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夢

蝴蝶夢

1938年達夫妮·杜·穆裡埃著長篇小說
《蝴蝶夢》原名《呂蓓卡》(又譯《麗貝卡》),是英國女作家達夫妮·杜穆裡埃發表于1938年的長篇小說[1],被公認為愛情經典,2015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3]。《蝴蝶夢》塑造了一個頗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呂蓓卡的形象。主人公呂蓓卡于小說開始時即已死去,從未在書中出現,卻時時處處音容宛在,并能通過其忠仆、情夫等繼續控制曼陀麗莊園,直至最後将這個莊園燒毀。一方面是纏綿悱恻的懷鄉憶舊,另一方面是陰森壓抑的絕望恐怖,加之全書懸念不斷,使該書成為多年暢銷不衰的浪漫主義名著[2]。《蝴蝶夢》與《傲慢與偏見》、《簡愛》、《呼嘯山莊》、《飄》被英國浪漫小說家協會評為浪漫經典的五部英語小說。1940年被希區柯克指導為電影作品,并獲得1940年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和黑白片類型的最佳攝影獎。
  • 作品名稱:蝴蝶夢
  • 外文名:Rebecca
  • 作品别名:呂蓓卡
  • 作者:達夫妮·杜穆裡埃
  • 創作年代:1938年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字數:361000
  • 作者國籍:英國

内容簡介

《蝴蝶夢》講述了一對真誠相愛的夫妻如何克服重重阻礙,經受了考驗,并且最終明白婚姻的真谛——平等、真誠和勇于獻身的故事。在法國的南部,年輕姑娘“我”偶遇英國貴族“老鄉”邁克西姆。倆人一見鐘情,閃電結婚,然後一起回到邁克西姆的家——龐大而美麗、聞名于世的曼陀麗:這裡雖然陳設豪華、仆人成群,但出身貧寒的“我”卻很不習慣突然榮升為貴婦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前德溫特夫人呂蓓卡陪嫁帶來的女管家丹弗斯看不起“我”,經常對“我”投以冷眼;甚至連這裡的西廂房——呂蓓卡的卧室還保持着她在世時的模樣。所有這些使得新任德溫特夫人——年輕的“我”很痛苦。

同時在與丈夫的相處中,“我”發現丈夫有時心情很不好,常常發脾氣,讓“我”不禁懷疑他在懷念前妻。為使丈夫快活,“我”提議要開一次化裝舞會,讓人們感覺到曼陀麗和往常一樣,為給丈夫驚喜“我“輕易中了丹弗斯的圈套,設計了一套與呂蓓卡死前舉辦舞會時一模一樣的裝束。當“我”出現在丈夫面前時,卻受到了嚴厲的呵斥。丹弗斯在旁冷嘲熱諷——“我”根本設法和呂蓓卡相比,邁克西姆現在依然懷念呂蓓卡——并威逼“我”離開曼陀麗,甚至還誘導“我”跳樓自殺。

當呂蓓卡的屍體被發現時,邁克西姆向“我”坦白真相:“你以為我愛呂蓓卡?你這樣想嗎?呂蓓卡是個淫蕩的女人,邁克西姆為了家族的榮譽,又不能和她離婚。後來,呂蓓卡更放肆了,甚至帶着表哥費弗爾經常在海邊小屋幽會。邁克西姆去小屋斥責呂蓓卡,卻被呂蓓卡威脅說她懷孕了并且這個孩子将會以邁克西姆的兒子的名義被生下、撫養成人。邁克西姆一怒之下一槍擊中呂蓓卡的心髒,将呂蓓卡的屍體連同她小船沉入海底,以掩蓋事實。

呂蓓卡的屍體打撈上岸以後,警察局局長朱利安上校進行調查,費弗爾指控邁克西姆謀殺了呂蓓卡。他殺還是誤殺,莫衷一是。最後,經醫生的證實,呂蓓卡因患癌症厭世自殺。費弗爾把真相告訴了丹弗斯,這個有嫉妒心的女人縱火燒毀了曼陀麗這座大廈,不讓邁克西姆和夫人再過愉快的生活。從此,曼陀麗成了廢墟,女主人公隻能在夢中回憶這段奇妙的日子。

