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菌

食肉菌

医学术语
食肉菌,又称为噬肉菌,它并非单一细菌,而是指会引起“坏死性筋膜炎”的一些混合病菌,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原有化脓链球菌、创伤弧菌,其他的病菌还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因这些病菌感染皮下的筋膜引起发炎,临床病程快速而严重,死亡率高,所以才被冠上“食肉菌”的名称。[1]
  • 中文名:食肉菌
  • 外文名:
  • 别名:噬肉菌
  • 英文名:flesh-eatingbacteria
  • 季节分布:四季
  • 传染病:是
  • 就诊科室:传染科
  • 类型:由不同细菌引发的坏死性筋膜炎
  • 入侵方式:伤口入侵皮下筋膜
  • 预防方式:妥善消毒及包扎伤口

名称由来

食肉菌(flesh-eatingbacteria)并非单一细菌,而是指会引起“坏死性筋膜炎”的一些混合病菌,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原有化脓链球菌和创伤弧菌,其他的病菌还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等。因这些病菌感染皮下的筋膜引起发炎,临床病程快速而严重,死亡率高,所以才被冠上吓人的“食肉菌”名称。

历史

夺命食肉菌并不是什么新菌种,据报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已曾描述食肉菌的症状。

1884年,法国病理学大师巴斯德再进一步发现一名女性身上出现食肉菌的踪迹,成为现代同类文献的先驱。1924年,中国协和医院就发现了20多例的“食肉菌”患者。

美国2002年拍摄的恐怖片《尸骨无存》,讲述的就是病人在短时间内被这种可怕细菌“吃”掉的恐怖情景。

病症

食肉菌早期的病征和流感相似,包括发热、肌肉酸痛、咽喉疼痛等等。跟着,患者皮肤的伤口会越来越痛,体温会越来越高,肌肉和身体组织开始受到破坏。血压可能下降,影响血液循环,进一步使身体组织坏死。

危害

食肉菌的可怕之处就是毒性太强,抵抗力差的人根本无法抵御。它在人不经意时就袭击到人的体内,可能是你在花园里割草时不小心划破伤口的时候,也可能是在你洗虾子,被虾钳戳了一下手的时候,甚至是被一些微小昆虫叮咬,食肉菌都可以从这些小小的伤口进入人体吞噬着生命。

这种病菌非常容易在海鲜上出现,垂钓、潜水或是在街市买海产,都有机会感染食肉菌,但在众多感染途径中,吃生蚝风险最高。如果不小心被买回来的海鲜弄伤了手,记住记住,要马上用消毒药水清洁,不可随意处理,这种病菌会侵蚀你的肌肉,严重的话可能会在24小时之内将你致命。

此外,人感染“食肉菌”,未必就会出现严重病发。患者的皮肤及脂肪可能只会出现所谓“蜂组织炎”,病情一般较轻,但若病情拖延,病人可患上“坏死性筋膜炎”。病人患病的严重程度,往往取决于个人体质,若本身免疫力较差,譬如有肝脏问题或糖尿病,易出现比较严重的感染。

病例

“食肉菌”病例在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

食肉菌仅在美国一地,一年就会夺去1500个人的生命,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也有不到100例的记载。

2010年8月10日,据香港《文汇报》网站报道,美国马里兰州一名36岁的母亲于2005年开始遭到“食肉菌”感染,(又称坏死性肌腱筋膜炎),脾脏、胆囊、盲肠、部分胃部和肠脏被侵蚀一空,病情初期,她甚至可看见自己暴露在外的内脏。为对付食肉菌,她与病魔搏斗了5年,估计医疗金额高达500万美元,终于战胜了病魔。

治疗及预防

治疗方式

1、使用抗生素治疗;

2、动手术切除坏死的身体组织;

3、在痊愈后用物理治疗帮助患者的肌肉恢复力量。

预防

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专家指出,食肉菌可由不同的细菌引致,最常见的是甲类链球菌,创伤弧菌也可以引致坏死性筋膜炎。

创伤弧菌通常存在于温暖的海水中。环境性因素,如温暖的海水,能增加贝壳类海产(如蚝、蚬及青口等)内创伤弧菌的数目,但很少引起人类皮肤发炎感染。不过,免疫力低下的人,如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及肝病患者等则要小心,若被这些海产刺伤皮肤,致病菌可从伤口入侵。

所以,如在处理海鲜时弄伤手,应即时以清水冲洗伤口。如出现受感染的病征,如皮肤红肿、疼痛、发热等,应立即求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