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文化

抱团文化

一种历史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
抱团文化,是一种历史久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很多单个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比较稳定强大的能力状态的现象。抱团文化和帮派文化比较接近,抱团的附属单位也叫组织,在中国一些地方,抱团文化最典型的体现就是结成一些帮派组织,一起经商创业或者抵御外部势力。
  • 中文名:抱团文化
  • 外文名:
  • 别名:
  • 含义:指的是很多单个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比较稳定强大的能力状态的现象

简介

从某种意义上说,“抱团文化”是一些地方商人日后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起点。比如,这种“抱团”,能在宗族内部能产生很强的信用作用,某某创业需要一笔资金,宗族、亲友、邻居往往能解囊相助,可以起到很好的资源集中与快速合理配置的作用。最有名的丽水商人、福建商人以及潮汕商人,都是在这种抱团文化下走出去的。

而“抱团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族外部的社会规则、制度、秩序没有建立起来所致,当权利、正义不能从制度上得到保护和伸张,人们往往要寻求替代性的解决办法,而正如我们所见的“抱团文化”,成了权利维护、正义伸张(乃至过度维护、过度伸张)的一种低成本替代途径。而这种内部的低成本,对外部、对社会则意味着高成本。

历史起源

最早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原始社会的组织就是为了大家有肉吃。

为了生产力,“组织”不断地发展扩大,大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夏、商、周等以帝王为老大的专制组织。生活越来越美,不愁吃不愁喝,饱暖思“吟”欲。这是说“吟”唱的欲望。于是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开始大规模出现不以吃烤肉为目的的NGO(非政府组织),历史上称其为“百家争鸣”。

孔子的杏坛堪称最具规模——这是个大型的出版、教育和咨询机构。孔子杏坛收了弟子三千,出了这么72个优等生,最后,联合出版了《论语》,已经热销了两千年。

孔子长功成之后,大组织的统治者发现了文化传播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就不再允许民间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私人传媒公司了。于是文人墨客组织纷纷改以小众俱乐部形式,集会地点也多出现在田间地头密林深处。在诸多小众俱乐部里,最早被叫响也最多才多艺的应该是三国曹魏末期的“林七贤”。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