧兰台

刘敏

宁琪

唐静

窦秋云

张倬

湾湾

刘楚君

虫虫

职员表

出品人

朱彤、刘邦基

制作人

汪国辉、祝自於(总制片人)、郭旭新、毛力(制片人)、廉振华(责任制片)、孙琳、李潮河、李淼(制片主任)、雒长春、姚海勇、孙玉泉、宋国旗(制片)

监制

李永德、黄新(总监制)、王征、谭湘江、赵国光(监制)、阎国光、徐学琥、何旭京(执行监制)

原著

王玉彬、王苏红

导演

赵为恒

副导演(助理)

瑞林、梁振亚、王俊人

编剧

孙俊哲、敬应龙、宋琨(总策划)、于振铎(责任编导)、王玉彬、王苏红(编剧)、侯健飞(文学编辑)

摄影

王长宁、刘尔康(摄像)、刘国胜、郭伟(空中摄像)、高琨、孙庆云、项亚才(摄像助理)、崔浩、杜鹏(摄像机械员)

配乐

郭晓天、郭思达(作曲)、梁茫、阎肃(作词)、刘和刚、珊瑚(演唱)、亚洲爱乐乐团(演奏)

剪辑

毛宏、潘冬冬

道具

孙光、程少尉、张弓

美术设计

张岩(美术)、李军(副美术)

造型设计

周亚萍、齐冬婧(化装)

服装设计

孙伟、王丽梅(服装)

视觉特效

孟晓、鄱阳(特技制作)

灯光

马继成(照明)、王建刚、刘晓舟、李涛、辛晓建、洪一狄、荀连文、包小虎(照明助理)

录音

盛洪涛(录音)、于杰、王志军(录音助理)

场记

毛宏

军事顾问:周来强、乔泰阳、李学忠

军事统筹:马健、孙宏伟、程军翔

军事协调:赵荣献、冀有泉、刘剑

空军协拍人员:刘锐、贾宇峰、苏继峰、马德祖、田洪俊、穆顺明、杨杰、高国强

角色介绍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该剧集结了空政话剧团所有经常出现在荧屏上的演员,主演中只有三个是外借演员,其他全部是空军自己的演员。

剧中的“蓝鲨”战斗机(2004年)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型的战斗机,经过上级领导批准才出现了几个侧面镜头和整体镜头。

在广东一个小县城取景时,演员们为了使自己在外形上更接近职业军人,自发地到室外锻炼身体。

八月广东的气温总在30多度上下,机场跑道上地表温度则可达40度,于是人们把被汗浸湿的衣服脱下来搭在跑道上晒,一分钟就能全部干透并穿上接着拍戏。

剧组因很多人初来南方吃饭不习惯专门成立了伙食小组,剧务主任姚海勇一度还与到前方来检查工作的原空政话剧团团长何旭京上街为大家四处寻找北方饺子馆。

剧中有一场陆海空三军“将军代表团”来考察参观和一场记者们来采访的戏,因为得同期声说台词,制片人郭旭新带着工作人员为在当地找形象、口音接近角色的“一般群众”费劲周折,最后在部队内部找到一批官兵完成了拍摄。

剧中的飞行戏较多,因为不能影响部队正常飞行训练和战备任务,拍摄期间有一个本已完成训练任务即将“归建”的飞行团,临时退掉运送物资返回驻地的车皮,配合完成了有关戏段的拍摄;

剧里有不少阴雨天的戏,可拍摄时偏偏常是晴朗的天气,于是从剧组到部队的相关部门都想尽办法捕捉每一片可利用的云朵,甚至一次剧组在外边开车跟着乌云往回跑,才终于抢拍出一场阴雨戏。

事实性错误

剧中在军区大演习的时候,解放军空军王牌师、快速反应部队把(2004年)在服役的苏-27战斗机和20世纪70年代使用的米格-21战斗机分配到了同一个机场上。

剧中107师对境外飞机进行拦截,实际上不是师级指战员能下令的行动;在空军部队也不会出现存在影响飞行因素的飞行员(像失恋的燕扬、闹婚变的萧师长)还在执飞的情况。

剧中某个团长总骑着摩托车到处溜达,但在中国空军里严禁军官骑摩托车。

穿帮镜头

该剧反映的事件为1999年,萧师长和成果两人在阅览室会面时看的书却是2003年第9期的。

剧中将军团来参观苏-27战斗机进行飞行表演时,导演用上了1996年俄罗斯“勇士”表演队在珠海航展上的表演录像,飞机不时出现明显的白蓝红三色涂装标志;

剧中苏-27战斗机做转弯时,一翻身变成一架3翼面的苏-35战斗机;

剧中飞机起飞时是苏-27战斗机,到攻击的时候变苏-30战斗机了,并且明明没带导弹却冒出了导弹;

剧中苏-27战斗机能在挂弹状态下做出“眼镜蛇”机动,之后却不能锁定飞到其前面的歼-7战斗机;

剧中苏-27战斗机起飞时打开了减速板,降落时却不打开减速板;

剧中首长们观看演习用的望远镜各不相同,疑似非军用望远镜;

剧中萧师长登上35号机执飞,但爬下来时变成了27号机。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剧根据王玉彬、王苏红反映空军新装备部队的小说《惊蛰》改编,从小说到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历时三年,创作这部文学作品的念头源于“王伟事件”后,一位硬送给他们报的卖报老人要“空军给中国争口气”的请求,于是两人怀着这句话带来的沉重责任感和使命感采访、构思和写作了整个小说,以及据此改编的剧本。

拍摄过程

电视剧于2003年7月13日开机,空军组成了拍摄保障领导小组,由副司令、副政委任组长,司、政、后、装四大部领导任副组长,15个二级部领导参加,组织指挥具体拍摄和保障工作;剧组在北京经过短暂的试拍摄之后,于2003年8月4日(七月七)这天乘坐空军的专机飞往广东某外景地。在拍摄该部电视剧时,动用了空军大量新型战机,共出动飞机390架,直接参加拍摄官兵有上万人,动用地面车辆580台。

出品单位

联合摄制

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宣传部

中视股份有限公司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支持

中视北方影像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银河星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拍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95949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95959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93605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

特技制作

中视传媒包装工作室

剧集评价

正面

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电视剧,全剧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而是将战争隐于镜头背后,但从中扑面而来的战争气息却能使观众感受到战争悄然临近、势在必夺的脚步;这种让思考穿透情节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军旅题材电视剧独有的艺术魅力。作品通过塑造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使得其视野超越了一个航空兵师的盛衰荣辱、变革成败,从而在中国空军,乃至中国军队改革发展和对未来战争的思考中,将电视剧的触角伸向了更深的层面。(《北京青年报》评

该剧一开始就扣人心弦,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航空兵107师艰难的铸剑之路。这部电视剧难能的可贵之处,在于直面现实生活,对军队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冷静地思考,对军队面临亟待解决的重大矛盾进行了大胆的揭示,对军队改革中必然经历的阵痛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有了更多的危机感,更多的忧患意识,更多的理智与清醒。该剧一部少有的表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深刻触及军队改革和困惑的优秀作品,也是既高扬主旋律,又有可视性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的重头之作。(《解放军报》评

负面

该剧情节公式化、模式化,屡屡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羊城晚报》评

编剧为男主角设计的家庭困难太过牵强,剧中为了突出萧师长的艰难处境,给他安排了一个“歇斯底里”的老婆和一个“心理变态”的儿子,他的同事都有好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就衬托得他的不幸太虚伪。(《江南时报》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