創作背景

杜穆裡埃深受19世紀哥特式小說以及史蒂芬森和勃朗特姐妹小說創作手法的影響,創作了《蝴蝶夢》等作品。

人物介紹

呂蓓卡

小說伊始時呂蓓卡已死去,作為貫穿全書始末的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呂蓓卡卻始終處于緘默的狀态,沒有說話的權利。她隻在書中幾個段落中被間接提到過,以緻讀者沒有辦法真實全面地了解她的情感、想法以及她的内心世界,可是讀者覺得呂蓓片似乎并未真正死去,她的音容笑貌自始至終都在小說中萦繞。她深深影響并控制着曼陀麗莊園的人,以緻莊園最終被燒毀。

“我”

羞怯生澀的年輕女主人公“我”在一位貴婦人身邊做幫工,雖然厭惡貴婦人的所作所為,但卻迫于生計不得不做。在機緣巧合之下女主人公和曼陀麗山莊的擁有者麥克西姆結識,慢慢墜入了愛河,随之女主人公就進入了這個代表了權利及恐怖的古堡之内。從曼陀麗山莊之内,女主人公需要應對各個方面帶來的風險及挑戰。從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女主人公雖然表現上非常地脆弱,但是内心非常強大,在惡劣的環境中始終保持自我,同時慢慢變作成熟、頑強、自主的女性。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蝴蝶夢》曾一紙風行。對呂蓓卡這個人物的理解,以及這部小說的闡釋,同樣也是五花八門。

第一種最常見的闡釋;這部小說受到18和19世紀流行于英國的哥特小說影響。充滿幻想的年輕女孩、陰森的大宅、鬼祟的仆從、陰沉英俊的男主人公、不為人知的過往等哥特元素不一而足。在此基礎上,一種廣泛的解讀是《蝴蝶夢》其實是對《簡愛》的改寫。

又有人認為這是一部模仿莎士比亞的劇作《奧賽羅》的小說,德溫特槍殺呂蓓卡,正好對照奧賽羅妒火攻心誤殺苔絲德蒙娜。然後,雖然杜·穆裡埃本人向來注意與政治保持距離,但還是有人認為此書影射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時勢——曼陀麗莊園盛況不再,對照大英帝國的衰落,呂蓓卡的不孕,又暗示着帝國後繼無人的尴尬處境。

而按照《蝴蝶夢》1994年中譯本的序言,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上流社會的極度奢華與鋪張浪費。故事的結局也是頗具匠心的。曼陀麗被大火毀之一炬,但是作者并沒有把起火的原因交代清楚,也沒有寫明邁克西姆和“我”以後的生活,隻說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話:“火燒灰随着鹹澀的海風朝我們這兒飄來。”留給證者自己去沉思。

藝術手法

視角

因作者達夫妮·杜·穆裡埃受到十九世紀哥特派小說和勃朗特姐妹文學作品的影響, 《蝴蝶夢》既充斥着哥特式神秘、陰森的恐怖懸疑色彩,又充滿了溫柔纏綿的浪漫主義元素,這使《蝴蝶夢》在情節曲折的同時,人物又被刻畫的十分細膩,在神秘的氣氛中裹夾着淡淡的宿命論的憂愁。

例如,在《蝴蝶夢》的開篇,作者就寫道, “曼陀麗是座墳墓,我們的恐懼和苦難都深埋在它的廢墟之中,這一切再也不能死而複蘇。”達芙妮·杜穆裡埃在作品的一開始就将曼陀麗莊園定義為墳墓,賦予莊園死亡的氣息, “我”面對廢墟中的莊園陷入了回憶,整個過程陰暗、痛苦,而從一開始就死去的呂蓓卡就是像是莊園上徘徊不散的陰魂,時刻影響着“我”的生活,甚至是以後的整個人生。

