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碱淖

红碱淖

中国最大沙漠湖泊
红碱淖,也称红碱淖尔、红碱淖海子,陕西、内蒙古边界湖泊。位于陕西省神木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之间,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总面积54平方公里,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红碱淖是中国最大沙漠湖泊。红碱淖是清代起逐渐积水而成的年轻湖泊。21世纪初,因旅游开发及生态问题受到关注,而为人所知。同时,红碱淖是当地主要渔场,湖水也可为陕北煤田开发提供水源,因此对陕北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 中文名:红碱淖
  • 地理位置:陕西省神木市与内蒙古伊旗之间
  • 湖泊面积:32.16平方公里(2013年)
  • 别名:红碱淖海子
  • 总蓄水量:8.1亿立方米(1990年代)
  • 湖泊类型:积水而成的淡水湖
  • 主要支流:扎萨毫赖河、蟒盖兔河等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主要是水生生物。红碱淖水质微咸,宜于鱼类生长。该湖水产主要有鲤鱼、鲫鱼、鲢鱼、鱼、草鱼、扁鱼、鲌鱼、麦穗鱼、餐鱼、鱼、泥鳅、花鳅等12种。其中鲤鱼最多,占80%,鲫鱼次之,占10%,其他鱼类占10%。除鱼类外,浮游动物主要有蚤属、裸复蚤属、秀体蚤属、基合蚤属、镖蚤属、剑蚤属、枝轮虫属、腔轮属、挠足类。生物以无柄种型科为多。辅之以栉毛虫属、浮游植物,以丝状绿藻、水棉花及部分杂草为多,交混沉浮在距湖面1.5米的浅水中,不利于渔业养殖和捕捞。

2000年10月,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红碱淖首次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以来,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县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2005年红碱淖的遗鸥种群已超万只,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种群。红碱淖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地与栖息地。

矿藏方面,红碱淖湖边出碱土,可熬制微红色烧碱,自民国前后,神木县已经有零星生产。

红碱淖地区属神木煤田范围,侏罗系延安组第三段地层北区煤层活鸡兔、柠条塔和中鸡与尔林兔的交界处红碱淖地下,厚度达6.7米以上。侏罗系延安组第三段地层2号煤组之下,红碱淖西部葫芦素有一片可采层。

位置境域

红碱淖的命名与蒙语有关。“淖”是蒙古语“淖尔(湖泊)”的简称,湖岸及浅滩的沙子呈淡红色(盐类表色),湖水为咸水,含有碱,所以取汉语红碱二字,称红碱淖。

红碱淖,是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共有湖泊,位于陕西省神木市西北部尔林兔镇东北角、中鸡乡、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东部札萨克镇交界之处,交界地段全长32公里。1980年代该湖总面积达54平方公里,湖岸周长50公里,水面达10万亩,蓄水量达7亿立方米,最大深度15米,平均水深4米,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状似三角形。由于水源减少及蒸发等原因,水面呈缩小趋势。根据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的监测,1997年,红碱淖面积尚有57平方公里,到了2015年仅剩31.51平方公里,缩水44.7%。

红碱淖水面高程1222米,平均水深15-16米,最大深度20米,总水量为8.1亿立方米。是陕西省贮水最多的湖泊。

形成过程

晚更新世早期,红碱淖还是神木境内秃尾河上游一个正常河谷盆地,来自上游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宫泊海子(位于神木县瑶镇境内)向东南外泄。但到晚更新世晚期,由于风沙堆积物沿木独兔梁(尔林兔境内)北麓向东移动,逐渐将宫泊海子一带的古河道堵塞。随着风沙不断堆积,低洼的河谷被掩埋,地面逐渐抬高到与西部梁岗北麓一致,并形成地表分水岭。但此时红碱淖一带尚未形成湖泊,是一片沼泽湿地。

清道光年间这里还是一片下湿滩沼泽地,积水很少,一遇大旱,湖水干涸,民国17年大旱,该海子可乘马而过。同治年间,划归神木县,后来水量才渐渐形成湖泊。也有记载,1920年代,湖址仍为葱郁丰茂的天然牧场,一条大路贯穿南北,是蒙汉人民往来的重要通道。后积水年多,遂成水潭,改称为红碱淖。1929年之前大约就是2000亩水面,1929年至1947年,由于陆续降水,加之此地地势低洼,湖面计有3万余亩,建国后,当地人民大兴水利建设,开沟排水,集注其中,加之四周有木独石犁河、壕赖河、气格素河、营盘河、拖河、蟒盖兔河,尔林兔河等7条季节性内陆河流注于此,致使该湖积水迅速增加,湖面益阔。到了1954年大搞河网化,老百姓挖渠开水,至1958年,达6万余亩,吞没农田6千余亩,迫使350户居民迁居。到了20世纪60年代,红碱淖连年遭水灾,至1969年红碱淖一下涨到105000亩,这是红碱淖历史上最大的水域面积。1980年代该湖总面积达54平方公里,湖岸周长50公里,水面达10万亩,蓄水量达7亿立方米,最大深度15米,平均水深4米,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内陆湖。

