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

北京孔庙

北京东城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北京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北京孔庙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修缮,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和实物。1988年1月13日,北京孔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6月20日消息,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21日起暂闭馆。
  • 中文名:北京孔庙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
  • 保护级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开放时间:08:30-18:00(旺季)、08:30-17:00(淡季)
  • 类别:祭祀庙宇
  • 著名景点: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
  • 所在地:北京
  •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性气候
  • 景点级别:AAAA级
  • 门票价格:30元
  • 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
  • 始建时间:元大德六年至十年(1302年—1306年)
  •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文物编号:3-0082-3-030

历史沿革

元大德六年(1302年),北京孔庙(文宜王庙)开始建造。

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孔庙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北京孔庙立“加号诏书碑”,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宜王”。在孔庙大成殿内设圣位。

元皇庆二年(1313年),皇庆二年开科取士后,并在北京孔庙内立进士题名碑。

元延祐三年(1316年)秋七月,北京孔庙立“加封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碑,并陪亭。孔庙享宫城规制,四隅建角楼。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皇帝下诏修葺北京孔庙庙宇。

元末,北京孔庙荒废。

明永乐初年,北京孔庙重新整治修缮。

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称国子监孔子庙。

明永乐九年(1411年),北京孔庙整治修缮竣工,并修缮了大成殿。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共在孔庙立进士题名碑77座,77次殿试开科取士22440名。

明宣德四年(1429年),修缮北京孔庙大成殿及两庑,并设先贤先儒。

明正统元年(1436年),孔庙前门内左侧修建明英宗“御制新建太学之碑”,三月初一建成。夏四月,以元学士吴澄从祀孔子庙庭。

明正统八年(1443年),修缮先师庙。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北京孔庙先师门外,修建屏墙。

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孔子谥号为“至圣先师孔子”。改称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塑像改为木主。四配、十哲神位改用木主。

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大成殿后建“启圣榈”(现崇圣祠)。正堂五间,高三丈,广七丈八尺,深二丈五尺。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定孔庙陪祭之制。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北京文庙修缮,由青瓦改为琉璃瓦。

清顺治二年(1645年),将孔子神龛命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将孔子神龛命名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共开殿士科118次,取进士26795名,并在孔庙立碑118座。加上元、明两朝,共198座,碑上镌刻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他们的名次。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修建先师庙西庑及“启圣祠”。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京孔庙大成殿悬挂康熙御笔“万事师表”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北京孔庙悬挂御书“大成殿”匾额。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在大成殿甬道东立《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有亭。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闰三月,在大成殿甬道西立《御制颜、曾、思、孟四子赞》碑,有亭。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和硕亲王主持修缮修先师庙,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完成。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在大成殿甬路西北立《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有亭。

清雍正二年(1724年),加封孔子先师五代并为王爵,将“启圣祠”更名为“崇圣祠”。

清雍正三年五月(1725年),在大成殿甬路东南立《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有亭。

清雍正三年乙巳孟秋(1725年),大成殿悬挂雍正御笔“生民未有”匾。

清雍正六年二月(1728年),在大成殿甬道西南立《御制仲丁诣祭文庙诗》碑,有亭。

清雍正八年(1730年),修缮先师庙。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修缮孔庙东西庑。

清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修缮北京文庙,将国子监文庙大成门、大成殿改用黄瓦,崇圣祠用绿瓦。清乾隆三年(1738年)春二月完工。

清乾隆三年(1738年),大成殿悬挂乾隆御笔“与天地参”匾。

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为北京孔庙题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

清乾隆四年十二月(1739年),在大成殿甬路东北立《御制文庙易盖黄瓦临雍纪事》碑,有亭。碑刻《御制乾隆庚申仲秋释奠》、《御制乾隆甲子仲秋释奠》诗。

清乾隆五十五年正月(1790年),在大成门外之东,南向立《御制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碑。

清乾隆五十五年春(1790年),御制重排石鼓文鼓十,分列大成门外东西两侧,门内左右列戟二十有四(现已无存)。第六鼓石面恭刻高宗纯皇帝《御制再题石鼓诗跋》(现已无存)。

清乾隆五十五年二月(1790年),在大成门外之右,南向立《御制观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长卷作歌石刻》碑。