在小說創作中,首先遇到的是這個故事由誰來講述。一般來說,包述者可以分為三種:第一人稱叙述者、全知叙述者和角色叙述者。《蝴蝶夢》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對叙述者的設計,達芙妮選擇了小說中的“我”而非主人翁來叙述這個故事,且“我”的存在隻是為了反襯呂蓓卡。根據熱奈持的叙事理論,叙述者可以置身故事之内,同時又獨立于故事之外。在《蝴蝶夢》中,“我”擔任了雙重角色,既是小說的叙述者,又是它的一個重要人物。“我”在小說中實際上講了兩個人的故事:“我”與邁克西姆相識、相戀及婚後随他來到曼陀麗的故事,以及呂蓓卡的故事,而呂蓓卡的故事又是包含在“我”的故事之中的。

從包述的角度看,“我”的故事似乎是條主線,從頭到尾貫穿整個小說,而呂蓓卡的故事隻是“我”的故事的一部分;但從故事的内容和重心看,呂蓓卡的故事才是小說的主線,如果用“紅花綠葉”來比喻它們的話,那呂蓓卡的故事無疑就是紅花,“我”的故事隻是扶襯的綠葉。因此,小說的主線隻是作為一個背景、一個舞台,實際上演的是呂蓓卡的“戲”。這種叙述手法的安排和産生的藝術效果是頗具匠心的。

叙事視角是叙述者講述故事的角度,它是文學作品叙事策略的關鍵。選擇合适的叙事視角需要高超的技巧,同時叙事視角也影響着小說的整體結構安排與藝術效果。《蝴蝶夢》中叙事視角的選擇無疑體現了達芙妮的創作功力,這也是作品大受歡迎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蝴蝶夢》中,“我”有着雙重視角,一個是“我”作為叙述者從現在的角度回憶往事的視角即叙述視角;另一個是被回憶的“我”過去正在經曆事件時的視角即經驗視角。全文總體結構是“我”的叙事視角和經驗視角交替使用。在叙述過去經曆時,“我”還以現在全知的眼光對往事評論。經驗視角則包括“我”直接觀察呂蓓卡的單一視角和其他人物的多重視角。呂蓓卡在小說一開始就死了,“我”從未見過她,那“我”是如何觀察他的呢?在這裡達芙妮一方面通過曼陀麗内的自然景物去表述呂蓓卡,另一方面通過其他人物的多重視角,使得“我”把各種意象與呂蓓卡聯系起來,從而呈現了一個完整的呂蓓卡。

丹弗斯太太是故事中關鍵的視角人物,她是死去的呂蓓卡在曼陀麗的化身。通過她的視角,“我”看到了一個聰敏、勇敢、美麗的呂蓓卡。她又高又瘦,臉色慘白,雙手冰冷,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高貴而安詳,這分明就是一個死人的模樣,但有着呂蓓卡的體形和氣質。“我”雖然沒有見過生前的呂蓓卡,可“我”卻從丹弗斯太太身上看到了死後呂蓓卡的樣子。

書中采用倒叙的方式向我們慢慢展開故事情節。開頭第一章就講述了“我”的一個夢,告訴我們“曼陀麗已經不為我們所有了,曼陀麗已經不複存在了”,于是,我們不得不追尋為什麼昔日繁華的亮麗的曼陀麗莊園不再存在,從而一幕幕的懸念由此鋪開。在《蝴蝶夢》中,懸疑色彩主要來自作者對呂蓓卡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小說中一開始,作者就交代呂蓓卡已經死去這一事實,并從未在文中對她進行正面描述,然而她短暫的一生中的所作所為卻如鬼魂一般萦繞在她曾經生活的地方,給她周邊的人帶去深刻的影響。這般超強的影響力曾一度阻礙了小說中另一主人公“我”與邁克西姆的感情發展,給“我們”的婚姻帶了衆多的猜疑和懸念。書中的懸念是由一條主線即呂蓓卡這一人物形象貫穿,繼而分成三重:一重是呂蓓卡真如他人所說的是一個完美元缺的妻子?二重是麥克斯是真的愛呂蓓卡嗎?三重是呂蓓卡是怎樣死的?整個故事就此三重線路鋪展開。