主要支流

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是内蒙古自治区与陕西省共有湖泊,红碱淖总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在内蒙古境内的流域面积为748平方公里。红碱淖由沙漠洼地积水而成,有12条常流水和季节性河流补给,这些河流都是内陆性小河流,河流短、补给条件差,均为季节性河。年径流总量为5619万立方米,内蒙古境内拥有5条入湖河流。较大的有扎萨克河(营盘河)、独石犁河、蟒盖河、壕赖河、齐盖素河(亦称七格芦河)、尔林兔河、前庙河、拖河等。

扎萨克河(营盘河),发源于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林家坛堵,流经该旗新街镇,后入红碱淖。主河道长31.5公里。河道平均比降6.6‰,流域面积312.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736万立方米。基流量210万立方米。

杆占庙河(高勒庙河、蟒盖兔河),发源于伊金霍洛旗台格苏木台洛庙的北侧,流向东南至乌审旗交界处,流向转为东,后进入红碱淖。主河道长2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4.9‰。流域面积28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53万立方米。基流量123万立方米。

七卜素河,位于神木市尔林兔镇,发源地为石板太巴下采当村,于下游汇入袁家圪堵河,流经西葫芦素、前葫芦素、后尔林兔流入红碱淖海子,全长22公里,涉及6个村民小组。

水文特征

据测定,降水量的多少,与该胡水位升降密切相关。若年降水量超过500毫米,则该湖水位上升400-500毫米。反之,则下降。如水位上升过高,即可导入秃尾河向外流出。

湖水呈盐碱性,据陕西省水产研究所测定,水质含盐2.45%,氢离子浓度(PH)白天上升至9,夜晚下降至3.2,区域稳定在8.5至8.8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区。由于沙漠的滤渗作用,湖水清澈见底,水质碱性低,无苦涩味。数据表明,红碱淖在1960年代时pH值大约是7左右,1980年代也是7.2左右,到1990年代就是8.2左右,到了2010年代由于红碱淖面积缩小,湖水含盐量提高,PH值达到9.6。这个数值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红碱淖是区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中心,区内多年蒸发强度平均达1788.4毫米,每年从红碱淖蒸发的水量达0.93×108立方米,虽然补给湖水均为水质简单的低矿化水,但在这种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下,盐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逐渐积累,而使湖水水质逐步变差。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红碱淖的湖水量和蒸发量基本上是均衡的,水位变化基本上不大。1990年代末到2002年,红碱淖水位每年大约下降10-15厘米,到2002年之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每年大约20-30厘米,有时候可能达到40厘米,水位降速呈加速趋势。

在内蒙古境内的营盘河,流域面积占到红碱淖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但2006年当地在营盘河上修筑了拦河大坝,彻底拦截了河水。2012年又在境内的蟒盖兔河上建造地下水库,直接影响了红碱淖的水源补给。

红碱淖湖泊设置湖心监测断面1个。据榆林市环境保护局监测,2017年上半年,红碱淖湖泊为劣Ⅴ类水体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氟化物浓度超标,超标倍数分别为1.12倍、0.5倍、2.66倍、0.73倍和5.34倍,水体重度污染。

开发利用

渔业生产

古红碱淖适宜养殖水生动物,是陕西最大的天然渔场。为了开发利用红碱淖,1958年国家投资创建红碱淖渔场,时有职工14名,渔船6只,初具规模。1980年代该场已发展为拥有养殖、捕捞、网具加工、鱼产品交销等全面配套、综合经营的渔业生产企业。1980年计有职工108人,渔船20条,20HO机动船两艘,单层刺网500条15万米,冰下拉网二台200米。年产鲜鱼20万斤,最高年产量达48万斤,远销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年产鱼苗500万尾,供应本县社队和米脂、佳县、府谷等邻近县。鱼网产品除满足本县外,还销售于府谷、靖边、定边、横山等县。