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成殿悬挂嘉庆御笔“圣集大成”匾。

清道光二年(1822年),修缮先师庙殿庑。

清道光三年(1823年),大成殿悬挂道光御笔“圣协时中”匾。

清道光九年六月(1829年),在大成门外西北立《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有亭。

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亦先后御笔题,“德齐帱载”、“圣神天纵”、“斯文在兹”、“中和位育”匾,恭悬大成殿内。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地修缮,大成殿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双层飞檐、四坡五脊。工程尚未完成,清朝灭亡,但修缮仍继续进行,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

民国五年(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将清代的匾额全部取下,移交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保存。

民国五年(1916年)9月7日,北京政府举行祀孔,由教育总长范源濂恭代行礼,废跪拜仪式。

民国六年(1917年)三月吉日,大成殿改悬黎元洪大总统题“道洽大同”匾。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北京孔庙临时改为北京市干部管理学校。

1956年,因修缮国子监,将189座十三经刻石由国子监东西六堂,移至孔庙与国子监之间夹道内。

1959年—1964年,北京孔庙临时改为北京市戏曲学校。

1963年—1964年,北京孔庙临时改为北京市图书发行学校。

1984年1月26日,孔庙大成殿按照清乾隆年间规制陈设完毕,审查合格后孔庙大成殿对外开放。

1988年7月28日,北京孔庙大成殿经三个月整改后,正式对外开放。

1991年9月23日,孔庙十三经碑林保护工程开工。工程由市文物局拨专项资金,为确保工程质量,开工前经专家论证施工方案,并得到批准。

1991年10月13日,北京孔庙修缮列人“八五”计划,经北京建工学院测绘,提出的“北京孔庙修缮规划及概算”上报市文物局。

1992年3月1日,十三经碑林经过修整后,正式对外开放。

1993年5月29日,台湾杨清钦先生捐刻的汉白玉“先师孔子行教像”奠基。

1994年9月10日,北京孔庙大成门修缮工程开工。

1998年6月15日,北京孔庙内三大殿修缮工程开工。孔庙西庑古建修缮和装修;大成殿修缮工程;崇圣祠修缮。

2000年7月,为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对孔庙现存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碑文进行拓印。

2000年7月—11月,对孔庙中院6000平方米地面进行了改造铺设。

2001年,修葺孔庙前院、东厢神橱、宰牲亭、井亭。

2002年4月6日,“国学启蒙馆”在北京孔庙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

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首拨专款800万元。孔庙围墙已修缮竣工。

2005年4月,北京孔庙进行一次大规模修缮,这次修缮以古建复原和维护为主,恢复清代的建筑规模和样式。

建筑特色

布局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面积2.2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有房屋286间。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

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第三进院落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

特点

北京孔庙建筑型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庙学相依,功能合一。整座建筑布局科学,由三进院落构成,三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第一进院落形成的前导空间为半开敞形式。第二进院落形成的祭礼空间方阔周正,由大成殿、东西庑、掖厅和器库等建筑构成,空间封闭、气氛严肃。第三进院落形成的后续空间面积较小,长宽不及祭礼空间的一半。

文物遗存

北京孔庙进士碑林共198通,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

大成殿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大殿内悬挂民国时期“道洽大同”之匾。大成殿内的礼器、祭器、乐器皆为祭孔大典及平时供奉所用,多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遗物,乐器有编钟、编磬、柷、敔、篪等。

主要景点

综述

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顺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宰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两侧排列着进士题名碑。

先师门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马碑。

大成门

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二道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院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中间一条笔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两旁为十一座清代碑亭。甬道西南设有祭奠焚纸燎炉,甬道正中西侧还有一眼古井。甬道尽头是庄严的大成殿。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周宣王时代(前8世纪)的石鼓遗物刻制的。

第一进院落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

进士碑林

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院内东西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籍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明朝时的知名人士于谦、袁崇焕,清末的林则徐和沈钧儒的进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寻找到的。

大成殿

大成殿是北京孔庙的主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这是一座下有月台,"九五"开间,红墙黄瓦,重檐庑殿顶的雄伟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黄色琉璃瓦,顶部正脊两端均装饰龙形鸱。月台高于地面2米,月台由汉白玉雕云头石栏三面环绕,东西两端各有16级台阶,前级正中嵌有一块7米长、2米宽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龙戏珠,中间盘龙吞云吐雾。前檐装修为花格扇门窗,砖石台基四周出石护栏。

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将主殿殿顶改用黄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殿由七间三进改为九间五进。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龛两边的楠木大柱,为乾隆御笔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哲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神位前置祭案,上设祭器。大殿内原挂有清朝历代皇帝的御题大匾,但至民国五年(1916年),均被教育总长范源濂取下,而改挂上黎元洪大总统手书的“道洽大同”之匾。清代时每年仲春与仲秋的两次祭孔活动,均在此殿举行。

