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

新型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新型驅逐艦。“陽炎”級驅逐艦是日本擺脫條約約束後完全按照日本海軍建設思路設計生産的一型艦隊驅逐艦。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陽炎級驅逐艦 國家:日本 前型:朝潮級驅逐艦 次型:陽炎級驅逐艦 服役時間:1939年 建造時間:1937年

建造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日本的假想敵就是美國。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中均規定,日、美主力艦噸位的比例是3:5,日本在兩國海軍主力艦數量上的劣勢已是事實。日本海軍要以戰艦數量劣勢取得勝利,那麼首先要讓輕型水面艦艇大大削弱美國艦隊實力。

作戰方式上如果是美方處于進攻勢态,那麼在雙方主力艦隊交戰之前使用小型艦艇對其進行逐次削弱,因此有較好的航程、适航性以及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的艦隊型驅逐艦很适合擔當此任務,日本海軍水雷戰隊的驅逐艦和輕巡洋艦,特别是數量衆多的驅逐艦将擔當這個任務。

因此,有了在華盛頓條約時代相當成功的“吹雪”級、倫敦條約時代失敗的“初春”級(失敗的原因在于想在條約中驅逐艦排水量1850噸的限制下達到特型驅逐艦的能力)和性能不佳的“白露”級以及後來部分考慮條約同樣有缺憾的“朝潮”級。日本海軍對這些老型号驅逐艦一直存在不滿,主要是航程、穩定性以及武備“太弱”(其實相對于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的驅逐艦,日本海軍的驅逐艦武備相當強大)。當華盛頓海軍條約到期後,海軍無條約限制的時代來臨。

設計建造

設計

日本海軍對以前的朝潮級驅逐艦有諸多的不滿。由于是優先考慮武備,結果航程和速度都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同時艦艇的結構也不理想。于是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艦隊驅逐艦計劃:

與特型驅逐艦的尺寸、噸位大緻相同,武備要超過。

要克服“朝潮”級的所有缺點,主要是航程和最高航速。整體性能要全面超過特型和“朝潮”級。

續航力達到18節/5000海裡,特别強調魚雷攻擊的成功率,要迅速搶得發射陣位就必須有大約高于敵方10節的速度優勢,此時設計的“大和”級戰列艦最高航速為27節,所以新的驅逐艦最高航速要在36節以上。

建造

艦政本部對軍令部下達的計劃進行了探讨,得出的結論是必須有60000馬力以上的輪機,排水量不少于2750噸,全長超過120米,這和海軍方面的夜戰、雷擊戰計劃是相抵觸的,軍令部不得不做出了部分妥協,為了夜戰、雷擊戰能力,必須避免大型化,所以續航力優先,最高速度其次,可以下降到35節。在此基礎上艦政本部開始了設計,由吳海軍工廠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術大佐主持。“陽炎”級和其後改進型夕雲級驅逐艦被稱為“甲型驅逐艦”。

1937年的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陽炎級驅逐艦計劃建造15艘(上報的是18艘,有3艘的經費被挪用為“大和”号戰列艦的建造經費)。

1939年的第四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再追加了4艘,共計19艘(要補齊經費被挪用的三艘,另外多出的那艘“秋雲”号最初的計劃是列在“陽炎”級改型“夕雲”級上,但是後人重新分到了“陽炎”級内,原因是實際建造是按照“陽炎”級來建造的)。

陽炎級驅逐艦計劃完成18艘:陽炎(かげろ),不知火(しらぬい),黑潮(くろしお),親潮(おやしお),初風(はつかぜ),夏潮(なつしお),雪風(ゆきかぜ),早潮(はやしお),矶風(いそかぜ),天津風(あまつかぜ),時津風(ときつかぜ),浦風(うらかぜ),濱風(はまかぜ),谷風(たにかぜ),野分(のわき),岚(あらし),湫風(はぎかぜ),舞風(まいかぜ)。外加一艘列在“夕雲”級的秋雲。

戰争經曆

太平洋戰争開始時陽炎級成為日本聯合艦隊驅逐艦隊的骨幹力量。陽炎級驅逐艦在太平洋戰争中參與了各大主要戰役。

陽炎級入役後編入各一線的水雷戰隊,被分别編入第4(野分、岚、舞風、萩風)、第15(黑潮、親潮、早潮、夏潮)、第16(初風、雪風、時津風、天津風)、第17(谷風、浦風、濱風、矶風)、第18(陽炎、不知火)以及第10(秋雲)驅逐艦分隊。作為水雷戰隊的核心力量,日本海軍方面對其性能非常滿意,評價“陽炎”級為“勝過列強所有的艦隊型驅逐艦!”當然,驅逐艦的主要作用還是擔任護航、護衛艦艇,而不總作為突擊力量,這一點日本海軍軍方似乎完全沒有認真去考慮,在到來的戰争中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41.12.07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争爆發。太平洋戰争從開始就是制空權的較量,而日本海軍反而在不斷的搖擺中,仍然将戰列艦放在首位,執行的戰略思想還是主力艦隊海上決戰,航空兵不過是個提高了地位的配角而已。

中途島海戰後,美軍開始取得戰争主動權,來自空中的威脅增加,日本海軍大量的驅逐艦無法去執行原預想的夜間雷擊戰。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對空火力貧弱,反潛能力有限。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争奪戰中扮演運送陸軍部隊及給養的角色。在圍繞争奪瓜島進行的幾次海戰中出色的表現。到了後期美軍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加上雷達的合理使用,在維拉灣夜戰的時候出現了對陣美軍的日本驅逐艦幾乎全軍複滅而對方沒有損失的場面。

