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法

數學優化技術
最小二乘法(又稱最小平方法)是一種數學優化技術。它通過最小化誤差的平方和尋找數據的最佳函數匹配。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簡便地求得未知的數據,并使得這些求得的數據與實際數據之間誤差的平方和為最小。最小二乘法還可用于曲線拟合。其他一些優化問題也可通過最小化能量或最大化熵用最小二乘法來表達。[1]
    中文名:最小二乘法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he least square method 别 稱:最小平方法 提出者:馬裡·勒讓德 提出時間:1806年 應用學科:數學 适用領域:代數

曆史

1801年,意大利天文學家朱賽普·皮亞齊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谷神星。經過40天的跟蹤觀測後,由于谷神星運行至太陽背後,使得皮亞齊失去了谷神星的位置。随後全世界的科學家利用皮亞齊的觀測數據開始尋找谷神星,但是根據大多數人計算的結果來尋找谷神星都沒有結果。時年24歲的高斯也計算了谷神星的軌道。奧地利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爾伯斯根據高斯計算出來的軌道重新發現了谷神星。

高斯使用的最小二乘法的方法發表于1809年他的着作《天體運動論》中。

法國科學家勒讓德于1806年獨立發明“最小二乘法”,但因不為世人所知而默默無聞。

勒讓德曾與高斯為誰最早創立最小二乘法原理發生争執。

1829年,高斯提供了最小二乘法的優化效果強于其他方法的證明,因此被稱為高斯-馬爾可夫定理。(來自于wikipedia)

原理

在我們研究兩個變量(x,y)之間的相互關系時,通常可以得到一系列成對的數據(x1,y1.x2,y2...xm,ym);将這些數據描繪在x-y直角坐标系中,若發現這些點在一條直線附近,可以令這條直線方程如(式1-1)。

其中:a0、a1是任意實數

為建立這直線方程就要确定a0和a1,應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将實測值Yi與利用計算值Yj(Yj=a0+a1X)(式1-1)的離差(Yi-Yj)的平方和

最小為“優化判據”。

把(式1-1)代入(式1-2)中得:

當最小時,可用函數φ對a0、a1求偏導數,令這兩個偏導數等于零。

∑(a0+a1*Xi-Yi)=0(式1-4)

∑Xi(a0+a1*Xi-Yi)=0(式1-5)

亦即:

na0+(∑Xi)a1=∑Yi(式1-6)

(∑Xi)a0+(∑Xi^2)a1=∑(Xi*Yi)(式1-7)

得到的兩個關于a0、a1為未知數的兩個方程組,解這兩個方程組得出:

a0=(∑Yi)/n-a1(∑Xi)/n(式1-8)

a1=[n∑(XiYi)-(∑Xi∑Yi)]/[n∑(Xi^2)-(∑Xi)^2)](式1-9)

這時把a0、a1代入(式1-1)中,此時的(式1-1)就是我們回歸的一元線性方程即:數學模型。

在回歸過程中,回歸的關聯式不可能全部通過每個回歸數據點(x1,y1.x2,y2...xm,ym),為了判斷關聯式的好壞,可借助相關系數“R”,統計量“F”,剩餘标準偏差“S”進行判斷;“R”越趨近于1越好;“F”的絕對值越大越好;“S”越趨近于0越好。

R=[∑XiYi-m(∑Xi/m)(∑Yi/m)]/SQR{[∑Xi2-m(∑Xi/m)2][∑Yi2-m(∑Yi/m)2]}(式1-10)*

在(式1-10)中,m為樣本容量,即實驗次數;Xi、Yi分别為任意一組實驗數據X、Y的數值。

公式

最小二乘法公式

注:以下“平”是指某參數的算數平均值。如:X平——x的算術平均值。

1、∑(X--X平)(Y--Y平)=

∑(XY--X平Y--XY平+X平Y平)=

∑XY--X平∑Y--Y平∑X+nX平Y平=

∑XY--nX平Y平--nX平Y平+nX平Y平=∑XY--nX平Y平;

2、∑(X--X平)^2=

∑(X^2--2XX平+X平^2)=

∑X^2--2nX平^2+nX平^2=∑X^2--nX平^2;

3、Y=kX+b

k=((XY)平--X平*Y平)/((X^2)平--(X平)^2),

=Y平--kX平;

X平=1/n∑Xi,

(XY)平=1/n∑XiYi;

拟合

對給定數據點{(Xi,Yi)}(i=0,1,…,m),在取定的函數類Φ中,求p(x)∈Φ,使誤差的平方和E^2最小,E^2=∑[p(Xi)-Yi]^2。從幾何意義上講,就是尋求與給定點{(Xi,Yi)}(i=0,1,…,m)的距離平方和為最小的曲線y=p(x)。函數p(x)稱為拟合函數或最小二乘解,求拟合函數p(x)的方法稱為曲線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法的矩陣形式

最小二乘法的矩陣形式為:

其中為的矩陣,為的列向量,為的列向量。如果(方程的個數大于未知量的個數),這個方程系統稱為矛盾方程組(OverDeterminedSystem),如果(方程的個數小于未知量的個數),這個系統就是UnderDeterminedSystem。

正常來看,這個方程是沒有解的,但在數值計算領域,我們通常是計算,解出其中的。比較直觀的做法是求解,但通常比較低效。其中一種常見的解法是對進行QR分解(),其中是正交矩陣(OrthonormalMatrix),是上三角矩陣(UpperTriangularMatrix),則有用MATLAB命令可解得。

最小二乘法的Matlab實現

①一次函數線性拟合使用polyfit(x,y,1)

②多項式函數線性拟合使用polyfit(x,y,n),n為次數

拟合曲線

x=[0.5,1.0,1.5,2.0,2.5,3.0],

y=[1.75,2.45,3.81,4.80,7.00,8.60]。

解:MATLAB程序如下:

x=[0.5,1.0,1.5,2.0,2.5,3.0];

y=[1.75,2.45,3.81,4.80,7.00,8.60];

p=polyfit(x,y,2)

x1=0.5:0.5:3.0;

y1=polyval(p,x1);

plot(x,y,'*r',x1,y1,'-b')

計算結果為:

p=0.56140.82871.1560

即所得多項式為y=0.5614x^2+0.8287x+1.15560

③非線性函數使用

lsqcurvefit(fun,x0,x,y)

a=nlinfit(x,y,fun,b0)

最小二乘法在交通運輸學中的運用

交通發生預測的目的是建立分區産生的交通量與分區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特征等變量之間的定量關系,推算規劃年各分區所産生的交通量。因為一次出行有兩個端點,所以我們要分别分析一個區生成的交通和吸引的交通。交通發生預測通常有兩種方法:回歸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

回歸分析法是根據對因變量與一個或多個自變量的統計分析,建立因變量和自變量的關系,最簡單的情況就是一元回歸分析,一般式為:Y=α+βX式中Y是因變量,X是自變量,α和β是回歸系數。若用上述公式預測小區的交通生成,則以下标i标記所有變量;如果用它研究分區交通吸引,則以下标j标記所有變量。而運用公式的過程中需要利用最小二乘法來求解,上述公式中的回歸系數根據最小二乘法可得:

其中,式中的X拔是規劃年的自變量值,Y拔是規劃年分區交通生成(或吸引)預測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