修辭

《蝴蝶夢》是作為通俗小說問世的,然而,作者在這部小說中采用的修辭手法,以及這個文本之外透露出的其他信息,說明這部小說與一般的通俗小說是有區别的。如果閱讀過作者的其他小說,會發現類似于呂蓓卡這種“正邪莫辨”類型的人物在她的創作很常見。比較典型的有《我的表姐蕾切爾》中的蕾切爾和名為菲利普的叙述者“我”,《儒略》中的儒略,《法國人的港灣》裡的貴婦朵拉等人。

并且這種類型的人物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身上或帶有真實作者本人的影子,或者以真實作者身邊的親人為原型。達芙妮·杜·穆裡埃一直被視為通俗小說家,她的很多小說在問世之初都是年度暢銷作品。受讀者的歡迎,并不意味着同樣受批評家的好評。作者的小說藝術水平之所以遭到貶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說中總是會出現帶有她和她的家族成員影子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沉浸在一種懷鄉病裡”。

但是持這種态度的人們可能忽略了一個關鍵之處,這就是作者在小說中塑造的這些人物形象并不是那種能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正邪好壞的。而一般說來,以作者本人和他自己的親身經曆為原型和藍本的通俗小說,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将主人公塑造得高大、完美,即便是使其性格存在瑕疵,但總體上來說,都不會像達芙妮·杜·穆裡埃的主人公這樣,幾乎到了病态的程度。正是這一點,使得達芙妮·杜·穆裡埃和她的小說,與一般的通俗小說家和通俗小說拉開了距離。正如福斯特所言:“英國的小說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像杜穆裡埃這樣打破通俗小說與純文學的界限,讓自己的作品同時滿足這兩種文學的共同需求。”

作品影響

《蝴蝶夢》原名《呂蓓卡》,是達夫妮·杜穆裡埃的成名作,發表于1938年,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再版重印四十多次,并被改編搬上銀幕,由擅長飾演莎士比亞筆下角色的名演員勞倫斯.奧利維爾爵士和著名女影星瓊·芳登分别飾演男女主角。該片上映以來久盛不衰。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1980年,《呂蓓卡》,林智玲、程德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0年,《蝴蝶夢》,高長榮、謝素台譯,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7年,《蝴蝶夢》,林記明等譯,語文出版社

2000年,《蝴蝶夢》,方華文譯,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蝴蝶夢》,冷慧萍譯,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4年,《蝴蝶夢》,何峻譯,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8年,《蝴蝶夢》(雙語版),汪蘭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10年,《蝴蝶夢》,林智玲 程德譯,譯林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制作發行

上映日期

上映時間

地區/國家

上映時間

地區/國家

1940年3月28日

美國

1950年3月31日

芬蘭

1940年6月20日

澳大利亞

1951年1月26日

丹麥

1940年10月1日

瑞典

1951年4月7日

日本

1941年1月7日

葡萄牙

1951年10月30

德國

1942年12月10日

西班牙

1951年

奧地利

1945年1月

比利時

1982年9月4日

日本

1947年5月22日

法國

2006年6月30日

英國 

發行公司

公司名稱

地區/國家

公司名稱

地區/國家

聯美電影公司

美國

Videosonic Arts

希臘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美國

Aventi

法國

CBS Television

美國

Athos Films

法國

Key Video

美國

博偉國際

美國

錨灣娛樂

美國

Emerald

阿根廷

Total Home Entertainment

英國

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

加拿大

Videosonic Arts

希臘

Sonoro Filme

葡萄牙 

作者簡介

達夫妮·杜穆裡埃(1907年5月13日-1989年4月19日),女,英國懸念浪漫女作家。達夫妮·杜穆裡埃受十九世紀以神秘、恐怖等為主要特點的哥特派小說影響較深,同時亦曾研究并刻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說創作手法,因此,“康沃爾小說”大多情節比較曲折,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刻畫比較細膩,在渲染神秘氣氛的同時,夾雜着帶有宿命論色彩。

達夫妮·杜穆裡生前曾是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寫過十七部長篇小說以及幾十種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一九六九年被授予大英帝國貴婦勳章。她厭惡城市生活,長期住在英國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爾郡,她的不少作品即以此郡的社會習俗與風土人情為主題或背景,故有“康沃爾小說”之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