面對美軍潛艇的活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都沒有能在驅逐艦上搞出有效的反潛手段,加上對商船護衛的不重視,使得本已脆弱經濟備受到沉重打擊。太平洋戰争對驅逐艦的要求是強大的對空、對潛作戰能力,所以,“陽炎”級也被谑稱為“缺乏第二次世界大戰必要能力的艦艇”。太平洋戰争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19艘“陽炎”級驅逐艦僅僅剩下一艘“雪風”号,其餘全部損失。

1947年7月6日,作為日本賠償艦第1艘的“雪風”号在長浦港出發駛向上海。末任艦長東日出夫中佐、航海長中島典次及以下全部官兵作最後一次航行,少數舊鎮守府官員前往送行。

東日出夫站在艦橋上感慨萬千,“向再也回不了的祖國告别!”甲闆上水兵們列隊行答舷禮,一片沉默。接着中島典次向水兵緻謝,贊揚了擔任複員艦兩年來所有人的工作,最後說道:“希望能像大石良雄向幕府轉交赤穗城那樣的态度(德川幕府中期有名的忠臣故事),以最好的狀态完成。”舊鎮守府官員們站在碼頭上同樣一片寂靜,沒有了往日艦艇出航時狂熱的“萬歲”歡呼之聲,因為誰都知道出航後就再也回不來了。

而交接儀式在上海的碼頭上進行,根據日方記載,艦内整潔如新,檢查該艦的英美軍官贊不絕口,聲稱“我們沒見過如此整潔的軍艦!”所以被稱為“保住了日本最後的顔面”。正式移交後,雪風号被命名“丹陽”号,編号DD-12,加入中華民國海軍。一度擔任海軍旗艦。

性能數據

排水量:标準排水量2000噸,滿載排水量2500噸

全長:118.49米;全寬:10.82米;吃水:3.76米

動力裝置:3台重油鍋爐,2座艦本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52000馬力,雙軸推進。

最大航速:35節;續航力:18節/5000海裡(計劃),18節/6000海裡(實測)

武備:50倍口徑三年式C型雙連裝127mm炮三座;610mm九二式四連裝發射管2座;25mm雙聯裝高射機關炮2座;最初有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和布雷軌道6條和掃雷具;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後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4座,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發射架。1944年25毫米機關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定員:根據1937年9月27日下達的内令827号和1944年改正令第51号,設中佐艦長1人,航海長兼分隊長大尉1人,槍炮官兼分隊長大尉1人,水雷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輪機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其他尉官4人,士官72人,兵147人,共計228人。以上稱為“陽炎”級一等驅逐艦定員編制。

雪風号

雪風号[Yukikaze]是陽炎級驅逐艦唯一幸存到戰後的。經曆了多次的海戰(包括伴随大和号戰列艦進行沖繩特攻)而未受損害。

雪風号是陽炎級8号艦,1938年8月開工,次年3月24日下水并被命名,1940年1月20号竣工,後被配屬到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配以僚艦黑潮号和初風号組成第16驅逐艦分隊。

太平洋戰争開戰後,雪風号與時津風号在第三艦隊,參加了攻擊菲律賓呂宋島、支援拉蒙灣登陸作戰、占領蘇拉威西島、蘇臘巴亞海海戰(泗水海戰)等行動。接着,在中途島海戰時作為護航艦跟随航空母艦戰隊,之後,在南太平洋戰區第三艦隊第十戰隊給翔鶴号、瑞鶴号航空母艦護航。

1942年11月12日,在第3次所羅門海戰(瓜島以北海戰)中與天津風以及其他12艘驅逐艦以及長良号輕巡洋艦護衛比睿号、霧島号戰列艦,計劃炮擊瓜島上的美軍機場。遭到美國巡洋艦艦隊攔截,雙方艦隊發生夜間混戰,比睿号重傷,最後被鑿沉。之後,瓜島作戰失敗後雪風号參加了撤離部隊的行動。1943年3月,雪風号作為新幾内亞輸送部隊的護航艦進入俾斯麥海,連續數日的空襲日軍損失慘重,但是雪風号平安無事。7月12日,雪風号配屬到第二水雷戰隊,駛向科隆班加拉島,于夜間遭遇美軍,戰鬥中第二水雷戰隊的旗艦神通号輕巡洋艦被擊沉。

雪風号參加了馬裡亞納大海戰和萊特灣海戰,被配屬于第十戰隊。以後雪風号護衛金剛号戰列艦調回本土,在途中金剛号戰列艦被美國潛艇擊沉。1944年10月28日,雪風号護衛信濃号航空母艦出航,信濃号被美國潛艇擊沉。1945年4月7日,雪風号加入自殺性特攻艦隊(菊水作戰),為大和号戰列艦護航,結果大和号被擊沉,雪風号沒任何損失。回到佐世保,在美軍空襲中,中了一枚啞彈,最後雪風号被調回吳港基地待機,直到8月15日,日本投降。戰争結束後,雪風号成了人員遣返艦,被拆除了所有武備。1945年10月5日除籍。

1947年7月雪風号作為賠償艦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被命名丹陽号(編号DD-12)。該艦移交時艦上火炮已全部拆除,接收後前主炮裝備雙聯127毫米炮(來源不明,與原雪風号炮塔型式完全不同),後主炮裝備雙聯100毫米炮,此外丹陽艦還裝有日制25毫米機炮8門。1956年丹陽艦因彈藥補給與庫存限問題決定改裝美式127毫米火炮3門(敞開式炮位)、76毫米炮2門、40毫米炮10門。1966年11月16日丹陽艦退役,做練習艦用,直到1971年才拆毀。

丹陽号退役時日本方面曾表達希望能買回做紀念艦,但被台灣方面拒絕(日本甚至有一民間組織“雪風會”緻力于促成此事)。丹陽号錨與舵輪在1971年12月送給日本,現放置在江田島的海上自衛隊術科學校與教育參考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