制碱业

民国时期,高家堡商人刘大荣、杭万礼、寇瑞生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在红碱淖畔马莲河村,合资兴办“三盛长”碱坊。他们注重产品质量,销路畅通,生意兴隆。

1949年,人民政府与三盛长碱坊协商,将其改为公私合营陕北榆神碱厂,直属榆林专区,并将原神木官碱局财产合并其内。1956年转为地方国营企业,下放神木县,改名神木碱厂。1967年复归榆林地区直辖,改名榆林地区神木碱厂。1978年再次下放回县,复称神木县碱厂。1986年实有职工30人,固定资产总值33.6万元。

碱厂初建时仍以手工生产,年产量最高达687吨,1955年稍加扩建。1959年国家计委拨款54万元再次扩建,职工增至100余人,实现半机械化作业。产品更新为烧碱、纯碱两种,行销于陕西、山西、河北3省6个专区10个县。1960年为加强农业第一线,碱厂缩小规模,产量逐年下降。1965-1967年只产锭碱55.35吨。1968年起生产渐趋恢复。1974年恢复生产烧碱,供应榆林造纸厂。最高年产烧碱205吨(1979年)、锭碱1656吨(1977年)。后因食用苏打占领市场,锭碱销路不畅;烧碱成本高,榆林纸厂不再订购,而于1980年停产。1984年复工。1986年转产无水芒硝和硅酸钠,年产无水芒硝514吨、硅酸钠250吨。

旅游开发

红碱淖景区由神木市红碱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运营,公司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红碱淖渔场,1997年7月1日在此基础上成立旅游公司,开始发展旅游产业。2017年3月公司通过改制,由神木文旅集团出资92%,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出资8%重组,重组后注册资金为42381.8735万。1995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被国家评为“AAAA”级景区,2013年10月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2017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陕西省十大自然风景名胜区和十大诚信单位,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

流域概况

地理环境

红碱淖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由沙漠洼地积水而成。红碱淖地处界于海拔738.7-1448.7米的沙漠丘陵地带,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时间长,受海洋热带气团影响时间短,加之深居内陆,地势较高,下垫面保温、保水性不好,所以大陆性气候显著。其主要特点是寒暑剧烈,气候干燥,灾害频繁,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差大;冬季少雨雪,夏季雨水集中,年际变率大;多西北风,风沙频繁,无霜期短,日照丰富,光能强,积温有效性大。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海拔在987-1449.4米之间。基底为侵蚀残留的黄土梁峁地形,表面为波状起伏的风成沙丘(多为片流沙和半固定沙丘),沙丘间形成大小不等的洼地(亦称滩地),一般洼地在5平方公里以上,亦有数十平方公里的,多为草原和农耕地。其周边微向中心倾斜,滩地中心与边缘呈缓坡过渡,高差约为10-30米。滩地中湿生植物茂密,低洼部位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形成沼泽或水泊(俗称海子)。是农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社会经济

红碱淖流域在神林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支流秃尾河西侧至陕蒙边界。而流域西部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境内,虽然水面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流域广大,是红碱淖的主要水源地。

神木市位于黄河中游、长城沿线,陕西省的东北端,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总面积7706平方公里,居陕西各县之首。县境四五千年以前已有人类定居,秦汉始有建置,而后或郡或县相沿至今,历史上向称严疆要塞,是多民族杂处之区。光绪二十九年(1903)确定陕蒙边界,大致形成了现代县境版图。人口密度南稠北稀、神木镇最高,每平方公里281.8人,大柳塔乡最低,每平方公里8.6人;全市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35.55人。境内矿藏资源有煤、铁、石英砂等。在县境西北部4500平方公里内,储煤500多亿吨。煤质优良,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被中外专家誉为“得天独厚,世界罕见”。

经济向以农牧为主,工商次之。秦汉时县境畜牧业已相当发达,西汉王朝六大军马场之一的“天封苑”就设在今大保当乡一带。唐以后,境内东至黄河、西至窟野河下游,形成汉民族农业经济区。到清光绪年间,由于县城以北逐渐放垦,才由以牧为主的经济转为以农为主的经济。民国年间战火纷飞、时局混乱,各行各业的发展十分缓慢。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本县认真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等事业,使本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末,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上马,交通运输、煤炭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198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2110.4万元(其中农业占74.01%),比1949年增长了12.3倍,社会总产值达13985.8万元,人均收入297元,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但到20世纪末该县仍未完全脱贫,财政支出还是主要依靠国家补贴。1950年至1986年,国家共补贴16665万元,为本县同时期财政收入的4倍还多。尔林兔镇位于神木县城西北60公里的红碱淖海子东南,地势平坦,木草丰茂。蒙语意为此地多生芨(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汉语叫竹芨滩。历代为少数民旅游牧区,清代中叶以前为蒙地,清末划归神木县。

