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春

玉壶春

宋瓷中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器物
玉壶春瓶是瓶式之一。撇口、细颈,圆腹,圈足。定窑、汝窑、耀州窑、磁州窑普遍烧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器物。元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前期器型多承袭宋制,晚期颈部粗短,下腹部肥大,河北保定出上的景德镇窑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方玉壶春瓶十分精美,明,清的瓶式大致相同,口侈、颈较宋短,腹大足肥,有各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1]
  • 中文名:玉壶春
  • 外文名:
  • 别名:
  • 类型:瓷器
  • 属于:瓶式
  • 朝代:宋

简介

三十年代以前,北京的真正苏扬锡沪的饭馆不多,三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多起来。专售江南风味的点心,则绝无仅有,有之,则是玉壶春。玉壶春的包子完全常州式,皮薄而不透油,肉馅鲜而不滞,有酒香,有汁水,鲜味突出,清腴爽口,高于同是江南名物的南翔馒头,甚至我以为胜过镇扬汤包。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家的炒面。北京善制面食,尤其是拉面(即抻面),南北知名,可是独不善炒面。广式炒面用生蒸,但不入味;苏沪尚两面黄,以重油取长,煎得两面油糊满口,但与菜料浇头两不相涉,吃起来毫无滋味。但玉壶春炒面则不然,不采用浇头的办法,面与配料在一起炒。不是炒好面浇在面上。面也不是煮好待用,而是随煮随炒,所以炒出的面鲜美入味,发挥佐料的作用,且带酒香。玉壶春不只炒面好,其汤面、馄饨,春卷无一不佳。因此生意越来越兴旺。

保护文物

2005年,煤市街拆迁,许多老店铺在劫难逃。第三天,李松堂赶过去,但是已经被拆得狼狈不堪。这里有一家明朝的店铺,招牌是精美的砖雕,中间一个大大“当”字。在工人的铁锤下,砖雕招牌瞬间粉碎。

他还记得小时候在这里的“玉壶春”茶楼买过点心。“玉壶春”茶楼是乾隆年间北京最好的茶楼之一,据说“玉壶春”三字是乾隆皇帝御笔。李松堂看到一家店铺的门脸上有松树、梅花图案的精美砖雕,招牌处用白灰抹着。他回忆了一下,这里可能就是“玉壶春”。

工人拴绳子,要拉倒墙壁,经过协商,付费用让工人拆下来的是“南式点心”。随后李松堂等待工人拆下“玉壶春”的消息。第二天一早,知道他有收藏爱好的记者朋友打来电话:“你快买份《北京青年报》,北京又发现好东西了。”报纸一版正是拆迁现场“玉壶春”的图片。但是他一看文字,心里不是滋味:工人在拆迁中发现了“玉壶春”,最近有一个文物贩子,鬼鬼祟祟半个多月了,想把它占为己有。一个有觉悟的下岗工人给我们打举报电话,我们反映给有关部门得到重视,要保护起来。

最后,“玉壶春”被放置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李松堂为文物保护做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瓶之历史

元青花人物故事多取材于元杂剧。人物的服饰如披肩、皮靴以及所用道具都具有元代风格。

人物故事

1956年常德市蒙恬将军形象出土。高30cm,口径8.4cm。此瓶造型优美,撇口,细长颈,圆腹且下垂,圈足,形体秀美。饰釉下青花。内口沿绘如意头,圈足为卷草纹、腹部主纹为人物故事。

中间头戴凤尾高冠、身着甲袍的武将正是蒙恬。后立武士双手握书有“蒙恬将军”的大旗。前一武士抓一跪着俘虏,另一武士似作汇报,人物间点缀以怪石、篱笆、芭蕉叶、花草等,画面繁而不乱。此瓶为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武士所举的旗子即《元史·舆服》所载的火焰纹牙旗,此旗与元巽申《大驾卤薄图》上的牙旗相同,属典型的元代风格。军士兵所穿的戎服即蒙古人穿的一种民族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蒙恬所着的当是“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下摆宽大、折有密裥,腰部系以宽阔围腰,这种服饰是身份较高的军官才能穿用。

古董明细

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说明:瓶撇口,细颈,鼓腹下垂,圈足微外撇,底足露胎,胎质坚韧。通体施青白釉,以青花绘三爪云龙纹,小头、细颈,神态活跃,受元蒙帝国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特点影响,龙纹绘制刚劲有力,大气豪放,又飘逸洒脱。整体构图简练,线条活泼流畅。此瓶为典型的元代成熟的青花作品,即具备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熟练的釉下彩绘技术,而烧成的绚丽的白地蓝花瓷器。

水浒玉壶

《水浒》三十八回说戴宗请宋江在琵琶亭喝“玉壶春酒”。并说“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