大成殿院内东西两侧各有庑殿十九间,左右对称,布局完整。东西庑北端有东西掖房各十间,南端有祭器、乐器库各十二间,东西掖房及两库均为L形平面附属建筑。

崇圣祠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之后,原名启圣祠,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名崇圣祠,由南而北有崇圣门和享殿。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

崇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御制记功碑

御制记功碑计14座,分别竖于大成门院内东西两侧的碑亭内。大成门外3座,大成门内11座,为清朝帝王的记事碑。如雍正三年(1725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御制文碑等,以记述有关历史事件及所取得的功绩。

辨奸柏

辨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砚水湖

大成殿中心院落御道的西侧有一口古井,由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质井圈,因坐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

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

主要展览

2008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外开放,陆续推出“大哉孔子展”、“中国古代科举展”、“国子监原状陈列展”、“孔庙历史沿革展”等基本陈列。

机构设置

1966年-1978年,北京孔庙临时改为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库房。

1978年,北京市文物局成立。恢复首都博物馆筹备处,并于1979年10月迁至北京孔庙。

1987年5月23日,经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北京孔庙大成殿文物部成立。

1981年10月1日,首都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05年3月,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成立。

2008年6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成立。

历史文化

艺文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钦颁释奠文庙乐章六首,

迎神,奏咸平之曲,

奠帛、初献,奏宁平之曲,

亚献,奏安平之曲,

终献,奏景平之曲,

撤馔及送神,俱奏咸平之曲。

舞用六佾。三献均进文德之舞。

历史人物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门下弟子三千,杰出者也有七十二。因此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编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春秋》。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文化活动

1989年9月28日,“孔子生平事迹展”在北京孔庙开幕。

1989年9月,纪念孔子诞辰2540年,邮政局发行孔子纪念邮票、首日封、小型张。

1990年1月24日,“1990年春节国子监街孔庙文化庙会”开幕。

1992年2月26日,北京孔庙举办“孔子与儒学展”,展出文物50余件,图片200幅。

1999年10月19日,北京孔庙邀请10余名文物保护专家,座谈、讨论进土题名碑的保护设想及方案。

1999年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举行“祭孔乐舞表演”。

1999年9月,“孔子与儒学展”在北京孔庙展出。

2002年9月20日,“纪念北京孔庙建庙700周年”大会在北京孔庙举行。

2002年9月20日,“第七届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年会”在北京孔庙召开。全国30余所孔庙的研究专家与学者参加了会议。与此同时北京孔庙的“孔子生平事迹展”也同时展出。

2002年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553年,举行“大型祭孔乐舞表演"。

2015年9月28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66周年,北京孔庙举行祭孔大典暨祭祀孔子释奠礼。

研究价值

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和孔子儒学的重要史料和实物。

北京孔庙作为孔子文化聚集与积淀的场所,开展对于孔庙建筑的研究,骤焦建筑型制和空间特点,揭示孔庙建筑的章法与则要,有助于我们较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建筑的形式意义和文化内涵,较好地保护和利用珍贵的建筑遗产。

文物保护

1957年7月,北京孔庙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北京孔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北京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

门票信息

成门票:30元/人。

半价门票:15元/人。

外埠老年人凭本人老年证票价15元;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本人有效学生证票价15元。

北京市60岁以上老人、离休干部、残疾人、现役士兵、中小学生、北京市见义勇为荣誉人员凭本人有效证件免票参观。

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或6周岁(含6周岁)以下儿童免费。

未成年人及无民事行为能力者(包括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需由监护人陪同入馆参观。

老年人优先购票及入馆参观。

如遇重大活动或特殊情况需调整开放时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将提前发布公告。

参观人数在50人(含50人)需提前7个工作日预约登记,并按我馆要求签订《团体参观安全事项告知书》并提交相关材料报备。

每周三免费参观(限额200名)需提前一天(周二)电话预约。

开放时间

周一闭馆。

08:30—18:00(旺季5月—10月,17:30停止售票)

08:30—17:00(淡季11月—4月,16:30停止售票)

交通信息

乘坐地铁2号线、5号线到雍和宫站下车,步行可至。

乘坐公交13路、684路到国子监站下车即是。

乘坐公交116路、117路到雍和宫站下车,步行可至。

风俗禁忌

孔庙为祭祀所在的庄严之地,参观时注意不要衣冠不整,穿拖鞋者可能会被禁止入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