伊金霍洛,汉意为“圣主的院落”,历史上长期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争战的边界之地。以境内有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园而得名。汉时分属西河、朔方郡。唐时分属榆林等郡。元置西夏中兴等路,后属东胜、云内二州。清顺治年间(1649年)为便于控制蒙古各部落,在鄂尔多斯地区实行盟旗建制,其中之一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即郡王旗)。乾隆年间(1736年)从乌审旗将近族台吉的平民分为十三个苏木,划拨土地,组成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萨克旗)。1958年11月5日经国务院82次会议批准,札萨克旗、郡王旗合并,暂称“札郡旗”。1959年1月15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取旗名“伊金霍洛旗”。

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南部,全旗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7个镇、13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5万,其中少数民族1.4万人。煤炭资源量多、质好、易采,全旗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约560亿吨,保有储量325亿吨。有各类现代化大中型煤矿77座,是世界上开采技术最先进、生产效率最高、煤炭开采最安全的矿区之一,是全国第三大产煤县和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之一,也是内蒙古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旗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8%和36.4%,成功申创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中国绿色名旗” 和“国家园林县城”。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区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和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内蒙古佛教文化博览园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全区保存最完整的郡王府,有距今4000年的“朱开沟文化”遗址和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有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和北方地区罕有的红海子湿地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宗教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传承千年的“成吉思汗祭祀”和流传悠久的“鄂尔多斯婚礼”已被载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全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1亿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42亿元,全区103个旗县区第一位,其中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960元和16774元,均增长8.3%,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第19位,西部百强县第2位。

相关传说

红碱淖被称作“昭君泪”,来自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回还,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汹涌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生态保护

2008年,红碱淖就被陕西省政府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2012年以前,神木方面早已关停了红碱淖周边的所有煤矿企业。

从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3年,财政部每年划拨资金1亿元,地方财政每年配套1亿元,总投资6亿元,而3年投资1177万元的人工增雨工程,则通过项目论证、招投标等环节,由陕西省神木县气象局承接。2015年,红碱淖水面基本保持稳定,止住了连续十几年的递减态势。陕西方面还开展了湖区周边的退耕还湖工作,对环湖1千米区域进行了清理,修建保护带,同时对湖区周边大水漫灌的粗放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发展精耕细作的节水型农业。

再就是对红碱淖现有4条入湖河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由于红碱淖补水河流大都是季节性内陆河,没有稳定的河道与坚固的河床,丰水期一旦有水往往四面漫溢,很多水源都被沙地吸收而没有入湖,这项工程主要是修整固定河道,使上游来水尽可能全部入湖。

2014年,伊金霍洛旗于成功申报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将境内红碱淖流域划入国家森林公园范围进行保护。

2014年12月,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升级为陕西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5年1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关于准予设立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的行政许可决定》,将红碱淖流域作为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的重点保护区域,标志着红碱淖流域已建立了国家级生态环境保护区,并已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相关标准受到严格保护。

2015年,陕西申请设立红碱淖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2015年11月6日,陕蒙两省区水利厅召开座谈会,就贯彻落实红碱淖湿地保护省际合作会商第二次会议纪要精神,加强红碱淖保护相关事宜进行了协商。双方商定,在《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批复前,先行先试,通过札萨克水库为红碱淖补水,增加入红碱淖水量;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同意通过札萨克水库为红碱淖补水,每年总放水量原则上按100万至150万立方米控制,通过河道输水。在《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批复后,按照规划要求放水;每年的补水时间和补水量结合气候情况和札萨克水库蓄水情况另行商定;两省区水文部门在省(区)界断面监测,双方负责各自境内补水时的防洪安全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会议最后还签署了《陕西省水利厅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加强红碱淖保护工作备忘录》。

2016年5月26日,伊金霍洛旗札萨克水库为红碱淖补水120万立方米。

2016年,随着强降雨的来临,注入红碱淖的七条河流:壕赖河、营盘河、木独石犁河、蟒盖兔河、七卜素河、尔林兔河和马莲河源源不断地流入红碱淖,红碱淖水位历史性上涨了2米以上,水位的上升,有利于红碱淖湖水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